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71-伤寒论条辨 >

第19节

471-伤寒论条辨-第19节

小说: 471-伤寒论条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二)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 
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数为客热以下。乃反复详明上文之义。客热以邪气言。虚冷以正气言。 
(十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 
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虚热也。故戒慎不可灸。逐。亦追也。实。谓热也。血散脉中。言追逐之余。必至迫 
血。血为荣而行脉中。故谓散于脉中也。火气虽微以下。甚言追逐之害大。盖骨赖血以濡。既失 
其所濡必枯而焦。筋赖血以荣。既亡以为荣。必衰而伤。残伐其本源故也。以此示人。而近来人 
之以火灸阴虚发热者犹比比焉。窃见其无有不焦骨伤筋而毙者。吁。是岂正命哉。可哀也已。 
(十四)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 
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烦热。太阳也。故脉浮虚而宜汗散。如疟状。谓热之往来。犹疟之作辍有时而不爽也。晡。 
日加申。阳明之王时也。故脉实而宜下解。 
(十五)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 
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此诀人推测病情之大法。 
(十六)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患。谓凡有病之人。证犯有如此者。则皆当如此而治之之谓。非独以风寒之病为言而已也。 
此诀人辨凡百胃实之大旨。 
(十七)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所以大便有乍难乍易也。时有微热。阳明潮作也。喘冒不能卧。胃不和也。故曰 
有燥屎。方见阳明篇。下同。 
(十八)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烦不解。则热未退可知。腹满痛。则胃实可诊。故曰有燥屎。以上三条。皆诀人当下之大法。 
(十九)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复。与覆同。古字通用。复。亦反也。犹言误也。与下文反汗之反同意。盖两比而互相发明。 
以诀人汗下之大法。 
(二十)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阴阳以脉言。而二便在其中。两者和。则血气无相胜负可知。故自愈可必。此诀人持诊之大要。 

卷之六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
属性:x凡九条方三x 
(一)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霍。吐也。乱。杂乱也。灵枢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是也。 
(二)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 
又利止。更复发热也。 
发热。头病。身疼。恶寒。外感也。吐利。内伤也。上以病名求病症。此以病证实病名。反 
覆详明之意。 
(三)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 
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 
故也。 
转。失。皆见阳明篇。本。根原也。言根因原起自霍乱也。本呕意同。 
下利后。盒饭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过一经能食。过之一 
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此申上文末节而言其详。 
(四)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 
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申上文而出其治。热多欲饮水者。阳邪胜也。寒多不用水者。阴邪胜也。五苓散者。水行 
则热泄。是亦两解之谓也。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 
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五苓散方见太阳上。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肾气动。欲作奔豚也。去术肾恶燥也。加桂。 
以其能伐肾邪而泄奔豚。然非枝也。)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吐。气逆也。术能壅气。 
故去之。姜能散气。所以为呕吐之圣药也。)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下多。湿胜 
也。复用术。术能燥湿。湿燥则下断也。悸以饮水过度言。水停之故也。加茯苓。水行则悸愈也。)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渴。脾虚也。加术。缓脾也。)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 
成四两半。(腹中痛。里虚也。加人参。补中也。)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寒以不用水 
之甚者言。干姜辛热而能散寒。非称权。则不可也。)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 
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气滞则腹满。术甘而壅。故去之。附子辛温。故加之 
。饮热粥。亦助药力也。自温。亦取微欲似汗之意。勿发揭衣被。防重感也。案此。用术。去术 
。术上皆无白字。何哉。盖由文次句中。上无空隙。故虽有狂妄。竟不能于此加毫末。而经之真 
原昭然犹存。则他术之有白。出于伪妄。不待言而明矣。然于伪妄之疏愚。亦可以见也。君子察微。 
观人于其所忽。信哉。)吐利止。而 
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虚也。 
消息。犹言斟酌也。桂枝汤固卫以和表者也。小和。言少少与服。不令过度之意也。) 
(五)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阴虚也。汗出。发热。恶寒。表阳衰也。四逆汤。表里合救 
之剂也。方见太阳下。下同。 
(六)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此与上条大同小异而义同。故治亦同。 
(七)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猪胆汁半合。余根据四逆汤法。 
已。止也。下。即利也。断。绝也。此总上文言吐利两皆止绝。而又以其余证之不解者。更出 
以治也。不解之证者。阳极虚。阴极甚。脾气亦衰微也。然极则剧矣。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者。与 
少阴白通同一反佐以疏。剧则正治反格拒之意也。 
(八)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根据四逆汤法。 
亡血。津液竭也。人参。能生津也。 
(九)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此与下编末条。详略不一。而义则同。亦互意也。 

卷之六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脉证并治第十一
属性:x凡七条方四x 
(一)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 
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 
烧 散方 
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 
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 
少腹之少。去声。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气未复。强 
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体重。少气。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 
阴中拘挛者。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虚阳生热而上蒸也。膝胫拘 
急者。脉乱而筋伤也。 当近隐处。阴阳二气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归本也。 
(二)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 
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概言也。下仿此。劳。强力房劳。复。重复作病。盖大邪初退。血气新虚。作强劳伤。 
虚而生热。犹之病复发。非实发初病也。枳实宽中破结。栀子散热除烦。香豉能解虚劳之热。清 
浆则又栀子之监制。故协三物之苦寒。同主劳伤之复热。而与发初病之实热不同伦也。宿食。陈 
宿之积食也。食能生热。故须去之。大黄者去陈以致新也。 
(三)伤寒瘥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 
此示病后不谨。调理小复之大法。脉浮。有所重感也。脉沉。饮食失节也。 
(四)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洗去脚) 葶苈(熬) 商陆根 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水气。肌肉肿满而虚浮。盖瘥后新虚。土未强而水无制也。从肿以下而不及上者。水性就下。 
势之初起。故虽泛滥未至于横溢也。牡蛎泽泻海藻。咸以走肾。肾强则水行。葶苈商陆根。苦以 
利湿。湿去则肿没。蜀漆辛而能散。故为诸品之佐也。栝蒌根苦能彻热。本乃蜀漆之使也。 
(五)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唾。口液也。寒以饮言。不了了。谓无已时也。方见前。 
(六)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 
(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羸。音雷。羸。病而瘦也。少气。谓短气不足以息也。气逆欲吐。饮作恶阻也。盖寒伤形。 
故寒解则肌肉消削而羸瘦。热伤气。故热退则气衰耗而不足。病后虚羸。脾胃未强。饮食难化。 
则痰易生。痰涌气逆。故欲吐也。竹叶清热。麦冬除烦。人参益气。甘草生肉。半夏豁痰而止 
吐。粳米病后之补剂。石膏有彻上彻下之功。故能佐诸品而成补益也。 
(七)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 
损谷则愈。 
脉已解。邪悉去而无遗余也。日暮阳明之王时也。强与谷。谓压其进食也。损。言当节减之 
也。盖饮食节。则脾胃和。脾胃和。则百体安。此调理病余之要法也。 
上经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盖仲景氏之遗书。而叔和所诠次之者也。传谓 
世称仲景 
医圣。良以仲景者。集医哲之大成。而是书者。正医教之大训也。初学之士。舍是则无以为入道 
之门。而敦进德之基矣。故夫笃志斯道者。亦曰必由是而学焉。则亦庶乎其不瘥。而于人亦不致 
误。驯是以往。诚能至于仁熟义精。道久化成。不但人无枉命。而己亦无惭德。则帝伯之堂可升。 
有农之神可继。岂不伟哉。 
(三百九十七者。今移六条在第十五篇。) 

卷之七
辨痉湿病证第十二
属性:此篇相传谓为叔和述仲景金匮之文。虽远不可考。观其揭首之辞。信有之也。然既曰以为与 
伤寒相似而致辨焉。则亦述所当述者。是故后人称之为仲景之徒云。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 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痉。见太阳上编。 。音谒。下同。痉见下。素问诸痉项强。是也。湿。沾润不干也。天之 
雨露。上湿也。地之水潦。下湿也。人之汗液。身中之湿也。凡着沾润。经久不干。皆能致病。 
伤湿之谓也。 。伤暑也。史记羽扇 。淮南子武王荫 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是也。叔和 
之意。盖谓三者皆风寒之变证。既成变证。则当别为立论。然自风寒变来。本属太阳。犹有风寒 
涉似之疑。须当并为辨论。故揭己意而述之如下。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名曰痉。 
此揭痉之状。发热。太阳未除也。沉。寒也。细。湿也。中风伤寒。病犹在太阳。而脉变如此 
者。则是重感寒湿而变痉。不可仍以中风伤寒称也。详见下。 
太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