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福星高兆 >

第376节

福星高兆-第376节

小说: 福星高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世就听说过,福建和汕头那边保留的古代风俗最多,可以那会没有时间和经济去看一下,如今可是直接参观了现场,真实的古风。

    看她们,高兆深深感觉出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何止是不足,整个一个土包子。

    前世是草根外加孤儿,没有亲戚往来,这世高家人丁单薄,小门小户,嫁给公主府纯属巧合意外,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两家不可能成为亲家。

    所以高兆小心谨慎,微笑点头,尽量少话,免得露底。自己让人笑话不说,到时连累公主婆婆。

    瞧公主婆婆多有范,皇家公主就是不一样,气势就不一样,往那一坐,不用说话,透出的威严让别人不由的低头。

    高兆乖乖的,也不敢说出去逛逛,呆在屋里有召唤就过去,没事就把香兰叫过来问她们一路上的情况。

    香兰来这也吓着了,跟着温妈妈,一句话不敢说,怕说错了丢了二奶奶的人。

    就是和二奶奶屋里说话,也是压低声音,笑也捂着嘴不发出声音。

    高兴荣是被姐夫带着,他回来给大姐悄声说,总算知道了什么是世家,然后斩钉截铁说,将来的高家也要像这样。

    吴驸马这次来打算在福建过年,过了正月十五就走,他对京里的事不放心。

    虽然消息传过去了,他来了福建,第一件事就是动用平武公主的名义和吴家的力量,开始收粮,并让总兵派人一路押送到杭州,再由侯秉贵负责水运到京城,能凑多少算多少,因为晚了大皇子两三个月。

    布政使姓蔡,家里是京城,他有个堂兄娶的是俞氏,也就是鲁国公夫人的姨母蔡夫人,尤夫人的双胞姐姐。

    作为京里人,蔡布政使对平武公主格外感觉亲近,他有一孙年过十五,打算定二公主婆婆戚氏的娘家,所以想让孙子跟着公主一行人一同返京。

    最主要也是和公主驸马一家混个脸熟。

    所以蔡布政使对吴驸马的行事给予大力支持,吴驸马要想做鬼不至于在明面上,那就是有原因,他也不会多问,只要不让他挪用银子就好。

    吴家这个年老早开始准备,平武公主让高兆跟着林氏婆媳帮忙,其实让她学着点宗族里各种规矩和祭祀种种。

    林氏和黄氏都会官话,带着方言的官话,当着高兆面两人从不说家乡话,以示对高兆的尊重,也让高兆体会世家女的教养。

    婆媳俩态度温和,做什么,黄氏都会给高兆解说一遍,高兆心里默记,晚上拿出小本本记下来,忘记的第二天虚心再请教。

    林氏婆媳从没露出一丝瞧不起或者不耐烦的神色,让高兆从心里服气。

    并不是因为高兆是公主儿媳她们才有此态度,人家就是与生俱来的那种涵养、那种素雅。

    京里的文人之家高兆没有接触过,见过的庆王妃和林氏婆媳她们不一样的感觉,都是具有素养,可就能感觉出来南北方女子的差异。

    难怪曾听人说过京里的文人和南方世家来比不算什么,世家是几百年的沉淀,那些几代人的积累就自封文人之家无法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世家相比。

    人才与知识才是世家传承的根本

    世家子弟首先赢在起跑线上,平民读书就算有钱买到的书籍,能和世家几百年积存的书籍相比?所受的教育和得到的学识也不同。

    自古以来寒门出头的人难得,能走出来做高官的是人才中的人才。

    蔡布政使的孙子蔡昌东是嫡长子的三子,来福州三年,好不容易遇到京里来的人,那是他乡遇知音呀,恨不得天天来找高兴荣。

    他比高兴荣大一岁,一见如故,主要是吴长亮比他大不说,看着太斯文,蔡昌东已经被这里的斯文整的透不过气来,一看高兴荣,嘿!我的小伙伴就是这样的。

    如果是在京里,不看公主府,高家他可不看在眼里,他父亲翰林院就职,他堂伯祖父是大理寺左少卿,年少在京里最欣赏花三郎,可惜花三郎嫌他小,不和他玩。

    小什么小,小了不到两岁就说小,说起来还是亲戚,他和花三郎是表兄弟。

    蔡昌东问过高兴荣认不认识花三郎,高兴荣说认识,来过高家。

    顿时,蔡昌东觉得和高兴荣更近一步了,时不时的来找他,吴驸马说正好,你俩就一处玩去吧。

    高兴荣想,他在吴家也别扭,大姐也顾不上他,正好和蔡昌东一起出去街上四处逛逛。

759 京里乱() 
蔡昌东和高兴荣出去玩了几回,很快对他佩服起来,来福建这一路有多难他可知道,听说高兴荣路上是走路骑马,看看他手上的老茧,觉得这个小伙伴太厉害了。

    他马上让祖父给他找马,要跟着高兴荣学,知道他会功夫,缠着也要学。

    同龄人在一起才走意思,虽然祖父能给他找来师傅,可蔡昌东就愿和高兴荣在一起。

    然后说干脆住到他家,和他一个院,亲自去吴家说,高兆让弟弟年前回来。

    对外人高兴荣不会我大姐说,但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蔡布政使都时常叫他过来说说话,并让孙子好好和人家学学。

    吴驸马这次回来,族长和他商量重修家谱,年前他带着两个儿子就忙乎这事,高兆努力学习祭祖的准备事项。

    来到福州,她就给家里还有贾西贝写了信,说路上不方便去信,说了下路上风景,然后说过了正月十五回京。

    她的信还没到,京里已经发生突变。

    平武公主走了没多久,大皇子通过母亲淑妃,给皇上送了个法师,神神叨叨,以前皇上颇为信任静闲大师,可他呆在松山所不出来。

    这个大师并不是等平武公主走后才送进宫,机缘巧合,是大皇子妾室的二哥丁二老爷物色到,一路送进京。

    人老就爱胡思乱想,皇上最近总是做梦,梦见先太后指着他,一句话不说指着他,眼里的失望和悲愤让皇上惊醒后没法闭眼入睡。

    没几日就精神不济,两眼通红。

    这个法师法号虚明,和皇上谈经论道,他的博学和一些观念让皇上深深折服。

    虚明大师说,任何事物都是按天注定的轨道进行,谁想逆天必遭天谴,顺之,昌盛,逆之,天下乱。

    偏偏又发生了日食,皇上前一阵子没休息好,眼花头晕差点晕倒。

    再有一些其他迹象,皇上深深信了虚明法师的话。

    而外面,粮食开始紧缺,一点点涨价,民众开始抢粮,粮商开始限量售卖。

    虚明大师一点点的把矛头指向太子,皇上恍然大悟,觉得这个太子立的不对,外面大皇子开自家粮仓,挨个去求一些大户人家开仓救急,自有官员上朝歌颂大皇子的举措。

    贾老太妃察觉不对,想给侄子捎信,宫里已经进出不易,想方设法的捎信出去,贾宏光连夜赶往松山口。

    庆王爷进宫进不去,派人四处收粮的还没回来,京里混乱迹象开始。

    腊月底,皇上提出换太子,改立大皇子。

    朝中大臣一致反对,跪求皇上收回旨意。

    皇上大怒,更加认为这是太子私交大臣所为。

    严令太子不准出东宫。

    此时,宫里已经被大皇子和淑妃的人控制,进出都要严查。

    庆王爷在外跳脚都没用,急的几个飞鸽传书去福建,怕大皇子截信,又派了几对人马赶往福建。

    侯秉贵知道京里情况后,这才给常华县主说了文昌备不住和大皇子联合的事,常华县主立马坐车去了广信府,没开口哪,文昌县主说已经派人把她收集的粮送往京里给庆王爷。

    常华县主顾不得训斥她,又赶回杭州府。

    皇后在宫里急的团团转,太子是她亲儿子,大皇子是淑妃生的,如果大皇子登基,太子能有什么下场?

    她几次去找皇上,根本不让她进,又去东宫,还是有人拦着。

    皇后拿了把剪刀对着脖子一步步进去,可是进去又有何用。

    但她守着儿子孙子不出去,怕大皇子母女下黑手。太子在东宫一偏院软禁。

    有一天,宫人来说,淑妃娘娘让太子妃带着孩子们去给她请安,皇后拦着不让,宫人让侍卫进去搜人。

    太子妃抱着最小的儿子,其他几个紧紧围着母亲。

    皇后拼命拦在前面不让走,她带来的宫人把太子妃母子们护着。

    领头的不耐烦,伸手要抓太子妃怀里的小儿,皇后上前咬住那人的手,疼的那人使劲一甩,皇后被甩老远,头跌在地上,一脸鲜血。

    皇太孙大叫皇祖母要扑上去,被一个侍卫拉出来。

    太子妃抱着小儿又要去拉大儿子,没看到有侍卫偷偷拿着刀捅上去。

    跟着爬起来去拽皇太孙的皇后看见了,扑上去挡着。

    这时贾老太妃带着宫人进来了。

    她高高举着成宗帝书写的一幅字,和一个金牌,无人敢拦,闯了进来。

    又凭此带着太子妃母子和受了伤的皇后回到福秀宫。

    临出门,刘良娣冲出来拉着皇后一道走,皇后一把把她推向那些拿刀的侍卫,刘良娣惨叫一声倒下。

    皇后恨,她看见这个侄女躲在一旁,眼睁睁看着她受伤不曾出来,这会了想跟着逃生,让她去死!

    淑妃得知后惋惜,说应该早点对付那老不死的太妃,让她坏了事。

    大皇子笑道:“没事,正好,一窝子在一起,不供吃喝,看他们能坚持几天,那也是老天看不过去收了,省得我出手。”

    淑妃得意的大笑,只夸皇儿聪明。

    贾老太妃把人带回来,赶紧给皇后医治,太医是叫不进来了,幸好她宫里药材有,简单的医术也有嬷嬷懂。

    皇后是为母则强,咬牙硬挺着,等听到宫人说,福秀宫被人锁了,不能进出,也没人送吃的,皇后瞪着血红的眼大叫一声昏倒。

    醒来后给太妃说淑妃这是要饿死她们所有人。

    贾老太妃安抚皇后说道:“没事,我这有粮食,你好好养伤,都说我是成宗帝护着的人,不怕,老天不会这么早收我走,你放心,一切都会好。”

    皇后见甄嬷嬷给她端来一碗粥,这才相信了太妃的话。

    贾老太妃自从那次和平武公主回忆小时候父亲每年都会藏粮食,勾起了怀念之情。

    让甄嬷嬷每天要点米,说喂鸟,甄嬷嬷和宫人为了哄太妃高兴,每人都会要点回来,贾老太妃攒着,让甄嬷嬷藏好。

    甄嬷嬷以为太妃人老了思旧,她小时也经历过苦日子,家里藏粮的日子她也过过,就什么也不问,把收集起来的粮全藏起来,想大不了过完年拿出来出去食粥。

    谁知这个关键时刻用上了。

760 对与错() 
福秀宫除了伤了的皇后,太子妃和四子一女,还有两个小娘子。

    高家的巧云和陶芊希。

    丰源公主曾带着巧云和陶芊希去给贾老太妃请安,太妃对巧云很有好感,见了陶芊希也稀罕的不行。

    让巧云和陶芊希有空来宫里玩。

    那日,庆王爷进不去皇宫,只好来找高文林,让巧云和陶芊希进宫,看能不能进去,如果进去了,让巧云把话带出来。

    进是进去了,出不来。

    所以,巧云和陶芊希一起被锁在福秀宫。

    巧云那天看到贾老太妃听了个信,拿了东西出去,贾老太妃让她带着陶芊希藏好。

    等看着皇后一身血的被太妃带回来,她紧紧抿着嘴,想起大姐说的:有事冷静,乱只能让自己恐慌。

    她使劲咬了下舌尖,一丝疼痛让她害怕的心平静。

    陶芊希是吓得捂着嘴紧紧拉着她,巧云说:“别怕,有我。”

    她等宫人把皇后放平,首先上前检查,告知把衣服解开。

    贾老太妃赞赏的看她一眼,甄嬷嬷和另外一个嬷嬷把皇后衣服解开,看见肚子上方有个刀口,还在流血。

    清洗,上药,包扎,巧云不错眼的盯着,等皇后换了嬷嬷的衣服被人抬到里间,巧云才坐在贾老太妃年面前问道:“外祖母,接下来做什么?”

    “你去和甄嬷嬷看看我们的粮食有多少,算下人数,按照一个月来算,每天要用多少。”

    巧云点下头,带着陶芊希下去了。

    贾老太妃自言自语的说道:“老了老了要尝尝饿肚子的滋味,也好,好日子过久了,忘了世上还有不平坦。”

    她知道皇上的心结,但不知道先太后死前发生了什么。

    先太后临死之前,给了她一个金牌,说如果有万一,请保太子。

    贾老太妃直接问不怕她私自用了金牌吗?为何不直接给太子。

    先太后说太妃不是这样人,金牌在太子手上无用,到时父命难为。

    还说,不见得用得上,就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