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鼎-第1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划分兵部权利,让新任的兵部尚书郑公业微微皱了皱眉头,但是面对威望正盛的汉王,再加之刚刚被封为兵部尚书,郑公业倒也不好意思跳出来阻止。
与此同样的,新任的其余五部尚书和三名宰相,差不多心中都是一个想法,而身为顶层的他们没有看头,中下层的官员,当然也不会傻傻的跳出来当出头鸟,反对刘瑞执掌兵权,要知道兵权这种事,可不是可大可小,而是一个地雷、一个禁区。
至于不受文臣节制,这些他们倒无所谓,两这个时代的文臣对于武将的节制,并没有像后世宋朝那样,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
此时尚武之风还在,因此武者的地位并没有十分的低下。
因此而带来的,那就是文臣方面对于武将的节制虽然有,但是绝对不会太过。而且,更别说现在还是天下大乱之时。
至于武将方面,他们到没有感觉不爽什么,毕竟从开始到现在都是刘瑞在率领着他们。
因此对于刘瑞亲自担任枢使,他们不但没有不开心,反而因为能够在战时彻底不受文臣方面的节制,而感到开心。
当然刘瑞也没有厚此薄彼,在整顿了文官方面之后,刘瑞又开始说道:“还有一件事,寡人欲要划分军队,其中二十万精锐擅战之士卒,彻底脱离农耕。此军为战兵,而其余军队,则是兵农合一。
闲暇之时耕田、训练,战时则穿戴铠甲,上阵杀敌,此为辅兵。如今大汉辅兵约有三十万,今后我军大体就是此两类,二十万战兵和三十万辅兵,共计五十万!”
第228章 大改制(下)()
刘瑞话音一落,关化便说道:“圣明天纵无过王上,若是王上之策在军中施行,便能大大减少军费开支。并且能解决兵源问题,我大汉负担必会减轻许多。”
关化一通马屁拍上去,饶是刘瑞的脸皮,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接连几把火烧完,刘瑞也有些疲惫了。有人说先打天下,再治天下才是正道。
刘瑞不好说这句话的对错,但是刘瑞更倾向于一边打天下,一边治理。
因为天下大乱之时,也是一起秩序清空归零的时候,这个时候要想颁布一些新的政策要容易许多。
同时,地盘小也意味着好调头,要是哪项政策有错,也能够及时的掉头不会因此而害国害民。
而天下一统之后,想要如此,那么可就不容易了。而且,天下统一的时间显然不会太过短暂。
就算只有数年,但却足够让那些旧秩序重新生根发芽了,到那个时候,想要改制,其阻力之大不言而喻。
“孟楚!”刘瑞喊道。
孟楚出列说道:“臣在!”
刘瑞说道:“大汉新立,其律法也需要修改。必须时候我大汉国情,你先拟一个章程出来,再与三位宰相商议。最后再拿给寡人看。”
孟楚大声说道:“臣,尊王令。”
烧了这几把火之后,刘瑞没有再继续说了。他心里还有各种需要改制地方和新制内容,可是他现在不打算说。
商鞅变法都被称为激进变法,但即使如此上扬也没有将自己制定的律法一次性全部扔出来,而是一步一步慢慢的推行。
秦国变法推行完成花了二十年,知道惠文王时期才在秦国境内全面推行。
所以刘瑞的新制也不是立即全部推行的,他也做好长期战的准备。他心中所不满意的律法制度,需要一条一条的改,事情也得一件一件的做,不能一蹴而就。
否则的话,王莽和杨广的例子摆在那儿,等着凉凉吧!
“孙业!”刘瑞又点到孙业的名字。
孙业出列说道:“臣在!”
刘瑞:“官坊纸张的研制必须加快,你为工部尚书,就由你主持吧!”
孙业连忙拱手说道:“臣遵旨!”
。。。。。。
三个月之后,长安城官坊
一众工匠正在紧赶慢赶的工作,在进行纸张的制作实验。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又再次冲头开始,周而复始。
不知过了多久,一名工匠来到孙业面前说道:“尚书大人,新的一批纸出来了,大人去看看吧!”
孙业精神一振,连忙让工匠带他过去。纸张的研制刘瑞极其重视,刘瑞居然让他堂堂工部尚书亲自监督。
孙业来到了实验纸张面前,一旁的工匠早已准备好笔墨递给他说道:“大人,我等都是些草民,大多不识字,就算识字的也都只会写名字,让我们写怕污了这纸张。大人乃是朝廷命官,王上肱骨。由大人来此提字再合适不过。”
孙业看着眼前的这张薄薄的纸,心里有些激动。看着眼前这些衣着简朴的工匠,严重也闪过一丝敬意。
他提起笔,蘸了墨水。奋起笔书写下“天工造物”四个大字。
然后他转身对那些工匠说道:“诸位或许不知道,这薄薄的一张纸代表了什么。我来告诉大家,这张纸代表了读书不再是世家的特权。这张纸代表了,或许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也能读书。
如此神物,能够成为开创新时代的钥匙,称之为天工之造物不为过。而造出此物的诸位,当得起天工一词。”
孙业的话顿时让工匠们沸腾了!在这个时代,小民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就很满足了。更不用说自己的子女有朝一日还能读书识字。
这更是他们不敢奢望的,他们面朝着长安王宫的位置,纷纷跪拜下去大声呼道:“王上万年!”
孙业也反应过来,拿着那张写着字的纸说道:“立刻进宫,给王上报喜。”
。。。。。。
承明殿后殿
一小内侍走进来,手上拿着一张纸说道:“王上,大喜。官坊纸张已经制造成功,孙尚书派人来给王上报喜来了。”
说完,他将手中的纸举过头顶。
刘瑞听了这话,猛然站了起来。他冲到内侍面前,拿过那张纸摊开。
看着上面“天工造物”四个大字,露出笑脸说道:“好!好好好!好字,天工造物四个字形容得很恰当。
赏,孙业有功,那些工匠更有功。寡人要重赏他们,进爵。对,对对对,进爵。给他们进爵,那些工匠,人人进爵一等。”
刘瑞高兴的有些语无伦次,纸张的出现并不代表什么。他想要单靠这纸张做什么不现实,但是这是一个开始。
只要大量生产这纸张,并且派大量人力抄录书籍。几年之后就可以开始第一次科举,至于更便利的印刷术,刘瑞可以慢慢来。
不得不说,纸张的研制成功,对于刘瑞而言,对于刚刚建立的大汉而言是个极大的成功。
“王上有什么事那么高兴啊?居然语伦次的大肆封赏。”他身后传来林瑶的声音。
刘瑞转身,没有说话。直接走过去把林瑶抱起来转了几圈,然后放下她把手上的纸展开说道:“你看这是什么?”
林瑶疑惑的看了一眼,摇了摇头说道:“这是什么?让王上如此失态。”
刘瑞说道:“我告诉你,有了这个东西。以后书籍的价格就会大大减少,一本论语售价不足五十文。”
林瑶一惊:“不足五十文,这东西这么厉害?”
刘瑞说道:“就这一张纸造价成本不足一文钱,一本书五十文都算贵的了。”
林瑶连忙说道:“臣妾恭贺王上,有了纸,天下人都有读书的资格了。到时候王上麾下必定人才济济。”
刘瑞也哈哈大笑,连忙下令道:“传寡人王诏,立刻派专人将四书五经,荀子、韩非子、还有商君书,墨经等等百家典籍抄录成书。
然后由户部主持,召集商人在市面上售卖。每一本书价格不得超过百文,围着抄家、流放。”
内侍答道:“诺!”
第229章 长安见闻()
纸,用植物纤维制造,能任意折叠用来书写的非编制物。
最早的纸在2200年前,西汉初期已有,但还是很粗糙,不被广泛应用。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后,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鼻祖。
华夏殷商时期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春秋时期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
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产生了纸。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与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可是这个时代并没有两汉,也没有蔡伦。连纸张都没有发明出来,更不用说改进了。
这个时代的书写记载工具,依然是帛书和竹简。
帛书太过贵重,每一张帛书的制作之繁琐,原材料之昂贵便注定了,读书不是平民百姓能消耗得起的。
而竹简的造价虽不如帛书,但也并不便宜。不仅如此,竹简极其笨重,书写不便。而且一卷竹简所能书写的内容极其有限。
古人曾说的学富五车,便是在说竹简。最开始的意思是指此人的书籍多,或者说是竹简多。
可是一卷竹简并不能书写太多东西,一本论语抄录在竹简上,可能需要七八个竹简。如此繁琐笨重,而且造价依然昂贵,也不是平民百姓能消费的。
所以对于刘瑞治下的百姓而言,纸张的出现就是所有平民和寒门的福音,这预示着他们能够负担得起看书的费用了。
。。。。。。
宋诤是一个平民出身的读书人。
这个时代平民想要读书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成为世家的门生,或者说就是附庸。
这类人就算当了官也打上了世家的标签,这类人是无法为刘瑞尽忠尽责的做事。至少当刘瑞对世家下手时,他们会站出来阻止。
第二条路便是借世家豪强家里的书籍来抄录。不过这这种方法极其不方便,借来的书籍必须要按时归还,不得有任何损坏,每次借阅只能借阅一卷,当这一卷抄录完才能借阅下一卷。
宋诤便属于第二类人,他不愿意做世家的附庸。他看到过太多世家逼良为娼,兼并土地,草菅人命的事情,不愿意助纣为虐。
所以平日里他不仅要读书,还要下地务农维持温饱。能够读书的时间非常有限。
他来到长安街道上,漫无目的转着。眼光扫视着周围,也不知道再看什么。
突然,他的眼光被一家商铺吸引力。他抬头看见这家商铺的牌匾。上书四个大字“祁氏书屋”
宋诤带着疑惑的心情,走入了这件祁氏书屋。
走进书屋一看,整个货架上摆满的并不是竹简。而是一种不知为何物的小册子。
他随手拿起一本,摸了摸。并不是绢帛制成,而是一种很薄,很轻盈的东西勘定成的册子。
他翻开了这本小册子,上面的东西更让他吃惊。
论语,是论语。论语居然被抄录在这本小册子上了。他放下册子,又拿起一本,翻开看。竟然是韩非子。
这时,一个小厮走到宋诤面前说道:“客官要买书吗?”
宋诤愣了愣说道:“这。。。这是书?”
小厮说道:“正是!此乃王上命工匠制作的纸张,用于抄录书籍。”
宋诤试探性的问道:“这个,多少钱?”
小厮说道:“五铢钱。”
宋诤大吃一惊:“五铢钱?平日里一本论语怎么也得一贯钱。”
小厮说道:“客官有所不知,这纸张制作成本极低。就这样一本论语,其成本不到一株钱。”
宋诤顿时懵逼了,紧接着是欣喜若狂。这书的价格对于他而言虽然不便宜,但是绝没有到买不起的地步。一本论语,节衣缩食两三天也就过去了。
他挡下拍版,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一本论语。欣喜若狂的抱着这本书,回家研读了。他心里决定了,回家就把从孙家借来的竹简还回去。
同样的事情不止发生在宋诤身上,长安城到处都是这样的事情发生。
一时间,长安城沸腾了。许多平民出身的读书人,都节省出两三天的口粮,就是要买一本书会去研读。
他们宁愿挨饿也不愿意借世家豪强的书籍,救是不想看他们的脸色,也不想欠他们的人情了。
锦衣卫将这些事情纷纷报告给了刘瑞,刘瑞表示这些事情正是他想要的结果。这样下去,平民的读书人会慢慢的摆脱世家的控制。
当然了,世家也不会这样看着刘瑞阻碍他们。
长安世家也是很快动用自己的财力,开始大肆收购新版的书籍。想要将这些书籍买断货,然后抬价到竹简的价格。再次将文化垄断在自己的手里。
不过刘瑞表示,这些也正是他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