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本草崇原-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本草崇原
作者:着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
朝代:清·康熙十三年
年份:公元1674年
序
内容:《神农本草》谓之《本经》,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
无
毒。主久服,养命延年,益气轻身,神仙不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或有毒,或无毒。主
通调血气,却邪治病。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或有毒,或无毒,或大毒。主除寒热邪气,
破积聚症瘕,中病即止。夫天地开辟,草木始生。农皇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六气
者,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三阴三阳是也。五行者,甲己运土,乙庚运金
,丙辛运水,丁壬运木,戊癸运火,五运五行是也。本五运六气之理,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
之性,而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寒热升降补泻之治。天地万物,不外五行。其初产也
,有东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
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着为药性,开物成务,传于后世,词古
义深,难于窥测。后人纂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不探其原
,只言其治,是药用也,非药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
,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余故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
俾上古之言,了如指掌。运气之理,炳如日星,为格物致知,三才合一之道。其后人之不经
臆说,逐末忘本者,概置勿录。学人能于此会悟之,则神农观天察地穷理尽性之学,庶几近
之。后世之书,有涉讹谬者,屏弃勿道,可也。
卷上本经上品
人参
内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
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一名神草,一名地精。春秋运斗枢云,瑶光星散,而为人参。生上党山谷、辽
东幽
冀诸州,地土最浓处,故有地精之名。相传未掘取时,其茎叶夜中隐隐有光。其年发深久者
,根结成人形,头面四肢毕具,谓之孩儿参,故又有神草之名。)
人参气味甘美,甘中稍苦,故曰微寒。凡属上品,俱系无毒。独人参禀天宿之光华,钟
地土
之广浓,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主补人之五脏。脏者藏也。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
,肺藏魄,脾藏智。安精神,定魂魄,则补心肾肺肝之真气矣。夫真气充足,则内外调和,
故止惊悸之内动,除邪气之外侵。明目者,五脏之精上注于目也。开心者,五脏之神皆主于
心也。又曰益智者,所以补脾也,上品之药,皆可久服,兼治病者,补正气也,故人参久服
,则轻身延年。
卷上本经上品
甘草
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始出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一名国老,又名灵通。
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
皮色紫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以坚实断理者为佳。调和脏腑,通贯四旁,故有国老、
灵通之名。)
甘草味甘,气得其平,故曰甘平。《本经》凡言平者,皆谓气得其平也。主治五脏六腑
之寒
腑为阳。寒病为阴,热病为阳。甘草味甘,调和脏腑,通贯阴阳,故治理脏腑阴阳之正气,
以除寒热阴阳之邪气也。坚
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者,坚肝主之筋,肾主之骨,长脾主之肉,倍肺主之气,心主之力。
五脏充足,则六腑自和矣。
金疮乃刀斧所伤,因金伤而成疮。金疮 ,乃因金疮而高 也。解毒者,解高 无名之毒,
土性柔和,
如以毒物埋土中,久则无毒矣。脏腑阴阳之气皆归土中,久服则土气有余,故轻身延年。
卷上本经上品
黄
内容: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
儿百病。
(黄 生于西北,得水泽之精,其色黄白,紧实如箭竿,折之柔韧如绵,以出山西之绵
上者为良,故世俗谓之绵黄
,或者只以坚韧如绵解之,非是。)
黄 色黄,味甘,微温。禀火土相生之气化。土主肌肉,火主经脉,故主治肌肉之痈,
经脉
之疽也。痈疽日久,正气衰微,致三焦之气不温肌肉,则为久败疮。黄 助三焦出气,以温
肌肉,故可治也。痈疽未溃,化血为脓,痛不可忍,黄 补气助阳,阳气化血而排脓,脓排
则痛止。大风癞疾,谓之疠疡,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癞者是也。五
痔者,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是热邪淫于下也;鼠 者,肾脏水毒,上淫于脉,
致颈项溃肿,或空或凸,是寒邪客于上也。夫癞疾、五痔、鼠 ,乃邪在经脉,而证见于肌
肉皮肤。黄 内资经脉,外资肌肉,是以三证咸宜。又曰补虚者,乃补正气之虚,而经脉调
和,肌肉充足也。小儿经脉未盛,肌肉未盈,血气皆微,故治小儿百病。
卷上本经上品
白术
内容: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
轻身延年不饥。
(术始出南郑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及野生者为胜。其根皮黄,肉白,老则
苍赤
,质多膏液,有赤白二种。《本经》未分,而汉时仲祖汤方始有赤术、白术之分,二术性有
和暴之殊,用有缓急之别。)
(按∶《本经》单言曰术,确是白术一种,苍术固不可以混也,试取二术之苗、叶、根、
茎
白术近根之叶,每叶三岐,略似半夏,其上叶绝似棠梨叶,色淡绿不光。苍术近根之叶,作
三五叉,其上叶则狭而
长,色青光润。白术茎绿,苍术茎紫。白术根如人指,
亦有大如拳者,皮褐色,肉白色,老则微红。苍术根如老姜状,皮色苍褐,肉色黄,老则有
朱砂点。白术味始甘,次微辛,后乃有苦。苍术始甘,次苦,辛味特胜。白术性和而不烈,
苍术性燥而烈,并非一种可知。后人以其同有术名,同主脾胃,其治风寒湿痹之功亦相近,
遂谓《本经》兼二术言之,盖未尝深辩耳;观《本经》所云止汗二字,唯白术有此功,用苍
术反是写得相混耶。白术之味,《本经》云苦,陶弘景云甘,甄权云甘辛,张杲云味苦而甘
,今取浙中所产白术尝之,实兼甘辛苦三味。夏采者,辛多甘少,冬采者,甘多辛少,而后
皆归于苦。是知诸说各举其偏,而未及乎全也。隐庵于《本经》原文定苦字为甘字,爰以白
术为调和脾土之品,甘是正味,苦乃兼味,故采弘景之说,以订正之耳。)
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主治风寒湿痹者,《素问·痹论》云∶
风寒
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白术味甘,性温,补益脾土,土气营运,则肌肉之气外通皮肤,内
通经脉,故风寒湿之痹证皆可治也。夫脾主肌肉,治死肌者,助脾气也。又脾主四肢,痉者
,四肢强而不和。脾主黄色,疸者,身目黄而土虚。白术补脾,则痉疸可治也。止汗者,土
能胜湿也。除热者,除脾土之虚热也。消食者,助脾土之转运也。作煎饵者,言白术多脂,
又治脾土之燥,作煎则味甘温而质滋润,土气和平矣。故久服则轻身延年不饥。
愚按∶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
溉四
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白术作煎饵
,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人所当体会者也。
卷上本经上品
苍术(附)
内容:气味苦温,无毒。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
饥。
白术性优,苍术性劣,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
兼而
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本经》未分苍白,而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至陶
弘景《别录》,则分而为二,
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术,即是苍术,其
功用与白术略同,故仍以《本经》术之主治为本,但白术味甘,苍术兼苦,白术止汗,苍术
发汗,故止汗二字,节去不录。后人谓∶苍术之味苦,其实苍术之味,甘而微苦。
卷上本经上品
薯蓣
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
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薯蓣即今山药,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名署,避讳改为山药。始
出嵩
高山谷,今处处有之,入药野生者为胜。种薯蓣法,以杵打穴,截块投于杵穴之中,随所杵
之窍而成形,如预备署,所因名薯蓣也,今时但知山药,不知薯蓣矣。)
山药气味甘平,始出中岳,得中土之专精,乃补太阴脾土之药,故主治之功皆在中土。
治伤
中者,益中土也。补虚羸者,益肌肉也。除寒热邪气者,中土调和,肌肉充足,则寒热邪气
自除矣,夫治伤中,则可以补中而益气力。补虚羸,则可以长肌肉而强阴。阴强,则耳目聪
明。气力益,则身体轻健,土气有余,则不饥而延年。
凡柔滑之物,损即腐坏,山药切块,投于土中,百合分瓣种之,如种蒜法,地黄以根节
多者
,寸断埋土中,皆能生长。所以然者,百合得太阴之天气,山药、地黄得太阴之地气也。
卷上本经上品
石斛
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
(石斛始出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襄、汉中、庐州、台州、温州诸处皆有。一种形如
金钗
,谓之钗石斛,为俗所尚,不若川地产者,其形修洁,茎长一二尺,气味清疏,黄白而实,
入药最良。其外更有木斛,长而中虚,不若川石斛之中实也。又有麦斛,形如大麦,累累相
连,头生一叶,其性微冷。又有竹叶斛,形如竹,节间生叶。又有雀髀斛,茎大如雀之髀,
叶在茎头,性皆苦寒,不堪用之。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茎叶生皆青翠。干则黄白而软
,折之悬挂屋下,时灌以水,经年不死,俗呼为千年润。)
(愚按∶今之石斛,其味皆苦,无有甘者,须知《本经》诸味,皆新出土时味也,干则
稍变
石斛生于石上,得水长生,是禀水石之专精而补肾。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夺中土之
气化而补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治伤中者,营运其中土也。除痹者,除皮脉肉筋骨五脏
外合之
痹证也。夫治伤中则下气,言中气调和,则邪气自下矣。除痹则补五脏虚劳羸瘦,言邪气散
除,则正气强盛矣,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曰强阴。肾主藏精,故曰益精。久服则土气营运,
水精四布,故浓肠胃。
《本经》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风寒湿,而但曰痹者,乃五脏外合之痹也。盖皮者,肺
之合
。脉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肾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脏之虚
劳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补益之妙用。治伤中即所以下气,是补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云。
卷上本经上品
酸枣仁
内容:气味酸平,无毒。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 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
延年。
(酸枣始出河东川泽,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一名山枣,《尔雅》名 ,孟子曰∶
养
其棘是也。其树枝有刺,实形似枣而圆小,其味酸,其色红紫。八月采实,只取核中之
仁。仁皮赤,仁肉黄白。)
(按∶酸枣肉味酸,其仁味甘而不酸。今既云酸枣仁,又云气味酸平,讹也,当改正。)
枣肉味酸,肝之果也。得东方木味,能达肝气上行,食之主能醒睡。枣仁形园色赤,禀
火土
之气化。火归中土,则神气内藏,食之主能寤寐。《本经》不言用仁,而今时多用之。心腹
寒热,邪结气聚者,言心腹不和,为寒为热,则邪结气聚。枣仁色赤象心,能导心气以下交
,肉黄象土,能助脾气以上达,故心腹之寒热邪结之气聚可治也。土气不达于四肢,则四肢
酸痛。火气不温于肌肉,则周身湿痹。枣仁禀火土之气化,故四肢酸痛,周身湿痹可治也。
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言不但心腹和平,且安五脏也。五脏既安,则气血日益,故又可轻
身延年。
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