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师-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魇敲挥邪旆ㄈ缯跃舱乱谎砸字档亩髌骄步邮艿摹U饬礁鼋巧纳瓒ɑǚ蚜宋也簧偈奔洌液芟不端莖(*////▽////*)q 你们呢?喜欢哪一个?
看书评发现一件事,关于易之的那首诗,我在修了文之后没有标注。易之那首诗之所以说是佳作,是传世之作,因为它直接改编自毛润之的七律·到韶山。下面是原文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个人价值观,主角不会在文内抄袭别人的作品,而我只会写打油诗,所以选择主角的作品的时候,就只好改编前人佳作了。
谢谢herosly11的地雷,哟hero几天不见!
谢谢逝如云烟和炎雀儿的手榴弹!阿炎摸摸。
谢谢马甲娘的地雷!轮子蹭你。
第15章 茶楼采访()
易之和《新文学报》派来的人约在下午时分,在学校的茶楼中见面。
虽说东道主是易之,但当易之提前到了茶楼中的时候,对方已经等在包厢里了。
这是一个年纪不大的青年,戴着眼镜,看上去挺斯文的。他身上所穿的衣服也是易之在这个世界最常看见的简化改良式汉服,莫名其妙和原来世界的长衫重名的衣衫。
见易之出现,这人立刻站起来以示敬意,“易先生,您好!我是《新文学报》的编辑鲁一苹。”正是那位曾经第一次接到易之投稿的编辑。主编之所以让他过来,也正因为两次易之的投稿都接到了他手上,想来这人和易之应该会比较好交流。
“鲁编辑好。”易之显得有些拘束,对着鲁一苹点点头,然后顺着对方的引导在椅子上坐下。
茶倌进来,为两个人跑上茶水,易之饶有兴致地看着茶倌用手中那把长嘴茶壶从距离桌面一米有余的地方将滚烫的茶水倒入茶碗中,然后接过自己那一杯,嗅了嗅茶水的清香。
沉默了一会儿,鲁一苹首先挑开了话题:“易先生,有一个巧合我很想告诉您。其实您两次投稿到我们《新文学报》,都是我拿到了您的稿件。”
易之笑了笑,“这样说起来,倒也算是缘分。”说是这么说,不过是客套话,拉近距离而已。
“我来学校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事,您最近在自己的课上做了一次演讲?”话题总算打开了,鲁一苹稍微放松了些,挪动了一下身体,然后问易之。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纸和笔,要往上写的样子。
这就算进入了采访程序。易之不是没接触过这种事,所以他很是适应地顺着鲁一苹给的话题往下说。
“嗯,是的。因为最近在文学圈子里出现了一场风波。追其根源就在于我所发表的那一系列以往人们从没有接触过的形式的诗歌。既然事情是因我而起,我当然需要解释清楚,给出我自己的看法。”
鲁一苹飞快地将易之说过的话在本子上记下来,一边还不忘问易之:“唔,您觉得自己给出自己的看法之后会是什么结果?”
易之耸耸肩回答:“还能有什么结果?能理解我的人自然会明白我的想法,不能理解我的做法的人还是会按照他们固定的印象来看我。”
这个回答,给人的感觉倒是有些洒脱的味道。鲁一苹看了看易之平和的表情,似乎有一点明白易之到底是怎么想的了,然而他还是按照既定的方案继续问了下去:“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理解您的人和误解您的人本身并没有变化,做这个演讲的实际意义在哪儿呢?”
易之笑了起来,“就好像我是独立于激进派和保守派之外的中立派一样,这个世界上也不仅仅是有理解我的人和不理解我的人啊。我的演讲,可以说是说给他们听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毫不避讳地说,我是希望能够以我的思想感染更多人的。想要强行扭转无法理解我的人不大可能,那为什么不告诉那些并不了解这些的人我的想法呢?”
“那么,能系统性地阐述一下您的想法吗?”
易之喝了一口茶润润喉,然后才继续回答:“关于文学的想法,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文学创作虽然会因为创作者的立场而显现出立场,但是刻意地以其他因素去干涉纯文学,是我所不能认同的。关于激进派和保守派的想法,我也说过。我对两派都抱有一定的敬意,但是我自己并不是两派中任意一派的人,我是第三派,中立派。请明确这一点,不要随便将我当做激进派的新秀之类的,这会让我很苦恼,也让激进派的先生们很苦恼的。”
鲁一苹点着头,将易之说的这些话都记了下来。从易之做了一次演讲之后,学校中的人大部分都已经知道了他的立场,然而演讲的影响范围终究有限,全国范围内,其实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易之其实是个激进派的,借助这次采访,易之终于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将这个问题解决了,鲁一苹扫了一眼本子上记下来的东西,然后脸上露出了一点为难的神色。
“那个,呃,除去这两个点,我还想问,请问您的政治立场是什么?您是赞同激进派的深化改革,学习西方的观点,还是赞同保守派的回归旧制,适应本土?”
这个话题,敏感了。
也难怪鲁一苹脸上会露出这么为难的神色。因为这样的话题只要稍微回答得不好,就会让易之惹上大麻烦。明明说自己是中立派,但是在强国这件事上,要么学习西方,要么回归本土,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吗?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好像是找到了易之的死穴一样。鲁一苹已经做好了听到问题之后易之和自己翻脸的准备。
然而易之什么都没做。他看起来并不意外会听见这样的问题,甚至于他显得非常平静,胸有成竹。
“就像我说的,我不是激进派也不是保守派一样。我并不赞同激进派中一些极端的认为只有西学才能使得华夏富强的想法,也不赞同保守派认为只有恢复旧制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的看法。”他这段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真正了解了激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事情。说到底,两派之间的根本矛盾就在于那位穿越者前辈进行改革之后留下的问题如何解决。穿越者前辈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却引入了一些和本土不服的文化。于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冲突,社会矛盾产生。激进派说到底是外来文化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应该进行改革,极端的要求彻底推翻现在的制度,完全学习西方。保守派则是本土文化的支持者,他们要求去改革化,抛弃穿越者前辈的改革影响,将制度回溯到改革之前,解决社会矛盾。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后来者的易之,很明白这两派的主张都有问题。只有作为中间派结合两派的主张,才是对这个国家正确的选择。
“两边都不赞同?”难道真有第三条路?鲁一苹露出惊讶的神色。
作者有话要说: 鲁一苹的名字倒是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鲁迅和邵飘萍= =
我差点因为**把我的文锁了而不想双更。但是马上就要周五要换榜了我要有三万五才行……
累觉不爱_(:3 」∠)_ 就算上一章末尾顾斯出现了我也觉得不会爱了。对了,顾斯就是本文的cp。
谢谢佑星的地雷!希望星星保佑我别再遇到这么抽的情况了。
第16章 所谓中国特色()
易之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记者觉得呢?激进和保守的路都是有人走出来的,新的路也不是不可能走出来。”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一苹将易之说的这句话在嘴里咀嚼了半晌,半晌,才深深呼出一口气,“说得太好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是,您恐怕是这条路上的先驱吧?须知地上原本是荒野,您恐怕需要面对很多困难。荆棘、巨石、河流、野兽……”
“然而总有人要去走这条路的。”易之斩钉截铁地说,“总要有人去承担的。”比起那些一无所知,在探索的路上跌跌撞撞,化为累累白骨为后人铺起道路的先驱者,他至少拥有另一个世界前人的经验,不会走上弯路。而那些纷杂的言语,事实上并不能让他如何,那么为什么他要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呢?总有人埋怨自己为什么无法成为一个伟人,他们却从来不知道,所谓的伟人,在获得无上的光辉之前,先要承担无数的责任。
鲁一苹的眼睛中浮现了清晰的敬意。这里不是那个道德败坏的世界,如易之这样的文人们,从来言出必行,他们所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而这样崇高的行为和言语,从来就是人们所崇敬的。
“我们言归正传吧。您所说的路,究竟是怎样一条路呢?”用了些时间收敛起自己的情绪,鲁一苹挺了挺背脊,似乎要做出更加恭敬的样子,问。
只有易之知道,就在刚才,他说出那些崇高的话语的时候,他真正下定了决心,要把自己说的话变成现实。他渴望为这个而陌生而熟悉的华夏做一些事,他渴望成为如那些文人一样崇高的人,他渴望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
“我所说的第三条路,应该说是集合了激进派和保守派主张的优点,从而糅合出来的中立立场的派别。用相对简练的语言概括的话,可以说这是‘华夏特色发展道路’。”灵感来自于中特理论,在那个时代的人,哪个不会说两句?
“‘华夏特色发展道路’?”听起来有些意思,鲁一苹记下这个词,在这个词下面划了两横标注重点。
“这么说吧,所谓的华夏特色发展道路,就是一方面必须维持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保持整个大中华文化的完整,保留我国本身的特色。但是同时,应该对外来文化包括激进派所主张的那些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所谓的‘拿来主义’,只要有好的,优秀的东西,我们就要学会吸取,而并非是抱着□□上国的骄傲而不愿意学习。”说这些话的时候,易之越发感慨于原世界历史上那些人的才学惊艳。他所引用的这些词句和理论,都是最精准,最一针见血的东西。每一个点都能扩展为一大篇策略,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治国上。
鲁一苹记述都快记述不过来了,易之所说的这一段话中亮点太多,很多闻所未闻的理论就在他上下嘴唇一碰的时候出现了。他已经可以想象当自己把这篇采访稿发出之后,会在整个华夏甚至是国际上引起多大的风潮。而不过二十余岁居然就能说出这么多令人惊讶的理论的易之,果然是智慧天授吗?太让人惊讶了。
“我们必须考虑到,虽然当前有很多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制度的改革走上了强盛的道路,然而西方国家的国情和我国是完全不同的。中华有着中华独特的文化,比如数千年的大一统思想,比如儒家传统的各种观念,比如对宗族和人情的重视。这些情况都决定了在华夏这个国度,生搬硬套西方的那一套是不行的。这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
“或许有人会说,只要将制度实施下去,即使有水土不服,也会因为制度而渐渐改变,最终走上西方曾经走过的道路。然而我要说,这种看法恐怕有失偏颇。我们必须看到,虽然在表面上约束一个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等。然而在制度之上,约束社会运行的力量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文化决定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处事,原则,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属于中华文化圈的我们,绝大部分人,因为中华文化的影响,打从内心是更加重视群体而非个人的。人情往来,宗族,亲友,这都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东西。而这种情况下,想要将西方更加注重个人的一些观念强行灌注在人们的思想中,反倒会引起思维混乱,甚至于社会道德败坏问题。当然,我不否认一切问题的根本都是利益问题,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进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在制度之前,必然是文化。”
“当然也会有人说是否能够用西方文化全盘取代中华文化,这样的话实行西方制度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然而在这件事上我需要说亮点。第一,中华文化扎根在我华夏大地上五千年,用西方文化取代它,需要多久?又会引起多大的波折?第二,如果我们用西方文化取代了中华文化,我们还算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吗?”
说到这里,易之长舒一口气,“我的想法大概就是这样。”
而鲁一苹,听易之说着这些话,只觉得目眩神迷,易之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