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046-药鉴 >

第2节

046-药鉴-第2节

小说: 046-药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吐逆。枸杞子能补气,去风明目。益元阳,补精治虚。酸枣仁宁心志,益肝补中。敛虚汗, 
除烦止渴。若睡卧不宁者多用,实则生研,虚则炒用。郁李仁安心志,而惊悸能定。舒气结, 
而阳脏和调。柏子仁养心脾,又安神明目。何首乌黑发须,又除风绝疟。侧柏叶治热通淋, 
大益脾土,又止血崩。必须捣汁煎药,随月建方取用,蜜水蒸过阴干。大枫子、苍耳子,风 
家要药。蛇床子、木鳖子,扫疥莫缺。轻粉治疮疥,又能长肉生肌。枯矾燥湿以去虫,外科 
用之护心。童便补阴,利膀胱之郁热,通血脉以归阴分。炒壁土止吐泻,乃借土气以回胃气。 
铁锈水开结如神,取其性重易以堕下。韭汁止吐衄,单服有功。皂荚开结闭,亦豁风痰。竹 
沥化痰,非姜汁不能行经。蕤仁除 烂于双睛,逐风淫在四肢。鼠粘子治喉痛,而散热邪, 
消瘾疹而主风湿。通草泻小肠火郁不散,利膀胱水闭不行。牛黄止口噤癫狂,安魂定魄。主 
惊痫寒热,而神志清宁。菟丝子益阴虚,而除精气之走泄。健肌肤,坚强筋骨之酸疼。破故 
纸治腰膝酸疼神效,填骨髓精滑无二。虎骨治胎损,又坚筋骨。阿魏主尸注,又消肉积。棕 
榈灰治妇人之血崩。人牙救痘疮之倒靥。 
以上共五十九味 

新刻药鉴卷之一
用药分根梢
内容:大凡用药,须要得法。或微水渗,或略用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才无碎末好看, 
仍忌锉多留久,恐走气味不灵,旋锉应人,方能取效。根梢各治,尤勿混淆,生苗向上者为 
根,气脉上行。入土垂下者为梢,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 
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制药资水火
内容:大都制药要在适中,过与不及,其失则一。火制四∶有 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 
有渍有泡有洗之弗等。水火合制者二∶有蒸有煮之不同。余外制法虽多,总不离此二端,匪 
故巧为异法,然皆各有意在。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盐制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 
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助生阴血,蜜制增益元阳,土制 
补益中焦,麸制勿伤上膈。黑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能解毒。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容易脆研。 
剜去瓤者免胀,抽去心者除烦。 

新刻药鉴卷之一
用药丸散例
内容:治至高之病者,以酒煎。去湿以生姜引,补元气以大枣引,发散风寒以葱白引,去膈上 
痰以蜜引,通秘结以铁锈水引,回胃气以陈壁土引。散者、细末也,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 
脏腑之积气。去下部之疾者,其丸极大而光。中焦者丸如梧桐子大。上焦者丸如绿豆大。发 
散用酒糊,收敛用醋糊,调理脾胃用神曲糊,去湿用姜汁糊。滴水丸者,取其易化也。炼蜜 
丸者,取其缓化,而气循经络也。用蜡丸者,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解药毒法
内容:服附子后,身目红者,乃附毒之过,急用萝卜捣汁一大碗,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 
钱,煎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如解之迟,必然血从七孔中出,决死何待。若无生萝卜汁, 
用子亦可。用生黄豆浸透,捣烂取汁一盅饮之,亦可。或用澄清泥浆水饮之,亦可。 
服大黄后,泻利不止者,用乌梅二枚、炒粳米一撮、干姜二钱、土炒白术一钱、人参五 
分、附子去皮钱半、甘草七分、升麻二分、灯心七根煎熟,入壁土一匙,调服即止。 
服麻黄后,汗出不止者,将病患发披入水盆中,足露出外,再炒糯米半升、龙骨牡蛎 
本防风各一两,研细末,周身扑之。 

新刻药鉴卷之一
用药生熟法
内容:芩连知柏,治病者头面及手梢皮肤,略用酒炒,借酒力以升上也。治咽之下胸之上者, 
略用酒浸。治脐之下者生用。熟则升、生则降也。凡用上焦药,须酒浸晒干,黄柏知母,乃 
治下部之药,久弱之人,必须酒浸晒干,恐寒伤胃也。大黄酒煨,生熟地黄酒洗,皆是此意。 
用附子去皮脐,先将盐水姜汁各半碗,入砂锅内煮六七沸,再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童便煮六 
七沸,良久捞起,以磁器盛之,伏地气一夜,晒干听用。用麻黄,须要去节,用滚醋略浸片 
时晒干,恐大发汗,冬月及表实之人生用,用吴萸将盐水 

新刻药鉴卷之一
药性阴阳论
内容: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 
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 
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 
阴。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 
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 
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 
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 
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 
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 
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 
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 
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 
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 
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 
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寒 

新刻药鉴卷之一
病症标本论
内容:治病当知标本。先受病为本,后传流之病为标。如先感轻病而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 
而后治重病,于是邪气乃伏,盖治其本故也。若先治本,虽病有十余症皆去矣,不先治本, 
而治其标,邪气益甚,病势益重,不可去矣。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 
若中满复有闭结,亦无论标本,当先治闭结,后治中满,谓尤急也。除闭结中满之外,皆先 
治本,不可不慎也。假如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故经曰,本而 
标之,先治其本。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如肝受肾邪,是从 
后来者为虚邪,当补其母水也。故经曰,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药为 
君,是治虚邪之病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取方之法
内容:凡用其味,必用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用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及脏腑寒热 
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症而取方也。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 
使,此随病之所宜,而赞成方以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去咽嗌 
之病近。近者奇之。去肝肾之病远,远者偶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补上治下制 
以缓,缓则气味薄。补下治上制以急,急则气味浓。薄者则频而小服,浓者则暂而多服。 

新刻药鉴卷之一
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
内容:(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味辛补酸泻 气温补凉泻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味甘补苦泻 气温热补寒凉泻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 味苦补咸泻 气寒补热泻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 味咸补甘泻 气热补寒泻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 味酸补辛泻 气凉补温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以所胜平之。故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 
清则卫荣,荣散则亡,神无所居。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 
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年。又曰,人之一身,外为阳、内 
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 
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黄连泻心火,枯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柴胡黄连泻肝胆火,木通泻小肠火,知母泻肾 
火,条芩泻大肠火,黄柏泻膀胱火,滑石泻六经火,栀子泻屈曲火。 

新刻药鉴卷之一
用药之法
内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 
之,留者行之,燥者润之。损者益之,惊者平之,逸者行之,上者下之。逆者正治,从者反 
治。 
则肝,法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则心,法夏火苦,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咸甘收之,以苦发之。 
则脾,法中央土甘,化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湿淫于内,治以酸热,佐以咸寒,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则肺,法秋金辛,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则肾,法冬水咸,藏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发之,以苦坚之。 
假如风淫于内,即是肝木失常,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用辛金克其肝木,凉水沃其炎 
火也。余治例此。 

新刻药鉴卷之一
引经药性
内容: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乡。三焦胆与肝胞络,少阳厥阴柴胡强。太阳阳明并足 
胃,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脾经少与肺部异,升麻兼之白芍 
详。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新刻药鉴卷之一
十八反药性
内容:人参芍药与沙参,细辛玄参及紫参,苦参丹参并前药,一见藜芦便杀人。白芨白蔹并半 
夏,栝蒌贝母五般真,莫见乌头与乌喙,逢之一反疾如神。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 
草。蜜蜡莫与葱根睹,云母休见石决明。 

新刻药鉴卷之一
十九畏药性
内容:硫黄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 
上,却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 
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跷蹊。 

新刻药鉴卷之一
孕妇禁忌药性
内容: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与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 
麝,大戟蛇脱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荚同。半夏南星并通草,瞿麦干姜桃仁 
通。 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都不中。 

新刻药鉴卷之一
六陈药性
内容:枳壳陈皮并半夏,茱萸野狼毒及麻黄,六般之药宜陈久,人用方知功效良。陈皮须用隔年 
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 
鲜。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绵。 

新刻药鉴卷之一
五郁主病
内容:诸掉眩,皆属肝木。 
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木郁达之,达、谓吐之也。 
诸痒疮疡,皆属心火。 
微热则痒,热甚则痛。火郁发之,发、谓疏散之也。 
诸肿满、皆属脾土。 
食饮不消则生湿,湿则生热。土郁夺之,夺、谓下之令无壅滞也。 
诸 郁病痿,皆属肺金。 
、谓满也。郁、谓奔迫也。痿、谓手足软弱,无力运动也。金郁拆之,拆、谓解表利 
小便也。 
诸收引,皆属肾水 
收、谓敛也。引、谓急也。皆寒之用也。水郁泄之,泄、谓制其冲逆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风类
内容:诸暴强直,支痛 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暴、卒也。强直、筋劲而不柔和也。支痛、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 戾、筋缩也。 
谓里急筋缩,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于紧敛,短缩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