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肱股明臣 >

第67节

肱股明臣-第67节

小说: 肱股明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他也不得不考虑一下现实的情况,于是道:“让火头军多备一些热姜汤吧!另外组织好各班军与壮丁的休息,不可连续的修筑过长的时间。”

    副官本就对祖大寿减缓修筑没有报太大的希望,能够争取到这个条件已经很是满意了,于是领命称“是,”下了去赶快安排去了。

    而明军在此大军活动,伐木凿石,动静颇大,不可能不被金军所察觉,就在祖大寿安排修筑工作的同时,大凌河城外的一处隐蔽的树林之处,各个金国骑兵正在对这边进行窥伺。

    “是明军没错了。”一个金兵牛禄拿着不知道从那场战役中缴获的明国千里镜,对大凌河城仔细观察了一番之后,下定了判断。

    “去,回去报告大汗,就说明军又回大凌河城了。”

    “是!”那金国骑兵率马策奔,直接向着盛京方向而去,只留下了那牛禄与几个金国骑兵继续在那里观察着明国的活动。

    三日之后,仍在盛京与明国使臣在进行交涉的皇太极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刻便龙颜大怒,马上叫来杨元寿询问情况。

    他质问杨元寿,明国为何不守信誉,在和谈期间,乘着金国收缩兵马,派兵去修筑大凌河城。

    杨元寿完全搞不清楚状况,所以应答时不免有些慌乱,说了一些前后矛盾之语,这便更加的让皇太极生气了。

    他当堂就让人把杨元寿给绑了,并心露杀机,要砍了杨元寿。

    虽然有众多的汉臣说了一些“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内的话,但皇太极却以明国不守信誉在先为由,坚持要斩杨元寿。

    二十时,皇太极把杨元寿捆绑着吊在金国八旗铁军面前,当着全军的面细数明国的不是,从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开始讲起,一直联系到明国最近的不守信誉行为为止,将金国全军对明朝的仇恨全都激发了出来。

    “征讨南明,征讨南明……”

    就在这万众的呼声之中,皇太极发布了征剿明朝的檄文,上书已决和平之幻想,势要与明国拼个你死我火。

    这也是皇太极在他父亲之后发表的第二封征讨檄文,他充分的利用了这次事件,大大壮大了八旗军的声势,也提高了他在金国贵族中的威望,可以说在大战的开始之初,无论是陈渊还是明朝,都已落入了下风。

    在皇太极发布征讨檄文,杨元寿被惨杀,和谈崩裂的一系列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杨嗣昌是十分恼火,他将罪状全归结给了陈渊,以陈渊不识大局,贪功好进的为依据,向崇祯极力参奏,但奏折在崇祯那却有留中不发,还把杨嗣昌找来狠狠地骂了一顿。

    因为和谈这事本来就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崇祯并不想让那些朝中的大臣们知道,可杨嗣昌却不嫌事大似得,还要参奏陈渊,这不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嘛!幸好陈渊将奏折是留了下来,要不然传出去可那些外臣们可是要炒饭了天。

    明朝这边想不了了之,可金国那边却是认真了起来,皇太极在处理完杨元寿之后,立马便开始着手准备发兵事宜。

    九月底,皇太极正式发兵大凌河城,以第一次打大凌河战役的经验,他以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为先锋,先取道义州,然后南下插入大凌河城之后,切断它与锦州的联系,之后自己则亲率两皇本旗,与之豪格之镶蓝旗,多尔衮与多铎的两白旗共六旗兵力出动,只留了老代善的两红旗留守盛京。

    金国之军,除了有后金本族的八旗兵外,还有一些汉旗与蒙旗,加之兵力多达五六万之巨,浩浩荡荡地向着大凌河城而去。

    大凌河城,祖大寿仍在督促着明军壮丁与班军加紧修筑着大凌河城,在城池之上,他与诸将领正商议着布防问题,这个时候天突然放晴,万里无云之景呈现,久违的阳光撒在了众人的脸庞之上。

    “这天,终于还是晴了。”

    祖大寿满心欢喜,众将也跟着乐了起来,只要不下雨,这城修筑起来就少了许多麻烦,众人一阵欣喜,心情也跟着十分舒畅。

    “将军,你看那是什么?”

    突然,一个将领大声惊叫着指向城外,众人跟着一望,滚滚铁骑扑面而来,正是后金的大军到了。

    “是金军,是金军,快,快,快鸣金示警,所有人进入战斗状态。”

    “快,快,壮丁把守城的器械搬过来,所有班军与辽军都上到城头。”

    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明军显得有些慌乱,但幸好也发现的早,所以在金国军队到来之前,明军已做好了守城的姿态。

    本章完

第137章 第二次大凌河之战二() 
“呜~”

    金军到达城下,开始列阵环城,围着大凌河城就跑了起来,远在明军远程火力之外,并无攻城之举,只是熟悉一下大凌河的城防状况。

    “大凌河外围的城段都已修好,看来明军这段时间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啊!”皇太极听了属下来报告,不无感叹地说。

    但多铎多尔衮两兄弟却是不屑一顾,上前进献说:“明军士气底下,纵使有城墙的庇佑,也是于事无补,大汗,臣弟建议立即展开攻城行动。”

    对这一点,跟随而来的汉臣武官却很是不同意,三顺王之一的孔有德马上反对说:“大汗可不能轻敌啊,纵使上次大凌河之战中我军大获全胜,但终归在攻城战中我们是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的,明将祖大寿也只是在围困无粮草的情况下勉强接受了投降啊,所以臣建议还是像上次一样,以围臣打援为主,逐步歼灭掉敌军。”

    一提到祖大寿,皇太极就恨的牙痒,这个狡猾的家伙,在第一次大凌河之战中在受困之下,被迫选择了投降,但又骗取了他的信任,以自己妻儿尚在锦州城内,趁着明军尚且不知自己已经投降,化作明军一支人马,诈取锦州城,但却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了。

    自祖大寿归明以后以后,皇太极对祖大寿留在金营的子侄并没有多加为难,而是好生相待,就是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还多次写信给祖大寿,表示自己并不计较他几次三番带军与自己对抗,并进一步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履行当年的诺言,可祖大寿对此全然不作理会。

    现在他听说这次修筑大凌河城的,又是祖大寿,还真是巧啊,又让这厮落入了我的手里,这次可看你还做什么挣扎。

    皇太极一边这么想着,一边思索着孔有德的话,深感有理,便说:“明军这次花了这么大的气力来重修大凌河城,想必必会有援军来援,我等只要如上次那般,困城打援,便可以最小的损失拿下该城。”

    “大汗英明!”听到皇太极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孔有德十分高兴,因为如果攻城,也必是他们汉人前去堆尸,现在以野战为主的话,就不用他们汉人出太多力了,如此这般也可以少一些伤亡。

    多尔衮见皇太极采取汉人的意见,而无视自己,不禁觉得有些被驳了面子,十分不爽的一甩手就出了去,而他的胞弟多铎也随后了出去。

    皇太极眯着眼睛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是十分地不满,他发现这两兄弟最近可是越来越嚣张了,简直是不把他这个大汗放在眼里一般。

    “看来是时候要敲打敲打他们了。”

    按照皇太极的指示,金军在到达大凌河城之后便没有采取攻城的行动,白天一天,在骑兵的掩护之下,汉军工匠们在城外扎起了大营,开始就长期的围困作好了准备。

    夜里,孔有德回到自己的营帐里休息,睡觉之前他叫来了自己的左右手前来交代一些防卫的事情。

    在他叫来的心腹大将之中,有一位叫李广年的将领,这并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以百人队伍袭击皇太极,并将其几万大军阻止在喜峰口外的那名明将。

    因为他的这种能力,很是受到皇太极的重视,所以在投降以后官位直往上爬,因为他是汉人的身份,之后便又转到了孔有德的属下效命,因为战功卓著,很快便受到了孔有德的青睐,虽然他不是原辽东的军人,但一样与那些辽东军人一样位列在这里。

    孔有德在他们面前好生交代了一番,之后他们便转身离开大帐而去了,走之前,李广年随意地向孔有德询问了一些关于金军这次战斗的战略方向上的问题。

    “将军,属下有些不明白,如今我们大军在握,为何不迅速攻城呢?”

    孔有德笑了笑,“广年啊,虽然你作战是勇猛,但看来战场指挥上还是欠缺了一些啊!这攻城之势,到底还是伤兵损将,不如围困来的实际些,虽然时间上耗费的多些,但我们缺的可不是时间,再讲,我金国八旗勇士之利,利在野战,而不再攻坚,我们围困明军,围城打援,或逼其野战,都是我方占利,所以相比于攻城,围城显然是更为有利的。”

    李广年听了,默默地把这些话记在心里,随后也下了去。

    大凌河城,此时夜风阵阵,吹得守城的士兵有些发冷,白天的时候他们还以为金军会来攻城,紧蹦了神经应对,可却迟迟都没有等来金军的攻势,现在到了晚上,到还有些困乏了。

    “谁?”

    突然,守城士兵中有人发现了在城外不远处站了个人,其他士兵听到了这声喊叫,纷纷一个激灵,全拿起武器来应对,然后观察着城外的请况。

    果然,大家在城外的地方看到了来人,只见他负手射了一箭,箭羽直盯在城楼之上,便匆匆而逃。

    “这是什么?”

    有士兵好奇想要前去抓来查看,却不想马上就被赶来的把总给喝止住了。

    “住手!那是蛊惑人心的劝降书,谁也不准看。”

    把总过来取走了书信,又急忙忙的赶向祖大寿的住处。

    关于这种书信,祖大寿之前早有交代,任何人见到了不得拆开传阅,得直接交到他那里去。

    毕竟围困之下,人心惶惶,在看到敌人描绘的十分没有的投降结果时,难免会动摇军心,这将会对守军的士气产生巨大的打击。

    所以,这位把总才会这么急忙地将信件取来,转交给了祖大寿,防止它在军中的传阅,造成不好的影响。

    当祖大寿拿到信件时,也是十分的惊讶,因为一般这样的信件都是在围困最后阶段才发出的,这才是围城的第一天而已,金军居然就将劝降信送来了,他们可真是自信的很啊!

    祖大寿对此十分的生气,立马将信拆开来看,却见到的不是劝降的内容。

    本章完

第138章 第二次大凌河之战三() 
祖大寿拆开了信件,只见其中之的内容,不是什么劝降的文字,而是金国的战略行图。

    祖大寿大吃一惊,这等行事机密之事,为何金军会传给自己?

    “难道金军中有我朝的卧底?”祖大寿思索了一阵,也只有这个判断了。

    想到这,他马上就将信件受了起来,如果真是卧底存在的话,这信件就越少为人所知为好,以免传了出去,对卧底的性命造成不利。

    祖大寿开始也只是怀疑,可接下来金军的行动却越来越附和信中所言,不急于进攻,而是一直选择围城。

    “他们真的是想围城打援?如此说来那金军中有我方卧底岂不是真的了。”祖大寿越发证实了他的观点,但他却没有与任何人商量,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种事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另一方面,驻扎在锦州的陈渊也受到了大凌河城被围困的消息,他原先对此就早有打算,所以早早的就开始调集辽东军到锦州来作为救援的后备力量,可实在没有想到,后金反应居然如此之快,在他各方人马还没有集结完毕之时,金军居然就发现了己方的行动,并带人围了大凌河城,实在是陷他于被动。

    不过幸好他让祖大寿临走之时带足了干粮,所以他还有时间准备准备。

    这大凌河城他是一定要救的,一来此地战略位置极为特殊,乃是他辽东布局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与祖大寿之间的约定,要是他有难,陈渊必是要救的。

    但对于在野战中对敌金军的八旗铁骑,他还是有些信心不足,自从萨尔浒之败后,明军就已经元气大伤,在辽东的广阔战场之上,还从未在野战中有过战胜金军的记录。

    虽然之前袁崇焕有取得过宁锦大捷,但那是明军在依托锦州的坚固城防的基础之上取得的,但救援战可是实打实的野战合杀,没有什么城防为他们提供庇护,这到底该如何的打法,陈渊也是拿不准。

    如果他在战场之上失了利,对明朝来说将彻底丧失大凌河城这么一个战略要地,对他个人来讲,也将会被朝廷追责,从此将永无翻身之地。

    这几天他仔细思考着如何对付金军的铁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