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1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只要有爱心,有韧劲,持之以恒,一定能赢得百姓的拥戴。”
“师傅,收我为弟子吧!”淳于意用执着的目光看着阳庆,诚心诚意恳请。
阳庆爽快地说:“按照传统规矩,老朽的绝技传内不传外,但老朽年过七旬,膝下没有儿子,也不忍心让这门绝技失传,我看你心地善良,喜欢读书,决定把它传给你。”
淳于意连忙跪倒地上,磕头感谢:“谢师傅收我为徒,我将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争取早日学有所成,造福于民。”
“起来吧。”
“谢师傅。”
淳于意让家仆拿出礼物,无非是几瓮窖藏多年的老酒、几匹做工精细的丝绸以及自己学习生活的费用,诚恳地说:“这些是弟子孝敬师傅的,请师傅笑纳。”
阳庆高兴地说:“弟子来就来吧,拿什么东西,太庸俗了,不过既然从百里之外的临淄拿来了,师傅只好收下,放到府上,让咱师徒俩共同享用吧。”说罢,吩咐家人照单全收。
淳于意扭头吩咐家仆:“你们回去吧,告诉家人,我在这里都好。”家仆已完成自己的差事,便告辞淳于意,返回临淄。
淳于意留在阳庆处,开始心无旁骛学习医学知识,由于他谦虚好学,潜心钻研,很快进入角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阳庆发现淳于意人品端正,心地善良,勤奋聪明,便把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传授给淳于意。他拿出黄帝内经、扁鹊脉书以及五色诊病等,晚上给淳于意讲解理论,白天让淳于意临床观摩,从望闻问切,到每一味草药使用以及如何推拿针灸,手把手传授,不厌其烦,耐心细致,从来没有大声嚷过他,努力让他做到融会贯通。
寒来暑往,三个春秋,淳于意苦读不辍,手不释卷,即使过节日,也从来不回家,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无论钻研博大精深医学理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给病人治病,他悟性极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尤其是他不急不躁,精益求精,给阳庆给病人留下深刻印象。
看他学有所成,阳庆把他叫到身旁,笑眯眯地对他说:“淳于意,你是老朽最得意的弟子,三年如一日,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已经掌握医学精髓,该出师了。”
淳于意无限留恋地说:“师傅,你医术精湛,让弟子终身受益,弟子愿意跟你一辈子,不舍不弃。”
“你的情意师傅领了,但你的要求师傅却不能答应,师傅已经把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你,你可以出道了。令师傅感到欣慰的是,你博闻强记,对疑难杂症颇有心得,超过师傅的水平,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着自己得意的弟子,阳庆脸上露出骄傲的微笑,不吝褒奖之词。
“师傅。”淳于意眼圈一红,还想说什么,但被阳庆摆手制止住了。
阳庆伤感地说:“人就是这样,有生就有死,师傅老了,将不久于人世,不能再造福于民,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你好自为之吧。”
师徒结束谈话。几天后,淳于意收拾行李,告别师傅,踏上返回临淄的路上。杨柳依依,喜鹊喳喳,淳于意满面春风回到家里,见过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心爱的女儿,感到格外温馨。
妻子笑着问他:“夫君,这次回来,是否就算学成?”
“可以这么说。”淳于意用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看着妻子,只见妻子脸如桃花,分外灿烂,胸中的情愫砰然而起。
“爹,我们太想你了。”两个女儿一人牵着他一只手,撒娇说。
他抚摸着她们的头顶,无限怜爱地说:“爹这次回来,再也不出去了。”然后,他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未来打算告诉妻子与女儿。
几天后,他让匠人打造一块“悬壶济世”的匾牌,高高地挂在门楣上。
“淳于意开门行医了。”邻居四坊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临淄。
临淄的百姓听说后,纷纷登门求医,一时间门庭若市。来者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淳于意都笑脸相迎,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从来不嫌贫爱富。
淳于意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相当精湛,往往能准确预料病情的发展,其中为齐国侍御史成看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成是齐国侍御史,突然得了头痛病,一时痛得他呲牙咧嘴,连夜不停地呻吟,不停地叫唤。
家人看成头痛难忍,便用担架抬着他,送到淳于意的医房。淳于意看他的病情比较重,赶紧让他的家人七手八脚把他移到干净的病床上,亲切地问:“怎么了?”
“哎呀,哎呀,痛死我了。”成双手捂着头,一声接一声叫唤,一张脸因为痛疼而扭曲变形。
“哪儿痛?”淳于意询问成,成指着自己的头,喘着难闻的粗气,回答说:“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儿痛得厉害。”
“把右手放下来。”淳于意用和善的眼光看着成,轻声对他说:“让我给你切脉。”
成把右手从头上放到床上,伸给淳于意,左手仍然搭在头上,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淳于意把住他的脉搏,仔细听着,脑子里不停地分析思考,神情那么专注,那么认真,须臾,他把手挪开。
成痛苦地问道:“先生,我的病情如何?”
淳于意安慰成说:“小病,很快就会好起来。”听了淳于意的安慰,成的心里好受许多。
淳于意把成稳住,把成的家人叫到另一个僻静的地方,皱着眉头说:“刚才我同着病人的面,没有敢说实话,请问一下,成这几天是否饮酒?”
家人用埋怨的口气回答:“天天饮酒不断,醉醺醺的,没有节制。”
“这就对了,成的病因在于饮酒过度所致,眼下他的肠胃生了一个坏疽。”淳于意极有把握预言,好像他钻进成的胃肠,看透似的。
“那如何办?”家人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淳于意,希望他能够妙手回春。。
“我实情告诉你,成的病到第五天头部就开始肿胀,到第八天便呕脓死亡,我给你开几副草药,回去让他按时服下,能减轻他的痛苦,但挽救不了他的生命。”淳于意把成的病情如实告诉他的家人。
成的家人心里一阵难过,泪光闪烁说:“先生能不能救成一命?”
淳于意长叹一声说:“本人才疏学浅,确实无能为力,你回去准备后事吧。”
家人拿了几副草药,把成抬回家里,按时服药,果然到第五天,头部开始肿胀,到了第八天,开始吐脓,并吐出一条长长的虫子,不治身亡,验证了淳于意的预言。
成的家人虽然因为失掉亲人而陷入悲痛之中,但淳于意准确无误的预言,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感到淳于意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人,逢人便讲,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你,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让淳于意名声鹊起,享誉临淄。
一提起他,人们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他的医术和医德,竟然被当地官府与百姓传为神医。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找淳于意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有官员,有百姓,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人们经常排着长队,甚至挂上号几天轮不着,而他总是以悬壶济世的精神,温和热情的态度,炉火纯青的医术,对每一位患者认真负责,呵护有加,关爱备至,从来不计较看病费用多少,即使穷的叮当响,掏不出医疗费,他也该怎么看病怎么看,在百姓中树立起极好的口碑。
时间长了,淳于意的名字引起临淄郡守的注意,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本地还有这么一位身怀绝技、品德高尚的神医,暗暗想:“本官近日来排便不畅,正好借此机会验证一下淳于意的医术,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一看淳于意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奇?”为此,他乔装打扮,化装成平民百姓,来到淳于意的医房,果然看到病人排着长长的弯弯曲曲的队,他笑了笑,混迹到病人中间。
等啊等,等得他心里有些焦急,等得他心里有些不耐烦,好不容易才轮着他,他走向前去,装模作样看病。
淳于意看他一眼,只见他胖胖的脸满面红光,浓密的胡须黑而发亮,腆着一个圆滚滚的将军肚,尽管穿着褐色的粗布衫,补丁摞补丁,但淳于意有一种直觉,他绝对不是一个平民百姓。
淳于意把住郡守的脉搏,感觉他的脉搏跳得亢奋有力,均匀正常,轻声问道:“你哪儿有病?”
郡守活动一下粗壮的腰肢,朗声说道:“排便干结,浑身不畅。”
“伸出舌头。”淳于意笑着说。
“好。”郡守嘴里答应着,伸出粉红色的舌头。
淳于意看他舌苔平滑,舌的颜色并无病变,笑着问:“你平时是否蔬菜吃得少,而大鱼大肉吃得多啊?”
“先生说得对。”郡守脸色一红,有些不好意思答道。
“小病一桩,你不要挂在心上,以后注意多吃蔬菜,多到户外活动。”淳于意提笔写出几样泻火的草药,吩咐他到后边药房去取。
郡守取了草药,回到府上,让差役熬煎,连续喝了几服药,身体很快得到痊愈。这下子让他彻底信服淳于意的医术,他心里暗暗赞许道:“果然名不虚传。”
一连几天,淳于意的身影萦绕于郡守的脑际,他竟然产生把淳于意招揽到自己麾下的想法。一旦决定,他便派出皂吏,去请淳于意。
淳于意听说临淄郡守邀请他到府上做客,出于礼貌考虑,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欣然赴会。
当他骑着高头大马,领着家仆,哒哒哒来到衙门。郡守听说他来了,出门相迎,他一看郡守就是前两天的那位患者,不禁惊讶地张开嘴,停了一会儿才说:“郡守,你不是?”
郡守哈哈一笑,截住他的话头,逗他说:“淳于神医,仅仅隔了两天,你就不认识本官了?”
“岂敢不认识大人?”淳于意客气地说。
“听说临淄出了一个神医,本官深感欣慰。为进一步证实别人的传言,本官故意化装成平民百姓,到贵处前去诊疗,没想到先生果然好手段,几服药便治愈本官的病。”郡守一边寒暄,一边把淳于意让进会客厅。
皂吏走进来,泡上一壶上好的茶水,给两个人倒满杯子,退了出去。郡守亲切询问淳于意行医多少年,身边几个子女,家境如何,淳于意一一做了答复。
通过谈话,郡守发现淳于意是一个谦谦君子,于是产生敬慕之心,诚挚邀请他:“本官想向朝廷推荐,请先生出山做官,不知你意下如何?”
淳于意站起身来,深深一躬,推辞说:“首先感谢大人一片好意,只是敝人只会看病,疏于官场应酬,实难从命。”
淳于意越推辞,郡守就越感到他淳朴可爱,觉得如果用他这样的人做官,不仅老百姓放心,上司也放心,想到这里,郡守推荐他的决心更加坚定:“本官知道你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不贪不占,所以才推荐你。”接着,郡守笑呵呵地说:“当官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趋之若鹜的好事,先生好好考虑一下,不要急于推辞。”
“好吧,让敝人好好想一想。”经不住郡守再三邀请,淳于意终于松了口风。
说罢这个话题,两个人又交谈一会儿,彼此感到很投机,随后淳于意告辞郡守,回到家里。他思前想后,犹豫再三,始终拿不定主意,便与妻子商量。
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权衡利弊,觉得怎么都行:“夫君,当官与行医,两者各有千秋,各有利弊。既然郡守信任你,并有意培养你,你何不抓住这个机会,一展胸襟,为民造福,假如你干一段时间,真不适合当官,再辞官也不迟。”
“好吧。”淳于意觉得妻子说得有理,点头同意。
没多久,朝廷的任命诏书下来了,淳于意当了太仓令。在太仓令的岗位上,正像淳于意所说的那样,他是一块行医看病的料,而不是一块当官的料。每天面对繁琐的迎来送往、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没完没了的官差,尤其那些肉麻的吹牛拍马、恶心的溜须奉承以及口是心非的甜言蜜语,让他感到枯燥乏味。他是一个爱憎分明、廉洁公平的官员,只知道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别人,用一种平实的精神把自己分内的差使干好,加上自己离开心爱的行医行业,每天不能再与病人打交道,他好像掉魂似的,显得萎靡不振。
临淄突然少了淳于意这位名医,老百姓也感到怅然若失,在偌大的临淄,不缺几个乃至几十个官员,缺的是能减轻百姓疾苦的医生。如今淳于意丢掉擅长的、大伙儿都离不开的看病行业,来干他自己都认为十分蹩脚的官,不是扬长避短,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