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景岳全书-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平汤(和二三三) 微凉 凡温疟身痛,手足沉重,寒热者宜此。
柴芩煎(新散十) 大凉 凡表邪未解,内外俱热,泄泻不止者宜此。
大青龙汤(散七) 微寒 凡太阳中风,发热无汗而躁烦者宜此。
升麻汤(散百十三) 大寒 凡无汗而喘,烦渴发斑者宜此。
四逆散(散二八) 微凉 凡阳邪亢极,四肢厥逆者宜此。
x平散诸方x
三柴胡饮(新散三) 凡肝脾阴虚血少,而偶感风寒者宜此。
正柴胡饮(新散六) 凡气血本无亏损,而感冒寒邪者宜此。
柴陈煎(新散九) 凡感冒风寒,发热而兼咳嗽、呕恶者宜此。
参苏饮(散三四) 凡四时感冒伤寒,头疼发热无汗,及咳嗽声重,往来潮热者宜此。
败毒散(散三六) 凡四时瘟疫、寒热,身体疼痛,及烟瘴之气,或处卑湿香港脚者宜此。
升阳散火汤(散四一) 凡胃虚血虚,因寒邪冷物抑遏阳气,以致发热者,宜此发之。
加减小柴胡汤(散二二) 凡少阳经寒热往来,脉弦腹痛者宜此。
x兼补兼散诸方x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凡劳倦伤脾,中气不足,以致外感发热者宜此。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凡邪陷阴中,阴虚不能作汗,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者宜此。
三柴胡饮(新散三) 凡肝脾血分微虚,而感外邪者宜此。
四柴胡饮(新散四) 凡脾肺气虚,或劳倦感寒发热者宜此。
五柴胡饮(新散五) 凡睥肾血气不足,而感外邪发热者宜此。
理阴煎(新热三) 大温 凡真阴不足,或因劳倦感寒,阴虚假热,寒邪不解者,速宜用此。
大温中饮(新散八) 大温 凡中气虚寒感邪,发热无汗,表不能解者,速宜用此。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 凡风寒湿热所伤,食少体重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温中和中类
属性:x大温兼补诸方x
人参理中汤(热一) 大温 治太阴即病自利,阴寒腹痛呕吐,中气虚寒,胀满厥逆,疟痢等证。
四逆汤(热十四) 大温 治伤寒阴证,自利脉沉,身痛而厥。
胃关煎(新热九) 大温 凡脾肾虚寒,泻痢不止者宜此。
桂枝人参汤(散十三) 大温 伤寒表里不解,协热下痢者宜此。
白通汤(热一四五) 大热 少阴下痢者宜此。
桃花汤(热一四六) 微温 少阴下痢脓血者宜此。
真武汤(热一四二) 大温 少阴伤寒腹痛,或呕、或痢者宜此。
回阳返本汤(热四五) 大温 伤寒阴盛格阳,阴极发躁,脉弱无力者宜此。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大温 阳脱气虚者宜此。
暖肝煎(新热十五) 大温 凡肝肾阴寒,小腹疼痛者宜此。
吴茱萸汤(热一三七) 大热 呕而胸满,吐涎头痛者宜此。
当归四逆汤(热二十) 微温 伤寒厥逆脉细,下痢肠鸣者宜此。
茯苓甘草汤(热七五) 大温 水停心下,作悸作利者宜此。
甘草附子汤(热三一) 大热 风湿相搏者宜此。
桂枝附子汤(热三十) 大热 风湿相搏,筋骨疼痛者宜此。
干姜附子汤(热三四) 大热 瘴毒阴证,厥逆呕吐,自利汗出者宜此。
华佗救阳脱方(热六三) 治阴寒直中三阴证。
x微温和中诸方x
二陈汤(和一) 微温 凡风寒咳嗽,痰饮呕恶,脾胃不和者宜此。
六君子汤(补五) 微温 凡脾胃虚弱,或久患疟痢,或呕吐吞酸者宜此。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微温 凡阴虚受寒,咳呕喘促,吞酸痞满等证宜此。
平胃散(和十七) 微温 凡寒伤脾胃,心腹胀满,呕恶不思饮食,身体疼痛,泻痢者宜此。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微温 凡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吐泻胀满者宜此。
乌梅丸(和三二三) 微温 吐蛔、蛔厥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清理类
属性:x清火诸方x
抽薪饮(新寒三) 大寒 凡热邪内蓄之甚者宜此。
徙薪饮(新寒四) 次寒 凡热邪内蓄,将甚未甚者宜此。
黄连解毒汤(寒三) 大寒 凡热邪内盛,烦躁狂斑,口渴舌焦,喘满脉洪,热甚者宜此。
白虎汤(寒二) 大寒 凡脉洪大渴,阳明热甚,或中暑虚烦等证宜此。
人参白虎汤(寒三) 大凉 凡赤斑口燥,烦躁暑热,脉洪大浮虚者宜此。
三黄石膏汤(寒十一) 大寒 凡疫瘟大热而躁者宜此。
一六甘露散(新寒十五) 大寒 阳明实热,烦躁斑黄等证宜此。
益元散(寒百十二) 次寒 凡中暑身热烦渴,小水不利者宜此。
玉女煎(新寒十二) 大寒 凡阴虚水亏,阳明火盛,烦渴内热者宜此。
阳毒升麻汤(散百六) 大凉 凡阳毒赤斑,狂言失血者宜此。
竹叶石膏汤(寒五) 微寒 阳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暑热烦躁者宜此。
桂苓甘露饮(寒八) 微寒 凡伏暑发热烦躁,水道不利者宜此。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次寒 肺热小水不利,或便血者宜此。
大连翘饮(寒七八) 次寒 凡风热热毒,大小便不利,及疮毒丹瘤等证宜此。
普济消毒饮(寒十三) 大寒 凡疫疠大行,憎寒壮热,头肿目闭,喘渴,咽喉不利,俗名大
头瘟、热毒等证宜此。
栀子柏皮汤(寒二三) 大寒 伤寒身黄,内外俱热者宜此。
白头翁汤(寒一 八四) 大寒 治伤寒热痢。
玄参升麻汤(外四八) 次寒 瘟疫颊腮肿痛,发斑、咽痛者宜此。
小陷胸汤(寒十六) 微凉 凡小结胸热邪胀满者宜此。
八正散(寒百十五) 大寒 凡心经蕴热,脏腑秘结,小便赤涩、血淋等证宜此。
解瘟疫热毒法(寒二四)
x清血清便滋阴诸方x
犀角地黄汤(寒七九) 微凉 凡热入血分,吐衄斑黄,及血热血燥,不能作汗,表不解者宜
此。
二阴煎(新补十) 大凉 心经有热,狂笑、烦热、失血者宜此。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大凉 凡水亏火盛,烦热动血者宜此。
五苓散(和一八二) 微温 凡暑热霍乱泄泻,小水不利,湿肿胀满者宜此。
导赤散(寒一二二) 微凉 心火小肠热秘,小水不利者宜此。
大厘清饮(新寒五) 微寒 凡积热闭结,小水不通,热泻等证宜此。
小厘清饮(新和十) 性平 凡小水不利,湿滞肿胀,泄泻者宜此。
猪苓汤(和一八八) 微凉 伤寒下后,发热,小便不利者宜此。
x清胃诸方x
大和中饮(新和七) 性平 凡邪结胃脘,气逆食滞者宜此。
小和中饮(新和八) 性平 胸膈胀满,呕恶气滞者宜此。
小半夏茯苓汤(和九) 微温 膈间有水,呕吐,心下痞者宜此。
半夏泻心汤(寒二八) 微凉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吐涌类
属性:独圣散(攻百六) 凡邪实上焦,及痰涎积蓄者宜此。
茶调散(攻百七)治同前。
吐剂(新攻一)此有二法,便而且易,可随宜用之。
栀子豉汤(寒二十)伤寒烦热懊 ,当吐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攻下类
属性:x峻下诸方x
大承气汤(攻一) 凡阳明、太阴伤寒,及各经实热内结者宜此。
小承气汤(攻二) 凡病在太阴,无表证,潮热脉实,狂言腹胀者宜此。
调胃承气汤(攻三) 凡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潮热,邪入腑者宜此。
桃仁承气汤(攻四) 凡伤寒蓄血证,小腹急痛,大便不通而黑者宜此。
大柴胡汤(攻七) 凡伤寒表证未除,里证又急,当汗下兼行者宜此。
大陷胸汤(攻九) 凡结胸胀痛连腹,手足不可近者宜此。
六一顺气汤(攻八) 凡伤寒热邪传里,便实口燥,狂斑潮热,腹胀硬痛等证,宜用此以代三
承气汤。
凉膈散(攻十九) 凡三焦六经火邪内结不通者宜此。
百顺丸(新攻六) 凡三焦热秘,邪不解者宜此。
茵陈蒿汤(攻三一) 谷疸,发热身黄,便结者宜此。
罨结胸法(新因三十)
x攻补兼用诸方x
黄龙汤(攻二一) 凡伤寒热邪传里,当下而气血兼虚者宜此。
玉烛散(攻二四) 凡血虚有滞,而热邪传里,腹胀作痛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培补类
属性:x峻补诸方x
大补元煎(新补一)凡元气大虚者,虽有寒邪,亦不可攻,必单培根本,正复邪将自散,或真寒假
热等证皆宜用此。
大营煎(新补十四)此大补元煎之次者也,酌宜用之。
三阴煎(新补十一) 凡三阴不足,及风疟多汗,而正气不复,寒热不止者宜此。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凡阴阳大虚,元气将脱者,非此不可。
八珍汤(补十九) 气血两虚者宜此。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凡气血两虚,恶寒发热,倦卧眩运,自汗诸虚者宜此。
大建中汤(补二三) 凡中气不足,厥逆呕吐,虚斑虚火,筋骨疼痛等证宜此。
独参汤(补三五) 凡气虚气脱,畏闻诸药气味,及反胃呕吐垂危者,惟此为宜。
参附汤(补三七) 凡真阳不足,喘呕呃逆,腹痛厥冷气短者宜此。
参归汤(补三八) 凡心虚、血虚、盗汗等证宜此。
x补阴诸方x
阴煎(新补八) 凡肾水真阴不足,而虚火为邪者宜此。
小营煎(新补十五) 凡血少阴虚而无火者宜此。
左归饮(新补二) 凡命门真阴亏损,虽有寒邪不可攻者宜此。
右归饮(新补三) 凡命门阳衰,或阴盛格阳,感邪不可攻者宜此。
四物汤(补八) 凡阴虚营弱,病在血分者宜此。
生脉散(补五六) 凡热伤元气,口渴气短,烦躁倦怠汗出者宜此。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阴虚水亏发热等证宜此。
崔氏八味丸(补一二一) 凡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真阳虚败等证宜此。
x补中诸方x
四君子汤(补一) 凡脾胃虚弱,食少体瘦,疟痢劳倦等证宜此。
五君子煎(新热六) 凡脾胃气分虚弱,而微寒当温者宜此。
五味异功散(补四) 凡脾胃虚寒,饮食少思,气逆腹满者宜此。
五福饮(新补六) 凡五脏气血俱虚者宜此为主。
温胃饮(新热五) 凡中寒呕吐吞酸者宜此。
养中煎(新热四) 凡中气虚寒,为呕为泄者宜此。
归脾汤(补三二) 凡脾虚健忘怔忡,少食困倦,疟痢等证宜此。
参苓白术散(补五四) 凡脾胃虚弱,吐泻食少等证宜此。
参术汤(补四十) 凡气虚颤掉,泄泻呕吐者宜此。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经义
属性:《九宫八风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
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
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常如是无已,
终而复始。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
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
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
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砂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是故太一入徙
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
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
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肋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
,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
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患。三
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
,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岁露论》∶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
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
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患也卒暴;
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