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社交谋略与技巧 >

第22节

社交谋略与技巧-第22节

小说: 社交谋略与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请吃糖!
  K:不吃,我不喜欢。
  P:吹风扇吧!
  K:不吹,我不热。
  P:那么喝点啤酒吧!
  K:不喝,我喝酒脸红。
  这样的情境真是太滑稽太糟糕了,K 的行为不仅令女友难堪,而且还给人留下一个拘泥呆板、懦弱胆小的印象,会认为你没有男子气概。像这样的一方有所表示而另一方不能与之相呼应的情形,我们称之为对应性互动行为匹配失调。
  产生对应性互动行为匹配失调现象,主要有如下四种原因:
  一是性格、情趣等的差异,双方又不善于寻找彼此均可接受的交往内容、行为方式,寒暄之后就无话可说,双方接不上轨,导致交往受阻、交往不下去的状况。
  二是性格过分内向,或是一方在另一方的心目中地位大高,以致另一方有自卑感,这样的话,交谈也很难进行。
  三是刚交往时放不开,拘束、紧张,双方难以协调。
  四是双方个性中高傲成分多,交谈时常顶牛、拆台,以致无法继续下去。
  要克服对应性行为匹配失调这种毛病,除了一个人要加强自己的才、学、胆、识的修养以期在交往中显得娴熟练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双方要寻找共同点,要求同存异,只有这样,双方才可能匹配协调、交谈顺利。
  五、交往冲突人际交往,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永远风和日丽,完全和谐、平静,完全无冲突。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际关系也一样,也许几分钟之前还是风平浪静,但几分钟之后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阴云密布,昔日的平静、和谐不再存在,而现实存在的却是冲突。
  平静、和谐是人际关系良好的标志,但有时过于平静、和谐则可能隐藏着一种不和谐,大家都知道平静的大海下往往是波涛汹涌。电影《乡音》中陶春与木生的爱情,可谓平和得出奇,可准认为那算得上幸福呢?另一部电影《温柔之乡的梦》中的夫妻,可称得上太阳底下最和谐、最平静的一对,男方可对女方任意支配,而女方则乐意接受,绝无违抗。然而,结果却是非常的令人悲伤,一场美梦烟消云散。相反,《李双双》中的李双双与喜旺,虽然他们经常有一点小小的不和谐,有时甚至闹得天翻地覆,可他们终究是相安无事、幸福和乐的。所以,在对待交往冲突上应该有一点辩证的观点。
  不要一看到不和谐就懊恼、回拒,转过脸去,一看见和谐就喜笑颜开,迎上前去,须知几千年前的老子《道德经》中就说过“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事物都是变化的,要防微杜渐,而不要在春风得意时就高枕无忱。
  冲突本身,并无好坏,只是它的性质和对待它的态度上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冲突非但不会闹翻脸,反而能在冲突中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统一认识,求得和谐,然而,其中的度如果掌握不好的话,那么积极冲突也就可能向消极冲突转化。有一位大学生朋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术的争论可能导致朋友的反目成仇。”学术争论,本身是积极的,但它所导致的朋友之间的反目成仇却是消极的。产生这类情况的原因是:“冲突点”的转移。争论,一般是由学术问题本身开始的,但在争论过程中,由于诸多非学术性因素的加入则可能使争论的火药味变浓,升格为非学术性的争论。双方由于在许多观点上不能取得一致,于是乎双方都希望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说服与反说服,几来几往,往往由于情绪的激动而引发对对方人格的攻击,结果“冲突点”由事实转向了人,冲突向消极转化了。
  现代学术史上有两位大家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有一天,两人又谈起来了,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双方观点争执不下,没有办法,最后两人嗓门越来越高终于用打架来解决他们的争端,但幸运的是,他们毕竟是学问修养高的人,打架之后虽对两人关系有所影响,但也无大妨碍。虽然结果并不太坏,但像这样的冲突还是尽量避免为好,好端端的一对朋友因为一点争论就闹翻终究不是什么好事。
  古人也讲“争”,但古人很讲“君子之争”,争要争得有风度,有气量。
  《论语》中有一段话描述了这种“君子之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君子的竞赛。”“君子之争”要讲风度,怕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吧!
  争论而导致恋人之间的分手的事也常有。比如,有一对相爱至深的恋人,就“婴儿刚出生时便先天残废痴愚,杀了他是否道德”这一问题进行争论。
  男方说:“从生物学角度看,生命从受精开始,现代科学证明腹内胎儿6 个月就己开始有思维,也就是说有心理活动了。为什么在腹外杀了残废痴愚的婴儿反倒不道德呢?我认为杀了这类先天痴愚的畸婴,无论对婴儿、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女方不同意男方的这一观点,可怎么也辩不过对方,心头忿然不乐,于是一气之下指责男方“兽性未泯”、“残酷无情”、“不是一个人”。气氛一下子就火药叶十足,一场争论变成了争吵和攻击,结局是不欢而散,分手了事。
  避免积极冲突向消极冲突转化,应当把握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不可一时冲动,头脑发热,感情用事,不顾及基本的事实,只顾着自己的个性,把理智抛诸九霄云外,冲口而出,说一些既让自己有失体面有失风度又伤害对方感情的话来。或者是虽然自己有理但苦干辩才有限而无力去说服对方,从而在面对方拒绝接受的态度时,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攻击对方的人格,揭对方的疮疤,打击对方的自信和自尊。这样做虽然自己的恼怒一股脑儿地发泄了出来,但对于解决问题本身,非但无帮助,反而会把问题弄得更加糟糕。
  二是牢记冲突点,不可随意转移沦题,更不可把论题偷换成与冲突点毫无关联的问题上。比如,双方在讨论“死刑该不该废除时”就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去展开,而不要说什么“我从来就没有看见过你写有对死刑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更没有看见过你写有这方面的专著,好坏我在这方面还发了一些文章吧!专著也有一两本了,你没有资格和我讨论。”此话一出,顿时全场可能会死一般的寂静,对方也感到非常的难受,自己也不好下台。面对双方争论有话题偏离冲突点时,正确的理智的方法应该是一方立即提醒偏离冲突点的人要“就事论事,不要因人废言”。至于自身,也应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辞是否有超出冲突点而出格的地方。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积极冲突向消极冲突转变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
  冲突在所难免,那么如何具体地避免冲突扩大或者积极冲突向消极冲突转化呢?除了把握以上两条基本原则外,一般而言,以下几个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1。辩论爱默生说:“什么是辩论?辩论就是指说话时,把真实翻译成使对方一听即懂的语言的能力。”王充也说过:“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之口。”
  苏格拉底就好辩,街头就是他宣讲自己哲学并与人辩论的地方,但是,苏格拉底却从来没有在与人争论的时候发生过出言不逊、伤害对方的情况。这不得不归功于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的智慧与魅力了。辩论时,苏格拉底总是以最浅显的生活事例向对方发问,当对方回答后,他又是一个又一个地问下去,把自己打扮成无知状,但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苏格拉底让对方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真理,对苏格拉底表示心悦诚服。经过辩论,找到真理,这就是辩论的目的,辩论的双方无所谓胜与败,因为不是谁胜谁了,而是真理本身胜利了。抱有这样的心胸,很显然真理也找到,朋友也维持,何乐而不为呢?
  2。自检发生冲突,如果错在一方,那么争论很快就会结束。但常见的冲突则是双方都有点理,于是乎互不相让,揪住对方的把柄不放,把气氛搞得乌烟瘴气,结果两败俱伤,关系也急剧恶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双方都对对方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肯定,对自己错误的地方加以反省自查,这样的话就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感情不但不会恶化,反而会使双方更加有勇气承担责任。小说《卡玛尔》中的约翰,在同卡玛尔大吵一架后,愤然出走。在去伦敦的路上,别离的愁绪驱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于是中途折返,向卡玛尔当面赔不是。
  卡玛尔怎禁得起这般的仟悔,哭着扑向约翰怀里:“亲爱的,你没错,都是我不对,我不该惹你生气。”于是乎,一场看来势在必然的大冲突在这自检中冰消瓦解,双方比以前爱得更加的深沉了。
  一般而言,冲突难以平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情感因素。冲突出现激情时,情感中枢高度兴奋使思维中枢受到抑制,这时的冲突已不再是求得真理了,主要在于要击倒对方以求得心理平衡。
  此时的冲突者往往缺少理智控制,缺乏自我反省,就是自己错了,也发现不了,只顾像西部牛仔一样,向前猛冲、猛打,击倒对方。清代散文家魏禧说得好:“人于横逆时,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觉怒情躁气,涣然冰消。”
  二是自我人格因素。有的人个性太强,于是在一激动时、就不顾及对方的尊严、人格,只顾强调自己的“尊严”、“人格”、“权利”,甚至在毫无道理的时候,也盛气凌人,拒绝认输。结果,也许在气势上占了上风,可是却因此而失掉一位朋友。
  3。换位即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替对方考虑一下,谁是谁非。人,常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替自己考虑得多,替别人考虑得少,“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前句为曹不言,后句为刘勰言)说的就是这种倾向。总觉得对方不对,责任在对方的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每当这个时候,如能与对方换一换位置,也许就心平气和了,也许结论就不会像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时那样的武断和霸道。
  争执时的心理状态是,双方都在想:错误在对方,只是对方没有认识到或不愿意承认它而已。此时,若双方就这样对峙,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就很大。
  如果在这个时候,双方都换一下位置,那么就可能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和谅解,而在明显不同的地方,双方也可能会存留下来,让以后的实践去检验,即便当场仍要争论,在这种换位思考的背景下也容易很理智地进行。
  4。谅解“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己是老生常谈了,但既然千年来人们都引用它,还是证明了它的真理性。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人也一样,世上的人千差万别,完全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每一个人则永远也不会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鉴于此,当冲突产生时,多一份谅解的心,少一份好勇斗狠的心,则可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下,风平浪静”。与人交往,应以维护双方的关系出发,彼此谦让,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学会妥协并在妥协中象征性地解决问题。
  六、分享自我这首先就涉及一个“自我”的概念,那“自我”是什么含义呢?
  自我,是由自我印象和自尊构成的。自我印象指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自尊,指的是对自己的感觉如何。一般地说,对自己印象和感受是不好的,则一般也难于与他人一起分享自我。
  分享自我,指的是与你的熟人或朋友一起分享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行为主体的主要体现就是自我表露的过程。那么,自我表露又是什么含义呢?
  说简中一点,自我表露就是让别人一同分享你自己的情况。说具体一点就是:自我表露是把自己当作谈话的中心主题,是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人,它所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的。自我表露在有时是没有危险的或者危险是极小的,如说:“我今天看了一场电影”。但有时则是有危险的甚至危险很大,比如一男士对自己的女朋友说“我喜欢三班那个留披肩发的姑娘”。自我表露既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比如表达对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