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史百将传,猛将传,叛将传 作者:more >

第26节

中国史百将传,猛将传,叛将传 作者:more-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御史大夫老的沙则支持顺帝,依靠孛罗帖木儿与之相抗。1364年,孛罗进驻大都,皇太子逃往太原。1365年,扩廓讨伐孛罗,进逼大都,顺帝即杀孛罗。扩廓随皇太子入京,进为左丞相。皇太子屡欲自立为帝,扩廓不从,请求外出带兵。封河南王,总天下兵,代皇太子出征,驻河南,与军阀李思齐等发生冲突,互相攻伐。1367年,顺帝削扩廓兵权,分其原统军马,另立大抚军院,由皇太子总制天下兵马,专防扩廓。次年,扩廓进据太原,杀元廷所置官吏。顺帝下诏削扩廓官爵。1368年秋,明兵北伐,顺帝诏复扩廓官职。及明兵逼大都,顺帝北逃,扩廓入援不及,大都失守。明将徐达、常遇春进兵山西,扩廓出雁门乘虚攻北平(明改大都为北平),明兵直捣太原,扩廓还救,被明兵夜袭兵营,率十八骑仓卒北走,收集残部屯兵甘肃,骚扰西北。1370年春,徐达总兵出西安,捣定西,与扩廓战于沈儿峪,扩廓大败,北奔和林。时顺帝已死,爱猷识里达腊嗣位,命扩廓为中书丞相。1371年,大败徐达于漠北,斩明军数万。1372年,扩廓南下攻雁门。其后,扩廓随爱猷识里达腊徙往金山。1374年,朱元璋命李思齐到漠北招降扩廓,扩廓不从。1375年,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C,战绩C,名气C,综合C。朱元璋曾说扩廓是天下第一奇男子,因为他可以使徐达和常遇春这样的人为自己效命,唯独不能收服扩廓。而蒙古没有最后被明灭掉,后来又能逐渐恢复实力,扩廓居功至伟。 
 
明篇:民族的悲剧
   
 
  入明后,火器有较大发展,不仅种类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金属管形火器和反推火箭,发展尤快。火器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砲(抛石机)和弩。军队装备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火器在军队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明中期火器手即占到全员的一半以上。进而影响到军队的编制更新,炮兵地位提高,骑兵数量减少,出现了独立的炮兵和合成军编制以及辎重部队。战斗队形随之发生新的变化:由大单元的密集队形,变为小单元的疏散队形。火器的发展,还促进了战斗方式、指挥方式及战术的发展。过去的战斗,主要是格斗决定胜负,冲锋过程亦即战斗过程,中下级指挥官率部队冲锋。此时,火力战斗已成为战斗的首要阶段;指挥使用各种性能火器的兵种协同作战,成为指挥官的主要职责,仅仅身先士卒已难当重任。另外,水(海)军的水上作战,亦由接舷战、撞击战为主,逐渐发展为在较远距离上进行火力战为主。明代是中国古代舰船和海军发展的鼎盛时期。舰船名目多达数十种。过去用于拍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为多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战船上较普遍地装备了各种火器,使水军使用的兵器增多;还创制了专门火攻的火器战船——子母舟。在海防建设上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黑暗王朝,历代皇帝非凶残即愚劣,而且宦官当道,外患内乱不绝,这个时代的忠臣义士鲜见有好结局者。此时期的名将还有:邓愈、李文忠、沐英、蓝玉、于谦、李成梁、刘綎、麻贵、陈璘、熊廷弼等。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也在军事上有杰出的成就;建立了大顺政权的李自成虽缺乏政治头脑,用兵上却不差;吴三桂虽为汉奸,但能击败李自成和李定国这样的名将,实力也非同小可。
  
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初务农,1352年投郭子兴军,与朱元璋一见如故,从其取定远。1355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克集庆。继又率部攻占镇江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1363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1艘,使得军威大振,为最后获胜立下大功。1364年,因功升左相国。1365年,以大将军率师征张士诚,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同年十月,徐达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采取了两路并进,钳击益都的战略方日遣使招降元沂州守将义兵都元帅王宣、王信父子。十一月初四日,师次下邳,开始分兵两路:西路由张兴祖率宣武等卫军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东平;东路由徐达及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二日,王宜、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徐达率所部攻克沂州,杀死王宣,附近峄州、莒州、海州、沭阳、日照、赣榆等州县官吏尽皆归降。即命平章韩政扼守黄河要冲,阻敌增援,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二十九日,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战死,益都城破。徐达乘胜攻占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县。同时,西路张兴祖军也连连告捷,十二月初五日,进逼东平,元平章马德弃城逃遁,东阿、安山等地官吏相继归降,获士卒5万余人。初八日,进围济宁,元守将陈秉直不战而逃,济宁遂破。东路徐达军在益都稍事休整之后,于十二月初七日,进逼济南,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脱因帖木儿引军而逃,济南不战而克,获官兵3800余人,马429匹。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相继攻陷登州、莱阳等州县。1368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军克东昌,茌平等县官吏皆降。二十五日,徐达率军再平乐安。至此,山东基本得以平定。此役俘获士卒3。2万余人、马1。6万余匹、粮59。7万余石、盐5。37万余引、布绢8。07万余匹。三月,挥师河南,不足两月就平定河南之地。五月,提出直捣元大都的建议并被朱元璋采纳,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张兴祖、韩政、孙兴祖、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彰德、磁州、邯郸、广平。十一日至临清,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傅友德开通陆路,顾时开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二十日下长芦、青州,二十三日至直沽,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二十八日克通州。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当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逃往上都开平。八月初二日,徐达等进师攻取元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6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攻克元大都,宣告了元的统治已被推翻。八月,率军攻山西,在太原以夜袭大破扩廓帖木儿,1369年二月,平定山西,随后与常遇春等在甘陕击败扩廓帖木儿,平定甘陕。
  1370年徐达指挥第一次征漠北,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沔州、兴元,二十三日,回军西安。1372年指挥第二次征漠北,五月初六日,兵至岭北,由于轻敌冒进,骤然交战,被元军击败,死万余人,被迫敛军守塞。1381年指挥第四次征漠北,获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1385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评分:统率A,战斗B,智谋B,战绩A,名气A,综合A。关于徐达之死有一个传说:据说徐达背上生了大疮,朱元璋特地派使者赐给他一只熟鹅(熟鹅火气大),徐达流着泪当着使者把整只鹅吃完,当晚身死。当然那只鹅不一定那么见效,可是徐达肯定领会到了朱元璋的意思,即使自己没事也会服毒自杀,起码保全了家眷。
  
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1355年,参加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破集庆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在1356年二月的集庆之战中,常遇春率军进攻驻屯在采石的元将蛮子海牙部。时蛮子海牙率水师于江上,兵锋甚锐,常遇春避敌锋芒,设疑兵以分元军势,尔后率水师直冲其中间,将元军分为两部,以另两军左右夹击,采用石炮,击败元军,俘获万计,蛮子海牙率余部逃进集庆。1357年,攻宁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婺州等城。随朱元璋军救援安丰的刘福通,到达时吕珍已杀死刘福通,率兵据守,朱元璋左右军都战败,常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胜,俘获兵士马匹无数。1363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常遇春与众将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朱元璋乘的船搁浅,陈友谅手下勇将张定边直冲到朱元璋船边,形式危急,常遇春一箭射死张定边,救了朱元璋,随后他自己的船也搁浅,他乘败退下来的船只再战,转战三天,以火攻汉军船只,湖水被映成红色。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1364年二月,随朱元璋攻武昌,率5000精兵击败敌援军,擒其主将张必先,逼降陈理。1365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十月,又以征虏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在洛水之战中,他单骑突阵,敌兵二十余骑来战,他一箭射死其前锋,大呼陷阵,手下奋勇作战,大破五万元兵。次年八月,攻克大都,灭元朝。1369年,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评分:统率C,战斗A,智谋D,战绩B,名气B,综合B。常遇春常与徐达一齐作战(因为大部分战绩可在徐达传中找到,所以其传稍短),两人相比,常遇春更为勇猛剽悍,但徐达更多智谋;而且常遇春每次破城,多有杀戮,徐达则军纪严明,从不扰民,捉到的俘虏都以恩义结之,所以士众都喜欢依附徐达。在明朝开国名将中,他的结局是算是最好的一个,怎么说也是大胜后病死军中,保全了名誉。如果他多活十年,恐怕难免死于朱元璋的刀下。另外,据说麻将是他发明的。
  
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三保,原籍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回族。自幼家贫,十二岁丧父,时值明军平定云南,他被带回了南京,在燕王朱棣府中作了太监。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朱棣取得帝位后,他被提升为宦官的最高官职—内官监太监,并赐名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麦加朝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也能出海远航。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航海知识而且又受明成祖朱棣信赖,因此被委任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1405年十月,由载着27000余人的62只大船组成的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十天后,到达占城新州港(今越南归仁)。舰队入港时,占城国王率领兵士出来迎接,拜受明的诏敕,并献上贡品,款待郑和及随员。短暂停留之后,舰队向爪哇国南下,沿着印度半岛海岸,穿过渤泥岛西侧,顺风行驶20昼夜,抵达爪哇。舰队同当地商人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的胡椒、檀香、玳瑁等当地特产。接着郑和指挥舰队取道邦加海峡,在经过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时,海盗首领陈祖义诈降,企图乘机抢劫舰队,被郑和识破,纵兵击之,斩5000余人,烧毁船十艘,俘获七艘,擒陈祖义。后又经过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印度柯钦),最后到达当时贸易中心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1407年秋归国,随行的还有爪哇、满利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诸国的朝贡使节以及数十船通过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经过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异兽贡献,至1409年夏回归。九月,又一次统领舰队,从刘家港出发,第三次下西洋,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城垣,盖仓库,作为中转站。从古里回航途中,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与邻国不睦,经常袭击来往使者。他听说郑和返航途中经过锡兰,便引诱其入国内,诈献金银宝物,同时却用兵士五万,伺机劫掠宝船,策谋阻塞郑和归路。郑和识破其计,引兵回返时,道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