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反转修真时代 >

第246节

反转修真时代-第246节

小说: 反转修真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界一位奇才,因其性命双修,自仙而仙。所以虽有攻讦者、毁谤者,均未能将其撼动。立志修真者,均应从其出山、进入社会的坷坎经历中,悟到性命双修的重要性。

    穷理,尽性,了命,实乃修真之必由之正路和坦途,勿满足于一法一技之得,勿仅沉溺于功法之中,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穷理,尽性,了命,自握智珠,则不难进入修真之大门。

    明心见性,是性命双修的入门之诀,是修性的直解总诀。

    所谓明心者,即明白,知晓,掌握心的含义也。

    “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留后段事矣,故为之传”。

    所谓心,它包含了两个大的概念,此概念中又分小的概念。

    两个大概念,就是指形质之心和有形无质之心。

    心藏神,就是指识神和元神。

    识神也就是后天获得的思维,也称欲神,欲念,识心,主观意识等等。

    元神是指先天获得的本来面目,它的初级态称为元性,元神实质上是元性,元气,元精三种高级物质的聚合体。

    未修炼之人只能称之为元性,修炼之士尽管功力深浅不同,但元精,元气,已经开始与元性聚合,较常人的元性阳性成份增多,可以称为元神。

    修真理学认为,人将生时,元性始入。

    所谓“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自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入体,与母分离。”

    此一点灵光就是指元性,元性含有其自身许多年代的信息,非肉眼所见之物。

    “凡人投胎时,元性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大如桃,有肺以覆翼之魄,肝以佐之魂。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闻惊则跳,闻怒则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脑为神腑,不见脑动而只闻心动。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其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是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

    此千古不传之秘,修炼中,在元神出窍离体之时,必然有心动、心悸、心憋闷之感觉。

    人体血肉之心,乃识神所依,属于阴火,尽管有认为,意识活动在大脑,但那毕竟是有形质之学说。

    有人用猪心置换心脏,之后不久即变得爱钻垃圾桶,喜欢双手着地爬行,喜欢吞食残汤剩菜。完全表现出猪的习性,其本人亦不能自主和控制这些行为。

    识心,主观意识,乃是进入修真之门的最大障碍。

    所谓明心,就是要修真人明白这一点,并且修德积善、陶冶性情、修持炼己、涤去凡心、复见元神真性。

    “盖心者,君之位也。”

    “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如能参透此诀理,大罗金仙舍尔何。”

    明心之诀要全在此,常人急功好利,多求功法而不研求功埋,东究西参而自耗光阴,不识纲举目张之道理,究小法而失大法,如黑夜登程,东奔西撞,何日才能觅着正途。

第490章 见性() 
“参玄悟空,万法归宗。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何谓见性?

    “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炁则随天地而败环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所谓性,就是指真性,就是元神,就是本来面目。

    若见元神,必须先见性光,此光乃真性之光,是见真性元神的基础物质,元神乃是元精、元炁、元性的聚合,性光乃精、炁、神的升华显露,无光则难觅真性元神。

    性光,有采观法、送聚法、回照法等方法凝炼。

    采观法,就是外采入内,见则观之。

    光之不足送入太虚,聚取宇宙之灵能。

    亦为回光内照凝炼五行,洗魂炼魄以培元神。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为无上之宝。

    精水就是指先天真一之炁,神火就是指性光,意土则为中宫之地,也就是脐轮后面虚无一穴。

    修炼即以精水为基本物质和基础,以意土为体,以神火为用。

    回光照于丹田气穴,则五行攒簇,肝所藏之魂,心所藏之神,肺所藏之魄,肾所藏之志,脾所藏之意,在真意性光的统一号令下,凝聚一团达到炼魂、制魄、断识、全神的炼功效应。

    炼尽阴滓以返纯乾,消魄全魂、消阴制魄则元神阳气充足,易出窍。

    元神之出窍,光弱者难以自见,其阴重质量不纯之故,光足而全者则历历分明,可内观到元神在体内的形成、成长、出窍等全过程。必须注意的是元神并非圣婴,亦不是金身,不可混为一谈。

    见性之法,有内炼法,也有符咒法。道家以内炼为主,符咒为辅。

    元神初出,与识神并不同步协调,难以控制,也不必控制,以观为主,所见所到,一定要重德,注意筛选信息,也不必害怕,非此假死一场,则难入道门。

    明心见性,必须明真我,真我即元神,元神一出,真可谓胜券在握,得诀实修,仙业可望。

    “未炼还丹先炼性,末修大药先修心,性定自然丹性至,心清然后药苗生。”

    要达到明心见性,应先知收心法,再言炼静功,定其心神,方可言修真。定则静,静则生,不但要静中能静,必须做到动中也能静,“闹处炼神,静中炼炁”。

    所谓心动,并非心真动,实质是意念动。所谓神弛,并非元神外驰,实指识神外驰。

    识神、意念乃一物,而损精耗气。意念的欲望多,能去此贼,则真性圆明。

    不欲何贪,不贪无求,心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则明心见性可致。

    “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行错路径,则如虚空寻迹,披水觅路。”

    此一言切中性命双修中由性入命的关节处,由性入命,心宜虚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动,便可立丹基。

    以养心为主,心动神疲,心定神闲,疲则道隐,闲则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载道。

    收心当知俭之道,俭于目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炁,俭于事可以养心,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俭于心乃修真了道的大关键。

    制心当明内外三关。

    内三关,性不迁情,气不化精,神不外驰。

    外三关,耳不淫听,目不妄视,口不欺心。修道之心应如金玉之坚,只有这样始能度一切烦恼、一切困难,而全身心归于大道。

    修真人应慈悲为本,修德、守德为基,道功为根,酒、色、财、气均需戒绝。古人谓酒色财气乃水火刀兵,是修道人的四大魔关,不能降此四魔,则勿需修仙。

    须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娇妻是渡客的船,财帛乃流通之物,儿女是眼前的冤。”修真者不可贪钱财,自足安贫知乐。

    “性功深处道功全,福力圆时道力圆。解得真功归上觉,世间法相总非玄。天心自与人心合,玄旨须从觉后参。四万八千皆未法,无为妙有乃真诠。”

    天心即真性元神,无为妙有乃元神作功,识神同步修炼,外炼,内炼皆依此做去,法术可灵金丹可得,较之有为修炼,其时迅速,易进入自动修炼状态。

    明心见性,前提是明心。

    明其概念,保持其光洁无尘,洁净无尘垢,方可见性。

    见性者,先见其光,洗魂炼魄,继见真我元神。元神培成,内外用功,性命双修同步而进,修真可入门矣。

    这道的体性特征是虚无、自然、纯粹、朴素、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十种特点。

    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

    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

    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

    它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山不露水,是无意的流露,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

    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正所谓“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则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所谓德,应当是唯道是从。

    没有体悟到道的真境,没有得道,失道而后德,才需要人们重德、修德、守德。

    失德而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人们没有得道,没有悟到道,才必须讲究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

    修德万日,就是为了悟到道、得道,有了道,德不德已不用考虑了,因为心身合乎于大道,万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执德,是为上德、真德。

    还没有得道,那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德修德、守德,直至得道。

    如果你连德也缺乏,那就要重视和修持仁、义、礼,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修真者必须达到的修为。

第491章 修德() 
其最终目标是道,它是总纲,失德、缺德、无德者将永远也达不到道的境界,德性、德心、德行缺乏者,则必须从礼、义、仁修持起,一步一个脚印,达到全德、有德、守德的状态,继而才能进入道之门。

    千日修炼,一日大彻大悟,这个大彻大悟就在于悟到道,并且得到道。

    在此境界,则一切繁文缛节都抛弃得干干净净,一切都透透彻彻,简洁明了。

    宇宙万物都是道之所生,道包容一切,得道则掌握了万物的实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之分合、繁衍,万象之变化,都是道的运行变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万物皆是道的体现。

    得道则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

    明道、得道之唯一途径,乃是明德、重德、修德、守德。

    何谓明德,明德就是要明白德的含意,德与道的内在联系,德与炼功的关系。

    不明此三者,则不能重视德性、德心、德行的修持。

    不重德,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修德。不修德,也就无所谓守德。

    不明德、重德、修德、守德,则将终生只在炼气的境界,无法进入道门,无法进入高的境界。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大道可至矣。

    忠孝心者,忠孝乃人立身处世之大节,万善之根源,古圣前贤垂训谆谆,载于典册备至,究而研之,贯以今世新义,遵循行之可也。

    好善心者,见人之危,则扶持帮助,见物之危,则救活解脱。

    尽己之力而为,如不能为则委曲求其全,设法周旋,用善心满足而后已,不仅仅是表现在施财好义上,谓之善也。

    慈悲心者,天下人心虽然不齐,好恶有别,但皆存元性,皆吾一体,禽兽昆虫、草木亦同此生机,必须爱而护之,怜而惜之,不可损伤,所谓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是也。

    宇宙万物皆可为师,乃师其性、得其助也。平等心者,心中无富贵,眼中无贫贱,言行无势利,一视同仁,平等待之,则世俗之浊气消除殆尽,和气周流身心矣。博爱心者,以博大心胸,爱护世人及万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和蔼心者,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待人皆要和蔼亲近,勿存亲疏,一视同仁。勇猛心者,凡是当为者,应该自己立定主见,见义勇为,为人排忧解难,拔困扶危,一直做去,勿为他人所阻,不必等待观望,是为勇猛心也。

    德与道的内在关系若何?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体就谓之德,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德是道的一种可见、可观、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

    德是有形,道是无形。德是形,道是质,德是悟道、得道的基础物质,无德、缺德则修真无法入门,炼气功无法进入“功”的境界。

    今人炼气功者,大都只重视功法,而不重视明德、重德、修德、守德,著书立说亦只片言敷叙,此乃不明理也。如此修炼,当然只能永远停在炼气的水平,而无法达到神修的境界。

    德是道之入门金钥匙,愿人人自握。牢握此匙,登堂入室也非难事。

    德与炼功的关系非浅,德厚功高,此至言也。

    人之主观意识、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