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回唐 >

第194节

回唐-第194节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

    下面的落款是:

    “饮中八仙歌,杜甫。”

    两人边看边点头,是一首非常好的诗词,把长安城这些年最富盛名的八位嗜酒、豪放的大家文人用极为洗练的语言写进了一首诗中,构成了一副生动形象的群像图。

    刘晏和王和之抬起头来,虽然是一首好诗,大约还不至于让李清如此激动吧。

    李清看到刘晏和王和之带有疑问的眼神,才知道自己刚才反应是有些过度了。毕竟任谁作为一个后世之人,知道诗圣就在眼前,都会想着去目睹一番的,李清同样不例外。

    李清有些尴尬的咳了一声,随后问道:

    “这首诗的作者你们见过吗?”

    王和之摇了摇头,笑着说道:

    “倒是没有见过。这位叫杜甫杜子美的人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来到长安的,不过很快就才名盛传,前几日也递过来一首诗,被我刊登在报纸上了。因为诗写的实在是好,我就命人打听了一下,听说此前在洛阳和吴越等地,这杜子美是颇有才名的。

    “不过这位杜甫像是很忙,我两次命人邀请他过来报馆,去请的人都没有见到他。怎么,小郎君难道认识这人?”

第286章 三顾() 
“哦,倒是不认识。”

    李清当然不认识杜甫,但是却是心向往之。

    在唐朝的诗人中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诗人无疑是唐诗的三座高峰。李白是见过的,白居易还没有出生,而这时候的杜甫还没有经历安石之乱,也还没有写出《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距离诗圣的地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杜甫的才华自然不用多言,这时候写的诗词也是极好的,在洛阳等地已经是极有名气的才子了。然而初来长安,人生地不熟,这次过来长安是想着考取功名,所以这段时间难免会经常去往达官贵人的府邸行卷,平常很少在自己寄宿的客舍待着。

    《长安时报》上面刊载诗词的版面已经成了长安城学子扬名的一处“圣地”,每天都会接到无数的学子投递过来的诗词佳作,杜甫也不能免俗,前些日为《长安时报》的投稿被刘晏和王和之刊登在了《长安时报》上面,倒是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这几日,杜甫在长安城的应酬变得多了起来,整日早出晚归,偶尔还会寄宿在邀宴的主人家里,跟王和之派去邀请的仆人错过了。

    “这位杜子美住在哪里?”

    李清问道。

    王和之看了一眼李清,知道这位年轻的侯爷估计又是有了结交的想法,从刚才李清见到这首诗时的表情就能看出,李清对杜甫是极为欣赏的。

    “城南通善坊一家叫做开元客舍的邸舍。”

    王和之答道。

    “你们怎么看这位杜子美?”

    李清看着刘晏和王和之问道。

    王和之看着手中的诗稿,顿了一下说道:

    “这位杜郎君刚入长安,就名声渐显,流传出来的几首诗也是少有的上乘佳作,论才华我是不如的。”

    “和之兄何必自谦,听说这位杜子美已经三十有余,之前参加过科考,落过榜,诗词才华是有,但也未必就比和之兄好。”

    刘晏在旁边插话道。

    自从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登科之后,一扫往日的抑郁忧愁,更兼两人才华出众,信心满满,对杜甫这位曾经落过榜至今还没有博取到功名的人多少有些轻视。

    王和之正要跟刘晏争论,李清笑着打断道:

    “王兄和刘兄何必争执,这长安城能压过两位才学的人还真不多。”

    李清的话语有着吹捧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的意思,当然,后面也还有一句“杜甫肯定就是其中一人”没有说。

    当然,这种得罪人的话李清自然不会说。

    王和之在历史上的情形李清并不清楚,但是历史上的刘晏单论诗词才华却是跟杜甫有些差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甫凭借无数反映战乱和百姓疾苦、抨击战争的现实主义诗作登临“诗圣”之位,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见李清如此说,两人也不再就这事情争论。王和之望着李清轻声问道:

    “如果小郎君想要见这位杜甫,我现在派人去请?”

    李清挥挥手,说道:

    “不用了,先忙手头的事情,关于《论语》的注解我们要抓紧时间,争取能够在七月份把初稿定下来。”

    那首《饮中八仙歌》的诗被放在了一边,李清并刘晏、王和之等人接着忙碌有关《论语》的事情。

    今日收工早了些,李清把其中一卷内容给定了下来之后,离开了文渊斋。

    王和之看着登上马车离开的李清,扭头问刘晏道:

    “小郎君好像对这位杜甫十分上心,难道小郎君之前就听说过这人?”

    刘晏沉思片刻,摇了摇头,说道:

    “应该不是,刚才小郎君也说了并不认识。不过单凭刚才的那首诗应该不会让李侯有如此反应。”

    刘晏想着刚才李清一见到杜甫的诗时的反应,《饮中八仙歌》的确是一首很好的古体诗,往常李清见到好多诗作都会品评一番,偶尔也会问一下诗作者的情况,但是像今天这种一看到诗就急切想见作者的状况从来没有出现过。

    “难道李郎君认识杜子美,还是说两人之间有什么其他的关系?”

    刘晏心中暗道。

    王和之同样疑惑,不过还是能够看出李清对杜甫的态度不同他人。当然,依照李清的性格,如果他不说,王和之和刘晏是猜不透的。怕是这时候整个大唐也没人猜出李清为什么见到这首诗会表现的如此模样。

    “那这首诗……?”

    王和之轻声问刘晏。

    “刊登了吧。你我不是那种不能容人之人,更何况这首诗完全就资格登报。”

    刘晏说道。

    李清从文渊斋出来,出东市沿着大街往通善坊而去。已经临近傍晚,大街之上行人、马车拥挤,往回赶路的人们都在匆匆往各自所住的里坊而去。而另外的一群人却是刚刚出门,去往长安城中即将开始的各个晚宴、诗会或者是风月场。

    通善坊位于晋昌坊南面,靠近启厦门,李清是来过的,此前南霁云和花解语就住在这里。不过现在已经搬走,南霁云跟随张巡去了外地赴任,花解语跟了去,而两人的儿子南昭留在了长安,拜在了李含光名下。

    开元客舍并不难找,就在通善坊十字大街靠近南坊门那里,很多初来长安的人都愿意住在这里。一来这里的租金便宜,二来这里靠近晋昌坊和曲江池,前往大慈恩寺和曲江池游玩极为方便,通善坊中有一片很大的杏园,也是长安城人们常去踏青游玩的去处。

    李清下了马车,和昆仑两人进了开元客舍,店中的伙计忙迎了上来,躬身笑着问道:

    “两位郎君是住店还是吃饭?”

    “找人。”

    昆仑说道,随后问道,

    “听说有一个叫做杜甫杜子美的学子在这里住?”

    见是找人的,店伙计直起了腰,这几日每天都有人过来找杜甫,这也不知道是今天第几拨了:

    “杜郎君的确是住在我们店里的,不过不巧,今天早早就出去了,现在不在店中。”

    这几天杜甫名声渐显,客舍的掌柜和伙计对于自家店中住着一位名人是颇为有些骄傲的,不过这些过来找杜甫的人得知人不在后很快就走了,倒也让店里伙计有些不耐烦。

    “请问这位杜郎君什么时候回来?”

    李清问道。

    “这就不太清楚了。杜郎君出门的时候也没有说。”

    伙计说道。

    李清点点头,环视了一下店中大堂,叫住正要走开的伙计:

    “正好到了晚饭的时候,我们边吃边等一下吧。伙计,捡店里拿手的饭菜上几样过来。”

    “好咧!”

    店伙计见李清要在这里吃饭,脸上笑容浮现,高声答应着吩咐去了。

    过了戌时,杜甫也没有回来。昆仑催促了两次,李清也知道大约这位从未谋面的诗圣今晚是看不到了,才起身回去。临走的时候跟店中的伙计说:

    “请转告杜郎君,我叫李清,希望能够跟他见上一面,明天我会再过来。”

    伙计爽快的答应了。

    第二日,李清从文渊斋出来依旧去了通善坊,然而这位大诗人依然没有碰上,李清和昆仑再一次扫兴而回。

    就连李清心中也在发笑,看来这位诗人还真是很忙啊。

    第三日,过了戌时,李清起身正要回去的时候,客舍门外停下了一辆马车,从上面下来两人。

    伙计看到,高兴的迎了上去。

第287章 被无视的主角() 
戌时的通善坊依然十分热闹,虽然有宵禁,但是在里坊里面并没有限制。六月的夜已经酷热难耐,人们更愿意出去大街之上透透凉,吹一下夜间并不凉爽的微风。

    开元客舍的大堂中,零散地坐着数人,这些人正在闲聊,说的是长安城最近发生的新闻。因为报纸的便捷,这些书生倒是更为关注长安城中事,报纸上刊载的事物,无论是新闻也好,故事也罢,诗词歌赋都在这些读书人的议论范围之中,当然更多的还是有关长安城学子之间的八卦故事。

    “胡兄这几天可有新诗出来,大家品评一下?”

    坐在靠店门口的一人问道。

    被问的另外一人摇了摇头,自嘲道:

    “唉,最近手头困顿,只顾着忙活营生了,哪里有什么闲情雅致做诗。”

    “胡兄何不把之前的旧作拿出来投递给《长安时报》,听说只要在上面刊登出来,就有不错的润资给到作者。”

    有人出主意道。

    那位姓胡的书生摆了下手,脸上现出一丝羞愧的神情,有些失落地说道:

    “不怕诸位仁兄笑话,胡某之前已经投递过了,可惜没能被报社看中。”

    旁边的几人沉默了一下,随后尴尬地笑了笑。过了片刻,有人说道:

    “报社的编辑也不全是能够慧眼识珠的人,胡兄不必在意。再说了,春闱也不是只考诗词,我们过来长安参加科考,好好温书,明天春闱也能争上一争。”

    围坐的几人点头不已。说实话,在座的这些读书人都明白自己的才华、学识有多少,跟长安城中盛名远播的才子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次过来长安,虽然也抱着金榜题名的梦想,然而真正能够高中进士的机会很小,过来参加一场春闱也算不枉自己读了这些年书。

    “哼,《长安报社》的编辑现在是去年春闱中的刘传胪和王和之两位才子负责,什么样的诗有资格刊载出来还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另外一张案几上的人听到,“哼”了一声,冷笑着说道。话语之中有些嘲笑诸人自不量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门口的几人正兴致勃勃的闲聊,没有想到竟然有人出言嘲讽,不免怒气上涌,有人就要站起过去理论。姓胡的那位学子拦住了,看着刚才说话的那人,笑着说道:

    “德庸诗词不佳,让这位仁兄见笑了。不过胡某还年轻,大不了再多学几年,听说城南新开了一家书院,胡某正好可以去深造一番。”

    刚才嘲笑的那人见姓胡的这位书生如此,也知道自己有些鲁莽,讪讪地笑着向胡德庸拱了拱手,不再说话。

    坐在一旁一直听闲话的李清不仅好奇地留意了一下胡德庸,心中暗道,这人气量不错,倒是值得结交。

    众人见双方争论不起来,扭头各自说话去了。门口的几人倒是把话题转移到了李清正在建造的书院上面。自从李清准确预测出日食之后,李清的一举一动都成了长安城中的人们,特别是这些书生关注的焦点。李清在城南创办书院的消息自然也成了热门话题。

    大堂之上,烛火明亮,明黄的烛光从大门口照出去,落在停在门口的马车上。

    马车上下来两个人,正在店中忙碌的伙计看到下来的两人,连忙笑着迎了上去。坐在门口的几人看到,放下手中的酒杯,整理了一下衣衫,笑着站了起来。

    下来的两人之中,一个书生打扮的人三十余岁,脸型消瘦,中等身材,看上去精神有些疲惫,身后跟着一个十几岁的书童。

    这书生下了马车,直接往店中走过来。

    站在门口的几人上前一步,笑着跟书生打招呼:

    “子美兄,这两日倒是没有见到,不如坐下来喝上一杯?”

    书生停下脚步,回礼说道:

    “多谢各位仁兄了,今日杜某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