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77节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77节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儒臣,向来秉承君忧臣辱、君辱臣死等道德信条的邱兆麟,没有多想,也没有多问,接到圣旨之后,就与河南总兵、洛阳人许鼎臣一起,议定了移驻洛阳的有关事宜。

    先派出参将陈永福带两千兵马,前去洛阳城寻址立营,同时命令副总兵王绍禹率军三千继续留守开封,邱兆麟与许鼎臣则带领其余所部人马,择日出发。

    洛阳与开封都是中州古都,战略位置皆十分重要,很难说谁比谁更应该留下重兵防守。

    历史上,李自成先后几次围攻开封,都没有打下来,其中一次围攻开封的时候,还被陈永福指挥手下用硬弓强弩射瞎了一只眼睛,让李自成对开封守城军民恨之入骨,最后围攻开封城的那一次,不仅挖了黄河大堤,以水攻城,而且最后城破之日,还大肆屠城数日。

    为什么李自成非要打下开封不可呢?原因就是开封地处中原之中,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也不管是东征,还是西讨,开封城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

    即便是崇祯十六年拿下了整个陕西,以及除了开封以外的整个河南,打不下开封城,他也不敢放心北上。

    尽管开封城如此重要,但与洛阳相比,还是稍有不如。

    因为历史上开封的陷落,起因就在洛阳没有守住,只要守住了洛阳,明末的农民军想要进入河南,从此龙归大海鸟入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从潼关往东只有一条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崤函古道,形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也是陕西进入中原的惟一条坦途,因为潼关的北面是湍急的黄河,潼关的南面则是连绵的高山,而且这片作为秦岭余脉的高山,一直向东、向南绵延的当时湖广北部。

    所以只要守住了潼关,守住了洛阳,开封就是稳如泰山。

    而一旦失去了潼关和洛阳,开封城再怎么坚固,也迟早都要陷落,而开封一旦陷落,过河往北去京师,就是一片坦途,再无险关要隘可守。

    这个道理崇祯皇帝懂,邱兆麟、许鼎臣等人当然也能明白,如果他们知道将来的陕西会乱成什么样的话。

    就在山西巡抚张晓、陕西巡抚洪承畴、河南巡抚邱兆麟,忙着落实崇祯皇帝给他们的旨意的时候,七月的京师,又一次迎来了群英荟萃的景况。

    如果说四月份的科举会试,是士林之中三年一度的盛事,那么这一次的武举会试,则是武林之中六年才一度的盛事。

    当然了,古代的武举会试,并不是像后世武侠小说中写的武林大会那样热闹和玄乎,甚至也根本就不是什么各路侠客英豪比武论剑的武林大会。

    古代的武举会试,与科举取士一样,就只是一场接着场的考试选拔而已,不过考的不是八股文与策论,考的是兵法与武艺,而所考的兵法也很简单,就是一段默写和几篇填空。

    这次的兵法考试更简单,直接划定了范围,就是茅元仪的《武备志》之中收录的兵法名篇《孙子兵法》什么的。

    武举考试的重点,当然是武艺。

    而这次武举会试,在孙承宗、李邦华、毕懋康和茅元仪等人的设计之下,除了兵法之外,武艺第一场考刀枪剑戟等枪棒武艺,第二场考马步弓弩及骑射本领,第三场考金鼓旗号及营寨阵法。三场考完,加试一场火器使用。

    万历年间的武举会试,曾经一度考过火器使用,当时主要是考地雷埋设燃放、霹雳炮等火铳装填射击,以及虎蹲炮的装填发射,但是因为太过危险,很快就又废弃了,没有坚持下来。

    这次的加试,只是作为参考,不计入成绩排名,毕竟这些传统的武举人们,多数对火器都不甚了解,而且也没有条件了解掌握火器的使用。

    这也是万历年间,火器使用的内容,在武举会试之中昙花一现的原因。

    而这次加试火器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树立一个重视火器使用的导向,让这些来参加武举会试的武举人们,尽快熟悉了解火器的使用,毕竟将来的大明军队,是要朝着火器化的大方向大目标迈进的。

    历史上直到崇祯四年,感到军中缺乏将才的崇祯皇帝,才诏令举行武举会试,选拔军事人才。

    而今这位拥有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借着崇祯元年恩科的由头,比历史上提前了三年,举行崇祯朝的首次武举会试,他最担心的,就是崇祯四年考中武进士的那些人,会不会如同他所期望的那样,提前走上历史舞台,提前为朝廷所用。

    事实证明,他的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不仅历史上崇祯四年才出现的王来聘、徐彦琦等人,提前三年出现在了进京参加武会试的武举人名单之上,而且还出现了一些令他更为惊喜的历史人物,比如顺天府通州人阎应元,怀庆府河内人陈奏廷等人。

    王来聘,原籍安徽怀宁,自幼跟随经商的父亲,旅居京师,因其不喜读书,却痴迷武艺,而且天生神力,其父遂在北地广延名师,教授他各种武艺,等到年长之后,马步骑射、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其中尤其擅长使刀。

    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武举会试,王来聘就是那一科的第一名,而且是崇祯皇帝亲自点名第一的武状元。

    说起崇祯四年的武举会试,关于王来聘还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武举之中,能够使用百斤大刀,运之如飞的人,只有两个,一个就是王来聘,另一个就是徐彦琦。

    正因为这两人武艺高强,所以武会试结束之后,王来聘和徐彦琦在前来北京应试的武举人之中,一举成名。

    但是武进士名单出炉以后,王来聘赫然在榜,而徐彦琦却名落孙山。于是众多武举人为徐彦琦鸣不平,认为其中必有隐情,随之议论腾起。

    崇祯皇帝听说了这个事情,非常生气,不仅将该科武举的考官、监考的御史全部下狱治罪,而且勒令重考。

    崇祯皇帝将重考之后选取的一百人,按照文科会试的规矩,分为三榜,也就是三甲,并且亲自审阅前三十名的试卷及成绩,钦定一甲三人,分别定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而王来聘就是这一科的第一名,徐彦琦自然紧随其后,名列榜上。

    因此在华夏历史上,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个。

第一二六章 意外惊喜() 
历史上,崇祯四年以后取中的武进士之中,还有不少后来在南明时期的抗清斗争中发挥作用的人物,比如广东顺德人朱可贞,浙江钱塘人翁之琪,陕西汉中人潘云腾,江西德化人卢元定等等。

    其中,翁之琪中武进士之后,得官为舟山守备,后来提督浙江水师,剿灭了浙江沿海的大小海盗,到了在南明时期为总兵,一度总领长江水师,与黄得功联手,抗击左良玉。

    再后来清兵南下,黄得功战死,弘光帝被俘投降,翁之琪绝望之下,最后选择投水自尽,为大明死节。

    这些崇祯四年及以后出现的武进士,因为崇祯武举会试的提前举行,也都纷纷提前登上了历史舞台。包括这个翁之琪,历史上崇祯四年并没有考中,而是王来聘之后的第二个武状元。

    当然了,如今肯定是要提前考中武进士了。

    除了这些历史上本来就中过武进士的人物以外,尤其令崇祯皇帝欣喜若狂的人物,就是历史上并没有中过武进士的阎应元和陈奏廷的出现了。

    阎应元,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最为敬仰的抗清英雄,其坚守江阴,抗击满清大军的光辉事迹,在后世广为人知。

    历史上,崇祯十三年,阎应元从通州县衙总捕头的任上,调任江阴县典史。

    明代的典史,类似于后世的县公安局长,在后世自然是不大不小的一个官员,但在明代却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吏目。

    任职江阴县典史两年以后,因为在典史任上剿灭海寇盐盗,平定贼匪民乱,政绩非常突出,阎应元从典史升任广东英德县的县令。可惜当时南北交通阻断,加上其老母病重,阎应元未能前去赴任,定居江阴城外,侍奉老母。

    又一年后,京师沦陷,崇祯皇帝死节,天下大乱,而满清军队一路入关南下,打到了江阴城的附近。

    江阴当时的县令已经投降,但是面对满清朝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江阴百姓群情激奋,宁死不降。

    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阎应元,由于在典史任上威望素著,兼且拥有过人的智谋胆略和出色军事组织才能,很快就被江阴百姓拥戴为抗清领袖,然后就开始了历时八十一天、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江阴抗清守城之战。

    就这样,阎应元带着十万江阴老百姓,对抗二十四万满清军队,居然守城八十一天,让满清军队付出了七万多人的伤亡代价,不能不说阎应元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具有领导能力的乱世豪杰。

    虽然此时的满清军队,多数都是投降过去的汉军绿营,但其中的真正满洲鞑子也有不少,而这也正是江阴城破之后,满清军队屠城的原因之一。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之时,每当读到阎应元历史上在城破当日,拿血写在城墙之上的对联,就感动不已。

    阎应元的那首对联是这样写的:“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样忠肝义胆、武艺绝伦而且能力超强的人物,如今出现在了顺天府上报的武举名单之中,知道这些历史故事的崇祯皇帝又怎会不欣喜若狂呢?!

    当然了,这位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如今都是二十六七岁的阎应元和王来聘,相互之间不仅认识,而且关系还不错,素来以兄弟相称,毕竟两个人都是京师地界的豪侠人物。

    京师说大也大,但是说小也小,舞枪弄棒的练武之人虽然多,但是真正练成了本事的人,却也屈指可数,相互之间以武会友的事情,自然也不比当时的士林秀才结社作诗来的少。

    其中,王来聘自幼习武,自然是希望有朝一日货与帝王家,走上仕途,不仅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为国效力。因此,在天启五年的那次武举考试中,王来聘就已经中了武举人。

    阎应元则是出身吏员世家,所以父死子继,十八九岁就在通州县衙里当了捕快班头,也因此他尽管精通兵法,武艺高强,才干出众,但在原本的历史上却失去了参加武举会试改变前途命运的机会。

    虽然历朝历代都是官吏并称,朝廷六部第一部也叫吏部而不叫官部,但是在明代官与吏之间却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而且是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吏员,努力一辈子也跨不过这道鸿沟。

    而且一个人一旦身为官府吏员,就会如同卖身为奴而入奴籍或者贱籍一样,从此失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基本上是一日为吏则终身为吏。

    所以,阎应元虽然在历史上武艺高强、才华出众,而且属于那种军政皆优的人才,也并没有机会通过考武进士而出仕任官,因此一直在吏目的阶层上打熬岁月。

    直到年过四十,政绩突出的阎应元,才有了那么一个到江阴县出任典史的机会。

    而如今崇祯元年的恩科,不仅增加了武举会试,而且大开科禁,不论出身,只凭本事,不管你是微末小吏,还是连微末小吏都不如的边军士卒,甚至三教九流,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参加武秀才、武举人乃至武进士的考试。

    如此一来,原本没机会的阎应元,自然是一考一个准儿,以顺天府武举第一的名次,异常顺利地进入了武会试的名单,同时也终于进入了崇祯皇帝的视野之中。

    阎应元的事迹不需再多说。如今既然进入了崇祯皇帝的视野,那么考上武进士也就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另外一个令朱大明感到意外惊喜的人物,就是那个陈奏廷了。

    陈奏廷是谁,即便是后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巧合的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之时就对历史人物李岩非常感兴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后世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个陈奏廷究竟是何方神圣。

    陈奏廷的母亲,正是李信的姑姑,因此陈、李二人,正是一对亲姑表兄弟。

    历史上,李信之所以最终投奔李自成,跟这个陈奏廷也有着不小的关系。

    李信与李侔兄弟,以及陈奏廷,自幼皆喜爱习武,曾经同时拜怀庆府河内县千载寺里的一个僧人为师,学习枪棒武艺和内家功夫。

    三人既是表兄弟,又是师兄弟,感情自然是非比寻常。

    历史上的崇祯四年,大明朝廷大开武举,二十八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