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30-针灸素难要旨 >

第3节

330-针灸素难要旨-第3节

小说: 330-针灸素难要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火为柔,阴俞土,阳俞木,甲木为刚,己土为柔。阴经金,阳经火,丙火为刚,辛金为柔 
。阴合水,阳合土,戊土为刚,癸水为柔。盖五行之道,相生者母子之义,相克相制者夫妇 
之类。故夫道皆刚,妇道皆柔,自然之理也。易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其是之谓欤。 

卷一难经
十、出井入合
属性: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 
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为合也。 
滑氏曰∶此以经穴之流注始终言也。 

卷一难经
十一、欲刺井当刺荥
属性: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 
火 
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滑氏曰∶诸经之井,皆在手足指梢,肌肉浅薄之处,气少不足使为补泻也。故设当刺井 
者, 
只泻其荥,以井为木,荥为火,火者木之子也。详越人此说,专为泻井者言也,若当补井, 
则必补其合,故引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各有攸当也。补泻反则病 
益笃,而有实实虚虚之患,可不谨哉。(武按∶滑氏谓经意为泻井而补,补井补合之言,端 
自泻南方补北方意也。) 

卷一难经
十二、经脉流注
属性:二十三难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荥于 
身者 
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 
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滑氏曰∶因者随也,原者始也,朝犹朝会之朝,以用也。因上文经脉之尺度,而推言经 
络之 
行度也。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兼阳络阴络脾之大络,为十五络 
也。谢氏曰∶始从中焦者,盖谓饮食入口藏于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 
至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也。络脉十五,皆随十二经脉之所始,转相灌溉,如环之无端 
,朝寸口人迎,以之处百病,而决死生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侠喉两旁动脉为人迎,至晋王 
叔和直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后世宗之。愚谓昔人所以取人迎气口 
者,盖人迎为足阳明胃经,受谷气而养五脏者也。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朝百脉而平权衡者也 
。《此事难知》云∶寅手太阴肺,始于中焦,终于大指内廉出其端,卯手阳明大肠,始于手 
大指次指之端,终于上侠鼻孔。辰足阳明胃,始于鼻交 中,终于入大指间出其端。已足太 
阴脾,始于足大指之端,终于注心中。午手少阴心,始于心中,终于小指之内出其端。未手 
太阳小肠,始于小指之端,终于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申足太阳膀胱,始于目内 ,终 
于小指内侧出其端。酉足少阴肾,始于小指之下,终于注胸中。戌手厥阴心包,始于胸中, 
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阳三焦,始于小指次指之端终于目锐 。子足少阳胆,始于 
目锐 ,终于小指次指内出其端,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丑足厥阴 
肝,始于大指聚毛之上,终于注肺中。 

卷一难经
十三、奇经八脉
属性: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 
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滑氏曰∶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奇对正 
而言 
,犹兵家之云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于正经阴阳,无表 
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此八脉者,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冲脉为诸阳之海, 
阴阳维则维络于身,带脉束之如带,阳跷得之太阳之别,阴跷本诸少阴之别云。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 
利水 
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 沛妄作,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 
,诸经不能拘也。 
滑氏曰∶经络之行有常度矣,奇经八脉则不能相从也,故以圣人图设沟渠为譬,以见络 
脉满 
溢,诸经不能复拘,而为此奇经也。然则奇经盖络脉之满溢而为之者欤,或曰此络脉三字。 
越人正指奇经而言也,既不拘于经,直谓之络脉亦可也。此篇两节举八脉之名,及所以为奇 
经之义。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俞,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 
咽。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迥身 
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 
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 
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滑氏曰∶继《脉经》作系,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其脉起下 
极之 
俞,由会阴历长强,循脊中行至大推穴,与手足三阳之脉交会,上至暗门,与阳维会,至百 
会,与太阳交会,下至鼻柱人中,与阳明交会,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为人 
生 
养之本。冲脉起于气冲穴,至胸中而散为阴脉之海,《内经》作并足少阴之经,按冲脉行于 
幽门通谷而上。皆少阴也,当从《内经》。此督任冲三脉,皆起于会阴,盖一源而分三歧也 
。带脉起于季胁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犹束带然。阳跷脉起于足跟中申脉穴,循外踝而行 
。阴跷脉亦起于跟中照海穴,循内踝而行。跷捷也,以二脉皆起于足,故取跷捷超越之义。 
阳维阴维,维络于身,为阴阳之纲维也。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足太阳及 
跷脉会于 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及会肓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 
,下至风池,与督会于风府 门。此阳维之起于诸阳会也。阴维之 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 
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此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也 
。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当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之下,则于此无所间,而于彼 
得相从矣。其受邪气畜云云十二字,谢氏则以为于本文上下当有缺文,然脉经无此,疑衍文 
也。或云当在三十七难关格不得尽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卷一难经
十四、十五络脉
属性: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 
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滑氏曰∶直行者谓之经,傍行者谓之络。经犹江汉之正流,络则沱潜之支派,每经皆有 
络, 
十二经有十二络。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络肺之类。今云络有十五者,以其有 
阳跷之络,阴跷之络,及脾之大络也。阳跷阴跷,见二十八难,谓之络者,盖奇经既不拘于 
十二经,直谓之络亦可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三寸,布胸胁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四明陈氏曰∶阳跷之络统诸阳络,阴跷之络能统诸阴络,脾之大络,又总统阴阳诸络,由 
脾之能溉养五脏也。 

卷一难经
十五、奇经病
属性: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 
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 
跷 
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 
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滑氏曰∶此言奇经之病也,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 
收持 
。阳维行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行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 
故苦心痛。两跷脉病在阳则阳结急,在阴则阴结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缓也。冲脉从关 
元至咽喉,故逆气里急。督脉行背,故脊强而厥。任脉起胞门行腹,故病苦内结,男为七疝 
,女为瘕聚也。带脉回身一周,故病状如是,溶溶、无力貌。此各以其经脉所过而言之,自 
二十七难至此,义实相因,最宜通玩。 

卷一难经
十六、十二经以原为俞三焦以俞为原
属性: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 
白, 
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神门穴也,)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 
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滑氏曰∶肺之原太渊至肾之原太溪,见《灵枢》第一篇。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渊;心 
之俞 
太陵;肝之俞太冲;脾之俞太白;肾之俞太溪;膀胱之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之俞临泣 
,过于丘墟为原;胃之俞陷谷,过于冲阳为原;三焦之俞中渚,过于阳池为原,小肠之俞后 
溪,过于腕骨为原;大肠之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腑阳经既有 
俞,仍别有原。或曰∶《灵枢》以太陵为心之原,《难经》亦然,而又别以兑骨为少阴之原 
,诸家针灸书,并以太陵为手厥阴心主之俞,以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者,为心经所注之俞, 
似此不同者何也?按《灵枢》七十一篇曰∶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 
,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 
。又第二篇曰∶心出于中冲,溜于劳宫,注于太陵,行于间使,入于曲泽,手少阴也。(按 
中冲以下,并手心主经俞,《灵枢》直指为手少阴,而手少阴经俞,不别载也。)又《素问 
·缪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阴兑骨之端各一 立已;又气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氏注五脏 
俞惟有心包经井俞之穴,而亦无心经井俞穴。又七十九难曰∶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补手心 
主井,详此前后各经文义,则知手少阴与心主同治也。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 
原者 
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 
,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 
皆取其原也。 
滑氏曰∶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以十二经之俞皆系于三焦所行气所留止之处也。三焦所 
行之 
俞为原者,以脐下肾间动气,乃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则为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 
中下之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也,通行三气。即纪氏所谓下焦禀真元之气,即原气也,上达 
至于中焦,中焦受水谷精悍之气,化为荣卫,荣卫之气与真元之气通行达于上焦也,所以原 
为三焦之尊号。而所止辄为原,犹警跸所至,称行在所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于是而取 
之宜哉。拔萃云∶本经原穴无经络逆从,子母补泻。凡刺原穴,诊见动作来应而内针,吸则 
得气,无令出针,停而久留,气尽乃出,此拔原之法。王海藏曰∶假令针肝经病了,于本经 
原穴亦针一针,如补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泻一针。如 
余经有补泻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凡此十二原,非泻子补母之法,虚实通用。故五 
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 
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 
在阳。 
滑氏曰∶募与俞五脏空穴之总名也,在腹为阴,则谓之募,在背为阳,则为之俞,募犹 
募结 
之募,言经气之聚于此也。俞史记扁鹊传作输,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五脏募 
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博云门下一寸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