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26-温病条辨 >

第6节

526-温病条辨-第6节

小说: 526-温病条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痛恶寒,与伤寒无异;面赤烦渴,则非伤寒矣,然犹似伤寒阳明证;若脉濡而数,则断断非伤 
寒矣。盖寒脉紧,风脉缓,暑脉弱,濡则弱之象,弱即濡之体也。濡即离中虚,火之象也;紧即坎中 
满,水之象也。火之性热,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则迥异,何世人悉以伏暑作伤寒治,而用足六经 
羌、葛、柴、芩每每杀人哉!象各不同,性则迥异,故曰虽在冬月,定其非伤寒而为伏暑也。冬月犹为 
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与伤寒,犹男女之别,一则外实中虚,一则外虚中实,岂可混哉。 
三八、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三九、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四十、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 
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此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也。 
四一、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虚之证也。 
x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x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六钱,飞滑石一两。服如银翘散法。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而痰 
多,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x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x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丹皮四钱、赤芍四钱、麦冬六钱。服法如前。 
x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x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六钱),生石膏(二两),黄芩(五钱)。服法如前。 
x白虎法、白虎加人参法x(俱见前) 
x加减生脉散方x(酸甘化阴) 
沙参(三钱) 麦冬(二钱) 五味子(一钱) 丹皮(二钱) 细生地(三钱) 
水五杯,煮二杯,分温再服。 
四二、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卷一·上焦篇
湿温、寒湿
属性: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名 
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 
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 
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 
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 
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 
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 
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如而不可解之 
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 
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 
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再按∶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 
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x三仁汤方x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浓朴(二钱) 生 
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四四、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湿温着于经络,多身痛身热之候,医者误以为伤寒而汗之,遂成是证。仲景谓湿家忌发汗,发汗 
则病痉。湿热相搏,循经入络,故以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加银花、赤豆以清湿中之热,而又能直入 
手厥阴也。至宝丹去秽浊复神明,若无至宝,即以紫雪代之。 
x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x 
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 
x至宝丹、紫雪丹方x(并见前) 
四五、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谓心与胆也)之火俱结也。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肺 
金。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轻药开之。 
x银翘马勃散方x(辛凉微苦法) 
连翘(一两) 牛蒡子(六钱) 银花(五钱) 射干(三钱) 马勃(二钱) 
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上焦清阳 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x宣痹汤x(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四七、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故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若 
寒饮喘咳者,治属饮家,不在此例。 
x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x(辛淡法) 
苇茎(五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冬瓜仁(二钱) 滑石(三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四八、《金匮》谓太阳中 ,身热疼痛而脉微 
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x一物瓜蒂汤方x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四九、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按寒湿伤表阳中 
经络之证,《金匮》论之甚详,兹不备录。独采叶案一条,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形寒脉缓,舌白 
不渴,而经络拘束,全系寒证,故以姜附温中,白术燥温,桂枝通行表阳也。 
x桂枝姜附汤x(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白术(生,三钱) 熟附子(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卷一·上焦篇
温疟
属性:五十、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彼此实足以相 
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 
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 
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x白虎加桂枝汤方x(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知,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五一、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仲景于瘅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 
方,调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 
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 
润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伦也。叶氏宗之,后世学人,咸当宗之矣。 
x五汁饮x(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 
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五二、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 
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x杏仁汤方x(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 
蔻皮(八分)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五三、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 
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 
卫;其受之重其,邪闭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x加减银翘散方x(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麦冬(五分,不去心) 犀角(五分) 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x安宫牛黄丸方x(见前) 

卷一·上焦篇
秋燥
属性:五四、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 
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 
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 
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x桑杏汤方x(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 
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五五、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亦救肺卫之轻剂也。 
x桑菊饮方x(见前) 
五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x沙参麦冬汤x(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 
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五七、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x翘荷汤x(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黑栀皮(一钱五分) 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五八、诸气 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喻氏云∶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 
肺之燥者。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是则呕 
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之上矣,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表即 
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肯綮。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 
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夹杂,如弋获飞 
虫,茫无定法示人也。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 
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于病 
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 
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