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37-景岳全书 >

第132节

637-景岳全书-第132节

小说: 637-景岳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必用药,但于其熟睡之顷,夏以单被,冬以绵被,蒙头松盖,勿壅其鼻,但以稍暖为度,使其鼻 
息出入皆此暖气,少顷则微汗津津,务令上下 稍透,则表里通达而热自退矣。若冬月衣被寒凉, 
汗不易出,则轻搂着身,赤体相 
贴,而上覆其面,则无有不汗出者。此余近年养儿至妙之法,百发百中者也。若寒邪甚者,两三微 
汗之,无有不愈。然此法惟行于寅卯之际,则汗易出而效尤速。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一、小儿发热,若热随汗退者,即外感证也。其有取汗至再而热不遏者,必痈毒、痘疹之候,俟 
其形见,当于本门求法治之。若是疮毒,但当辨其阴证阳证,阳证宜清火解毒,阴证宜托里助阳。 
方治详具外科。若汗出热不退,别无痈肿而耳后红筋灿然,及眼如包泪,或手指尖冷,脉紧数者, 
必是痘疹,方治详具痘疹门。 
一、小儿饮食内伤,本无发热之证,盖饮食伤脏,则为胀为痛,为吐为泻,本非肌表之病,焉 
得发热。故调经论曰∶邪之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自 
不易之理也。今人但见小儿发热,则多言伤食而妄行消导,谬亦甚矣。其或饮食内伤,风寒外感, 
表里兼病而发热者,亦常有之。然此当察其食之有停无停,酌而治之,亦非可混行消耗。盖恐内本 
无滞而妄加克伐,则亏损中气,以致外邪难解,则病必滋甚。 
一、小儿疳积发热,此诚饮食内伤所致,然必成痞成疳,阳明郁积既久,所以内外俱热,是非 
暴伤饮食者之比,亦非肌表发热者之比,方治详具疳积条。 
一、小儿有阴虚发热之证,及变蒸发热之说。凡阴虚发热者,此即小儿劳损证也,亦名为童子 
劳,此当于虚损门求法治之。至若变蒸之说,则辨在本条,并当详察。 
钱仲阳曰∶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而发,此欲发惊也。壮热者,常热不已, 
甚则发惊痫也。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乃风邪外感也。温热者,肢体微热,热不已则发惊搐。 
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杨,为 
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脉尺寸俱满为重实。尺寸俱弱为重虚。 
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盛拒阴, 
虽形证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证似热,实非热也。发热恶热, 
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兼目痛鼻干者,此血虚发热也,当补其 
血。如不能食而热,自汗出者,气虚也,当补其气。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内热与外热不同,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 
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外热以肤腠之邪,风寒外袭,病在阳分,故外热者宜解散,不宜清降, 
清降则表热愈留,外内合邪也。此外热内热之治,其不同者有如此。欲分内外之辨,则外热者,其 
至必骤;内热者,其来必绥。但察其绝无表证,而热在脏腑、七窍、三焦、二阴、筋骨、肌肉之间 
者,皆是内热之证。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反正之间,有冰炭之 
异,非可混也。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心热者,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肝热者, 
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汤。脾热者,泻黄散。肺热者,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肾 
热者,滋肾丸、滋阴八味丸。实热则宜疏下,虚热则宜调补。肢体热,轻则惺惺散,重则人参羌活 
散。大便秘者,二黄犀角散、四顺清凉饮。余热不退者,地骨皮散。大小便血者,保阴煎。血热妄 
行者,清化饮。三焦火盛、上下热甚者,抽薪饮。小水热痛者,大厘清饮。阳明内热,烦渴头痛, 
二便秘结者,玉泉散。阳明火盛,兼少阴水亏者,玉女煎。凡元气虚而为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 
热证也,宜从反治。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 
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 
,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 
加天麻、钩藤钩。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 
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参、 。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芎、归。久从温 
补而潮热不退,脉 
见滑大者,五福饮加地骨皮,或加知母。凡婴儿诸热有因别证而作者,当从所重者而治之。若乳下 
婴儿,当兼治其母以调之。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五味异功散(补四) 六君子汤(补五) 
团参散(小十)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四物汤(补八) 五物煎(新因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五福饮(新补六) 
理中汤(热一) 人参理中汤(热一) 
七福饮(新补七) 温胃饮(新热五)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胃关煎(新热九) 
理阴煎(新热二)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独参汤(补三五) 生脉散(补五六)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养中煎(新热四) 
茯神汤(小六十)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大营煎(新补十四) 滋肾丸(寒一六三)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保阴煎(新寒一) 
清化饮(新因十三)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益黄散(和十九) 六神散(小五一)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胡饮子(小三十)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一柴胡饮(新散一) 二柴胡饮(新散二) 
人参黄连散(小十七) 四柴胡饮(新散四) 
五柴胡饮(新散五) 二黄犀角散(小二九) 
正柴胡饮(新散六) 柴芩煎(新散十) 
钱氏黄龙汤(小二五) 柴陈煎(新散九) 
五积散(散三九)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星苏散(小二四) 参苏饮(散三四)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惺惺散(小二三) 
钩藤饮(小六六) 黄连安神丸(寒一四二) 
泻白散(寒四二) 泻黄散(寒五七)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泻心汤(寒二七) 
抑肝散(小六七) 安神镇惊丸(小七六) 
泻青丸(寒一五一) 抑青丸(小九八) 
东垣凉膈散(痘八三) 抽薪饮(新寒三) 
龙胆汤(小八二) 大厘清饮(新寒五) 
玉泉散(新寒十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地骨皮散(小三一) 导赤散(寒一二二) 
大青膏(小六八) 消食丸(小三七) 
清膈煎(新寒九) 和胃饮(新和五) 
利惊丸(小九七) 凉惊丸(小九六) 
抱龙丸(小八五) 琥珀散(小八一) 
牛黄散(小二七) 备用方 
梅花饮(小八三) 白饼子(小三九) 
肥儿丸(小百十一) 保和丸(小三五) 
木香散(痘二一) 陈氏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人参羌活散(小二六) 
具列小儿方中,所当详阅。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吐泻(二十六)
属性: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但察其脉证无火,面色清白,气息平缓,肢 
体清凉,或神气疲倦,则悉是虚寒之证,不得妄用凉药,古人云∶脾虚则呕,胃虚则吐者是也。盖 
饮食入胃,不能运化而吐者,此脾气虚弱,所以不能运也。寒凉入胃,恶心而吐者,此中焦阳气受 
伤,所以不能化也。若邪在中焦,则止于呕吐,若连及下焦,则并为泻矣。故在中上二焦者,宜治 
脾胃,连及下焦者,宜调脾肾。若非实热火邪,而妄用寒凉消伐者,无有不死。 
一、小儿虚寒呕吐,凡无故吐泻,察其无火者,必生冷寒气伤胃所致,今小儿所病,大约皆是 
此证,宜养中煎,或温胃饮为主治,其次则五君子煎、理中汤、冬术煎。若兼血虚燥渴者,宜五君 
子加当归。若兼脾肾虚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阴煎;甚者,人参、附子、理阴煎为最妙, 
勿谓呕吐不宜熟地也。若脾气无寒,或偶有所触,虽吐而不甚者,宜五味异功散。若脾中寒滞,气 
有不顺而呕吐者,宜藿香安胃散。若上焦不清,多痰兼滞者,宜六君子汤,或更加砂仁、炮姜、木 
香。 
一、小儿伤食呕吐,若误会不宜之物,或停积滞浊以致吐者,必胸膈胀满,或肚腹作痛,此其 
中必有余邪,宜和胃饮、益黄散。若但有食滞而胃不寒者,宜大和中饮、小和中饮。若食滞兼痰而 
吐者,宜二陈汤、六安煎苓术二陈煎。若饮食虽滞,而因脾虚不能运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气,不在 
饮食,止宜养中煎、温胃饮,或理阴煎、圣术煎之类,以培其本,不可因饮食之故,而直行消伐也 
。 
一、小儿胃热呕吐者,其证最少,盖内热者多不致吐,即亦有之,其必多食炙爆甘甜之物,以 
致滞积胃口,或夏间冒暑,及脏气素热者乃有之。凡治热证,必须详辨的确,勿得以假热作真热也 
。凡胃火内热呕吐者,察其证必烦热,作渴喜冷,察其脉息必洪大滑数。火之甚者,宜泻黄散、玉 
泉散、或竹叶石膏汤。若有痰食之滞兼火作吐者,宜二陈汤加石膏、黄连、山栀,或加山楂、麦芽 
之类。若脾胃虚弱而兼火者,宜人参安胃散,或橘皮竹茹汤。若胃火呕吐作渴者,宜竹茹汤。若夏 
月胃热,阳暑伤胃者,必烦热大渴,吐泻并作,宜五味香薷饮,或十味香薷饮,或竹茹汤,或橘皮 
竹茹汤。若内热之甚者,宜益元散、玉泉散主之。然暑有阴阳之辨,若因天气暑热,过用生冷,以 
致伤胃而为吐泻者,此属阴暑,则宜暖胃温中,如前虚寒治法,或用五苓散亦妙,凡本条之药绝不 
可用。 
薛氏曰∶凡暑令吐泻,手足发热,作渴饮冷者,属阳证,宜清凉之剂。若手足并冷,作渴饮汤 
者,属阴证,宜温补之剂。故病有属阴者,误用寒凉之药,死后手足青黯,甚则遍身皆然,于此可 
验。 
一、小儿吐泻并作者,本属内伤,然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者;有因生冷不慎,致伤 
胃气而然者;有因中气本弱,饮食失宜而然者。邪伤阳分则为吐,邪伤阴分则为泻,若吐泻并作, 
则阴阳俱伤之证也。此当察其有滞无滞,详辨其虚实而治之。若吐泻初起,邪滞未清者,必有胸腹 
胀闷实滞等证,此宜先用和胃饮、苓术二陈煎之类,以清上焦之气。若吐泻初起,腹胀腹痛而拒按 
者,宜先用胃苓汤,或五苓散加干姜、木香之类,以分下焦之清。若上无胀滞,或所吐既多而呕恶 
不已,此其上焦岂尚有物?但察其形气困倦,总惟胃虚而然。若虚寒不甚者,宜五味异功散。然无 
寒不作吐,故惟五君子煎、六味异功煎,及养中煎、温胃饮之类,皆最宜也。若下腹虽痛而可按可 
揉,或腹寒喜熨,或所泻既多而泄仍不止,此其下焦必空虚已极,惟脾肾虚寒不能固摄而然,非胃 
关煎不可;其稍轻者,或用四君子加肉豆蔻、补骨脂、丁香之属;若虚中兼滞者,或助胃膏亦可酌 
用。其或果由胃火,则火逆于上,热蓄于下,亦能为吐为泻,然必有火证火脉者,方是其证,乃宜 
大小厘清饮,或用香连丸,或如前胃热呕吐条参而治之。然此证最少,不得轻易混用。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吐泻新按
属性:余季子于丁巳正月生于燕邸,及白露时甫及半周,余见新凉日至,虞 褥之薄,恐为寒气所侵 
,每切嘱眷属保护之,而眷属不以为意,及数日后,果至吐泻大作,余即用温胃和脾之药,不效。 
随用理中等剂,亦不效。三日后,加人参三钱,及姜、桂、吴茱、内豆蔻之类,亦不效。至四五日 
,则随乳随吐,吐其半而泻其半,腹中毫无所留矣。余不得已,乃用人参五、六钱,制附子、姜、 
桂等各一、二钱,下咽即吐,一滴不存,而所下之乳则白洁无气,仍犹乳也。斯时也,其形气之危 
,已万无生理矣。余含泪静坐书室,默测其故,且度其寒气犯胃而吐泻不止,若舍参、姜、桂、附 
、之属,尚何术焉?伎已止此,窘莫甚矣。思之思之,忽于夜半而生意起,谓其胃虚已极,但药之 
气味略有不投,则胃不能受,随拒而出,矧附子味咸,亦能致呕,必其故也。因自度气味,酌其所 
宜,似必得甘辣可口之药,庶乎胃气可安,尚有生意。乃用胡椒三钱,捣碎,加煨姜一两,用水二 
钟,煎至八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