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不识明珠不识君 >

第162节

不识明珠不识君-第162节

小说: 不识明珠不识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婚期就订在明日。鞑靼大将军脱利传达了李崇光的命令,成亲后就放元熹帝归南。人们闻讯又惊又喜。

    ***

    “和亲”是指一国国王为了免于战争,与异族统治者进行的皇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做法。是指两个敌对的国家结成亲家,停止战争,重新建立起友好关系的行为。从大汉到大元,中原国家与疆外国家已经有了一百多次的和亲。多是中原国家的公主下嫁给外域国家的可汗或实权人物。

    这一百多次和亲,更是充满了各种悲喜忧欢的变数。有时候和亲公主确实能左右局势。如隋朝的安义公主嫁于当时突厥国的始毕可汗。可汗如鞑靼人一般趁着隋朝衰弱,在雁门关差点困死隋炀帝。隋炀帝派人向安义公主求救,公主立刻报假讯说北边有急诈回可汗。解了围。

    也有的和亲公主出嫁后被异族国家的大汗冷落虐待至死,成了和亲的牺牲品。如西汉,匈奴铁骑屡次踏入河套地区,劫夺财产人口,给汉朝带来灾祸。国力微弱的西汉只能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的安宁,连嫁多位公主给匈奴异族,还是没有友好相处,而是备受欺凌。汉武帝之后国力变强,武帝两次大败匈奴国,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自愿当汉家女婿,再求取公主,“昭君出塞”便成了千古美谈。此后几十年大汉与匈奴保持了友好关系。

    所以,“和亲”是一场弊多利少,前途渺茫的婚事。“和亲”也是一种暂且缓解局势的险招。公主都是牺牲品,能否嫁得幸福和保持住两国睦邻友好关系,还得看中原王朝的实力。所以历代都被儒家文官们鄙视。

    真正的和亲过程也很麻烦。

    通常先由两国君主通过书信确定婚事,再确定门当户对的和亲人选,之后交换国书,定好结亲的时间地点及聘礼。再之后公主选定护送队伍出发,赶到两国边界。结亲国家则派出大臣和人马迎接,接入吉城,选择吉日进行和亲大典。

    和亲公主还会带着大批陪嫁,她为了国家出嫁异族。皇室会厚赐给各种的乘舆服御,派遣各种属官宦官,还有成千的医师、文士、工匠,长史,侍卫,奴仆农户等等。还有一生足用的衣料,数十万银钱和千匹绫罗绸缎等等,倾尽国力去准备丰厚的嫁妆。以使公主和所嫁异族君王满意。

    但是,这次大明元熹年间的益阳公主的和亲与往不同。大明开国以来,公主和亲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被诸多的清流儒家们誓死反对。皇上也是冒着大不韪偷偷以“求佛”名义把公主嫁到疆外的。可是现在皇帝被鞑靼军围困在虎敕关,张老丞相等清流就立刻转向同意了皇上送公主和亲,还请他务必嫁个真公主给鞑靼人。这态度改变得令皇上也咂舌不已。这场和亲的嫁妆也不多。出京时不敢多带,在大泰岭遇匪又丢失一些,开赴虎敕关又放弃了一些笨重的辎重,最后只勉强凑齐了百十个大箱子的嫁妆。

    ——这一场“和亲”。假公主,薄嫁妆,满怀阴谋的算计,在被围困的两军战场,在刀压脖颈的亡国亡命时刻,在大臣太监们都反对“诈婚突围”的前提下,在暴怒的元熹帝一意孤行下,在人们胆战心惊得等待着血溅敌营大闹一场的大灾祸下,就要鸣锣登场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敌营婚礼(一)() 
翌日正午,天色灰暗,寒风刺骨,虎敕关和鞑靼军营在空旷的天地间显得很苍凉渺小。在大明皇帝和鞑靼军营的操办下,今日在鞑靼军营举行“和亲婚礼”。

    虎敕关关口大开,一队八百人的披红挂彩队伍出了城门。益阳公主将赶赴敌营嫁给鞑靼南院大王李崇光。

    朱元熹不敢也没资格进鞑靼军营,他亲自送皇妹出城。益阳公主已经装扮好了,一身正红色的九凤乘吉云的大婚礼服,头戴华贵的凤云型凤冠,上面披着长长的红绢盖头。她庄重宁静地站在城门处听圣旨。大太监向待嫁的公主转达皇上皇太后的圣谕。是一些出嫁外国后要维护国体,礼敬夫君,促使两国睦邻友好等等的新婚祝辞。只是在此时说出来,有些讽刺又不合时宜罢了。

    朱元熹身形瘦消,面容憔悴得在站在旁边,冷眼看着循规蹈矩得听训的“益阳公主”。益阳公主镇定至极得听完圣谕,接旨,离去。

    他看着她就不由自主得想起了她骂他的那句话“亡国之君”。只觉得胸口气血翻腾,心情激荡。他跨前一步对着红妆礼服的女子,低沉着声音道:“皇妹,你如果后悔了,想真的嫁过去,不诈婚突围了。我会同意。”

    “益阳公主”身形一顿,转身回头。她一手挑起红绢盖头看他。红彤彤的丝绢下面,乌发玉面鲜艳夺目相映生辉。头发如鸦翅黛石般的漆黑,面容如玉如冰雪般莹白,樱唇和红盖头如血般的鲜红。她容貌本来就很清俊,此刻穿着大红礼服,气度瑞丽气质圣洁,宛如庙堂里供奉的仙佛圣女。她静静地望一眼皇上:“皇上保重,关内再见。”

    此一役,如果突围成功,他们就会在关内相见了。

    朱元熹收敛了动摇的心,厉声说:“朕知道了。皇妹自求多福吧。”

    公主浅淡地一笑,放下了红盖头,走进八名太监抬着的红御轿。在御轿旁边的锦衣卫指挥使崔悯和内阁首辅张徇张老丞相同时向皇帝施礼辞行。朱元熹面色复杂得挥手道别。

    崔悯早就确定要陪明前进敌营了。人们素知他们二人渊源极深、私交极好,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内阁首辅张徇张老丞相自告奋勇得代替李执山去送亲。他自言身为清流魁首,岂能把这种有失国体的公主和亲事,推给门人学生们去做?他太老了,进敌营死也就死了,就让李执山和范勉这些大明年轻力壮的中流砥柱去保护着皇上突围吧。也算他最后为国尽力了。这番话把他的门生李执山范勉等人感动得泪水涕流。范勉暗自长叹,临危见真章,张丞相损身利国真是高风亮节啊。他如果不是要随驾保护皇上,也恨不得代他进敌营。

    ***

    风萧萧,易水寒,送亲队伍辞别虎敕关,走进了两军对垒之间的荒地。颇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氛。

    鞑靼营地也布置妥当,大敞营门,鞑靼军的首领万夫长大将军脱利率领着很多谋臣将领们迎接公主到来。上万人的军队排开阵势,人人都是挺胸叠肚,气势如虹。

    军营里也布置好了。军营很简陋,但中军大帐前用了黄沙铺地,帐篷上方还插满了锦旗和红幡,以示庆祝。中军大帐前还搭起了高大简单的祭台,站着数位身着艳丽繁复的祭祀礼服的鞑靼部落大巫神,似乎要按照蒙古鞑靼人的习俗进行婚礼仪式。一条红毯从祭台前铺进了中军大帐里。整个鞑靼军营布置得又粗犷又喜庆。

    公主的御轿进军营,立刻响起了代替鼓乐的“砰砰”的火枪声,骇了人们一跳。

    军营里除了几百名兵卒们列队迎接外,剩下的兵卒们都在旁边观望。他们本就粗犷少礼,没有明军严格的等级秩序,脱利也因为大王成亲而疏松管制,放了将士们的假,于是很多鞑靼兵围拢在两列护卫后观望着。他们踮起脚,伸长脖子,好奇得打量着大明公主的队伍。两列兵卒也不驱赶他们,任由他们围观公主队伍。

    大明的送亲队伍走在两列鞑靼兵之中,直奔军营深处。前面是点头哈腰的张老丞相,中间是陪伴着御轿的太监女官们,最后是部分锦衣卫和大内侍卫的护卫队伍。人们穿着官袍,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敌营。周围都是混乱的围观人群、嘈杂的议论声和火枪的“鼓乐”声。

    明前坐在轿子里,平静地看着两旁渐渐拥上又退后的鞑靼人。鞑靼兵卒们身形高大,面孔凶恶。皮肤多是黝黑和焦黄的,五官颧骨突出,鼻子扁平,眼珠褐黄,很是狰狞残暴的样子。有的鞑靼兵留着乱蓬蓬胡须,有的象和尚一样剃了前半部分头发,还有人把长发编成两条辫子垂到背后,还有的人干脆留着汉人的发髻,各形各状。他们身穿着奇形怪状的盔甲和毛毡的衣甲,嘴里叫喊着刺耳的异族话,拥挤着指着车队哈哈大笑。没有一点规矩礼仪。

    他们中的一些人干脆拦住了公主轿子,要按鞑靼人的习俗,向尊贵的南人公主大王夫人敬酒,敬牛羊。一群军中奴隶和仆人吆喝着抬出了一大桶酒和一整只热气腾腾的羊。羊看似半熟,酒是最粗陋的大桶。非要递到轿子旁。

    送亲的明朝大臣们又气又急,想要阻止。陪行的万夫长脱利一声怒喝:“哼,大明公主看不起我鞑靼人兄弟敬的酒吗?”吓得明臣们后退。

    这刁难太也低级。明前没有迟疑地伸手接杯,一手挑起面纱,微微沾唇,将空杯抛出了轿窗外。人们再往前行。

    路两旁是执刀枪侍立的鞑靼军;外面是蜂拥围观的异族兵卒;不远处还有人举着火药枪朝天鸣放;更远处的兵卒们在坦臂赤胸得挥刀高歌;还有一些鞑靼妇人随之起舞;人群里甚至人人拿着木箫和多弦琴在伴奏;未到傍晚军营就燃烧起了一堆堆篝火;大堆鞑靼兵卒们围着火焰狂野得喝酒欢闹几个大白天就喝得醉醺醺的军卒们甚至想冲进公主车队,拉住貌美的女官们起舞。吓得女官们四处惊叫躲避。未等到崔悯上前阻拦,鞑靼将军们就粗野地大笑着用鞭子打跑了醉汉们。鞑靼军营里一派狂欢和混乱。

    好一场野蛮粗俗的迎亲仪式,好一场羞辱大明人的大戏。

    送亲的明朝大臣看得气愤交加,崔悯的脸色也不好,明前冷笑一声不动声色得继续乘轿前行。鞑靼军营越松懈,越混乱对他们的“偷袭突围之计”越容易。公主轿子终于到了几座华丽的圆帐前。鞑靼人引领着公主入帐暂歇。等着晚上吉时到了,就进行“成亲大典”。

    公主进营过程中,鞑靼南院大王李崇光没有出现。人们远眺过去,最中央的中军大帐前肃立着很多威武的金帐勇士。李祟光应该到了。南院大王的鞑靼名字叫耶律,是鞑靼国大汗库里恩的远亲。因酷爱汉人文化,为自己起汉名为“李崇光”。意喻为崇敬向往光明。他正值壮年,名声仅次于鞑靼大汗和大王子,是鞑靼国最具有实权的三号人物。也是南院大军的领军大元帅和万夫长。十多年前与北疆藩王朱堪直开战时,身受重伤,从此就不常露面了。

    所以这些年,鞑靼南院与北院、其他部落相比,战功不多,势力也在衰退。库里恩大汗很宠信他,但日益权重的大王子等人对他很不满,明里暗里的分割蚕食不少他的地盘兵力。这次,南院大王李崇光突然出山,偷入北疆一举围困住元熹帝,便是要立个奇功重回鞑靼国的政权巅峰。

    人们进入了大圆帐也暂时松了口气。大圆帐很华贵庞大,方圆数丈如同个小城堡。帐顶中央还有大圆孔,射进了光线。帐顶和侧面用各种华丽的毛皮覆盖着,帐门也用羊皮严盖着。很是奢华宁静。益阳公主满意得命令随行的太监把嫁妆也搬进来了。

    人们刚安定下来。万夫长脱利就带着一群将士们气势汹汹得闯进了圆帐。张老丞相愤怒得上前阻挡。脱利粗鲁得一把推翻他,亲自拿着铁臂弓瞄准了公主。人们大惊。这个人怎么了?他为什么拿着弓箭闯进了圆帐?

    崔悯沉住气地斜眼看他,明前也隔着透亮的红娟巾看着他,身形蔚然不动。她心中冷笑。难道这个残暴粗鲁的鞑靼将军还敢在婚礼开始前一箭射死她吗?她谅他不敢!

    脱利仰天狂笑了,笑声里充满了嘲弄和讽刺。“铮”的一声他射出铁箭,正射中了公主身旁放置的大檀木嫁妆箱子。人们的神色才始变。箱子里一阵骚动,接着蔓延开了一股血腥气。

    万夫长恼怒地大喝道:“败军之师,还敢藏着死士想谋害大王!我们早就知道了你们的奸计!来人啊,把他们都抓住来。谁敢乱动就一刀砍死他!”

    圆帐外冲进了无数人,用硬弓和长刀制住了公主等人。而后弓弩手乱箭齐发,把百个陪嫁大木箱射成了马蜂窝。里面隐藏着的百名死士们也惨叫着死去了。

第二百一十六章敌营婚礼(二)() 
送亲队伍被包围在大圆帐,人们惊呆了,明前也震住了。

    脱利万夫长凶相毕露,残暴得砍死了距他最近的两名太监女官。吼道:“竟然敢进营诈婚行刺,通通杀了他们!”

    人群大乱,人们吓瘫软了。最当中的“益阳公主”明前也面孔煞白,浑身发抖,呆滞得看着这幅乱像。满大帐的人都危在旦夕。她急速得转着念头,忽然勃然大怒了,一下子掀开了红盖头,冲到了崔悯和张丞相面前向着两位官员尖叫起来:“我早就说过,我不想嫁人!是皇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