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建文大帝 >

第40节

建文大帝-第40节

小说: 建文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皇上:按照臣的品轶,是无权来着里吊唁的……臣只是……皇上要是责罚老臣,老臣也不说什么……”

    朱允炆无奈的摇摇头,说:“云奇,你是皇爷爷身边的老人,现在在朕这里也做着很重要的工作。何人谓汝无权?”

    “礼……”云奇吐出的这个字,倒是让朱允炆头疼无比。

    所谓之礼,不能吃不能穿,但是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样事务。孝,其实就是礼的一部分。程朱理学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克己复礼。

    “礼……”朱允炆沉吟的很久,他本来很想说一句“老子在这就是礼!”,但是转念一想,总觉得这句话有些欠妥。

    要是朱允炆就是礼,那么这丧礼礼仪完全可以不需要研究了……直接让朱允炆的金口一开,自然解决。但是现在朱允炆却要常常依仗礼部,何为礼部?就是管礼的。要是没有礼部主持,自己这马上接下来的几件大事,基本都做不成。

    “云奇,朕特许你参加所有的吊唁流程,只要你想来,随时都可以来……”沉吟了半天,朱允炆憋出了这么一句话。虽然,朱允炆知道不能让这些宦官掌握太大的权利,但是更加不能让文官集团完全强势起来。大明的这帮文官,有的时候,确实有些丧心病狂了。

    “皇上……”云奇默默地看着朱允炆,眼中似乎饱含泪水。

    朱允炆有些无奈的笑笑。

    这无奈的苦笑背后,朱允炆在思考。

    所谓之礼教,与人性真的是背道而驰么?还是说,礼教限制了人性?

    朱允炆默默的想着,他也不知道这一切……

    “臣等参见皇上!”殿外的声音打断了朱允炆的思考,朱允炆将头转向殿外,才发、枢密院都已经站齐在了殿外。

    “唉?不对,朕怎么觉得多了一个人?”朱允炆稍微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应该是十个人,现在却多了一个。

    “皇上万岁,臣曹国公之子,凤阳太守李景隆。”那个新面孔向前了一步,俯伏行礼道。

    “李爱卿平身……”朱允炆的眼神里偷偷的带了些不屑。虽然李景隆长得还算清秀,但是历史上他在战场的表现,怎一个草包子了得?

    “谢皇上!”李景隆倒是在礼节上做的恭恭敬敬,但是这也是朱允炆很诟病的一点。

    那些真正的武将,也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总之这见礼的动作就是不规范,那些文官怎么说都没用。当然朱允炆本人是不在意这些的,一个真正的帝王,不需要这些严苛的礼节去突出自己帝王的身份。帝王之像,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细节和处理政务的严谨、仔细、准确……

    朱允炆总觉得这些武将不规矩的行礼,却往往体会出这些武将虽然可能不太注重规矩,却能勉强受礼所束缚住,已经很不错了。

    像李景隆这样子,毕恭毕敬,战战兢兢,反而有些像一个文官的做派。

    难怪是草包一个……朱允炆默默的想着。

    “诸位爱卿进殿吧,虽然已经开春四月,但是这外面的风到还是很大的……”朱允炆也没让这些朝廷重臣在外面多呆,直接招呼他们进殿。

    “皇上,今夜您让臣等守夜?”现在的场合,自然是官位最高的吏部尚书詹徽成为了代言人。

    朱允炆倒是笑了笑,说:“其实也没什么,朕只是觉得,你们在朝廷位高权重,作为百官的表率。你们这么守夜,祭奠皇爷爷,百官们自然也会。

    “不过既然你们都来了,朕也倒是有些问题,想来问问。”

    “皇上请说。”詹徽先走到朱元璋棺前,恭恭敬敬行了一礼,然后对朱允炆说道。

    看着詹徽都做了,另外十个人也依次招办,各个肃穆的神情,倒是让朱允炆有些不好意思。

    朱允炆等着他们一一行礼完毕,也向朱元璋行了一礼,然后开口说道:“诸位爱卿,你们也知道,这次边境之患。其实皇上,是遭刺而不治。这消息的确是朕已知封锁着,朕也不好公布这个消息……现在朝廷的情况,你们也知道,皇爷爷也和我讲过……”

    “皇上是认为太上皇陛下遇刺,与这边境蒙古鞑子之乱,有着莫大的联系?”齐泰作为兵部尚书,现在就是应该他说话的时候。

    朱允炆默默的点点头:“朕就是这个意思,朕总觉得有些不对,希望各位爱卿与朕参详参详。”

    沉默……朱允炆这话带来了沉默。在场的十一个人,各个都在奋力思索。

    现在朱允炆还算是刚刚登基,谁在他的面前做出一个好印象,那么以后可以说必多多重用。

    “皇上,臣以为,这消息,似乎没有那么久传到北边吧……”第一个说话的有些出乎意外的是李景隆。

    朱允炆看了一眼李景隆,倒是看的李景隆有些毛毛的。别人觉得有些吃惊,但是朱允炆却不觉得。李景隆这个时候冒出来,完全是正常的事情。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这个高等级会议上刷一下存在感,似乎也不过分。

    “这倒是一个问题。”朱允炆首先肯定了李景隆的话,虽然直接否定了朱允炆的猜测,但是毕竟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若采取军驿的速度传递的话,其实从凤阳到北边,其实也不消几日。而且还可能会有别的消息传递方式,皇上您还有臣等,可能都不一定知道。”詹徽倒是觉得这个新来的小伙子的锐气需要杀杀,直接回话打脸。

    “这……”李景隆有些不太好回答。

    *************

    月下我回来啦!

    周一开始一日保底5000字更新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点击,多多推荐,多多收藏!

    额,前几天主要都在路上,没想到宾馆也没网……然后昨天中午飞机到家,回家就睡了……

    实在是不好意思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lwxs520 ……》

第七十八章 卫所屯田之议(求收藏)() 
“詹尚书,这军驿,蒙古鞑子也没有办法在我大明的土地上发展起来吧……”作为李景隆的好友,黄子澄自然当仁不让的站出来,给李景隆辩解了一番。

    黄子澄说的也算有理,这军驿算是耗时耗力。除了需要场地,还要分各站在各地圈养军马、培养骑手等等等等。在异国的土地上,这些根本就玩不转。

    “好了,这件事不必争吵了……”朱允炆出声直接阻止了关于军驿可行性的争论。

    “现在不是争论这个军驿可不可行的问题。诸位爱卿也都看到,我们的边境重镇,虽然可以守住我们的国门,但是在我大明的边境国土内属于重镇保护之外和长城以北的地区和这些土地上的平民。我们对他们的保护力量还是不够的。

    “同时现在我们驻兵北边,运粮又是一大问题。本地屯田虽有,但是朕总觉得这屯田制会趋于崩坏。而且若是常年没有战事,将士疏于训练而勤于耕种,那我们大明勇猛的将士们,最后都会变成一名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朱允炆后面补充的东西,算是直接击中了朱元璋所定之卫所制度的一大弊端。

    屯田也,虽然可以解决兵粮短缺、运输损耗的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将士们最后会向农民改变的事实。

    “这……”在场包括云奇在内的另外十二个人都一阵沉吟,连默默跟在朱允炆身后的云奇也是这般。

    “皇上,臣以为,这先太上皇定下了卫所屯田制度,皇上在这里贸然准备更改,似乎与礼不符……”说话的还是黄子澄,显然黄子澄现在完全是已帝师自居,根本就没把别的同僚放在眼里。现在这礼部尚书李原名还在呢,他就贸然说起这礼之事。

    “李爱卿,你怎么看。”朱允炆对黄子澄的说法不置可否,实际上也没必要对黄子澄说的话进行回应。很明显这卫所屯田制度在后期完全就形成了一根利益链条,除了边军,基本上南边的卫所的指挥使、千户、百户在明中叶以后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军垦地主。所以这是朱允炆必须要改变的事情之一。

    “皇上,臣……”李原名倒是给噎得讲不出话来。从礼教上,似乎确实不应该在朱元璋的灵前去议论朱元璋的过失。但是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文官,也并非可以随意一轮帝王得失的言官。所以现在的李原名算是进退两难。

    “皇上,臣以为皇上您并非与礼不符。”刘三吾这个人精倒是这个时候站了出来,“皇上,这先太上皇所定之卫所屯田之策,乃天下未定之时之良策。而今天下已定,臣以为这非边境卫所之屯耕,就应该罢了。

    “臣虽是一介书生,并不大懂这刀兵之事。但是臣久居翰林,起草圣旨不计其数。还是稍微对军事有所看法。要是老臣说的不对,皇上、齐尚书希望多多海涵。”

    朱允炆听了刘三吾的话之后都暗自称赞。说的实在是妙,直接用打太极拳似的方式,把黄子澄的力全部卸走,然后针对局势,说起了卫所屯田的弊端。

    “刘首辅说的是……”齐泰自然不好反驳。虽然齐泰与黄子澄为好友,但是刚才黄子澄对朱允炆的诘问,让齐泰觉得这个曾经的朋友,似乎已经彻底的变了。

    朱允炆笑了笑,倒是用很轻描淡写的口气说:“朕倒是认为,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么我们大明的一些事情,也需要识得时务。比如这屯田军垦,朕以为乃兵荒马乱之时无奈之举。前朝枭雄曹操,曾屯田许都之郊,也为天下大乱,献帝都无粮可食,大军无饷可用之无奈之举。

    “所谓军者,非有车也。将士的操练,远远要比军粮的供给重要。非边疆之所,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富余。朝廷可清算国库,按期从当地百姓手里收购粮食,送至当地卫所。而卫所之将士,只需操练,多多演习。为我大明之军力,作为后备。

    “而边境之卫所,则需屯田日久。太原、宣府、大同三镇尚好。朕准备疏浚运河,重开漕运。届时北方将有米有绸,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必要时漕运亦可运兵北上,为边境提供生力军。而这另外几镇,屯田乃必须之举。朕想是否可以在当地募集无地之农民,代为屯田。为边军卫所屯田之雇农均按月领饷。并非按年缴租。这饷银,按照当地平年雇农缴租后收成的十一成给吧……

    “至于边军卫所,则勤于操练,可裁不善行军作战之徒,朕也予这些人取消军籍,入民籍。但不予路引,许其屯田北边或垦荒辽东,五年得还。

    “赵爱卿,这户部之事,交由你来处理。国库务必点清……”

    “臣遵旨,但是臣恳请皇上容臣点明国库再下决断!”户部尚书赵勉倒是毫不客气,直接告诉朱允炆,这件事情,要看国库的意思。

    “赵爱卿照点就是,朕这内库,还有皇爷爷剩下的些许银子。倘若需要,朕也一并发与国库。这宫内,尚未有**之属,所以朕之内库,还是相当充裕的。”朱允炆倒是没被吓到,毕竟朱元璋的省吃俭用倒是给内库留下了不少的银两,前段时间自己已经让云奇去清点过了,数目应该还算是不少的。

    “臣遵旨就是……”

    赵勉其实算是起死回生之徒,真正的历史上,本来在洪武二十五年年末,赵勉应该是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但是因为朱允炆的到来,在现在的历史轨迹里,他因为朱元璋的急病而被大赦,从而官复原职。

    朱允炆环视了一下诸人,问道:“诸位爱卿还觉得哪里不妥,一并予朕说了。这卫所之事,朕亦恐动朕之大明之根本。朕定当听闻诸位爱卿之言,多做考虑。”

    齐泰向前了一小步,行礼说道:“皇上,这脱军籍改民籍,臣倒是觉得似乎有些欠考虑……”

    “齐爱卿不妨说来听听?”朱允炆倒是有些好奇这个历史上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似乎还遭受排挤的半小透明,有些什么见解。

    ********

    新的一周,收藏自从月下恢复更新,反而掉的更猛了……

    月下有点郁闷

    不过无所谓了,在这里求点击推荐收藏!

第七十九章 卫所屯田之改() 
“皇上,这户籍之定,乃先太上皇开国所定。所谓之民籍,乃百姓之基础之籍。官、军、匠、贱,都是由民籍转来。

    “这允许军籍退**籍,又无新军户入籍,则我大明之兵定将慢慢减少,长此以往……臣恐怕……

    “还有这五年屯田垦荒,实为难现之举。军户逃亡者甚有。这改为民籍之后,随意隐秘,几近无法查出起踪迹。”

    齐泰这番话算是不偏不倚,虽然处处针对朱允炆之前计划中的错误,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以忠君为导向,算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