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413节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413节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愤怒,反而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受宠若惊。

    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黄台吉率领大军屯兵居庸关以北不远之处的怀来城时,他想象中的对手,也就是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本人,居然就在居庸关的关城之中!

    直到这时,一直坚信黄台吉是天命所归,这一次也同样必将胜利的满珠习礼,心中突然生出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且说牛聚明在永胜楼中说完了那番话,不管是崇祯皇帝本人,还是此时崇祯皇帝身边的近臣,其实多多少少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满珠习礼的身份。

    虽然在这样的场合之下见面略微显得有些尴尬,但是崇祯皇帝还是说道:“宣他进来吧!”

    牛聚明连忙起身,然后来到门口摆出了一个请的姿势,满珠习礼略略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科尔沁人装束,强自稳定心神,迈过门槛,大步跨进了屋内。

    然后,他想也没想,就跟在牛聚明的身后,下了跪,行了礼。

    到了此时,室内的文官武臣们方才出了一口气,氛围顿时缓和了许多,也都不再紧绷着脸怒瞪着眼了。

    面见天子时的礼节问题,从来都华夏君主与各种非我族类的夷人打交道时候的一个大问题。

    好在眼前这位崇祯皇帝在这个问题上从不较真,而前来出使送信的满珠习礼也十分配合,一路跟着牛聚明,牛聚明怎么做,他便怎么做。

    看见满珠习礼行了礼节,崇祯皇帝当即说道:“满珠习礼,奴酋黄台吉遣你叩关来此,所为何事?”

    满珠习礼刚刚从得知眼前这位年轻人就是崇祯皇帝的巨大震惊之中缓和过来,此时骤然听了崇祯皇帝的问话,平时学来的汉话,可以说是十句忘掉了九句,还有一句卡在嗓子眼儿里就是出不来。

    直到随侍在皇帝一侧的理藩院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再次用蒙古话大声地重复了一遍皇帝的原话,满珠习礼才反应过来,连忙说道:

    “塞北小臣奉大金国皇帝之命,为大明皇帝陛下特送来议和国书一封!

    “两国今后若能参照察哈尔之例封贡互市,大金国皇帝愿与大明皇帝陛下择地盟誓永远和平共处!”

    满珠习礼结结巴巴地说照本宣科说完了黄台吉教给他说那套说辞,心里一阵紧张。

    大明朝的皇帝亲自到了居庸关坐镇,这说明黄台吉率军入侵南朝的这件事情绝对不可能善了。

    想用这样一封和书就换得全身而退的黄台吉恐怕是打错了算盘了。

    等到吴惟英把满珠习礼的蒙古话翻译成汉语,说给崇祯皇帝和皇帝身边的大臣们听之后,满珠习礼又连忙双手举起一封书信。

    曹化淳亲自上前,将黄台吉写给崇祯皇帝的那封议和书信接了过来,然后恭恭敬敬地递到了皇帝的手中。

    还好,黄台吉的这封书写是汉语书写的,而且是端端正正工工整整的馆阁体。

    崇祯皇帝接过书信,一目十行迅速看完,然后一边将手中书信递回给曹化淳,示意他转递给在场的其他文武大臣传阅,一边对着牛聚明说:“使者奔波辛苦,牛郎中妥善安置!”

    牛聚明连忙领旨,上前将满珠习礼搀扶起来,就要带他离开。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对着满珠习礼说道:“满珠习礼,你姐姐海兰珠对你甚是惦念,依着朕的意思,如今你既然有缘来到居庸关与朕相见,莫不如径直到我大明京师盘桓一段时间,以解令姐思乡之情!”

    满珠习礼听了这话,身形顿时定住,本以为送完了书信就算完成了使命的他,立刻就知道,想来或许容易,想走可就难了。

    但是愣怔片刻之后,满珠习礼还是回过身,再一次郑重其事地行了礼,谢了恩,跟着牛聚明离开了居庸关北关城头的永胜楼。

    这个时候,永胜楼中的其他文武大臣们,也都已将满珠习礼带来的黄台吉的所谓国书传看完毕了。

    看着神色各异的伴驾臣子,崇祯皇帝说道:“奴酋黄台吉的国书都看完了?说说吧!都有什么想法!”

    方才临时担任翻译的理藩院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当即说道:“奴酋简直痴心妄想!以其偏居一隅之化外野人,何德何能竟然妄图与我大明天朝并列而为万里大国?!

    “如今林丹汗西逃,漠南之地暂无主,况其地近大明,此天之所以赐我大明也!我大明又岂能将此天赐之地拱手而让人?!”

    能够跟着皇帝来到居庸关的伴驾大臣,都是经过崇祯皇帝钦点的,觉得还行,还能够明白自己心意的大臣。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可不会闲着没事给自己找罪受,带一帮子御史言官文人雅士之类的职业喷子随驾到这个地方来。

    因此,吴惟英这话一说完,永胜楼中都是附和之声。

    最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了随驾的唯一一个阁臣的徐光启说道:“且不说东虏与我大明世仇也!单说这一次,东虏破我边关,毁我城池,抢掠大同宣府两地,无数人民百姓遭难,这斑斑血迹,又岂是一封和书可以抹杀得了的?!

    “何况如今塞北之局势,已是迥然有别于从前,林丹汗其人虽然桀骜无礼,然其沉湎酒色、专注于内,兼且其部众但知游牧、不事生产,林丹汗虽然号称虏中名王,但察哈尔却是实力日损!”

    “然而如今林丹汗西奔,东虏入主漠南,若大明无动于衷甚至袖手旁观,昔日尚称太平之大同、宣府,今后亦必如辽东一般,再无宁日矣!

    “况且此次东虏由杀胡口入我内地,此乃辽事兴起以来数十年之未尝有之者也!有此一遭,我大明与建虏之间即已不能并存而两立也!”

    徐光启的话更多地得到了永胜楼中文武大臣们的赞同。

    黄台吉妄想签订城下之盟,以大明承认黄台吉对蒙古的征服为条件,换取建虏的退兵,然后与大明以长城为界并立而治,一为北朝,一为南朝。

    这当然是痴心妄想。

    崇祯皇帝本来也没有与黄台吉议和的意思,当下立刻就认可了徐光启的说法。

    不过既然黄台吉遣使来了,大明朝的这一边总不能跟往常一样不接触、不答复、不回应,就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吧。

    终究还是要派个人过去,给黄台吉一个答复。

    崇祯皇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征求伴驾文武大臣的意见,方才还气氛热烈的永胜楼中很快就沉寂了下来。

    人人都知道这趟差事虽然可能比较露脸出风头,但是风险实在太大,弄不好要掉脑袋。

    毕竟大明朝的这边可没有满珠习礼这样在建虏和大明两边都有所依靠的人物啊!

    过了片刻之后,见众人之中没有人自愿站出来奉旨前往敌营去送国书,崇祯皇帝正要开开说话,却突然听见侍立在自己身侧的御前侍从武官邓天河率先走了出来。

    只见两人跪下抱拳说道:“启禀陛下!微臣愿领旨往前奴酋营中一行!”

    邓天河表明了这个态度之后,同样担任御前侍从武官的杨振,也跟着走了出来,来到皇帝面前郑重跪下,说道:

    “启禀陛下!微臣亦愿领旨往前奴酋营中传达陛下旨意!”

    看着这两个比自己年长数岁,但却已经在军中征战了多年的年轻将领,崇祯皇帝十分坚定地摇了摇头。

第六六零章 为朕分忧() 
开什么玩笑,他怎么会舍得让这些重点提拔培养的年轻将才们去送死呢?

    这些御前侍从武官,可都是他刻意选拔出来加以重点培养的人物,将来是要替皇帝掌管各方军政要务的预备人选,岂能白白浪费在奴酋的营中?

    眼下这一批御前侍从武官之首阎应元,也在崇祯皇帝这次临行离京之前,安排到了京师五城兵马司之中任职去了。

    而在留下的人中,就渐渐地以邓天河、杨振这种曾经的沙场悍将为首了。

    两人这个时候表明了态度,其他的御前侍从武官也都一一表态,愿意前往奴酋营中送信。

    但都被崇祯皇帝摇头拒绝。

    这时,理藩院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副使姜曰广相继站了出来,表达了愿意前去奴酋营中给予建虏答复的意愿。

    不过也被崇祯皇帝毫不犹豫地一一拒绝了。

    将心比心,若是黄台吉派来的不是满珠习礼,而是他麾下的任何一个心腹大臣或者投降汉奸,崇祯皇帝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之处死。

    那么自己派过去的人,若是带着自己故意激怒黄台吉的大明圣旨前去,除非黄台吉的修养已经达到了唾面自干的程度,否则一定会忍不住动手的。

    又过了片刻功夫,崇祯皇帝看看无人再站出来,于是目视着曹化淳等内臣,缓缓说道:

    “曹化淳,尔等天子内臣之中竟无一人可为朕分忧乎?!”

    还在观望事态发展的曹化淳,骤然闻听此言,顿时满脸通红,连忙走到当中跪下,说道:

    “启禀陛下,奴婢手下心思灵巧之人倒是不少,但此时多在京师大内伺候,跟着老奴来此行在听用的,却也不甚多,且以奴婢之见,此等国家大事,这等人如何参与得?”

    除掉了阉党在宫内宫外的势力之后,崇祯皇帝对曹化淳的态度一直都很冷淡,虽然让他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内臣中的一把手,也就是所谓的“内相”,但是军机处的设立,却让这个司礼监随即就被架空了权力。

    自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后,曹化淳反而一直把持不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心思,以及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态度了。

    所以尽管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但是曹化淳却没有享受过一天当年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风光,而是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地在皇宫大内度过着每一天。

    这次皇帝御驾亲临居庸关,钦点他这个潜邸时期的老人伴驾,皇宫大内的太监之中有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曹化淳时来运转的征兆。

    原本就是跟着曹化淳在信王府混饭吃的高起潜、杜勋等人,也纷纷前来送重礼烧冷灶,想要在曹化淳手下谋个差事,伴驾御前,以图哪一天被皇上看见,然后重新想起他们当年鞍前马后奔波效劳的好来。

    这其中头脑灵活、伶牙俐齿的杜勋,很快进入了曹化淳视线,被曹化淳相中,跟着曹化淳来到了居庸关里。

    宫里的这些事情,如今瞒不住皇帝。

    再者说了,曹化淳也没有要隐瞒的意思。

    内臣中有品秩的随驾人员名单,都是经过司礼监拟定了以后,交给崇祯皇帝最终审定下来的。

    此时,崇祯皇帝突然问起这个问题,曹化淳连忙解释着说出这番话来。

    崇祯皇帝听完说道:“你说的这些,朕也都知道。你且先为朕推荐几个人选,以便朕好选择!”

    曹化淳连忙说出一个人选来,崇祯皇帝听了后没有印象,于是让他再说一个。

    结果,曹化淳又说出一个,崇祯皇帝还是没啥印象,然后继续让他推荐。

    就在永胜楼文武大臣的众目睽睽之下,曹化淳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说出了第三个人选。

    只听他说道:“启禀陛下,如今行在尚有一内臣名曰杜勋,乃陛下当年潜邸之老人也!或可堪当重任!”

    曹化淳这话说完,崇祯皇帝当即说道:“可以!杜勋此人,朕有印象,头脑灵活、伶牙俐齿,足以堪当重任!”

    崇祯皇帝早等着曹化淳说出杜勋这个名字了,即便他到最后也不提,皇帝自己也会提出来的。

    当天晚上,曹化淳拿着崇祯皇帝亲自手写的圣旨,在随驾中书舍人们的监督之下,于行在的司礼监掌印处,盖上了专门用于对下传旨的大印。

    也是在这个时候,曹化淳方才看到了崇祯皇帝写给奴酋黄台吉的答复,心中震惊之余,也为杜勋的这趟出使奴酋敌营由衷地捏了一把汗。

    但是此时,一切都已经确定了。

    曹化淳看着杜勋也不能多说什么,只是一再反复地交代他,到了奴酋敌营之中可以见机行事,但却万万不可坠了大明皇家的气概。

    然而对于终于等来了皇差的杜勋来讲,对这样出使虏营的皇差却是一万个不愿意。

    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曹化淳,将这个前往敌营之中送信的差事转交给别人。

    后来,见事已至此,根本不容更改,他也只好哭丧着脸接受了。

    转而寄希望于此次出使敌营能够活着回来,然后在崇祯皇帝的面前露脸,从此飞黄腾达起来。

    第二天上午辰时,崇祯皇帝让牛聚明从满珠习礼带进居庸关的那队科尔沁骑兵之中选出两个人来,让那两人带着杜勋一路出关往北。

    就这样,杜勋与那两人一起,三人三马,一路往怀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