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71-伤寒论条辨 >

第24节

471-伤寒论条辨-第24节

小说: 471-伤寒论条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水脏言也。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 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 
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 
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此以上条同感而异变者言。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胜也。恶寒。表在也。腹内痛。入阴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 
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至于吐利。乃承上条欲呕欲利。而又以其变成者言。独不解。言证变而脉独在也。晚发。言后 
来更又发也。以上三条。一证而三变耳。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六指伤寒。七指中风。盖详其欲解之状而总言之也。然手足三部脉皆至。则是以十二经之病 
皆退言。伤寒不独传足经明矣。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上节以脉但皆至而未和。故有口噤躁扰。此以和也。故惟大烦。目重。而睑内际见黄。与太 
阳上编第十一条互意。但此以大概言耳。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此概出恶寒之所以然。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 
者。此为不治。 
滑与前第十六条洪是互文。与第九篇第四条皆一意。但详略不同耳。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咳逆上气。肺衰也。脉散。血衰也。肺主气而卫外。血为阴而荣内。两者俱衰。故曰形损。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弱为虚损而不足。阴虚生内热所以烦。然属少阴。故虽烦亦微也。涩为少血而不滑。不能上 
与阳相顺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此一条乃补脉法上编中之缺。 

卷之八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属性: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旨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 
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此叔和自揭其编述以下诸篇之由。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 
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此疑太阳下编首条末节之互意。叔和以不可汗类此。伦序 难晓。似此者皆当缺疑可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五脏皆有动气。详见难经。在右。以肺言也。不可发汗。内证也。衄渴烦吐。皆见太阳上编。 
盖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腰内。行 
少阴心主之前。而其脏通窍于鼻。所以有诸证之变见如此。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在左。肝之内证也。肝属少阳。其脉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主风。故头眩也。汗不止者。肝纳血。血之液为汗。迫汗则肝不纳血。 
血不归经。故液有出而无敛也。筋惕肉 者。筋赖血以荣。血虚则荣衰。汗多则亡阳而亡津液。 
所以然也。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在上。心之内证也。气上冲正在心端者。心属火而主血。肾属水而主气。逼汗则心虚。水能 
克火。故肾乘心之虚欲上凌之也。而心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腹。肾足少阴之别。 
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然则上冲之气。亦当正在心端也。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在下。肾之内证也。无汗者。肾水脏。在时为冬。阴沉在下。其主闭藏。其经少血也。大烦 
者。强发其汗则水干。火无制也。骨节苦疼。目晕者。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水干则骨枯。而 
瞳子无荣养也。恶寒者。肾合太阳也。食则反吐谷不得前者。王冰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 
无水也。此之谓也。难经动气有五。此言四脏而无脾。岂以脾不与四脏同禁邪。抑欲人与四脏同 
推也。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 卧。不能自温。 
咽门乃胃之系。而脾之脉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然则咽中闭塞者。脾胃之邪。上客于 
咽而作逆阻也。吐血者。脾统血而胃为之合。脾伤不能统血。故妄行上溢而从胃道出也。气欲绝 
者。亡阳也。手足为四肢。乃诸阳之本。阳欲外绝。则阴亦不能内守。阴阳不相顺接而厥冷。故 
畏寒而欲得 卧也。夫如此。温之且未得。岂能自得其温乎。 
诸脉得动数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此条三节。脉经只作通长一条。不分截。今按文意。此疑是末节。其形至末。乃总全条之结 
句。盖谓寒 不能自还。后节 
苦满腹中坚。与此大便难。腹中干。三者之变虽相似。其本源则不同之意也。不如此。则上下皆 
不相蒙。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 
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不能自还。 
此疑是上节。阳以风言。运。动也。故曰上实。谓邪气实也。阴以里言。寒。虚也。故曰下 
虚。谓里气虚也。微弦为虚承上起下之词。寒 不能自还。阳亡而阴独治也。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 
虚而寒 。咳而发汗。 而苦满。腹中复坚。 
此当是中节。首句是承上而言咳为病加剧之词也。数吐以下。言剧之状也。有寒无热二句。 
申似疟也。咳而发汗亦承上起下之词。 。谓咳属肺。肺金寒。病则胀满。所以反坚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小便利。失小便。肺肾二经俱病也。不可发汗。二经少血也。四肢厥冷。金水伤而土亦同败也。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欲温。紧则寒胜。不可发汗。阴阳不相顺接也。声乱咽嘶舌萎。病至少阴厥阴则厥。少阴 
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而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外也。声不得前者。声出于肺而生于气。气生于肾。然 
则少阴肾者。声之本。太阴肺者。声之标。标本俱病。此又上败而金水亦衰。合上条反复示教之意。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逆。亦厥也。言乱。少阴衰而志丧也。目眩。厥阴衰而风乱也。盖厥逆。无非少阴厥阴之证故也。 
(一)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阙。 
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乱。舍空则神纷散也。阴。宗筋也。疼。液竭而失其所荣 
养也。 
(二)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而振。 
伏皮为血。出则为汗。阴也。阴不自出。出之者。阳也。亡血。阴虚矣。寒 而振。反汗复 
亡其阳也。 
(三)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不得眠。 
衄。鼻血也。额上。通乎鼻也。不能 。谓目上瞪。不能开阖而动摇也。所以不得瞑而眠也。 
(四)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膀胱蓄热而血妄。则淋。复发汗以迫其血。则血愈不循经而愈妄。便出者。其道顺故也。 
(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 。 
。通作痉。病疮。身疼痛。血热表虚。非实也。发汗则表益虚。而易得重感。痉病出于重 
感。故禁。 
(六)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者。胃中无津液。肾水亦耗衰。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愈亡。而肾水益衰。 
故致戒如此。末后无发汗之变。疑有漏落。以上六条。旧本太阳中篇。今移。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发汗则致 
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此互第九篇第四条。曲致其不可误治之详。以重致叮咛戒谨之意。 

卷之八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属性:大法。春夏宜发汗。 
此叔和推法外意。举大概以揭言之。春夏宜发汗者。顺阳事也。然伤寒。冬病也。可以此拘乎。 
不可以此拘仲景肯言哉。 
凡似此者。后学皆当别识。诚如此。则进道方为有益。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 
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此叮咛发汗之节度。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此叮咛进汤之节度。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此示人用汤丸经权应变之宜。以上五条。疑皆叔和语。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此言便虽硬。若脉见浮。犹当从汗解。盖互下不宜早。而曲致叮咛之意。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此互太阳中篇第二十三条末节。而曲致叮咛之意。 

卷之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属性: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此互误汗亡阳。而曲致其轻者之救法。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卷之八
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属性: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以上二条。乃叔和类具篇目。指经中条册之不能分出者而言。勉人当精详经旨。务为通贯其 
义。以期尽道之意。读者自会。则书之全求可言矣。 

卷之八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属性:大法。春宜吐。 
春气上行。万物伏藏者。皆冒土而上出。故病之发于春者。大率宜宣而吐以出之。法天道也。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此与第十六篇第三条。汗吐不同而意同。并上条亦皆叔和语。然中之为言。注的也。知注的 
之为中。则知中病之节度矣。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上脘。谓胃腑之口也。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第九篇第六条。言脉乍紧。邪气在胸中。此言乍结。客气在胸中。紧者结之渐。结者紧之剧。 
客气即邪气。彼则互相发而两见轻重之意。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 
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则利止。 
诸实。总上文宿食邪气客气而概言之。 

卷之八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属性: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 
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 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与涩同。此下六条。即前十五篇第二条以下之六条。又以不可下再出。痞硬。即结胸痞气。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头眩者。肺属金。金衰不能制木。木甚则风生也。然木甚火必炽。而肺太阴之脉。行手少阴 
心主之前。心为火脏。所以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 。 
腹内拘急。食不下者。厥阴肝脉挟胃。络肝也。身热。胃合于脾。脾主肌肉而统四肢。然则 
欲者。里寒也。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掌握热烦者。手少阴心之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后廉。手心主之脉入掌中也。身上浮 
冷者。火败而土无气也。热汗已下。汗生于血而主于心。心属火。败则液不敛。剧则自求救也。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卒。清勿切。腹胀满。肾痹也。头眩者。肾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肝主风也。食 
则下清谷者。水横溢也。心下痞者。肾主气。其脉之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也。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 。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上轻。以咽言。下重。以胃言。水浆不下以下。详下重之状也。卧则欲 身急痛者。胃主肌 
肉而统四肢也。下利。土败而水无制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