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26-温病条辨 >

第15节

526-温病条辨-第15节

小说: 526-温病条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芍(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煨,一钱) 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 
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 
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 桃仁(二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 
钱),枳壳(一钱五分)。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九十、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滞下由于湿热内蕴,以致中痞,但以泻心治痞结之所由来,而滞自止矣。 
x泻心汤x(方法并见前)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故不肯见积治积,乃以辛淡渗湿宣气,芳香利窍,治所以致积之 
因,庶积滞不期愈而自愈矣。 
x滑石藿香汤方x(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白蔻仁(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九十二、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此急开支河,俾湿去而利自止。 
x五苓散加寒水石方x(辛温淡复寒法) 
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九十三、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久痢胃虚,虚则寒,胃气下溜,故以堵截阳明为法。 
x人参石脂汤方x(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人参(三钱) 赤石脂(细末,三钱) 炮姜(二钱) 白粳米(炒,一合) 
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九十四、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此偏于湿,合脏阴无热之证,故以附子理中汤,去甘守之人参、甘草,加通运之茯苓、浓朴。 
x加减附子理中汤方x(苦辛温法) 
白术(三钱) 附子(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九十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俗名呃忒),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此条较上条更危,上条阴湿与脏阴相合,而脏之真阳未败,此则脏阳结而邪阴与脏阴毫无忌惮, 
故上条犹系通补,此则纯用守补矣。扶阳抑阴之大法如此。 
x附子粳米汤方x(苦辛热法)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炙甘草(二钱) 粳米(一合) 干姜(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六、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疟邪在经者多,较之痢邪在脏腑者浅,痢则深于疟矣。内陷云者,由浅入深也。治之之法,不出 
喻氏逆流挽舟之议,盖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也。故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浅,合黄芩两和阴 
阳之邪,以人参合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归、芍内护三阴,谷芽推气分之滞,山楂推血分之滞。谷芽升 
气分故推谷滞,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滞也。 
x加减小柴胡汤x(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芍(炒,二钱) 当归(土炒,一钱 
五分) 谷芽(一钱五分) 山楂(炒,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七、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春温内陷,其为热多湿少明矣。热必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救阴之法,岂能出育阴坚阴两 
法外哉!此黄连之坚阴,阿胶之育阴,所以合而名汤也。从黄连者黄芩,从阿胶者生地、白芍也,炙 
草则统甘苦而并和之。此下三条,应列下焦,以与诸内陷并观,故列于此。 
x加减黄连阿胶汤x(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 阿胶(三钱) 黄芩(二钱) 炒生地(四钱) 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八、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此邪少虚多,偏于气分之证,故以升补为主。 
x加减补中益气汤x(甘温法) 
人参(二钱) 黄 (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归身(二钱) 炒白芍(三钱) 防风( 
五分) 升麻(三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九、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此内虚湿热下陷,将成滞下之方。仲景厥阴篇,谓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按热注下焦, 
设不瘥,必圊脓血;脉右大者,邪从上中而来;左小者,下焦受邪,坚结不散之象。故以白头翁无 
风而摇者,禀甲乙之气,透发下陷之邪,使之上出;又能有风而静,禀庚辛之气,清能除热,燥能除湿, 
湿热之积滞去而腹痛自止。秦皮得水木相生之气,色碧而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黄连得少阴 
水精,能清肠 之热,黄柏得水土之精,渗湿而清热。加黄芩、白芍者,内陷之证,由上而中而下, 
且右手脉大,上中尚有余邪,故以黄芩清肠胃之热,兼清肌表之热;黄连、黄柏但走中下,黄芩则走 
中上,盖黄芩手足阳明、手太阴药也;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且能调血中之气也。按仲景太阳篇,有表 
证未罢,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证,心下痞硬之寒证,则用桂枝人参汤;脉促之热证,则用葛根黄连 
黄芩汤,与此不同。 
x加味白头翁汤x(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 秦皮(二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卷二·中焦篇
秋燥
属性:一○○、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x五汁饮x(方法并见前) 
x玉竹麦门冬汤x(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 
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一○一、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之。 
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x牛乳饮x(甘寒法) 
牛乳(杯) 
重汤炖熟,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一○二、燥证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 
x玉女煎方x(见上焦篇) 

卷三·下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属性: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 
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若实证居多, 
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若中无结 
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若再下其热,是竭其 
津而速之死也。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 
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 
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 
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其津液也。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 
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盖脏者藏也,藏精者 
也。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如阳明结则 
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土实则水虚,浸假 
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此由上及 
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人不可不知。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竞至于死耶?经 
谓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继则阳亢阴竭,若再以小 
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一切疾病,而不究 
心于《灵》《素》《难经》也哉!瑭于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曰 
宜复脉辈者,不过立法如此,临时对证,加减尽善,是所望于当其任者。 
四、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此两感治法也。甘能益气,凡甘皆补,故宜复脉。服二、三帖后,身不热而倦甚,仍加人参。 
五、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脉汤。 
已与发汗而不得汗,已与通里而热不除,其为 
汗下不当可知。脉尚躁盛,邪固不为药衰,正气亦尚能与邪气分争,故须重与复脉,扶正以敌邪,正 
胜则生矣。 
六、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此留人治病法也。即仲景里急,急当救里之义。 
七、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在中焦下后与益胃汤,复胃中津液,以邪气未曾深入下焦。若口燥咽干,乃少阴之液无以上供, 
神昏欲眠,有少阴但欲寐之象,故与复脉。 
八、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盖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 
者,乙癸同源也。 
x加减复脉汤方x(甘润存津法) 
炙甘草(六钱) 干地黄(六钱) 
按地黄三种用法∶生地者,鲜地黄未晒干者也,可入药煮用,可取汁用,其性甘凉,上中焦用以退热存津;干地黄 
者,乃生地晒干,已为丙火炼过,去其寒凉之性,本草称其甘平;熟地制以酒与砂仁,九蒸九晒而成,是又以丙火、丁 
火合炼之也,故其性甘温。奈何今人悉以干地黄为生地,北人并不知世有生地,佥谓干地黄为生地,而曰寒凉,指鹿为 
马,不可不辨。 
生白芍(六钱) 麦冬(不去心,五钱)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按柯韵伯谓∶旧传麻仁者误, 
当系枣仁。彼从心悸动三字中看出传写之误,不为无见,今治温热,有取于麻仁甘益气,润去燥,故仍从麻仁)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x救逆汤方x(镇摄法)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八钱,煎如复脉法。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参二钱。 
九、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日,大 
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 
下后法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而频数,非其人真阳素虚,即下之不得其道,有亡阴之虑。若以复 
脉滑润,是以存阴之品,反为泻阴之用。故以牡蛎一味,单用则力大,即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 
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 
x一甲煎x(咸寒兼涩法) 
生牡蛎(二两,碾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x一甲复脉汤方x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牡蛎一两。 
十、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然救阴之药多滑润,但见大便溏,不必待日三、四行,即 
以一甲复脉法,复阴之中,预防泄阴之弊。 
十一、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按前复脉法为邪少虚多之治。其有阴既亏而实邪正盛,甘草即不合拍。心中烦,阴邪挟心阳独 
亢于上,心体之阴,无容留之地,故烦杂无奈;不得卧,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虽欲卧得乎!此 
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去死不远,故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 
护真阴而外捍亢阳。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其交关变化神明 
不测之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