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6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礼完毕后,沈有容就开始询问道:“邓先生,在这岛上是否适应?”
“很好,这里的气温与我家乡相差不算大。我的家乡在湖边,很喜欢这样潮湿的空气。”
邓玉涵的汉语依旧非常不熟练,不过在高强度的对话环境中,他已经可以勉强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邓先生,学员们到了岛上后,表现如何?”
“非常好。”
沈有容也不是个话多的人,简单询问了几句,就匆匆告辞。
海事学校,目前只有几个简陋的帐篷作为教学地点,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奖学金这种东西,没有人会不喜欢。
何况,从今年开始,他们被告知,整体表现最优秀的几人,还有机会面圣。
对于这些山东的渔民家的穷苦孩子来说,现在的生活和进入天堂没两样,对于改变了他们命运的皇帝陛下,他们每个人都是十分感激的,皇帝要求他们好好读书,他们哪能不努力。
至于船厂建设,也没什么好看的,沈有容只是不看看就不会放心。
等过些时候,他还会去和朝鲜方面的官员商量一番,采购他们山区的蒙古橡木。朝鲜多山,经济又落后,建得起房子的人都不算多,足够大的树木还是有不少的。
东江镇控制的各个岛屿,目前虽说还是军管,不过朱皇帝也打算长期将这里的民政交给军队去管理。
第二批到达各岛屿的人中,就有一批行政人员,时还有不少勉强学会了简体字和注音符号的知识分子。
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下,朱皇帝现在完全是在想尽一切办法,在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地区搞义务教育。
基本上,东江镇的事务都走上了正轨,等到第二批勇卫营的士兵补充进来,皇帝承诺的新式火炮运到,东江镇就会发动一场针对辽南沿海各个后金堡垒的扫荡战,开启实战练兵模式。
在皇帝的计划中,最多三年内,他就要解决掉后金这个问题,正式开始辽东的大开发。
有江南的粮食运来,并不代表东江镇各岛就不发展生产了,粮食倒不是个大问题,朱皇帝暂时还养得起,不过随着跨海和通过朝鲜逃过来的辽民越来越多,这些人的生计就成了头号的麻烦问题,把他们都编入正规军队,有钱如朱皇帝都是要破产的。
往奴儿干都司移民,现在还只是刚刚起了个头,这两年都不会有太大的数量上的突破。
所以,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
朱皇帝稍微考虑了下,就选择了渔业。
东江镇辖区内,就有海洋岛渔场和丹东渔场两个在这时代规模完全足够的渔场。
第二批被当做吏员使用的知识分子中,就有一大批是登莱沿海地区的居民,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吴怀恩强征的上百登莱渔民。朱皇帝准备要搞一个,国有的渔业公司,在远洋渔业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此时,北方沿海的渔业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由于体制和禁海的原因,大明的海洋渔业目前是远配不上吃货帝国这个的称号。
要解决粮食危机,让更多的北方人去从事渔业,显然是大有可为的。渔业发展起来了不止有巨大的经济作用,还可以培养大量水手,为进一步开拓海洋打下基础。
对于皇帝要在辽南各岛大搞渔业生产,沈有容当然是支持的,特别是皇帝给他科普了下汉代楼船将军在海边大肆捕鱼,补贴国用的历史后,这位就更有信心安置这些辽民。
渔业公司目前还只是起了个头,规章制度皇帝定下来了,但是要顺利运作,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
对此,朱皇帝也不着急。
为了配合渔业生产,朱皇帝同时还派来了一堆的人手,开始在各有条件的岛屿,建设晒盐场,准备用低成本的盐腌鱼,解决将来捕获的渔获的存储问题。
这个项目,一开始差点没让沈有容惊掉下巴。皇帝要在海岛上晒盐,难道还要带头贩卖私盐不成?在得知皇帝只是为了制作咸鱼之后,才稍微松了口气。
不过,这位老将军依旧是对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有点抵触。别人违法就算了,皇帝怎么能带头背着朝廷干这种事?
朱皇帝在东江镇搞晒盐,也不只是为了生产咸鱼,他在这里搞晒盐,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廉价盐,以上马盐化工制碱工业。更长远也更重要的目标,则是为了培养人才,在全面整肃吏治开始后,建立全新的国有盐业公司,将盐业生产的主导权从私人手里夺回来。
尽管不喜欢,沈有容还是去看了看各个盐场。
这里的一些海岛上,以前其实就有百姓晒盐,盐场其实是现成的。
在大长山岛上,沈有容就看到了第一处的盐场。
这里最关键的设备,一座可自动转向的风车已经完工,这座风车高约5米,有着铁轴和铁牙轮等新设计,在海风的吹拂下,正通过简单的传动装置,将风力转化,把海水往盐田方向抽。
沈有容在福建多年,当然也见过海边的晒盐场,清楚最辛苦的一道工作就是抽取海水。现在福建那边的盐工抽水,用的是踩踏式的人力水车,每天凌晨3点起床,一直饿着肚子抽水到6点,旁边有监工看着,一点都不能偷懒。
“有此泰西风车,往后晒盐的盐工们不用在起早贪黑了。”
看到这个风车,沈有容的第一反应是盐工们解放了。
第二个反应,就是再次调高了对泰西人的威胁评价等级。
火器出于蓝而胜于蓝,夹板巨舰纵横四海,论生产似乎也有许多地方长于大明。
这样的一群人,将来必然会成为大明的大患。天子对他们的警惕和防备,真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兵所言极是,晒盐之辛苦,不比煮盐差。”
没有兴趣看晒盐的其他流程,沈有容闲聊了几句便很快离开。
欧洲人此时,在生产上胜过大明的地方不多,水力机械和风车是其中的翘楚。
使用了这个风车之后,晒盐的成本将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将会有明显的提升。另一时空解放后不久,保持着古代晒盐工艺的海南榆亚盐场就采用了可变向风车取水,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量很快提升了50%。
岛上的盐化工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不过索尔维制碱法并不是个需要很高技术基础的产业,手上有完整的技术资料,要不了多久,东江各岛就能出产纯碱。
渔业、盐业和制碱,并不属于东江镇管理,而是内廷负责。
朱皇帝脑袋还是清醒的,要是军队掌握了钱袋子,那怕不是要成藩镇。
第113章 45。自然创刊()
在广宁之战期间,表现亮眼的医务兵,使得皇帝的护理技术名声大噪,在大明第一份学术期刊自然上对此事给出的解释,同时也引起了大明上下对生物学和医学展开的大讨论。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大明第一份科学学术期刊自然在天启二年正月正式诞生。
这份学术期刊,在皇帝的要求下,全文都是白话文,简体字,排版是从左到右,从上往下,力求用语严谨规范。
对于使用简体字和白话文,徐光启等人的意见是很大的。他们现在完全是想把科学包装成中国之学,向士大夫阶级推广的,现在这种完全是泰西式的排版,以及简体字,完全就是自绝于士大夫阶层。
“物理之学,不同于性理,识字的便可钻研,所以要用白话。朕这般排版,也是方便书写公式。诸位精研物理已经有一阵子,应当知晓,物理若离开了算学,就不能说准确,更难从已知推出未知。而物理之学,最重实证与精准。而从左至右书写,配合符号,方才能更方便地列出算学公式。从上至下书写,不过是没有纸张,只可用竹简,才留下的习俗。这等旧规,适用于古时,在纸张普及的当下,却是未必合适。”
皇帝当时这么说了,徐光启等人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而且,他们也明白,抛开非士大夫阶层参与物理研究这个让他们觉得身价降低了的问题,其他方面皇帝并没有说错。
自然的创刊号,第一版上就重点地介绍了的光学显微镜,以及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的详情。
光学显微镜这东西,要用磨制镜片的方法制造,以当下的技术水平,是造不出多高放大倍数的,有列文虎克保密了一生的秘法,朱皇帝要造放大倍数300倍左右的显微镜却是很简单。
他用一根玻璃棒,中段放在火焰上烧,烧得玻璃棒发红软化,然后握住玻璃棒两端用力拉开,中间融化的玻璃就被拉成了细丝,把细丝拉断,得到一根挂在半截玻璃棒上面的玻璃细丝,最后,再把这个玻璃细丝的残端重新烧制,细丝遇热融化,因为流体的表面张力作用,自己会凝聚成一个小球。
用这样的方法,朱皇帝很快就得到很多的镜片,有外星大佬帮忙,做到精准控制,做出放大倍数达到600倍左右的光学显微镜也不难。学习这种制法的工匠们,也很快造出了大批放大倍数在100倍到300倍之间显微镜。
显微镜所发现的微观世界,一下就让人们认识到了许多新的知识,看清了植物的细胞,发现了从前从没有人认识到的细菌等微生物。
自然完全以泰西的模式出版印刷,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他们认为皇帝这是在搞以夷变夏,不过喷这个事的人多了,皇帝也一直懒得搭理他们,也没将朝廷公文和科举也这么改,说得多了也什么都改变不了,好处也是半点捞不到,最终他们自己也感到无趣,慢慢的就失去了在这种事上喷皇帝的热情。
自然创刊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除开显微镜发现的微观世界,更多都是因为这一期的内容几乎都是和医学沾边的。特别是微生物致病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儒生学医在此时还比较流行,微生物致病这一推断,一经发布在自然上,就引起了儒生和医生圈子广泛的讨论。这篇论文造成的影响,也不比广宁之战小太多。
太医院很快就得到了这篇文章,院判陈玺很快于一众同僚谈论起了这篇文章。
“此文大善,诸多外邪,当是此文所说的微生物无疑了。”
“是极,只是知其然,除开疟疾,却是多不知如何医治这等细小难以目视之物引发的病症。”
几位御医当然是参与过用金鸡纳树树皮熬制药物,治疗疟疾的实验。
“便是疟疾,那金鸡纳树皮,也是只能医治久疟,且毒性甚重。”
“是药三分毒,能医治久疟,便不错了。”
一位吏目也不由感叹道:“此文中,有关外伤疟疾且不论。单一产科之实验,某也亲自参与,便可谓活人无数啊。”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纷纷表示赞同。
这个众人都是知晓的,太医院也参与了皇帝亲自主持的实验,如实记录了改善卫生条件对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数据。大半年的实验下来,让太医院上下,都深深地被实验数据震撼。
此时那些给人接生的产婆,都特别相信给人剪过越多脐带的剪刀越有福气,使用的剪刀都是锈迹斑斑的,加上不怎么知道消毒,很多人接生时手都没洗干净,使用的布也特别不干净,所以新生儿出生不久就夭折的概率非常大,许多新生儿的“七日风”就是因为剪刀不干净而得了破伤风。
朱皇帝从大权在握开始,就在强制京师的产婆都要学习良好的卫生习惯,剪刀不能有锈,使用前必须要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上几刻,并派出了太医院产科的吏目去记录数据。
实验成果是非常喜人的,在强制的卫生习惯要求下,这些经过培训的产婆们,接生的婴儿死亡率被大大降低,此时在京师,由皇家培训出来的产婆,已经成为了抢手货。
这一篇文章一出,显微镜这东西,也随之成为热销产品。
“我皇这一年来,于医术上的造诣,可谓是震古烁今了。”
“便是没有微生物致病之说,光一牛痘法,也能载入史册。”
除开微生物致病,这一期的自然,还有另一个重大成果,预防天花的牛痘法。
这一成就一出,在太医院范围内,朱皇帝也获得了一个称号——当世医圣。
微生物致病这篇论文,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就疟疾致病原因,很多人还是不信的,尤其皇帝还把瘴疠解释成传染病。
在一处茶馆,两个儒服青年就在谈论此事。
“那微生物致病,倒是说得通。瘴疠如何能以蚊虫传播的急性疟疾解释,不过是要哄骗宗藩罢了。”
“慎言,小心隔墙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