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丹溪治法心要-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药,如姜桂之属以和之。如有热,用黄芩、芍药之类。壮者与初病者。宜下之;虚弱衰老者,宜升之。一痢初得
之时,一二日间,法当利,大小调胃承气汤下之,看其气血而用药。气病用参术,血病用四物汤为主,有热先退热。后
重者,当和气,木香、槟榔之类。因积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虚故也。保和丸方∶山楂肉(三
两) 神曲(二两) 陈皮 半夏 茯苓(以上各一两) 连翘(五钱) 莱菔子(五钱) 上炒七味为末,粥丸,姜
汤下,或加白术二两。下痢初发热,必用大承气汤下之,后随证用药。下痢久不止发
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药热药用。一本云∶血久
不止,发热者,属阴虚,四物为主。下痢后,身发热者,有外感。初下腹痛,不可用参术,虽气虚胃虚者,皆不可
用。下血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清热。后重者,积与气坠下,当
和气,兼升兼消,木香、槟榔之类。不愈,用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黄连、枳壳作丸,盖后重大肠风盛故也。下
痢病,有半死半生者,二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身热脉大者,半死半生。有不治证者五∶下血者死;下如尘腐色
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痢唇如朱砂红者死;下痢如竹筒者不可治。夫痢而能食,胃未病也。若脾胃湿热之毒,熏蒸
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遂成禁口证。一方治禁口痢,香莲丸与莲肉各半,研末,半汤调下。治禁口痢,脐中用
田螺人麝香少许,捣烂盒之,以引其热就下,热去则欲食也。治痢方∶苍术、白术、条芩、当归、白芍药、生地
黄、青皮、黄连、滑石、甘草,作一服,白水煎,里急后重,炒连、滑石,加桃仁、槟榔,甚者加大黄,呕者加半夏
姜煎。又方∶干姜(一钱) 当归(二钱半) 乌梅(三个) 黄柏(一钱半) 黄连(二钱) 上作一服,白水煎。
孙郎中因饮食过多,腹膨满,痢带白色,用苍术、白术、浓朴、甘草、茯苓、滑石,煎下保和丸三十粒。又方有炒曲。
痢后脚弱渐细∶苍术(二两) 酒芍药(二两半) 龟板(三两) 酒柏(半两) 上末之,粥丸,以四
物汤加陈皮、甘草煎汤吞之。痢后腰痛,两脚无力∶陈皮 半夏 白芍药(以上各一钱) 茯苓 苍术 当归 酒芩(以
上各半钱) 白术(一钱) 甘草(二钱)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前服。一人泄泻,辛苦劳役,下利白积,滑
石末炒陈皮、芍药、白术、茯苓、甘草,上煎,食前服。一妇人痢后,血少肚痛,以
川芎、当归、陈皮、芍药,上煎,调六一散服。一方治久
痢∶罂粟壳(半两) 樗白皮(一钱) 黑豆(二十一粒) 上同煎,食前服。痢时气发热,苍术、浓朴、赤芍药、
当归、黄芩、黄柏、地榆、粟壳、枳壳、槟榔、木香、甘草、干姜,鲜血痢加黄连,小便不通加滑石、车前子,痢下
血水奈何?加阿胶。治痢丸子,侧柏叶、黄连、黄柏、黄芩、当归、芍药、粟壳、生地黄、地榆、枳壳、香附、木
香、槟榔,米糊丸,下七八十丸。有食有积、腹痛加莪术、三棱、缩砂。饮酒之人脏毒,如血痢状,乃平日饮酒之过,
遂成此病,先宜戒酒而药可愈∶苍术(一钱) 赤芍药(二钱) 炒槐花(一钱半) 地榆(二钱) 枳壳(一钱) 炙
甘草(三分) 黄连(炒五分) 干葛(二钱) 当归(五分) 上作一帖,清水煎,食前顿服,愈。又方∶樗皮
(二两) 神曲(炒五钱) 白芍药(一两) 滑石(炒一两) 枳壳(五钱) 上为末,烂饭丸,桐子大,米饮下
七十丸。久下痢数月不能起床,饮食不进,惫弱之甚以∶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黄 (五分) 当归(六分)
芍药(一钱) 炙甘草(三分) 粟壳(三钱) 实地榆(五分) 木香(三分) 缩砂(五分) 陈皮(一钱) 升
麻(三分) 白豆蔻仁(三分) 泽泻(五分) 上作一帖。有热加黄芩,脉细,四体恶寒加干姜或煨肉豆蔻、川附
数片,服数帖渐自进食。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缓,腹痛后重,夜多痢下,桂苓甘露饮送保和丸
三十丸。一作胃苓汤送下。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利下,胃苓汤送保和丸三十丸。一作桂苓甘
露饮送下。气虚面色黄白,或体肢倦懒之人,频并痛,后重不食,脉细弱,或有汗出,黄 建中汤吞保和丸三十丸。
湿热不渴者,建中汤如苍术、茯苓,吞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痛,后重痢下,脉弦紧,平胃散加芍药、官
桂、葛根,或白术茯苓汤送保和丸。下痢白积,黄芩芍药汤加白术、陈皮、甘草、滑石、桃仁。下痢赤积,身热,
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药、炒陈皮、白术、煎,送下保和丸。一老人因饮白酒,作痢下,淡血水脓,腹痛,小便不通,里
急后重,人参、白术、滑石、苍术、槟榔、木香、甘草,上煎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证俱减,惟小便不利,用益
无散。仲景治痢,凡言可下,率用承气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
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无所留碍,积行即止。刘河间发明滞下证,尤为切要。有曰∶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
自除,此实盲者之日月,聋者之雷霆也。一人患利不进饮食,四君子加芎、归、药、陈皮、炒曲、黄连、砂仁、半
夏、生姜煎服。东易胡兄年四十余,患痢病已百日,百药治不效。时九月初,其六脉急促,沉弦细弱,左手为甚,日
夜数十行,视瘀物甚少,惟下清滞,有紫黑血丝,食全不进,此非痢,当作瘀血治之。间瘀血何由而致?如饱后急
走,极力叫骂,殴打 扑,多受疼痛,一怒不泄,补塞太过,火酒火肉,皆能致之。盖此人去年枉受杖责,经涉两
年,有此瘀血,服药后,得瘀血则生矣。遂以乳香、没药、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槟榔,以曲糊为丸,米汤下百余
粒,夜半又不动,又根据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大下秽物,如烂鱼肠,约一二升,困顿终日,渐与粥而安。一人患痢后
甚逼迫。一人患痢,善食易饥已见《医要》,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变他
证,为祸不小。殊不知多因湿,惟分利小水,最是长策。《内经》谓∶下体热,却死;寒、即生。此大概言之耳,必兼
证详之方可。今岂无身热而生寒、而死者乎?脉沉小流连或微者,易治;浮洪大数者,难治。脉宜滑大,不宜弦
急。仲景治痢,可温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
便或待其自己区分易治、难治极密,但与泻同,立论不分,学人当辨之。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
冷,自汗,脉沉小者,宜温;暴病,或身热,脉浮洪者,宜清;身冷自汗,用温药;有可吐者,有可汗者,有可下者。
初得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也。赤痢乃小肠来,白痢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
赤白带,赤白浊同。先水泄,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后水泻,此肾经传脾,是谓微邪易愈。下如
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如□□之相染,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义如虚,宜审
之。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药,如伤冷物者,或可用,宜谨之。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相传染者相
似,此却宜用运气之胜伏以治之。禁口痢,此胃口热结,用黄连多加人参,湿煎呷之,如吐了又呷;当开以降之。人
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药,毒瓦斯犯胃,当推明而祛其毒。
卷二
呕吐哕(第二十五)
属性:分气血多少而治。胃中有热有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用二陈汤加姜汁炒山栀、黄连、生姜煎服。久病呕吐
者,胃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黄 、白术、香附。注船呕吐大渴,饮水即死,童便好。呕吐若脾胃虚损之人,
或非夏月见者,服理中汤。见其虚甚,庶可用之,亦宜冷与之饮,以顺其性。痰饮为患,或呕或吐恶心,或头眩,或
中脘不快,或发寒热,或食生冷,脾胃不和,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痞痛加草豆蔻。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呕吐,藿香安胃散,藿香、丁香、人参、陈皮、生姜同煎。
肝火出胃,逆上呕吐,抑青丸。痰热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缩砂、姜连、竹茹。痰呕吐不止,陈皮、半夏、姜
汁。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呕吐煎药,忌栝蒌仁、杏仁、桃仁、莱菔子、山栀,皆要作吐。如药中带香
药,行散不妨。泄泻或呕吐者,生姜汁汤调益元散。一人早呕酒,以栝蒌、贝母、山栀(炒)、石膏( )、香附、
南星、姜制神曲、炒山楂子(各一两)、枳实(炒)、姜黄、莱菔子(蒸)、连翘、石碱(各半两)、升麻(二钱
半) 上末之,姜汁炊饼丸。一人饥饱劳役成呕吐病,时作时止,吐清水,大便或秘或溏,腹痛上攻心背,脉弦∶
白术(一两半) 山栀(一两用茱萸二钱炒,去茱萸不用) 黄连(一两用茱萸二钱炒,去茱萸不用) 神曲 麦
芽桃仁(各一两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姜黄 杏仁(各一两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
巴豆不用) 蓬术(一两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香附(一两) 三棱(一两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
用) 白豆蔻 砂仁 木香 莱菔子 陈皮(以上各五钱) 南星(一两姜制) 山楂(一两) 大黄(一两蒸) 青
皮(五钱) 上末之,姜汁饮饼丸,每服二三十丸。朱奉议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凡病患
欲吐者,切不可下逆故也。刘河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又有气逆者;又有寒
气郁于胃中者;又有食滞心肺之分,不得下而反出者;然胃中有火与痰而致呕吐者多;又有久病呕者,此胃虚不纳谷
也。生姜、人参、黄 、白术、香附之类。
卷二
恶心(第二十六)
属性: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证用药。痰饮为患,而呕吐恶心者,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煎
服。戴云∶恶心者,无声无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非心经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姜,盖能
开胃豁痰故也。
卷三
翻胃(第二十七)
属性:翻胃即膈噎也,膈噎乃翻胃之渐发挥。详言之,大约有四∶有血虚、有气虚、有热、有痰。又有兼病者,血虚
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气俱虚者,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
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又曰∶翻胃脉,血虚,左手脉无力;气虚,右脉无力;有痰寸关沉,或伏而大。
血虚以四物为主,气虚以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必入童便、姜汁、竹沥、韭汁、牛羊乳。粪如
羊矢者,不治;年高者,虽不治,须用参、术,关防气虚、胃虚。有阴火上炎而翻胃者,作阴火治。有气结者,其
脉寸关沉而涩,宜开滞导气之药。有积血在内者,当消息以遂之。大便涩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利。翻胃病,
若痰实火盛之人,先以瓜蒂散吐之,后用大黄、皂角、黑牵牛、朴硝,为末糊丸,姜汤下十五丸。一方,治翻胃积
饮,通用益元散,以姜汁澄白脚为丸,时时服之。一方,以黄连、茱萸、炒贝母、栝蒌、陈皮、白术、枳实、牛转
草。但有咽下塞住不宽,项背转侧,欠伸不得,似乎膈噎之证,饮食不下,先有心疼,疼发一身尽黄,先以川芎、桔
梗、山栀、细茶、生姜齑汁,吐痰二碗,后用导痰汤加羌活、黄芩、红花,人壮者用此法。一老人翻胃,栝蒌、贝
母、白术、陈皮、吴茱萸、黄连、生甘草、人参、茯苓、枳
实。年少者,以四物汤清胃脘,血燥不润便,故涩,《格致余论》甚详。槟连丸治翻胃,或朝食而暮出者,或下咽
而吐者,或胃脘作痛者,或必得尽吐而爽者,或见食即吐者∶白术 黄连 砂仁 陈皮 半夏曲 神曲 蓬术(各一
两) 藿香 槟榔 青皮 丁香 麦 三棱 姜黄 良姜 白豆蔻 茯苓 桂花 连翘 山楂(各五钱) 川附(
半只) 吴茱萸(二钱) 上药末之,姜糊丸,每服七八十丸,姜汤或白汤下,日三服。一人年壮病翻,益元散加
陈皮、半夏、生姜、自然汁浸,晒干为末,竹沥甘蔗汁调服。一人但能食粥一匙,吃下,膈有一菜杂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