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

第37节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37节

小说: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高。图9…3为实验结果。控制组每天练习3小时EMACS编辑器,前4天成绩显著进步,至第5和第6天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A组先练习打字,共4天,每天3小时,第5和第6天练习EMACS编辑器的成绩同控制组第1和第2天的成绩相似,打字对编辑学习未产生迁移。B组前4天练习一种文本编辑程序,每天练习3小时,在第5和第6天练习EMACS编辑器时,成绩明显好于A组。这说明第一种文本的练习对第二中文本学习产生了显著迁移。
  J.R.安德森认为,在打字和文本编辑之间没有共同的产生式,而在两种文本编辑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产生式,这是导致两组迁移效果不同的最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证实重叠的产生式导致迁移这一思想,J.R.安德森又仔细比较了两种行编辑器和一种全屏编辑器之间的学习迁移情形。被试先学习A种行编辑器,再学习B种行编辑器,结果节省时间95%。先学习行编辑器,再学习全屏编辑器,结果节省时间60%。
  最后,研究者为三种编辑器创造一种产生式规则模型,然后计算它们之间共有的产生式数量。研究者应用这一数量对迁移的程度作出预测,然后用预测数量与实际观察到的迁移数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预测的迁移量和实际测量到的迁移量有很高的一致性。
教学含义
  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要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在教材的选编、教法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考虑这一原理。从教材的选编来看,必须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知识一般可以分成若干单元,先后两个单元应有适当重叠,使先前的学习作为后继学习的准备,后继学习是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从教学方法看,技能之间产生迁移的本质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它们的表面相似,共同的产生式也就是共同的规则,规则又必须以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所以不论何种具体技能的教学,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如,小学生学习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必须注重读、写、算等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这样,学生容易从一种技能的学习向另一种技能的学习迁移。从练习的设计来看,有研究表明,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否则先后两项任务因有共同成分而会导致混淆。也就是说,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它们的共同产生式规则,只注意了表面上的相似而未发现实质上的差异。如果有充分练习,许多基本技能可以成为自动技能而不必有意识地注意,这样就可能有力地促进新任务的学习。
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认知策略迁移的早期研究
  20世纪60~70年代,心理学家侧重于将记忆策略教给智力落后儿童,以帮助他们改进记忆,此同时也开展其他策略训练。1977年心理学家贝尔蒙特(J.M.Belmont)等系统分析了100项有关研究,涉及多种多样策略和不同被试。结果表明,没有一项策略训练在迁移上获得成功。研究者指出,这100项研究无一项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策略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1982年贝尔蒙特等又评述了7项策略研究资料。这7项研究都要求被试对策略的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结果有6项获得了迁移。
  在这一发现之后,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证实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实验
  加泰勒(E.S.Ghatala)等于1985年研究了自我评价对策略迁移的影响。研究中的被试为二年级小学生,所教的策略是精加工策略。研究中呈现配对名词,要求儿童尽可能记住并准备回忆学过的词。在正式实验前,研究者对被试儿童进行三种不同的自我评价训练。其中1/3的儿童为策略—用途组,接受策略有效性评价训练。方法是反思自己使用或未使用某一策略是怎样影响回忆结果的。要求儿童徒手和用圆规各画一个圆。继而问:用哪种方法画的圆更好?另1/3的儿童为策略—情感组,要求他们评价使用某一策略是否感到“开心”?最后1/3儿童为控制组,不接受任何评价训练。正式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者不教任何记忆策略,让儿童自己记忆配对名词并进行回忆测验。其目的是确定儿童的基线水平。
  第二阶段,将被试儿童分成两个等组。其中一组学习精加工策略,另一组采用数名词中的字母数的策略帮助记忆。显然前一种策略的记忆效果好,后一种策略的记忆效果差。
  第三阶段,所有儿童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可以选择自己希望的任何方法来记忆呈现的材料。学完以后要求回忆学过的材料。
  为了测量儿童在第三阶段是否继续使用先前习得的策略,研究者问儿童在学习每一配对名词时用了什么策略和为什么选择该策略,以确定他们是否意识到策略的用途。而且,把前两次学习的配对词再呈现给儿童,问他们什么时候记得多和为什么会记得多。这样进一步确定儿童对策略作用的意识程度。
  表9…5列出了采用不同学习策略的被试平均回忆配对词的百分数,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实验第二阶段,学习了精加工策略的儿童,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采用数字母策略的儿童。到实验的第三阶段,虽然未要求应用精加工策略,但在第二阶段接受精加工策略训练的儿童继续应用这一策略,其回忆成绩仍然很高。但是接受数字母策略训练的儿童,在第三阶段放弃了这一策略,而又未学习精加工策略,所以记忆成绩普遍低。
  2.三种不同策略评价方式(策略—用途评价、策略—情感评价和无评价)对直接回忆或近迁移成绩未产生明显影响。
  表9…5不同训练组的平均回忆配对的百分数

                 训    练   条    件

策略—用途组
策略—情感组
控制组
第一阶段: 精加工
      数字母
  39。5
  36。5
  37。1
  36。2
31。9
29。0
第二阶段: 精加工
      数字母
  98。6
  19。0
  96。7
  19。0
97。1
9。5
第三阶段: 精加工
      数字母
  92。4
  42。9
  89。0
  29。5
79。5
29。0
  为了考察儿童对策略—用途进行评价是否产生长远影响,在第三阶段研究之后,又对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儿童对他们为什么选择某一策略的回答表明,受到策略—用途评价训练的儿童更倾向于解释选择某策略的原因是为了提高记忆效率。(见表9…6)
  表9…6在实验第三阶段儿童说出选择不同策略理由的人数百分比

         训  练  条  件
           理        由

记忆
  开心
  容易
精加工策略: 策略—用途组
       策略—情感组
       控制组
100
0。0
0。0
0。0
90。5
74。1
0。0
9。5
28。6
数字母策略: 策略—用途组
       策略—情感组
       控制组
76。2
4。8
4。8
0。0
52。4
28。6
23。8
42。8
66。7
  在实验结束后第一周和第九周分别用新的配对词对被试进行了两次延后测验。结果表明,策略—用途组的成绩明显优于策略—情感组。在第一周测验时,前者有90%的儿童在新的学习材料中运用精加工策略,后者仅有57%的儿童;在第二次延后测验中,前者的人数为100%,后者只有50%。这一结果表明,经过策略的有效性自我评价训练的儿童能长期运用训练过的策略,并能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而在其他训练条件下,策略训练仅有短期的效果。
教学含义
  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之外,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教育学家认为,“学会学习”与“学会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形式训练实现。科学心理学在否定形式训练说之后,经过近100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找到可以替代形式训练说的认知策略迁移说,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但认知策略迁移研究的实验结果要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实践,仍有许多路要走。因为传统学校教材中并没有把策略性知识作为学校教学的独立目标,教师也没有受过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专门训练。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研究结果,我们应把策略性知识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为此,教材中也应适当反映策略性知识教学的要求,还要以策略性知识教学实验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来训练教师,使之掌握策略性知识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本章概要
  1.迁移的最一般定义是“先后两种学习的相互影响”。这一定义可以把机械学习中前后两种学习的相互干扰和有意义学习中前后两种学习的相互促进都纳入迁移的范畴。
  2.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区分多种不同类型的迁移。常见的迁移类型有加涅的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布鲁纳的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所罗门的高路迁移与低路迁移。新近由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划分的提出,辛格利和安德森提出反映上述两类知识互相迁移的分类。
  3.由于学习迁移实质上是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各种学习理论都力图解释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迁移理论。
4.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迁移理论是形式训练说。该理论认为,通过艰苦的训练导致学习者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官能改善,从而导致学习迁移出现。但桑代克的研究以及后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形式训练说不能成立。
  5.在心理学史上影响较大的迁移理论是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概括说。前者强调学习任务中共同成分的重要性;后者强调学习者发现学习任务中共同原理的重要性。学习任务中具有共同成分只是迁移产生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所以贾德的概括说比相同要素说更能指导教学实践。
  6.在迁移研究史上,哈洛关于恒河猴的学习定势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在某些条件下尝试错误式的学习可以转化为顿悟式的学习。其外部条件是刺激安排适合学习者的发现,其内部条件是学习者具有适当原有经验和积极探索的心向。
  7.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认知心理学兴起,迁移理论也有许多新发展。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是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这三种理论可以相互补充,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比较适合解释有意义的陈述性知识学习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适合解释技能的学习迁移,认知策略迁移理论适合解释认知策略的训练迁移。练习与测验题
参考文献
  1.  Sternberg, R.J。 & Frensch, P.A. (1992). Mechanism of Transfer。 In Detterman, D.K. & Sternberg; R。J。 (ed。), Transfer on Trail: Intelligence,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Chapter 2.
  2.  哈洛著:《学习如何思维》,皮连生译,载《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300页。
  3.  奥苏伯尔著:《有意义学习中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促进作用》,皮连生译,载《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1~309页。
  4.  布鲁纳著:《学习与思维》,皮连生译,载《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5.  M.K.Singley  &  J.R.Anderson (1989). The  Transfer  of  Cognitive  Skills. Chapter 1、 2.
  6.  E.D.Gagné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Chapter 11. 
  7.  J.T.Bruer (1993)。 Schools  for  Thought:A  Science  of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Chapter 3.
  8.  Kate  McGilly (1994)。 Classroom Lessons: Integrating  Cognitive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Chapter 4.
  9.  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章。




  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
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内部因素,是个体自然成熟、个体日常经验与学校教学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章先阐明有关认知发展和学习准备的一些概念,然后论述对学习与教学有重要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风格和智力差异。
  学完本章后,应做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