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37-景岳全书 >

第47节

637-景岳全书-第47节

小说: 637-景岳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温胃饮,甚则四逆汤、大温中饮,或附子理阴煎之类主之。其有势在危急,唇青囊缩, 
无脉者,宜用华陀救阳脱方急治之。或仍灸气海、关元二、三十壮,但得手足渐温,脉微出 
者,乃可生也。一方以胡椒研碎,用滚酒泡服,外用葱盐熨法。一方用黑豆二合炒热,以酒 
烹入,滚数沸,去豆取酒,服二碗即愈。 
一、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温胃饮。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归气饮, 
或五积散加吴茱萸。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四逆汤、归气饮、暖肝煎。其有寒中三阴而 
寒滞不散,因致胀满痛甚者,宜暂用排气饮,或韩氏温中汤,先散其滞,然后调补之。或用 
五味沉附汤,或暖肝煎,俱可择用。 
一、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或为疼痛,或为呕吐,或为泄泻等证,治法随见各门。 
又或素禀阳脏,每多恃强,好食生冷茶水,而变阳为阴者,治亦同前。 
一、禀赋素弱,多有阳衰阴胜者,此先天之阳气不足也。或斫丧太过,以致命门火衰者 
,此后天之阳气失守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 
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治宜温补元 
气。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之类,择而用之。其甚者,宜 
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其有脾 
肾虚寒,每多腹痛飧泄。肾泄者,宜九气丹、一气丹,并于泄泻门求法治之。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论诸热证治(共四条)
属性:凡热病之作,亦自有内外之辨。如感风寒而传化为热,或因时气而火盛为热,此皆外来 
之热,即伤寒、瘟疫、时毒、咳疟之属也。至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 
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而致者,有因阴 
虚而致者,有偶感而致者,有累积而致者。虽其所因不同,而病候无过表里。故在外者,但 
当察经络之深浅;在内者,但当察脏腑之阴阳。凡此诸证,在各门具有方论者,兹不再赘。 
且热即火也。故治热之法,即当于火证门通融用之。其有未尽之义,仍列于后。 
一、治热之法,凡微热之气,宜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宜寒以制之。郁热在经络者,宜 
疏之、发之。结热在脏腑者,宜通之、利之。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 
益火以培之。此其中有宜降者,所谓高者抑之也。有宜散者,所谓下者举之也。有相类者, 
所谓逆者正治也。有相反者,所谓从者反治也。治热之法,不过如此,而鲜有得其善者,岂 
亦由学力之未至乎。 
一、五脏之热证有可据者。如肺气上通于鼻,而下主于皮毛。心气上通于舌,而下主于 
血脉。脾气上通于口,而下主于四肢。胃气上通于头面牙龈,而下主于肌肉。肝气上通于目 
,而下主于筋节。肾气上通于喉、耳,而下主于二阴。而六腑之气,亦可因表里以察之,此 
皆病在形体也。凡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故必有热证可据,方可以热论治,医中关系,惟此为 
最。 
一、治五脏之热,当察微甚。如心经之微热者,宜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 
散之类,皆可随证酌用;其热甚者,如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八正散、《直指》黄芩汤,及 
犀角地黄汤三方,皆其类也。肺经微热者,宜加减一阴煎、《正传》麦门冬汤、泻白散之类 
主之;其热甚者,宜黄芩清肺饮、黄芩知母汤之类主之。肝经微热者,宜化肝煎、保阴煎; 
热甚者,宜加味龙胆泻肝汤、芍药清肝散、七正散。脾胃微热者,清化饮、黄芩芍药汤。阳 
明热甚者,白虎汤、太清饮、泻黄散、玉泉散。肾经微热者,一阴煎、滋阴八味丸。热甚者 
,正气汤、丹溪大补阴丸。肾虚兼胃火者,玉女煎。膀胱微热者,五淋散;热甚者,大厘清 
饮、化阴煎。三焦微热者,徙薪饮;热甚者,抽薪饮、大连翘饮、凉膈散、三补丸、大金花 
丸之类,择宜用之。凡清火退热方论甚多,此亦言其约耳。欲尽其义,当详考寒阵二类。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论寒热往来证治(共三条)
属性:凡寒热往来之病,其证有二∶盖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阳盛阴虚而然。此其一为表证 
,一为里证。所当辨治,不可紊也。 
一、寒邪郁伏经络而为寒为热,此似疟非疟之类也。治法虽宜表散,然邪气得以久留者 
,必其元气之虚而正不胜邪也。故凡治此者,皆当以兼补血气为主。若血分微虚,形气本不 
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饮。若火盛血燥而寒热不已者,一柴胡饮。若因劳倦,或气体 
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净者,四柴胡饮,或五柴胡饮,或补中益气汤。若阳邪陷入阴 
分,微兼内热,而邪有不解者,补阴益气煎。若脾胃阳气不健,中气不暖,而邪有不解者, 
温胃饮。若病久元气大虚,而寒热不退者,但当单培元气,不必兼散,宜五福饮、归脾汤, 
或大补元煎、理阴煎之类。察其阴阳,择而用之。若果阳虚,非用温补不可。 
一、阴虚阳盛,或阴阳俱虚,而为寒热往来者。此以真阴不足,总属虚损之病也。然其 
阴阳微甚,亦所当辨。如昼则热而夜则静者,此阳邪王于阴分,阳有余也。昼则静而夜则热 
者,此阳邪陷入阴中,阴不足也。其有昼夜俱热,或兼烦躁多汗,而本非外感者。此证虽曰 
重阳,而实则阴虚之极也。又有下见溏泄,或上见呕恶,而潮热夜热者,此元气无根,阳虚 
之病也。大都阳实者,宜泻其阳,泻阳者。宜用苦寒。阴虚者,宜补其阴。补阴者,宜用甘 
凉。惟阳虚一证,则身虽有热,大忌寒凉,此则人多不识也。然阴虚则病热,而阴气未竭者 
,治之犹易;阳虚则病寒,而阳气未竭者,治之亦易。若孤阳无阴,而寒之不可,孤阴无阳 
,而热之又不可,斯所谓两死之证也,无能为力矣。若阴虚阳盛而寒热往来,或夜热不止者 
,加减一阴煎。若心经蕴热,火在阳分,而烦热往来者,二阴煎。若盗汗不止而夜热者,当 
归六黄汤。若阴虚血热,崩淋不止而夜热者,保阴煎。若肝火不清,时多郁怒而为烦热者, 
徙薪饮。若妇人多郁多怒,而寒热不止者,加味逍遥散。若三阴亏损,血虚火盛而烦热不止 
者,地黄膏、三才封髓丹。若男、妇、小儿,凡脾胃受伤,阳虚火浮,而为潮热夜热者,必 
用理阴煎,或温胃饮,或大补元煎之类,方可保全。此证最多,此治最妙,勿以此为奇谈也 
。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述古
属性:华元化曰∶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 
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躁者阳不足,皮热而躁者阴不足,皮寒而 
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热发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上,则阳中之阳 
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颊赤多言而寒者,阳中之 
阴邪也;面青多言而热者,阴中之阳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阴中之阴邪也。若不言者,不 
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 
脉候,滑实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滑实在下,则阴中之阳也。微弱在上,则阳中之阴也;微 
弱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滑实在中则中热,微弱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 
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从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匮大要论》曰∶夜发寒者从,夜发 
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逆从之道,亦在乎审明。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寒热论列方
属性:四逆汤(热十四) 理中汤(热一)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温胃饮(新热五) 暖肝煎(新 
热十五)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寿脾煎(新热十六) 化肝煎(新寒十)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六气煎(新因二一) 归气饮(新热十四)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理阴煎(新热三) 五 
福饮(新补六) 韩氏温中汤(热八九) 归脾汤(补三二) 五积散(散三九) 五味沉附汤(热 
百十六) 右归饮(新补三) 右归丸(新补五) 海藏八味丸(补一二一) 一气丹(新热二二) 
九气丹(新热二三)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一阴煎(新补八) 二阴煎(新补十) 加减一 
阴煎(新补九) 玉女煎(新寒十二) 化阴煎(新寒七)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 白虎汤(寒二) 
泻白散(寒四二) 加味逍遥散(补九三) 清化饮(新因十三) 泻黄散(寒五七) 天王补心 
丹(补百八) 玉泉散(新寒十五) 太清饮(新寒十三) 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 保阴煎(新 
寒一) 泻心汤(寒二七) 华佗阳脱方(热四六) 抽薪饮(新寒三) 徙薪饮(新寒四) 黄连 
解毒汤(寒一) 七正散(寒百十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黄芩芍药汤(寒百九) 五淋散(寒 
百十七) 导赤散(寒一二二) 芍药清肝散(寒六一) 正气汤(寒六六) 凉膈散(攻十九) 
黄芩知母汤(寒五一) 三补丸(寒一六二) 安神丸(寒一四二)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排气 
饮(新和六) 地黄膏(寒九一) 《直指》黄芩汤(寒百七) 大温中饮(新散八) 大补元煎( 
新补一) 丹溪大补阴丸(寒一五七) 五君子煎(新热六) 大厘清饮(新寒五) 《正传》麦 
门冬汤(寒四四) 大连翘饮(寒七八) 大金花丸(攻五五) 犀角地黄汤(寒八十、八一、八 
二) 一柴胡饮(新散一) 三柴胡饮(新散三) 四柴胡饮(新散四) 五柴胡饮(新散五) 加 
味龙胆泻肝汤(寒六四)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论外备用方
属性: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 虚邪) 术附汤(补 
四一 中寒) 参附汤(补三七 厥冷) 《金匮》大建中汤(补二三 中寒) 逍遥散(补九二 
血虚发热) 圣愈汤(补九十 虚热) 八味大建中汤(补二五 阴寒) 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阴虚热) 益阴肾气丸(补一二五) 七味白术散(补五五 虚热渴) 柴苓汤(和一九二 寒 
热泻)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风寒) 龙脑鸡苏丸(和三七二 阴虚烦热) 四逆散(散二八 
热厥) 小柴胡汤(散十九) 加减小柴胡汤(散二二 寒热腹痛) 九味羌活汤(散四四 外邪 
寒热) 退热汤(寒九三 急劳大热) 秦艽扶羸汤(寒九二 虚劳) 黄 鳖甲煎(寒九十 虚 
劳) 地骨皮散(寒七四 热渴) 《局方》大已寒丸(热百七十 中寒) 十补丸(热一七三 
肾虚寒) 已寒丸(热一七二 阻阳于下) 《元戎》大己寒丸(热一七一 冷秘) 四逆汤(热 
十四 寒厥) 附子汤(热二二 背恶寒) 附子理中汤(热二 寒厥) 温胃汤(热十二 温中 
)三建汤(热四二 阴寒厥逆) 扶阳助胃汤(热百十五 中寒) 《保命》柴胡四物汤(补十 
二虚劳)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暑证
经义
属性:《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 
出,勿止。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满,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阴阳应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咳疟。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暑证
论证(共七条)
属性: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 
其为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治犹冰炭,不可不辨也。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 
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 
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证。 
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惟宜温散为主,当以伤寒法治之也。又有不慎口腹, 
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痢、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内,治 
宜温中为主,是亦阴暑之属也。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 。凡以 
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