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57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具体操作。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尽快传旨给高时明、胡一魁,让锦衣卫西镇抚司与李邦华以及三边总督府共享来自流贼队伍内部的情报。
今后可以继续收编西北边地的汉人队伍,但是对于其中的头领和人马一定要严格把关、严加审查。
至于如何严格把关严加审查,那就是锦衣卫和三边总督府新任团练副使的事情了。
崇祯皇帝想到了这些之后,一道道旨意自然在十月中旬的时候,再一次被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手快马传往西北去了。
崇祯皇帝、军机大臣以及军机处和兵部,都没有声张甘军兵败、兰州城陷以及宗室藩王肃王府灭于贼手的消息,但是到了十月中旬,这些消息还是传开了,就像是一颗颗巨石落入了朝廷这一池水中一样,在京师的朝堂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对崇祯皇帝的心思比较了解的人,当然都继续保持了沉默。
而那些对崇祯皇帝的心思不了解的官员们,则纷纷尚书弹劾李邦华和袁崇焕,特别是要求罢免袁崇焕的声音空前地高涨了起来。
而这些人,若是崇祯皇帝仔细对照的话,就会发现,正是当初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给皇帝,请求朝廷起复袁崇焕,请求皇帝重用袁崇焕的同一批官员。
只是当初领衔上书的那些清流大员,比如说钱龙锡、刘鸿训、张慎言等人,如今都已不在朝堂之上了。
所以,这一次上书请求罢免的人虽然多,但是在朝野之间的影响却不是那么太大。
不过,这些事情看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眼中,却也立刻就知道了一点,这个袁崇焕今后怕是只能做个孤臣了。
因为到了现在,不管是他之前的巨大声望,还是他之前拥有的众多拥趸和群众基础,如今都不再存在了。
甚至包括军机大臣李邦华,如今也随着西北的这个新的变局,其善战知兵的声望也受到了重挫。
对于朝廷上下人人冲着袁崇焕喊打喊杀的局面,崇祯皇帝再一次保持沉默。
对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来说,你们愿意弹劾谁就继续弹劾谁去吧,只不过你们弹劾的奏章到了大内之后,我就收着得了。
最多了,到某个时候,或许是袁崇焕回朝的时候,将这些奏折全都送给袁崇焕本人去看看就可以了。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如果朝野上下多数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某个人的好话,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不能用在朝堂之上。
因为将这样的人用在了朝堂之上,就会很快成为朝中那些清流文官们的领袖,从而与皇权发生冲突,对自己形成制约。
这样的统治之术,或许一开始对崇祯皇帝来说是陌生的,但是经过了三年多的磨砺之后,现在已经日渐得心应手了。
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其在朝野之间的声望,对他来说,已经不再如同登基之初根基不稳的时候那样重要了。
紫禁城之中,不仅有了忠于自己的天策卫和羽林卫,而且还有了更加忠于自己的御前侍从武官处和内务府。
京师内外城中,除了一直忠于皇家的装备最为精良的神机营之外,如今还有被自己的表兄弟刘文炳以及武状元阎应元牢牢控制在手中的五城兵马司。
而且京畿之地还有全镇驻防于通州的近卫军第一镇,全镇驻防于保定的近卫军第二镇,以及驻防于居庸关沿线已经改编完成了的近卫军第三镇。
特别是改制重组之后全新的边军、近卫、内卫、海军和后备等五军都督府了。
更不要说朝野之间,还有驸马都尉巩永固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控制下的锦衣卫,以及忠于自己的太监方正化控制下的东厂在明里暗里地盯着了。
有了这些力量,如今的崇祯皇帝就是索性去做一个像正德皇帝那样随心所欲的荒唐帝王,在如今大明朝的朝野上下,也根本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他。
第九一九章 谕旨到来()
就在京师朝堂之上不断有官员上书弹劾袁崇焕书生误国,请求皇帝罢免其三边总督职务的时候,远在西北的当事之人袁崇焕,终于在忧心忡忡之中等来了崇祯皇帝的旨意。
这个旨意,自然是军机处奉旨发给钦差军机大臣李邦华、三边总督袁崇焕等人的上谕。
崇祯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午,三边总督袁崇焕与靖远伯赵率教、武安伯王廷臣、安远伯曹文诏,宁夏总兵官贺虎臣、陕西总兵官王承恩,以及周遇吉、史躬盛等人,云集于六盘山下的靖宁城中,在钦差军机大臣东胜侯李邦华的带领之下,跪地聆听了崇祯皇帝遣人送来的上谕。
听完了崇祯皇帝的旨意,李邦华、袁崇焕两人的心中,既充满了愧疚和懊悔,又充满了感恩和感动,两个人叩头领旨谢恩的声音里,都前所未有地带着哽咽。
因为他们的心里十分清楚,宗室藩王落入贼手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特别是在如今朝廷十余万大军云集西北三边之地的情况下,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情,别说是三边总督袁崇焕了,就是坐镇督师的军机大臣李邦华,都很可能会因此而被治罪。
像甘肃总兵张嘉谟、原三边团练副使毛羽健等人的兵败身死,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就可以搪塞过去,充其量不过是损兵折将而已,只要皇帝不往心里去,这样的事情就算得不得真正的大事。
但是一个宗室藩王,特别是像封藩兰州的肃王府这种太祖亲封的塞王,就在他们这些文官武将们的眼皮子底下陷入贼手,这个罪责可是无论如何也搪塞不过去的。
事情发生之后,不管是袁崇焕,还是李邦华,都已经做好了可能会被免官治罪,至少也会被临阵换帅调离西北的准备。
特别是袁崇焕及其幕僚程本直、王予等人,在甘肃总兵张嘉谟、三边团练副使毛羽健兵败身死之后就已经暗叫不好了,到了兰州城陷之后更是感到不妙,再等到肃王朱识鋐出逃没有成功,被攻城当场杀死的消息,传到了靖宁之后,更是心如死灰了。
因为到了如今这个时候,袁崇焕也早已经知道自己的名声,在朝中甚至内地士大夫们的眼中,怕是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对此,他也多少知道其中的原因,之前是因为擅杀边将,激起了陇西河西等三边总督辖地的木速蛮之乱,使得朝廷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丢到了几乎整个陇西河西。
此后,又有固原城内的大开杀戒,甚至包括平凉城内的大开杀戒,也都被许多朝野之上自命清流的文官,给记在了他袁崇焕的头上。
袁崇焕虽然因为性格乖张孤僻,在官场上的朋友不多,但是在朝中也并不是没有一个朋友。
所以,对于京师朝堂之上自己曾经被朝野官员交章弹劾的事情,他还是多少知道一些的。
这一次,他最担心的,倒不是崇祯皇帝自己的真实意愿。
袁崇焕不是傻子,对于崇祯皇帝的一些心思,他从之前数次对他的处置和各种密旨之中,早就把握得很准了。
这是崇祯皇帝要收拾木速蛮,而自己不过是替皇帝完成这个心愿达成这个目标罢了。
也因此,他甚至相信,只要他能圆满地解决掉西北的木速蛮问题,他就很可能因为这件功德而被崇祯皇帝封个世爵侯伯。
因此,这一次,他担心的并不是崇祯皇帝会把他怎么样,相反,他最担心的,还是远在京师的年轻皇帝,顶不住满朝文官交章弹劾自己的那种压力,并且顺从了那种压力。
毕竟大明朝可是有过太多这样的先例了。
当年三边总督曾铣等人谋复河套,嘉靖皇帝可是完全赞同的,而且亲自拨款给了曾铣数十万两银子做军费收复河套。
但是,当曾铣收复河套出了问题,激起了当时蒙古人的大举入侵之后,朝野上下对曾铣群起而攻,这个时候,嘉靖皇帝也马上就改变了态度,河套不仅不收复了,而且还把上书建议他收复河套的曾铣给杀了。
连带着当时支持曾铣,力主收复河套地区的首辅夏言也被治罪。
当李邦华等人的紧急奏报送往京师之后不久,他们就在靖宁城里收到了兰州城内的宗室亲王肃王被杀的消息。
因此,在崇祯皇帝的上谕到来之前,袁崇焕也好,袁崇焕三边总督府中的幕僚官佐也好,所有人的心情,都是异常的沉重,都以为这下子怕是要前功尽弃了。
包括一向对崇祯皇帝格外有信心的安远伯曹文诏,也觉得这一次袁崇焕怕是在劫难逃。
且不说眼下的西北乱局,其始作俑者正是袁崇焕这个三边总督了,就单说之前,自己听闻流贼北上围攻兰州的消息之后去找袁崇焕,后者当时的表现,都让他觉得这个三边总督这次怕是罪有应得罪无可恕了。
曹文诏自从得封安远伯、受命出任朔方镇守使以来,除了派出一部人马返回热河堡,传令武烈营其他各部迁往朔方镇守府的辖地安置之外,自己一直率领着三千武烈营主力骑兵,以及其他几部蒙古骑兵,跟着袁崇焕行动。
这次接到流贼大举北上围攻兰州的消息之后,曹文诏曾经紧急请见袁崇焕,并对袁崇焕说:
“部院大人!兰州城地位重要,内有宗室亲王,一旦失陷贼手,后果不堪设想!
“且兰州城距离靖宁州不过四百里地,麾下只带骑兵数千,一日夜即可赶至城外!虽不能说必救兰州,但却好过在此地袖手苦坐啊!”
曹文诏这话没有一点毛病。
兰州距离靖宁四百多里,还全都是山道,算起来是有点远了,数千骑兵一日夜不下马地奔驰过去,即便赶到了,可能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了仗了。
不过即便一时半会儿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三边总督府若是能够及时地派出一支数千人的骑兵赶去救援的话,或许会给兰州城中守卫的人马增加不小的信心。
曹文诏到现在依然记得,当他提出这个想法之后,三边总督袁崇焕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反应。
当时,安安静静地听了安远伯曹文诏的话以后,袁崇焕只是阴沉着脸不言不语,过了老半天,才对他说道:
“本部院自有计较!安远伯且回去约束部伍听令而行吧!”
袁崇焕说完了这话,就挥手让人送了目瞪口呆的曹文诏出去。
然后,当然就没有然后了。
曹文诏左等右等也没有等来袁崇焕救援兰州的命令,数日后即等来了兰州城陷肃王被杀的消息。
曹文诏闻讯之后,心里又惊又怒,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只是崇祯皇帝先前有旨意,让他听命于三边总督袁崇焕,他也终究没有发作。
不过在他的心目中,经此一事,不仅之前有关袁崇焕的印象全然崩塌,而且也认为崇祯皇帝这一次定然饶不了袁崇焕。
而且有着这样想法的人,还不止安远伯曹文诏一个。
但是,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半个多月的煎熬过去,终于等到了皇帝的谕旨,崇祯皇帝却没有兴师动众地问罪李邦华和袁崇焕,也没有秋后算账去追治张嘉谟和毛羽健等人的罪责,而是浑不在意、轻描淡写地翻过了这一篇。
对袁崇焕来说,考功本上记大过一次,然后罚俸一年,不过是家常便饭一样,算不得什么严重的处罚。
即便是对于李邦华来说,罚俸一年也不过是数千两银子的事情,记大过一次,也不过是将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来个将功折罪罢了。
正因为如此,当这些人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聆听了崇祯皇帝的上谕之后,以李邦华和袁崇焕为首的几个人,当即诚心诚意、发自肺腑地高呼了三边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九二零章 一块鸡肋()
崇祯皇帝这样的一种处置方法,大大出乎了在场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
李邦华和袁崇焕互相看了看对方,彼此情绪复杂,心中五味杂陈。
而武安伯王廷臣、靖远伯赵率教、安远伯曹文诏等人,则是一个个面面相觑,心中既感到错愕、意外,又感到十分不解。
倒不是他们巴望着军机大臣李邦华或者三边总督袁崇焕倒台,甚至被治罪,并非如此。
对于他们这些武将来说,能够遇上李邦华这样的钦差军机大臣前来督师,遇上袁崇焕这样的三边总督在前线坐镇,为他们转运粮草辎重,使他们麾下的将士粮饷不缺,弹药不断,他们已经算是烧了高香了。
实在是崇祯皇帝这次的处置,与大明朝之前的先例大相径庭。
因为这样的事情,搁在过去,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此而被治罪下狱,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