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49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彼时自己就受封了静乐伯,那么如今的自己至少也是个一等伯的世爵了,而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一等子爵。
还好,孙传庭对于这些事情看得还算比较开一点,而且他也知道,既然皇帝早有此意,那么只要自己不出岔子,再立下一番功劳,一个伯爵的封赏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与孙传庭的相对豁达不同的是,贺时雨得知自己辛辛苦苦率军奋战那么久,到最后却因为没有进入归化城,没有跟着前往河套之地,就前功尽弃,只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年轻们一样,封了个子爵,心里则极为不是滋味。
在他看来,自己久任延绥镇总兵官,与河套之地近在咫尺,与河套之地的鄂尔多斯蒙古人打了多少年的仗啊!
朝廷收复河套,最应该去的人选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山海关来的赵率教,热河来的曹文诏。
这些人一点儿边儿都不靠,他们凭什么最后将收复河套这样的盖世之功拿到了手中!?
再说最初跟着李邦华北上追击建虏,然后进军归化的人马,可是自己的延绥镇啊!
所以自从朝廷大赏有功之臣,并将轻轻松松地跟着李邦华进了河套之地成就了复套之功的曹文诏等人封为伯爵之后,贺时雨看曹文诏等人就是越看越来气。
只是事已至此,他也不敢跟赵率教、曹文诏、祖大寿等人过不去。
不过与此同时,他却也把满腔的怒火和怨恨,都转移到了害得他痛失了伯爵爵位的那几个流贼头子身上,把这个账记在高迎祥等人的头上。
如果不是这些个杀千刀的流贼头子在关键时刻跑回陕北,他也用不着奉命从归化城的城门口紧急撤回榆林,从而错失了后来的一切机会。
正当贺时雨心里胡思乱想着自己的心事,为了没能得封三等伯而纠结埋怨的时候,他听到了李邦华的声音,当下心中一愣,抬眼看见孙传庭已然起身跪地,也连忙离座跪地,身上的甲胄哗啦一阵声响。
就在整个大堂之中人人错愕的当口,李邦华肃立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去岁以来,秦晋、漠南连番大战,延绥镇将士甚为得力,朝廷上下咸知其功。
“今察哈尔部西窜,鄂尔多斯内附,延绥镇所负西防套寇、北控漠南之重担已全然消除,故此特旨延绥镇所部边军各营伍,今后移驻东胜。
“河套之地三面临河而居其中,自此而后纳入版图,命为河中,准设河中承宣布政使司等三司衙门,三司之上另设河中巡抚一员,总揽治理河中军民事务。
“河中巡抚之一职,即由现任延绥巡抚孙传庭出任。
“延绥镇移驻东胜等地之后,即改称河中镇,由现任延绥镇总兵官贺时雨挂镇朔将军印出任河中镇总兵官一职。
“河中以北朝廷新设之九原镇守府、朔方镇守府官员将佐并受河中巡抚节制!
“原属延绥镇边墙内外之军屯墩堡及榆林卫、绥德州等地,并入河中镇,由河中巡抚一并管理。原属延绥镇管辖之延安府重归陕西布政使司治下”
由李邦华亲自宣读的这份圣旨,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李邦华的宣读还没有结束,孙传庭即回望了贺时雨一眼,两人的眼中说不出是惊喜,还是欣慰,又或者是惊讶和疑惑。
但是不管怎么样,当李邦华亲自读完了朝廷最新的旨意,孙传庭与贺时雨两个人,还是在大堂之上众人的小声议论声中高呼万岁,就地三叩首之后接了圣旨。
等到两人重新落座,李邦华接着说道:“河套之地收归版图,更名河中,朝廷在此设三司、置巡抚、驻边镇,可见此地在圣上心中地位。
“孙大人乃首任河中巡抚,重担在肩,任重而道远,到任之后分功田,招移民,开河渠,定赋税等等军务政务不胜枚举。
“然则其重中之重,则在确保鄂尔多斯诸部牧民妥善迁离此地!此中关节,料想孙大人已有所见!”
李邦华说完了这话,看着孙传庭,直到孙传统重重地点了下头,方才接着说道:
“圣上旨意,诸位皆已明白。有军功封赏条例在,朝廷决不会亏待有功将士。
“此番延绥镇移防东胜,河中之地世爵世土之外,即可由延绥镇各营有功将士,按照军功封赏条例既定之标准圈占,或自耕,或招佃,或放牧牛羊,悉听其便!
“至于定虏镇、宁夏镇、甘肃镇之将士,平定洮岷河西木速蛮之乱以后,亦当照此办理!
“诸位!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信哉斯言!”
李邦华这话说完,大堂之中人人点头称是。
如今的这位皇帝陛下,在奖功罚过的问题上,与其兄,与其父祖,已是全然不同。
有功,就一定会重赏,钱财,土地,爵位,官职,甚至封妻荫子,你想到的或者你想不到的,都可以给你。
这个问题,在座的这些文官武将,时至今日,都已经看得十分明白了。
正当众人品味着李邦华的话,等待着他的下文的时候,甘肃巡抚梅之焕突然说道:
“阁部大人!洮岷兵变发生以来,甘肃之地木速蛮暴乱四起,河西汉民生灵涂炭,正不知有多少汉民被杀!
“下官陆续接到沿边各口军报,河西各地汉民北逃,往投各口官军避难求活,大量汉民老弱云集沿边各口,林林总总怕不下二十万人!
“逃难百姓如此众多,军中即有粗粮,也难以支应太久!如今河套之地既复,鄂尔多斯辗转迁藏,何不以河套之地安置河西汉民?
“若以下官之见,干脆请旨圣上,下令开放陕甘宁夏延绥河中沿边各口,任由关内汉民出关屯垦!一者可救河西万千汉民于水火,二者可以此填充新辟之版图!”
梅之焕这话说完,立刻赢得了一片附和支持之声,定虏镇监军御史史躬盛,宁夏镇监军御史瞿式耜,甘肃镇监军御史刘之伦等人,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李邦华见状,略微点了点头,然后目视刚刚从延绥巡抚转任河中巡抚的孙传庭,说道:“孙大人以为如何?”
孙传庭见李邦华问自己,捻须沉吟片刻,随即朗声说道:“西北回乱已有数月,河西汉民苦之久已!正所谓救民如救火也,官府若不接收,百姓自去投贼,况且春耕时机将至,如何等得及吾等公文来去、奏章往返?!”
说到这里,孙传庭对着李邦华抱拳躬身说道:“以下官之见,开放关口,移民河中乃至朔方、九原,此事无须请示圣上!大人以阁老之尊身兼军机大臣,奉圣上之命坐镇西北,此事,大人自可一言而决也!”
听孙传庭这么说,其他人一起起身冲着李邦华说道:“阁老大人可一言而决也!”
李邦华见状,又想到崇祯皇帝的一贯思路,最后终于定下了决心,遂说道:
“既如此,三边总督衙门尽快行文甘肃、宁夏、延绥等各地边堡,传令守关边将,放开沿边各口,准许汉家百姓移民出关,前往河中、朔方、九原等地,开荒屯垦!”
第七九二章 人尽其才()
三边总督衙门里的议事,一直持续到花马池镇上花灯初上方才结束。
西北三边地区的头头脑脑等重要人物们,在军机大臣东胜侯李邦华的支持之下,就官军在西北的战略达成了一致。
跟着李邦华收复河套的几支官军和蒙古人马之中,新晋武川伯祖大寿已经奉命率领大同镇边军骑兵回师东归了。
虽然林丹汗带着察哈尔部的人马已经跑到青海去了,但是漠南蒙古诸部中此前归附过建虏的一些小部落,对于明军的到来依然是人心惶惶、举棋不定。
漠南蒙古各部之中较大的部落,一部分上层人物跟着林丹汗逃亡到了青海,一部分在林丹汗逃亡之后归附了女真人。
这一次,明军在关内的宣大腹地防守反击,打了一个胜仗,搞得建虏人马损兵折将,最终仓皇撤退。
这个结果出乎许多漠南蒙古上层贵人们的意料。
幸存下来的蒙古部落首领们,带着减员严重的人马,跟着建虏退回了漠南,很快就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惧怕明军报复,硬着头皮跟着建虏女真人继续撤往北方而去,但是也有一些小部落,不愿离开漠南草原,留了下来。
只不过,随着大明官军的进驻归化,这些小部落多数搞不清大明官军的意图,远远地避开了归化、集宁这些漠南的重镇,同时也远远地避开了大明官军派往归化周边的哨探马队。
但是他们并没有离开漠南。
李邦华带着当时云集归化的绝大多数骑兵马队离开之后,留守归化城的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隔三差五地就会接到派出的各路哨探传递回来的信息。
漠南广阔的草原旷野之上,仍然出没着一个又一个蒙古部落,他们少则三五百口,多则三五千口,既不归附,也不北迁。
王国梁得到的这些消息,自然一个接着一个地被转送到了李邦华的军前,然后经过李邦华之手,再继续被送往京师。
对于身在京师的崇祯皇帝来说,快速平定洮岷以及河西的木速蛮叛乱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林丹汗和黄台吉相继离开之后的漠南蒙古,却也需要永久性地收归版图之内。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必须有一支相对强大的骑兵回镇归化城。
毕竟漠北蒙古三大汗部还都拥有不俗的实力,这些人一旦在得知林丹汗逃亡青海而黄台吉也带着女真人撤走的消息之后突然南下,那么大明朝这边可就乐极生悲了。
如此一来,让这次被封为了武川伯的大同镇总兵官祖大寿,率军回师归化城,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曹文诏需要留在河套之地的西北角上开辟朔方镇守府,自然无法东归了。
至于靖远伯山海镇总兵官赵率教,及其麾下的山海镇官军骑兵,暂时也没有东归的必要。
因为山海关的步卒有坚固城池可以坚守,而且顶在山海关数百里外的辽东镇,还有一条坚不可摧的宁锦防线。
所以,崇祯皇帝根本不必担心山海关方向的安全。
而赵率教这样的边军大帅一级的人物,搁在如今的山海关,也实在是一种浪费。
再加上赵率教本人,原本就是出身于甘肃镇辖内靖虏卫的武进士,对于河西地区的山川兴胜、兵要地志等等谙熟于胸,让他留在西北,参与西北的平乱,也正是人尽其才。
崇祯三年三月十九日上午,也即三边总督府会议结束之后的第二天上午,军机大臣东胜侯李邦华即带着靖远伯赵率教所部山海镇官军骑兵六千余人,以及蒙古部落首领俄尔克褚虎尔、吉仁泰两部蒙古骑兵四千余人,浩浩荡荡,一路风烟地,朝着花马池东南的延安府开去。
陕北延安府这个地方,在西北的战略大局上到底有多么的重要,或许只有如今远在大明京师的崇祯皇帝才知道得最清楚。
在这个问题,包括一向还算是比较有大局观的李邦华,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些不以为然。
毕竟如今延安这个地方,既不是通衢大道,也不是财赋重地。
特别是在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反复破坏之下,崇祯三年春天的延安府早已是田地荒芜、残破不堪,除了沿着延河修筑的狭长府城之内还算是稍有人气之外,延安府城的周边各地,也早已经没有了过去稠密的人口。
若不是之前延绥镇的监军御史马懋才在甘泉峪屯垦两年多来打下的基础,那么李邦华带着如许规模的骑兵大军前来,恐怕连人吃马嚼需要的粮草都供应不上。
不过,由于之前一系列的事实似乎已经证明,远在京师中的皇帝陛下似乎具备一种异乎寻常的预知和洞察能力,所以得封东胜侯之后的军机大臣李邦华,对于崇祯皇帝的旨意已经养成了服从的习惯。
只要皇帝的想法,不是过于匪夷所思,不是过于违背常识,他都会尽量说服自己接受,然后顺着皇帝的思路去做出各种具体的安排,并且尽可能去做一些查漏补缺的工作,把皇帝的想法变成现实。
而这一点,也正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期待看到的一个结果。
既然他通晓历史大势,他就没有必要总搞什么廷议、会推或者广开言路之类的把戏。
因为那样做,对他来说,纯粹是浪费时间而已。
李邦华带着大军来到延安府城之后,马懋才自然赶来拜见。
而李邦华也在宣告自己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奉旨坐镇延安府城的同时,给马懋才带来了一道来自朝廷的旨意:
着即免去马懋才延绥镇监军御史一职,由该员即时转任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并以陕西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