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扫明 >

第89节

扫明-第89节

小说: 扫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见到周围肃立的文登兵,又是立刻怂下来,身子晃了晃,居然是头也不回的跨出门,颇有些狼狈逃离的意思。

    。。。。。。

    一晃眼,崇祯十年的最后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时间来到崇祯十一年。

    这些年可是越来越不平静了,流寇在中原各地的闹出的乱子刚有些好转,清军不偏不倚的这时候入关,结果各路明军大溃,朝廷不断把原本用于剿灭清军的兵马抽调到京畿。

    别看清军在北直隶和山东境内肆虐的时候,大明各路兵马隔岸观火,自扫门前雪,但各路文官武将的报功文书那是一刻都没停下来,如同雪片一般的飞往京师。

    这边的参将说自己斩首了几百首级,那头的总兵说斩首千余,要是把这些脑袋都算上,怕是进关的清军都不够用,还要把关外的一起算上。

    这些年以来,要是所有的军功斩级都加在一起,本来人就不多的鞑子怕是灭族了好几个来回,兵部的官员早就是明白下面的这些伎俩。

    所以才要有检点首级这个程序,不把鞑子的首级运到京师,任你在文书上夸的天花乱坠,功劳都是一点没有。

    其实大部分的军将根本没首级报上去,按照以往太平的年头,这种谎报是要掉脑袋的,但这时候人人如此,兵部的官员自然知道法不责众的道理,许多报功文书都只是驳斥回去了事。

    至于杀良冒功,那一向是地方上捞小功劳的手段,那些总兵、参将还不至于傻到拿大批平民百姓的脑袋上赶着来京师找死。

    倒是山东地界有些不同寻常的消息传出来,消息灵通,手段广阔的地方名望可多着呢,早就是知道文登营曾经和清军一战,并且全歼了清军,仅仅是真虏的脑袋就砍了快一百五十颗,要是把所有清军都算上,那可是八百多斩首的大功。

    王争还在宁海城头特意留了三颗,许多山东的大户人家都是特意派家丁仆人来看一眼,这些人回去后都是对宁海赞不绝口。

    城头上挂着的可都是梳着辫子,货真价实的女真鞑子,实实在在的大功!

    鞑子的凶名谁没听过,现在甚至都打到山东来了,大家被祸害的怕了,这时候有这么一个壮人胆气的战果摆在眼前,山东军民都是既痛快又解气。

    王争的做派比那素来胆小怕事的山东总兵刘泽清可强多了,又传闻近来流传各地的宁海盐,其实就是王争手下的官家盐。

    山东的不少盐枭就是立刻来这边采购,打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思。

    这些日子给王争忙坏了,上次沈求远和王争远远的看文登营操训,只是一眼,他就已经是被牢牢的吸引住,看得目不转睛,连连赞叹。

    其实说起来,如今的文登营已经距离强军越来越近,走起来整齐的脚步声,训练起来嘹亮的吼声,都让王争觉得倍感欣慰,差的似乎只是兵械装备了。

第一百六十三章:均田令 免赋三年() 
王争采纳了李岩的建议,三步走战略已经在稳步实施,现在正是第二步的紧要关头,而李岩所说的第二步,正是有名的均田免赋策。

    其实这么久过去了,商路早就是打通,宁海本地已经完全准备好,各地的田亩账册已经在去年十二月份末的时候交到王争手上。

    按照李岩的想法,口在三到七人之间的,划分三十亩田地,多余的则按四尺身高评定,高于四尺的才能领田。

    这个政策下来后,不仅是王争这里门客云集,宁海州作为王争治下的中枢所在,更是全力运作起来,上下都忙的脚不沾地。

    知州王得乐见到此情此景也是高兴起来,宁海洲的事他早已放权,但政绩却是一天比一天好,年终的官员评定其实他是非常期待的。

    王争弄的越好,对他就是越有利,所以王得乐不遗余力的帮忙,文官们早成了替王争办事的下属。

    除了吟诗作对、处理日常政务,有闲心的时候,王得乐甚至还带着同知刘文若等文官下去体察一下民生。

    见到百姓们过的很好,王得乐自然而然的以为是自己政绩卓著。

    这点上王争对他没有任何限制,随他怎么去想,反正对自己起不到丝毫的威胁,所以王得乐的小日子过得是既舒心又惬意。

    均田令是对土地制度的一大改革,发布的时候,李岩制定了一连串的政令多方配合,也是为保稳妥高效。

    平民百姓们听到后都是欢呼雀跃,热情空前高涨,在司署那边领完了自家田地后,又去领取种籽犁耙,每四户还能分得一头耕牛。

    这天,司署的外头一个盐丁正卖力的吆喝着。

    “来来来,路过的都来看看了奥!均田令已经实施了半个月,颇见成效,将军甚是欢喜,这就又下了新的政令!”

    自打均田令发布,司署就是被热情上涌的平民百姓围的水泄不通,排队登记领田的人见到后又是议论起来。

    一个扛着锄头的中年男子喊道:

    “什么政令!”

    “将军又有新的政令下来了,对咱们可真好!”

    那盐丁清了清嗓子,喝口水,买了个关子,等百姓们等的不耐烦开始追问后,这才是嘿嘿笑了几声,扯起脖子喊道:

    “免赋三年!将军和李先生、黄千总他们商量了很久,决定给大伙免去赋税三年,整整三年!!这个期间,你们的所有税赋,都由将军他老人家一力承担!”

    刚才那个扛着锄头的中年男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免赋三年!?

    这明明是在梦里才能出现的事啊,难道自己还在梦中?

    “你掐我一把。”

    一个妇女看了他一眼,摸着他的头:“孩儿他爹,你是高兴傻了?”

    “我说让你掐我一把!”

    妇女没辙,只好狠狠的掐了他一把,见到自家男人呆愣住不动,顿时慌了神,连声的道:

    “孩儿他爹,孩儿他爹!你怎么样。。。。”

    话还没说完,却见这中年男子扔下手里的锄头,噗通的跪在地上,手舞足蹈的大笑道。

    “太好了!太好了!我不是在做梦,不是在做梦!!”

    。。。。。。。

    除了给民众分得的荒地之外,王争对于跟随自己一路出生入死的兵士自然有优待。

    每一个入册正兵籍的战兵,家中都多分得五亩良田,这些是从本地士绅手里高价买来的正经官田,土地肥沃。

    王争现在有银子了,军饷待遇也给他们提高了一个等级。

    所以现在的文登营集体氛围很足,每一名战士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这里,他们真真正正的喜欢上军旅生活,而不是像以往那般的厌恶躲避不及。

    沈求远走后没几天,王争的门槛就被踢破了,上门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山东大户人家的家主虽然没亲自来,但却都是派人聊表心意,道贺送礼,态度谦恭。

    王争对这些人都是笑脸相迎,仔细想来也是怪,自己还没得到任何消息,这些山东本地的人却好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已经来提前打关系了。

    前来恭贺的人也是发现,这位王将军好像是对功劳并不感冒,往往是他们刚把话头挑起,王争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说一句话。

    这么往来几次,甚至有心眼多的人开始怀疑,王争说的军功难道都是编造的不成,难道干的也是杀良冒功的勾当?

    这样一来,王得乐和文官们都是发了点小财,甚至有人都问到了登莱巡抚杨文岳那边,原因就是那些怀疑的名望们想要花钱得到确切的消息。

    后来专门有人去空空岛看了一眼,这才是有肯定的消息在山东流传开来,听到的人对王争的评价都是不减反增。

    有这样的大功却不居功自傲,和其他骄横跋扈的粗鄙武夫一比,王争这般谦逊的人物,将来的前途定然是不可限量。

    眼下才有办个登州府的地界,就已经是如此,不禁有那些胆大的人去想,将来若是成了山东总兵,那会到什么程度?

    他们不知道王争的真实想法,其实他是有些着急的。

    仅是从清军入关到现在的各处邸报来看,清军已经深入大明腹地近千里,攻占一府、一州、十二县,烧毁两座关城,杀朝廷蓟辽总督一人,守备以上各级将吏二十余人,俘获人口近十万,牛羊二十余万。

    然而这场浩劫,还要再持续数月才会平息,自己这点成绩甚至连拔掉了清军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这份功劳是实打实的,没有必要显得虚假,但王争是真的感觉不到丝毫的骄傲与兴奋。

    反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只要是一闭眼,就能想起在空空岛见到的那个老人,那些眼神麻木,生却如死的女人。

    每到这个时候,王争都会深深的叹口气,感觉自己怎么做都不够,百姓们太苦了。

    在宁海州城中,在登州府的境内,凡是文登营的入籍战兵,或是巡检司的下辖盐丁,乃至于所有依附于王争利益集团的人,每个都是神清气爽,走在路上都挺直腰板。

    天下这么多的兵马,能在清军面前保持不溃的都很少,也就只有文登营,能凭一千余人全歼八百余清军,而且是无一漏网。

    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文登营,终于在这个时代散发出了它的光辉,每一名战兵都是士气高昂,连带着他们的家人都是脸上极有光彩。

    最下面的兵士都是兴奋激动,但王争的表现却很淡然,甚至在平日鲜少提及此事。

    王争都是这样,黄阳、董有银、邓黑子、高亮他们四个没几天光景也都是镇静下来,纷纷不再提及此事。

    说来其实也不奇怪,现如今他们四个都是正儿八经的实权军将,王争的左右手,就连董有银这大老粗都明白点道道,黄阳他们懂的自然就更多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火锅() 
自从回到宁海州,王争也并没有闲着,李岩立刻就是将早拟好的均田免赋策递了上去。

    王争早就有这份心,毕竟天下的百姓苦,自己治下的百姓也有不少,既然是在自己的统管下,就不能让他们也过得苦了。

    看过李岩的均田免赋策后,王争还是非常满意的,但有一点王争并没有依着李岩,在策论中,李岩将免赋初步定为五年。

    五年,这个时间太长了,李岩不知道王争手下资金的情况,以对百姓最好的方式来定的策论,但是王争却不得不考虑得更多,免赋五年目前来看并不是最好。

    思来想去,王争将免赋的年限改成三年,李岩也没多说什么,相比其他的将官,这已经是难得的宽容大度了。

    胶东地界的田地一年两熟,百姓向来都是勤苦耐劳,三年的时间足够了。

    在没有王争的历史上,李自成只是对李岩的建议全盘接受,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提议,这一点上,王争其实更像一个能成大事的人物。

    现在宁海盐在山东打出了名头,中原省份也传过去一少部分,有些地方就叫成宁盐,各地的大户人家用的也是越来越多。

    山东的大小盐枭们纷纷赶来求取盐货,加上商路的流通,所以赚的银子足足是从前的十几倍。

    但是回来以后,王争就是不得不上下打点一番,无论是山东各地,还是南北直隶的有关司署,或多或少的都要花上一笔。

    文登营的军械装备也在制作,而且王争麾下都是足饷,文登营战兵两倍饷银,巡检司盐丁五成饷银,就连辅助兵也要有三成饷,月月都是足额发放。

    说起来也是有些可笑,即便是王争麾下根本不上阵厮杀的辅助兵,月月拿到的饷银其他地方官兵也是眼羡不及。

    所以赚到的银子压根在手里捂不热乎就都是流水般的花出去,虽说还是月月有盈余,但王争自然要留些银子用来周转,不可能全都花了。

    王争虽然不想多提功劳的事,但手下人的想法自然也要考虑,就要临近年关,又取得如此大胜,各处各地都是喜气洋洋,总不能让他们老是板着一张脸。

    所以在各种酒席上,王争尝尝是半途借口离去,把时间交给下面的人,走的时候暗自吩咐府中的下人,就让他们去闹腾吧。

    不过今年文登营的酒席与往年略有不同,却是多了两个人的缘故。

    一个自然就是运筹帷幄的李岩李公子,他向将军提的均田策,大家伙可是打心眼里佩服的紧,酒席上也是连连敬酒。

    李岩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素有不同,好比那四大云间才子之一的宋征舆,在江南士林也是响当当的大才。

    尝尝是持着折扇,言语傲然,夸夸其谈,摇头晃脑的满腹经纶,却被当时还是小小守备的王争驳斥的哑口无言,现在早已成了山东军民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