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三国之武神智圣 >

第14节

三国之武神智圣-第14节

小说: 三国之武神智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平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宽慰道:“伯约不必挂怀,子龙将军吉人天相,定无大碍,待到这次北伐之后,咱们共去天府探望便是。我还听说他临行之前,给丞相上了三道锦囊,以进言军事……”

    “锦囊?”姜维剑眉微微竖起,疑惑道:“这似乎不像是赵将军的作风,何不与丞相直言?”

    “今夜军议,想必丞相会与我等明言的,不说了,咱们好久不见,正好先去营中取些粮肉,吃顿饱的。”王平大字不识一个,言语之中颇有些粗俗,但姜维并未在意,放下心中疑虑,便与王平一同往阳平关内走去……

    ——

    天府城郊,一处府邸内,一股股风声渐起,凑近听去,却是接连不断的破风之响。

    “慢了!挥快些!”

    一名青衫老者拄杖立在廊下,双目紧紧盯着练武场中的那个小小身影。

    马瞬手持一根轻哨棒,在场中左右奔突,或劈或刺,一招一式使得有模有样,但马瞬心里清楚,他这套枪棒不过是徒有其形,一个时辰下来,早已是浑身大汗、四肢酸软,眼看就要体力不支倒下。

    但每遇这时,就在马瞬即将气力不济的时候,一小股真气却自他的丹田流出,灌溉进周身经脉,仿佛久旱逢甘霖一般,令马瞬得以重新鼓起劲力,挥棒刺出。

    这便是修炼内功之后的差别,这种连绵不绝的真气便是修炼《握奇经》所成长的内力,先前马瞬采灵芝时用“鹊登枝”身法过度,直接昏睡了一天,如今修习《握奇经》才不到半月光景,马瞬便自信能将休息的时间足足减少一半。

    但气力终有尽时,当马瞬的丹田不再有真气流出之时,他便双手一松,任由哨棒落地,自己却宛若一堆软泥般,精疲力竭地瘫倒在地上。

    “比两日前多坚持了半刻……”老者瞟了一眼屋内的漏壶,拄杖上前,对马瞬道:“有进步。只不过这《握奇经》未升阶前着实太过无力,老夫当年修炼《未名经》之初,耍枪弄棒便能坚持两个时辰以上……”

    马瞬用力把自己翻了个身,仰面朝天,摆成个大字,贪婪地呼吸着空气,喘道:“和圣级相比……当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者劝诫道:“你也不要妄自菲薄,八岁习武,说来已经晚了,就这这等功法,还能坚持耍一个多时辰的‘娃娃枪’,已是不错了。”

    说着,老者解下腰上的水袋,打开袋口,凑到马瞬嘴边,马瞬立马别过头去,贪婪地啜饮起里头的清水来。

    完后,马瞬稍稍回复了一点气力,抹了抹自己的嘴巴,吐槽道:“这枪名儿真怪,偏叫什么‘娃娃枪’……小子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老者收起水袋,冷不丁笑了一声:“能防身的便是好枪法,管这名作甚?”

    说罢,复又拄杖往回走去。

    “明日起,你多花些时间念书,听说寒露那天,丞相给你安排了一场试炼。”

    老者这话倒是提醒了马瞬,望着阴霾的天宇,他的眼睛一眨一眨,却无半分惧意,原本挣张得有些麻木的五根手指也重新紧紧攥成拳头。

    “终于要来了么……‘夙慧’。”

第22章 故人() 
九月时分,寒露前一天傍晚,马瞬将前些日子自相府传来的《鬼谷子》一书阅毕,吹灭了烛灯,出了房门,直向厨房奔去。

    “这下可好,才三个月,快把先秦诸子百家都给读个遍了……”马瞬心中嘀咕,从最开始的儒、墨、道、法诸经典,到后来越变越离奇,兵、名、阴阳、纵横家齐上阵,经典也愈发变得晦涩难懂,直教马瞬脑袋发麻。

    八岁的小孩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再加上有前世的记忆打底,马瞬发现背下这些经典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对后面不太熟悉的几家思想,光看文字都颇为吃力,更罔论理解,只好先死记硬背下来,待来日再慢慢领悟。

    一会儿工夫,马瞬便转到了厨房里,今日不同以往,厨房里里正炖着香喷喷的一锅野味,正是前两日老者要马瞬上山抓的几只野兔。

    鼻翼间一股浓郁的肉香飘过,马瞬不禁眯着眼睛深吸了一口,这连日来他又是练功又是背书的,早就疲惫不堪,正等着这锅野兔来祭祭五脏庙。

    “恩公也真是,这好东西咱俩人分还不够,偏还要喊上别人……如今都快到饭点了,还不见人影……再炖下去肉都要烂了!不管了,先盛起来!”

    马瞬自言自语道,说着便撩起袖子,用抹布裹住土锅的两只耳朵,一阵小跑便从厨房来到了前厅,将整只锅放在方桌中央,方才撤了手,对着五指一阵猛吹。

    “恩公,那客人啥时候到啊?这兔肉冷了可就不好吃了。”马瞬一面吹手,一面小心抬眼问道。

    穿戴齐整的老者仿佛没听见一般,自顾自地在闭目养神,对马瞬不闻不问。

    就在这时,大门之外传来了“铛铛铛”三阵扣门声。

    不待老者下命,饥肠辘辘的马瞬早已等不及,心知定是那个蹭吃蹭喝的客人来了,为了早点开饭,立马撒腿往大门跑去,甚至暗中用上了“鹊登枝”身法,几息之间便跃到门前,将门闩挪开,露出了可供一人进出缝隙。

    门外之人显然没有料到这么快门便开了,微微一愕,随即又冷静下来,步入门中。

    马瞬将大门合上,这才回头打量了这位客人,只见来人约莫已到了花甲之年,身高七尺,一袭青衣直缀,头戴同色方巾,一派文士打扮,黑髯之中已隐隐露出几根白须,一见到马瞬,眼中便露出慈爱之色,笑道:“瞬儿,不认得你向伯伯了?”

    向伯伯?马瞬被他这么一问,大脑一时短路,竟没能想起来人。

    “巨达,别来无恙啊!邓芝等候多时了!”

    就在这时,前厅内的老者已拄杖上前,直呼来人表字。

    “将军果然神人,这才几日,健硕如昔!全然不像大病初愈之人啊!”见老者上前,来人赶忙拱手拜道。

    巨达?向巨达?向朗!

    这时候,马瞬方才醒悟过来,原来这恩公口中的客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向朗,向巨达!

    若是别人在马瞬眼前自称叔伯,马瞬只会想起那些个落井下石的马家大伯,心中涌起一阵反感,但是这向朗却绝对不一样!

    首先,向朗和马谡是同乡,一样是荆州襄阳宜城县人。

    其次,向朗与马良、马谡早年便交厚,甚至一度谓二人为圣人,在马瞬出生之后,还抱过马瞬,自称向伯伯。

    但这两个原因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难得的却是,昔日向朗为相府长史,在马谡街亭之败,羁押逃跑途中,念及与马谡的交情,对其行为知情不报。后来马谡再次被捕,向朗便因此事被丞相免除了一切职务,并送返天府闭门自省。

    向朗早年师从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后随刘备入蜀,历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并拜步兵校尉,领相府长史,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结果却因为信任马谡而落得个包庇之罪,身败名裂,被免职在家。

    可以说马谡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人,除了家人和丞相之外,就是这位向朗。

    如今二人相见,便是向朗如何打骂马瞬都是应当,怎料他却恍若无事人一般,一捋髯须,笑着朝马瞬道:“瞬儿,不认得你向伯伯了?”

    即便是民智开化的后世,遇到牵连自己丢了官职的罪魁祸首之子,还不决眦欲裂、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啖其肉?然而马瞬却万万没想到,这位向伯伯却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仅对马瞬没有丝毫埋怨之色,反而笑脸相迎,一如既往。

    向朗这等心胸,着实令马瞬心下感动,当即附身跪地,拜道:“向伯伯!这几个月苦了您了,您对先父的深情厚谊,小子没齿难忘!”

    “诶……瞬儿莫要如此!”向朗见马瞬当面行此大礼,连忙伸手将他搀起,道:“先前家中有些要事,未能去拜见你们母子,待到腾出手来,方才知悉你们母子已搬到青城山一带居住。本欲前去探望,又听说你辗转来了……邓将军府上,这便看你来了。”

    “好了好了,有事进屋说吧,这小子嘴馋那锅兔肉可有一会了。”老者拉起向朗的手,两人一并步入前厅,马瞬亦随后跟上。

    四方桌上,老者向朗对坐,马瞬打横,但见两位老人各自聊起先帝时期的往事,推杯换盏,吃肉饮酒,气氛十分融洽。

    不一会,一锅兔肉便见了底,三人俱都酒足饭饱,老者忽对马瞬道:“小子,巨达家中可有藏书万卷,大汉典籍,除了皇室和相府,便属他家最为丰富,他日你可要多向你向伯伯学习经典,知道了么?”

    向朗笑着推辞道:“将军您过誉了,只不过是朗在家赋闲,百无聊赖读点书罢了,何敢与宫中府中相比。”

    老者将眼底的半盏残酒在手间荡漾了片刻,举杯一饮而尽,眼神中透露出一抹洞察之色,开口道:“巨达日前递上拜帖,偏要在今日见着小子,莫不是和明日之事有关?”

    此语一出,向朗便就微微颔首,苦笑道:“还是什么都瞒不过将军您的眼睛,向朗正为此事而来。”

    老者双眼微眯,问道:“公琰说的?”

    向朗微微摇头,答道:“非也,朗只是受董侍中之托,为明日夙慧一科建言献策罢了。”

    闻言,老者不由大笑,转过头,面向马瞬道:“哈哈,你小子倒是好运,你向伯伯次来不为别的,却是专程透题来了。”

    “透……透题?”

    马瞬一脸懵逼地望着两个打趣的老人,万万没想到这等好事还能落在他身上……

第23章 透题() 
“向伯伯,您真是来给小子透……这个透题的?”

    意料之中的惊喜没有发生,马瞬的语气平淡,低着头看着空空如也的盆碗,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话。

    这时,向朗与老者互换了个颜色,随即伸手入怀,夹出一卷帛书,递予马瞬,口中说道:“向伯伯与你父亲相交莫逆,自不会诓你,这便是明日董侍中要的夙慧试题。”

    望着这卷轻盈的帛书,马瞬仿佛看到了成功在向他招手,他缓缓伸出手,全因这些天舞枪弄棒,掌中已生出了不少老茧,慢慢地向那卷帛书靠近。

    老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着这一幕,向朗脸上也是布满了慈爱的笑容,这个大好机会,放在谁身上都不会轻易错过。

    毕竟,夙慧出身的“神童”,便有了进入太学的资格,那里是整个大汉的学术中枢,更有德才兼备的经学博士传道受业。

    按照大汉施行的察举制,各郡县太守都要定期从本地辖下户民中考察、选举孝廉之士,推荐至天府太学深造,而后从中走出来的,或是入宫做了郎官,亦或是直接派往各地奔赴要职,因此这太学几乎是蜀中各大士族们的晋升之阶。

    既是如此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所以自诸葛丞相主政以来,便愈加重视,除常科之外,还特设了“夙慧”、“精算”、“机巧”诸科,用来招录区别于孝廉的其他各色人才,比如“夙慧”便是特为发掘那些有潜力的少年天才,“精算”便是对精通数术之人开辟的一条捷径,“机巧”则是注重器械工匠的培养。

    这等开科取士之道,一开始着实令马瞬心中震撼,在孝廉察举制日薄西山的今天,三国各自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曹魏经过武帝曹操的“唯才是举”之后,由司空陈群设计推广了“九品中正制”,直接面向各大士族广纳人才;东吴政权则是在吴王孙权的一力推进下,逐渐由外来政权向江东本土士族过渡,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自己和本土士族的联盟。

    可以说,这个时间点下,魏、吴两国面对尾大不掉的士族,都经历了一条从抗争到妥协的道路,但反观大汉,在政权本土化这条路上却显得有些举步维艰。

    对三国有过深入研究的马瞬自然知道,这是由于蜀汉政权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简单说来就一句话:“越是远离益州本土的派系,越要在统治益州上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来说,蜀汉的四个派系俱都符合这个奇怪的特点——

    大汉象征,高高在上的是“元从系”,最典型的便是后主刘禅,其他还有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绍,这些都是最早跟随先主刘备辗转四方的亲信后人,如今不是皇亲也是国戚。

    执掌朝政,发号施令的是“荆州系”,代表人物便是丞相诸葛亮,其他还有蒋琬、魏延、杨仪等人,这些都是在荆州归附先主刘备,随之入川的荆州人,随着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他们虽然失去了自己的故乡,却切实地掌握着蜀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