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历史名人在都市 >

第124节

历史名人在都市-第124节

小说: 历史名人在都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军官的语气突然严肃了起来,并且带上了一丝命令的口吻,然后他用地地道道的汉语说道,“我知道你们是名人大学的学生。”

    李白双眼一亮。他知道这群人的来历了。正常情况下,航母战斗群不会只有一艘光杆司令出现在世人面前。这艘航母出现的时候,身为业余军迷的李白就已经隐约感到不对了。现在一名航母上的军官,竟然知道了一所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的名字,那么这个学校的特殊性,恐怕他也已经知道了。而知道学校特殊型的人,只会是哪个组织的成员。

    军官的这句话就是明白这告诉他们,他们是黑衣社的人,是接受命令来救援他们的。亦或者说,他们一路都在跟踪保护,或者监视他们的动向。所以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危难。

    这下子,很多事情都可以说得通了。包括他们为什么来的这么及时,以及他们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救援这帮乘客。

    苏轼因为伤势过重而被运到了航母上。他现在已经很清醒,并从李白的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始末。到达航母上之后,他并没有时间对着现代最强大的杀戮机器之一吟诗作赋,而是被直接抬上了直升飞机,送往最近的陆地医院接受治疗。

    从直升飞机的舷窗中看了一眼正在远去的航母,苏轼最终只留下了两句话作为这段经历的感慨之词:航母从此逝,何处寄余生?

第二三三章 东坡游记8。0() 
“怎么?你想去航空母舰上工作?”

    “不想。”

    “那你那句感慨是什么意思?”

    躺在医院中的苏轼,正在和诸葛亮进行远程视频通话。星猫手机的质量一向很好,记得以前曾经有个手机品牌号称手机中的战斗机。而在苏轼看来,星猫手机堪称手机中的潜水艇。他被抬上直升飞机的时候,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他原本认为这部手机会因为进水而短路,从此便不能使用了。但出乎预料的是,当这部手机还在乡下嘀嗒水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把电话打过来了。只不过当时在飞机上,信号不是很稳定。所以到大医院之后的苏轼,在第一时间给诸葛亮回了电话。

    现在他们两个讨论的问题,就是苏轼那句千古名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变种版本。想当年苏轼贬居黄州的时候,在坐下这首词之后,曾经被认为已经乘船出逃了。身为苏轼好友的徐知州担心苏轼真的干出什么混账事来,一大清早就跑到雪堂去检查,却发现苏轼正在蒙头大睡。

    如今苏轼的感慨“航母从此逝,何处寄余生”也引发了其他人的假想。比如诸葛亮就觉得,苏轼是准备到航空母舰上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差别之一就是,实践会敲烂所有理论给人们留下固有思想。对于一群我在象牙塔里的人来说,见到一条新颖的大船,并且毫不犹豫的爱上他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苏轼作为一个一向跟着感觉走的人,出现这类情况的可能行更是高得没谱。

    好在苏轼只不过是随口发了一句感慨而已。不管是什么样的船,都有可能被天上的鱼击中脑袋。说起鱼,苏轼就很想知道把他打晕的那几条鱼现在怎么样了?

    “早就已经运回来了。”诸葛亮听到苏轼的问题之后笑呵呵的回答道,“已经放到冷库去了,就等你回来,我们就把他们下锅炖了,为你报仇雪恨。”

    苏轼哈哈大笑了起来。能在餐桌上完成报仇雪恨,也算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说起来,你也真够幸运的!”诸葛亮忽然插口问道,“你知道那三条鱼都是什么鱼吗?”

    “不知道。”

    “月亮鱼哦。”

    看到诸葛亮笑眯眯的样子,苏轼就有些好奇的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月亮鱼啊,你不知道吗?”诸葛亮没想到一向以见闻广博著称的苏轼竟然在重生之后没有了解过这方面的东西,只好做起了科普工作,“这种与一般生活在大西洋西海岸,其它地方虽然也有,但是十分少见。前些天有家渔民逮到三条月亮鱼,就已经连胜高呼运气好了。你这运气难道不是更好吗,那三条鱼可都是垂直打击啊,专门找你来的。我反正没看到他们找别人。”

    苏轼这才知道,原来第一被击中的时候,就是这种月亮鱼干的。

    挂掉电话之后,苏轼在网上搜索起了月亮鱼的资料。星猫搜索引擎现在才刚刚进入建设阶段,虽然软件设计上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没有几个网站愿意花钱在这个小网站上贴上自己的网站链接。大多数网站只是笑着说道:“我们会在考虑一段时间。”

    眼下的搜索引擎市场已经基本定型,新兴势力很难再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所以大多数公司都不会多给自己追加一分成本。只有极个别的大公司,不在乎这点钱,很痛快地答应了星猫集团的合作要求。

    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星猫搜索引擎在搜索结果上的数量差距过于明显,有很多网站都搜索不到。而且有些网站能够搜到的消息,不管有用的没用的,都不算少。以至于苏轼在搜索月亮鱼的时候,竟然看到了青奥会的消息。

    第二届青奥会在江宁府(由于被建议不要使用敏感词汇,所以某地名打不上,以后的地名也都会使用古代名称,)举行。而苏轼所在的医院,恰恰就在江宁府。当初医护人员认为苏轼并没有急性病症,只是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康复和修养,所以把苏轼送到了一户条件更好的江宁,没想到反而让苏轼在本地要闻当中看到了青奥会的消息。

    那名出现在航空母舰上的军官,这几天频繁的以家属的名义过来探望苏轼。苏轼于是抓住机会,向他要了一张青奥会闭幕式的门票。那名军官二话不说,花了半个小时给他弄了一张,据说是从首长那里直接要来的。苏轼感慨了一番他的面子真大,然后就趁着医护人员不注意的功夫,换了一身衣服,赶到了体育场。

    好在那名军官也为自己搞来了一张门票,苏轼的安全状况道是也不用担心。所谓的安全状况,是指脑干受到撞击的苏轼会在人群中当中被挤倒,然后被踩成肉泥。

    然而这名叫做史强的军官,实在是先担心过度了。苏轼生活的那个年代,人口密度不比现在小多少,而且由于城市规划的问题,城区的拥挤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辈子都平平安安的活下来了,这辈子岂能被踩死。

    顺利找到座位之后的苏轼,才发现周围做的都是领导们的随行人员。这在他那个年代被称为“幕僚”,不过现代的幕僚都是国家发工资,不允许领导人自己掏钱笼络人心了。苏轼对这样的安排很理解。用他那个时代的话解释起来就是:“恩出于上”。

    闭幕式很快就要开始了,看到周围的观众们纷纷掏出各种随身武器,准备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苏轼也掏出了自己的“潜水艇”,做好了录像的准备。史强则是兴致索然的坐在苏轼旁边,一动也不动,好像周围的所有响动都和他无关。

    升国旗仪式开始了。苏轼尴尬的发现自己的新记忆当中竟然没有国歌歌词。为了不在外国人面前丢脸,苏轼果断的将目光“打扮”的更加严肃庄重。可能是由于惯性,这种目光一直持续到文艺表演开始之后才结束。

    混沌论坛上,苏轼上传的各种照片被疯狂转载。虽然很多人都在网络电视上看到了闭幕式的直播过程。但他们更愿意用另一双自己还算熟悉的眼睛,去记录这一时刻。亦或者,由于某种猎奇心理,他们对于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不屑一顾,而更愿意通过小众渠道寻找亮点,即便找不到,也会在心中产生莫名的快感。

第二三四章 东坡游记9。0() 
“苏东坡不会是去找他的东坡去了吧?”看了一眼苏轼刚刚上传的照片,司马懿笑着对诸葛亮说。

    “这也很正常。对一个有性子的人来说,根本就关不住。他去找他的一方乐土,无论是苦中作乐,还是自得其乐,都随他去吧。”

    司马懿闻言笑道:“你倒是看得很开。”

    诸葛亮也笑道:“我这是不得不看得开。你有别的法子让它安安分分的吗?”

    司马懿大笑一声:“这个,真没有。”

    苏轼的确是个呆不住的性子,即便医院里的护士们都长得很卡哇伊。这位**成性的一代文豪也不准备多看几眼。现在的他,已经来到了一家特殊的农场,正在和一群环节动物交流着。

    “你饿不饿?饿了我给你弄点东西吃去?”从摩肩接踵的青奥会闭幕式回来,苏轼就觉得身边似乎少了什么自然的气息。或许是在星猫农场呆的时间太久了,他开始怀念那种贴金土地的感觉。在闭幕式现场被踩了好几脚之后,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回到各种医疗是被滴答作响的医院,只能让这种感觉再强烈一些。所以苏轼果断的来到了江宁府最有特色的一家牧场。

    在这里,没有鸡鸭鹅等常见的畜牧产品,猪牛羊等大型的养殖场也少得多。大概是基于卫生防疫的考虑吧。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小小的,对于环保事业有着莫大贡献的环节动物,蚯蚓,成了这家牧场的拳头产品。事实上,这里也没有其他产品了。

    苏轼现在正站在饲养蚯蚓的田地旁边,用非常温柔的语气询问着蚯蚓们是不是要多吃点东西。他知道没有几个环节动物会理会他这个傻子,但是他依旧想要这么做。不用问为什么,也不比知道为什么,他这是在一如既往的跟着感觉走。也许就在十几天之后,回到名人大学的苏轼,就不会再有这种快意的感觉了。

    史强就站在苏轼身边。他虽然只不过是黑意识中下层的一个小头目。如果按照梁山的标准来算的话,他连一百单八将都算不上。但素食和他的关系确实特别的好。虽然两人之相处了短短的几天的时间,但苏轼的爽快以及亲近自然的个性很快赢得了史强的好感。

    看到苏轼逗弄着爬出来的蚯蚓,史强也饶有兴致的拿着一根草逗弄着这些小家伙。有意无意之间,史强看到了旁边散步者的不少蚯蚓卵,便顺手捡起了一两个,放在手里像观察珠宝一样,拿着放大镜观察起来。

    三四毫米的直径,就是这些蚯蚓卵的常见尺寸。其实用肉眼也可以观察得到,只不过为了寻找一些专家学者的感觉。史强才拿起放大镜慢慢的观察起来。苏轼在看到这一幕之后,也笑嘻嘻的拿着放大镜观察起来,就像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在模仿老师一样。

    在这块不到一亩地的小地方里,生存着数量颇多的蚯蚓。由于“人口密度”实在太高,有些老蚯蚓就会主动的远离这块生存的土地,搬家去其他地方。

    这种为了延续种族而进化出来的社会道德约束,也不知道在蚯蚓世界里是被怎样看待的,但特别珍惜自己生命的人类,尤其是资格越老往往越被看重的人类社会之中,这种行为时受到很多年轻人看中的。倒不一定是因为这群年轻人着急想要接班,而是因为他们更欣赏果断的奉献虽然他们自己不一定能做得到。。越是冰冷的奉献,其内在的暖暖热情越容易被人类所看重。因为这不是他们所拥有的,却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所以在被接受的前提之下,他们的这种行为更受推崇。

    说其蚯蚓搬家,今天苏轼见到的一个情况就比较让人着急。

    在附近的一条马路上,很多蚯蚓都被刚刚升起来的太阳晒死了。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躲在量身定做的饲养田里,虽然摩肩接踵的显得拥挤了一些,但在怎么说也不会被晒死。而且就算是正常的搬家行为,老蚯蚓们也不会选择直接死去。

    像格陵兰岛上的某些啮齿动物那样,直接从悬崖之上纵身跃入大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在蚯蚓身上的。他们会默默的离开,寻找一个能够了却残生的地方。绝对不采用什么过于激烈的方式,也许是为了防止后来者对此行为的恐惧吧。

    不过不光怎么说,这种蚯蚓集体死亡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周围很多人的注意。网络上甚至已经有传闻说,这是蚯蚓的集体自杀行为。并且还井井有条的给出了许多种解释。苏轼对此的看法就是不屑一顾。显然她一眼就看中了所谓的“集体自杀”只不过是博取别人的眼球而已,很有可能亡故事实真相。

    苏轼对这种心理其实是很了解的。想当年他们爷仨在汴京城寻找举荐人的时候,没少在文章之中夸大其词。以至于王安石这些文学家,都把三苏的学问当成纵横家一流的把戏,十分不看在眼里。

    苏轼心里很清楚,文章本来就应该起到“文以载道”的效果,夸大其词的东西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