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无法取代-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总是指着同一方向。他还能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搭积木,直到把又高又尖的“钟楼”搭好为止。正是这种浓烈的兴趣和伴之而来的思索、追求,使他成为近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人研究过,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有兴趣,工作的积极性就高,就能发挥出他全部才能的80%~90%;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工作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20%~30%。难怪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这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莱特兄弟孩提时期就对宇宙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常爬到树上,踮起脚尖去摸月亮,结果呢?好几次都被重重地摔了下来。他们的父亲知道后,非但没有因为两兄弟幼稚可笑的举动责怪他们,相反却启发、鼓励他们。神话般的奇想和浓厚的兴趣引导着兄弟俩走上了研究航空的道路,1903年莱特兄弟真的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于万里碧空。
从莱特兄弟的故事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道路上的“助跑器”,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它会帮助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持之以恒地去探求。它使我们积极热情地去投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掘创新的潜能。
4。健康的兴趣爱好,给人们带来娱乐、友谊和知识。
譬如嗜好收集古玩的人,常常要为新的古玩找到个存放的地方,查阅书籍进行一番考证等等。把自己收藏的古玩拿出来观赏,也是一大乐事。再如,如果你喜欢集邮,当你欣赏邮品时,就会从中获得知识和启迪。有了兴趣爱好,就有了同人交往的“触点”。兴趣广泛,接触的媒介就多,由此结识了与自己有同样爱好的人,这样就多了一个朋友。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一个人会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使情感有所寄托。
5。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利于病人康复,身体健康。
医生们发现,有兴趣爱好的人比没有爱好的康复快。国外有许多医院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叫他们从事各种爱好,使那些卧床或轮椅上的病人有事可做,忘记自己的不幸,从而更快地恢复健康。加拿大医生廉·奥斯勒曾经这么说:“没有一种业余爱好的人,他的生活是不会真正幸福的。有什么样的业余爱好,这关系不大。种花养草、制作昆虫标本、钓鱼、登山或收集古玩……只要从事一种业余爱好并且全力以赴就行。”所以,近年来,有的医生将培养病人的兴趣爱好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
第二章 对“兴趣”产生兴趣第10节 培养谁的兴趣
培养谁的兴趣?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接受兴趣培养的是孩子,那么应该培养的当然就是孩子的兴趣,而不应该是家长的兴趣。
但是,中国的许多家长,是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至于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有什么感觉,家长们根本不考虑。用理论性的术语来说,就是忽略主体意识的培养。中国家长的这种致命的缺点,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孩子能否早日成才,关键是父母能否早日发现并能引导孩子的兴趣稳定地发展。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结果事与愿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及特长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培养。
例如,王师傅两口子都吃了少文化、没专业的亏,以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处处受限,日子过得很不舒坦。所幸他们5岁的儿子强强壮实、聪明。王师傅发誓,无论日子多苦,一定要让儿子读大学,尤其要选一个既风光体面、又能挣大钱的专业。当然,这事得从小抓起。
让他学什么呢?王师傅想,有文化首先要把字写好,不如先把孩子送到书法班去。谁知,这孩子心不在焉,胡乱涂鸦一阵,便又跑到后院去弄他的小草小树。王师傅为此恼怒异常,每每以武力强迫孩子去练字。结果,强强脾气越来越怪,甚至以不吃饭来抗议,父子关系十分紧张。
王师傅本想培养儿子对书法的兴趣,结果事与愿违。这种现象,在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在于:家长没有弄清对孩子是培养兴趣,还是对其兴趣加以培养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美国社会家庭学家康斯坦丁·尼诺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个关键,是要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来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中,家长去发现孩子的兴趣,这比家长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也就是说,家长不能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每个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要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那就如鱼得水,为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极佳效果。倘若培养的这种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那就会南辕北辙,被孩子拒绝,全家将在二者的抗衡中不得安宁。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大翻译家、文学家傅雷就做得很好。傅雷曾希望儿子傅聪能成为一个文学家或画家,但傅聪的兴趣并不在此,他喜爱的是音乐。傅雷先生便没有强迫儿子去搞文学,而是尊重儿子的兴趣和选择,让他集中全力研习音乐,练习钢琴,傅聪果然不负父望,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音乐演奏家。
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很多家长及早抓家庭教育,这原本是好事。但像王师傅那样,因为自己少文化、没专业,而强令儿子去练书法,根本没注意和发现孩子已对后院的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极大的失误。如果他能有所发现,顺着孩子的这种兴趣去培养孩子,在后院和孩子共同劳作,多带孩子去植物园见世面,发展这种兴趣,说不定儿子长大后真会在生物学上大有作为呢!家庭教育,对兴趣加以培养远比培养兴趣重要。
第二章 对“兴趣”产生兴趣第11节 培养什么样的兴趣
1。培养健康、高尚、有益的兴趣。
根据兴趣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兴趣可分为积极兴趣、消极兴趣和无害兴趣。区别兴趣的好坏,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考察兴趣的本质是否有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所谓积极兴趣,就是指那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兴趣,如学习求知、体育锻炼等。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积极兴趣。如果孩子有一些不良的兴趣,即消极兴趣,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抽烟、赌博等,家长要及时加以制止和正确引导。
我有一个学生,本来学习挺不错的,但由于偶然玩了一次名叫“传奇”的电脑网络游戏,结果像吃鸦片一样上了瘾,一发不可控制,天天都去玩。最后不仅成绩直线下降,视力也直线下降。后来他又因没钱玩游戏就去偷窃,被抓进了派出所,一个花季少年的大好前程就这么被毁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惋惜吗?
2。培养兴趣要与人生规划、职业设计联系起来。
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家长要注意与孩子将来的人生规划、求职就业结合起来。例如孩子喜欢下棋,但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以下棋为业,你也没有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个职业棋手,那你就只能把下棋作为孩子的无害兴趣来培养,即把它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来培养。
第二章 对“兴趣”产生兴趣第12节 怎样培养兴趣(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教实践中,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家长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优秀导师。我们知道,家庭是儿童生长的最初环境,有人称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儿童的特殊兴趣、特殊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往往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兴趣有时是很相似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兴趣,孩子也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兴趣。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得主邓亚萍,就深受她父亲的影响。邓亚萍的父亲是乒乓球队的教练,她从小就看父亲打球、练球,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乒乓球。一天,她对爸爸说:“我要打球。”当教练的父亲吃惊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为她当时还不到5岁。最后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从这时开始,邓亚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
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父亲对乒乓球运动的喜好,使女儿也喜欢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亲对女儿的支持、鼓励和正确指导,使她的球艺大有长进。通过刻苦训练,邓亚萍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她的成功与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教育分不开。
孩子在幼年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是培养其各方面兴趣的关键。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优秀导师。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之前,首先要知道兴趣是怎么产生的。
兴趣产生的基础有三个:第一,兴趣产生于认知。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认识(或称之为知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面前,也会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即使有瞬间的兴奋,也会因知识的贫乏而稍纵即逝。
日本的教育心理学家田崎仁认为:“兴趣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那原因是什么呢?是知识,任何兴趣都根植于一定的知识的土壤中,因此,知识是兴趣的媒介。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无知便无趣。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一般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兴趣;当对某种事物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后,知识会为人拨开弥漫于事物表面的迷雾,使人认清隐藏在奇异现象背后的更加奇丽的东西。
第二,兴趣产生于需要。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需要激励人们积极行动,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比如,某人感到了物理知识的重要,有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要求,才产生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当人的某种需要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就使原来的兴趣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兴趣之所以发生,实际上是学习成功的自然结果。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勇气。”
第三,兴趣产生于好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孩子出自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去学习。
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而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希望去探索,才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小时候,看到天上的云彩,我们常常要想:“云彩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云彩会变化颜色?”“为什么云会动?”每当自己和小伙伴玩儿得兴起,家长叫吃饭时,就想:“为什么一定要吃饭?”“为什么会饿?”继而又想:“什么是饭?”“人们为什么要叫它饭,叫别的不行吗?”“为什么……为什么……”,在孩子小小的脑袋里装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
这些“为什么”有时会向大人们提出来,而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留在自己的小脑袋里。他们没有提出来,却表现出来了,而且是以让大人们难以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有些在我们成人看来非常简单甚至近乎“傻”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却并不简单,而且很“聪明”。有些对于成人来说好像“破坏”的行为,而在孩子看来可能是一种最“伟大”的发现。
“还记得我在小的时候会把鸡蛋从篮子里拿出来,一个一个地丢在地上,惊奇地看着坚硬的蛋壳摔得粉碎,晶莹的蛋黄洒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