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第4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全部交给华诚运营和操心,时间还充足,鲁善工有个想法,尽快完成玲珑瓷,最好能一次性上拍,再次打响善工堂名号。
连名字纪如烟都已经想好:
慈悲济世——善工堂佛造像专场!
巧夺天工——善工堂玲珑瓷专场!
还有不到两个星期准备时间,鲁善工全力以赴,攻克玲珑瓷两大难关,修坯达到零点六以内,半刀泥雕花,鱼鳞纹。
上秘色釉,凹底,达到无中生水境界,彻底展现玲珑之美,工艺之精湛!
对于善工堂来说,钱是次要,主要还是名气。人在世上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无非二字,名和利!
现在自己还年轻,还没有达到看破红尘,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佛曰:人生两大苦,拿不起,放不下。
上等人,拿得起,又放得下。
中等人,拿得起,放不下。
下等人,拿不起,还放不下!
既然命运让自己得到金手指,那就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提升自我价值,让更多失传绝技重现,甚至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能体会欣赏到传统工艺之美。
至于以后,一间房,一张床,一杯茶,一亿存款。
足以!
玲珑瓷是自己瓷器领域的巅峰之作,算是毕业礼,金手指肯定不只如此,工艺数十种,有的是挑战等着自己去征服。
脚下的路,
才刚刚开始!
第94章 神之手指()
把事情交代给华诚拍卖,鲁善工继续闭关修炼,原本纪文峰还有些担心,准备找机会问问善工堂进度如何,结果出手就是三件何朝宗,乐的他屁颠屁颠,开始大肆宣传,全力筹备第二次专场。
至于玲珑瓷的消息暂时保密,毕竟还没有成功作品出现,接下来每天全神贯注练习修坯和半刀泥,手感一日千里,进步飞速。
后来发现其实每次吸收记忆后,很多经验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完全掌握,特别是手感,真的是量变引起质变。
自从上次无意突破零点七,现在成功率很高,基本上都能达到目标,下一步是零点六,也就是唐明的巅峰水平。
老爷子四十多岁的顶级作品,精力和经验都出于饱满状态,上次看的那套青瓷茶具,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称得上玲珑瓷,只算影青瓷。
因为是半刀泥雕花,而不是两面透雕,没有米孔。釉料也只是龙泉青瓷,达不到真正透明釉的境界,远不如秘色瓷神秘震撼。
当然自己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成功,但方向大致确定,只要坚持努力,早晚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玲珑瓷,让这门绝技重现人间。
这次的目标是零点六,昨天已经成功一个素胎,茶具需要四个,加上两个烧窑备用,最少也要有六个才行。
鲁善工深吸口气,用脚踩动转盘,拿起舍不得用的德化陈腐瓷土,开始拉坯,第一次尝试玲珑茶碗。
把瓷土扶正,双手扶住泥块,右手拇指从顶部中心点压下,定中心,乃拉坯最重要一步。
左手辅助,右手拇指从底部中心外扩,井平整底部。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左手中指与右手拇指相对,从底部向上缓缓提起,保持匀速,将坯体拉高。
用心感知双手的触感,慢慢向上移动,将坯体拉高、同时注意要整体带动,保持四线平整,形状固定后双手夹薄皮条将口缘压光。
双手指尖内外相对,左手稍用力外扩逐渐拉薄坯体,可反复保持坯体的厚薄均匀。
拉坯是入门手艺,高手要求,手到器成、器成泥尽,拉完后泥刚好用完,一点不剩。
除双手因拉坯沾泥,袖口和身上干干净净,拉坯机的台面和周边地上也很整洁,并没有泥点四溅。
现在瓷器工业化,多采用注浆成型与单刀机轮成型工艺,与古代手拉坯成型相差甚远,既缺少经典的手工气息,也难达到坯体轻薄的要求。
听唐明说过,他曾经整整一年时间,只做刻花莲纹小口瓶一个造型。熟练做好这个造型后,把手扶在制好的坯体上,闭着眼睛就能感受到溪水潺潺般流淌的意境。
在景德镇陶瓷技能大赛上,获得拉坯状元,速度快,比第二名快将近一倍,可尺寸造型与规定不差分毫。
不止如此,同样规格作品,他用的泥只相当于其他选手的二分之一,可见老爷子的基本功何等扎实。
现在鲁善工就能体会到拉坯水平高低的最大区别,就是省料!如果手艺高,素胎几乎不用修就能达到规定薄度,只是在坯体表面平修一两刀即可。
既提高生产效率,又能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德化陈腐瓷土,用一点少一点,有钱都买不到,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坯拉得很厚,修坯费时费力,还会浪费大量原料。
用唐明的话来说:简直是暴遣天物,浪费资源!
鲁善工拿起线绳,开始修底,茶具通常有圈足。手工拉坯的圈足较高,线条平整规矩,棱角分明。
而机器拉坯的圈足则有轻微模具线印在底部,靠近内侧,通常不太高,棱角线不太尖锐,比较圆滑。
故意把圈足做的略高,整个造型更加修长秀美,富有流线感。主要是配合鱼鳞纹,达到秋风吹皱一汪春水的感觉。
深吸口气,开始利坯,慢慢闭上眼睛,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双手上,感知素胎旋转的速度和力度,寻找最佳切入点。
“就是这里!”
电光火石之间,修坯刀如同羚羊挂角,划出美妙弧线,切入素胎表面,瞬间荡起一层白雾,一刀下去,直接修到零点八!
刀微微颤动,随着旋转继续下压,脚下用力,加快旋转力度,几圈下来,零点七!
“趁热打铁!”
鲁善工今天状态很好,手感极佳,一鼓作气挑战零点六,刀尖一立,用最尖锐锋利的侧锋切入,慢慢减少力度,如雨燕掠过池塘,轻盈自在,灵动之极。
“零点六!”
“成了!”。。
鲁善工长出口气,慢慢停下转盘,捧起茶杯,凑到阳光下,薄如蝉翼,丝丝透光,德化陈腐泥如糯米般细腻温润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爱不释手。
“再来!”
鲁善工闭上眼睛,回忆刚才的手感,今天状态不错,继续拉坯,争取多做几个出来。
整整一下午,居然成功四个素胎,加上昨天的两个,六个茶杯居然全部凑齐,比预想快了不少。
时间不早,先让素胎自然阴干,明天入窑烧烤,鲁善工准备先低温烧一次,增加硬度后在透雕鱼鳞纹,这样成功率更高。
拿起调制好的秘色釉料,已经沉淀两天,把杂质全部去除后,只留下精华,明天如果顺利,就能第一次上釉,看看结果如何?
洗完澡,简单活动半小时,躺在床上,拿起唐诗宋词,开始睡前最后功课。自从前几次得到灵感后,他也喜欢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其中各种美妙意境,传统文化都是一理通,百理明,说不定灵光乍现,就能创造奇迹。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雨过天晴云**,者般颜色做将来。
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琉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
这是专门歌颂昊十九琉霞盏的鬼斧神工,还有乾隆写的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第95章 步步惊心()
“入炉!”
鲁善工拿起上完秘色釉的茶具,小心翼翼放进烤花炉,正好分两层放下,一切准备就绪,深吸口气,成败在此一举。
放入上好松柴,选取最好品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反正就这一炉,成本根本不用考虑。
点火!
从扒火眼观察火焰颜色,用电子温度仪时时监控炉内温度,旁边还随时准备着鼓风机和氧气,关键时刻就能用上。
要说高科技也是有不少用处,最方便就是能监控温度,以前这是资深把桩师傅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已经可以通过高科技实现。
当然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特别是烧窑,千变万化,成败只在一念之间。晚三分钟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经验还是最重要。
对于鲁善工来说,有高科技辅助的话,就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善工堂只出精品,数量少,品质高,所以可以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尽量完美。
“终于稳定住!”
鲁善工看着红色火苗,把鼓风机对着进风口调整好距离和强度,慢慢站起身,长出口气,第一步完成,剩下就是稳定输出,等待最后熄火。
这是自己第一次从头到尾尝试烧小窑瓷器,鲁善工来到桌前,专门给风火仙师上香,保佑一切顺利。
这不是迷信,景德镇的工匠,尤其是与瓷器打交道的人喜欢用一个词——气氛,这个词神神秘秘,用唐明的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烧窑过程中,无论是天气、火候、窑温、火焰颜色、甚至地点等等说不清的各种因素,都包涵在气氛二字之中。
当年乾隆皇帝将景德镇建窑的所有材料包括泥土、工匠、瓷土都搬到京城,死活烧不出好瓷器,研究几年也没有头绪,最后只能放弃。
就好像铁棍山药,岛国人一直想弄到本土养殖,高价研究好几年,甚至连土壤都原封不动空运回国,结果呢?
屁都长不出来!。。
天法地,地法人,人法自然。离开这一亩三分地,您还真玩不转!
后来跟唐明聊天,他见过各种因为小细节没有注意,导致满盘皆输的悲催案例。最离奇的是某家的烧出一窑烂瓷片,原因竟然是关窑门时忘记一把钢卷尺在窑中!
钢铁受不了那么高的温度,于是炸了,像是多米诺骨排,所有的瓷一起粉身碎骨,血本无归。
更有防不胜防的事,一家人做的缸由于缸壁里有气泡,而做坯的工人又粗心没发现,于是烧热后气体膨胀引起炸坯,炸的坯又炸坏摆在它附近的坯,于是一片狼籍,开窑后就是一大堆碎瓷片。
老爷子开玩笑说,十几个小时后开窑,所有送瓷器来烧的人都围在推出的窑车周围,急不可耐地找自己的东西,那情境,那心情,就像是产房外面等待婆娘生孩子的一群傻老爷们。
小窑还好,毕竟数量少,一个人能全部顶下来。换成大龙窑,温度高达300多度,熄火后逐渐开火眼通风,每一步如履薄冰,所有人战战兢兢。
主要是防止温度骤降造成釉面炸裂,开窑门,由上而下把泥砖扒开。降温过程因天气而定,大概需要50…5小时。
唐家葫芦窑还好一些,烧窑从点火到熄火,一般需要3个小时左右。完成一次窑,需要28人的相互协作配合。
熄火时按照打天眼、抽炉条、打窑门、提闸板先后顺序进行。按照一般规律,为加快烧窑次数,特别是在烧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烧成效率,一般都要采用人工手段降温,也就是用鼓风机。
唐家为使窑内瓷器不“犯惊”,绝对禁止熄火后立即使用鼓风机,要在自然阴凉2小时以后才能开窑。
离火膛最近的大肚,温度最高,能到320度,这里的瓷器都是vip中p,比如祭红、郎红、官窑白胎、天青、钧花等。
大肚之后是小肚,温度略低,300度,烧精品青花、釉里红、美人醉、各色青釉;
然后是低温区,到20度,叫想理或者灰可区,属于散座,烧低档瓷和低温颜色釉,比如浇黄、松石绿。
每次打开窑门,顺着往里走,每步都很惊喜!越往后越刺激,谁也不知道能烧出来什么精品,甚至窑变出极品。
回想起上次亲眼看唐明往窑口吐痰的情景,深吸口气,憋出一大口浓痰,必须是痰,口水都不行。因为只有痰在蒸发时会变成跳动的水珠,才能根据其高度判断窑温。
景德镇的柴瓷比是2。5,就是制一吨瓷,要烧掉二吨半松柴,过去有句老话:一里窑,十里渣,指一座窑会烧光十里森林,再铺满灰渣。
当年唐明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等着盼着瓷器厂烧窑熄火,因为可以捡煤渣。它们会混杂在炉坑里的废渣中,通过拣选可挑选出再燃烧利用的煤渣。
早期为照顾家庭困难的职工,由厂里或车间安排家属工捡煤渣,捡到的煤渣自由出售,既可以卖给厂里的食堂,也可以卖给其他人。
捡好的煤渣用瓷器篮装好,最开始卖三毛一篮,后来逐渐涨价。最后干脆直接开放,谁都能来捡,当地很多小孩子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