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3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这么容易的话,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也不会没有可用之兵了。
事实上,将经过了初步体能训练,通过了体能考核之后的新兵,按照计划好的编制拉出来,形成一支人马,还只是完成了近卫军第一镇编练的第一阶段。
这样经过初步训练的人手很容易拉起来,但是装备他们的新式火枪火炮以及盔甲弹药,可没有那么容易一步就到位了。
而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皇帝会允许葡萄牙人,也就是安东尼奥…德…卡波和迪亚士这两个外国人,在通州八里桥,开设“迪亚士火药厂”的原因。
因为武备院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是根本满足不了现在大明军队对于新式火器弹药的庞大需求的。
已经认识到了朝廷新式火枪火炮强大威力的东江镇、辽东镇、瀛洲镇守府、热河镇守府,以及山西剿匪前线,云贵平叛前线的文官武将们,隔三差五地就上书请求皇帝拨付更多的新式火枪火炮和火药弹丸。
这些纷至沓来、来自各地的请求,崇祯皇帝也不能一概拒绝,只能是从武备院可怜的产能与产量之中匀出来一部分,运送各地,满足他们的部分需求。
而且直到现在,通州和白冶城两处枪炮厂,崇祯一式前装燧发滑膛枪的生产能力,每个月生产出来的堪用品,也不过超九百杆左右。
至于崇祯元年底定型生产的两款火炮,月产量总共也不过六十门左右,其中要塞城防型的红夷大炮,即崇祯皇帝亲自命名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每月能够运送出厂的堪用品,月均也不过二十门而已。
至于比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型号小一点的中型佛朗机炮改进型,也就是崇祯皇帝命名的“崇祯一式后装滑膛子母炮”,从今年三月开始,月均产量也才超过了四十门而已。
因为熟练的工匠就那么多,皇帝口袋里的银子也就那么多,若是想要培养出一批熟练的工匠来,就要浪费掉大量的财力和资源。
这其中的矛盾,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军机处的一纸公文或者崇祯皇帝的一道旨意就能够解决的啊!
第五二七章 谁是傻子()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话说的可不是赚钱,说的乃是花钱。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打仗打的是人力,是人数,是训练有素的士兵,给他装备一把刀,一张弓,一杆长矛,就能让他上战场发挥作用。
可是,到了火枪火炮盛行的时代,就不光是依靠这些了,除了训练有素的士兵之外,还需要更加大量的火药、弹丸,大量堪用的轻易不会伤及自己的火枪火炮。
正因为如此,崇祯元年十二月拉起来的,如今满编足有一万六千多人的近卫军第一镇,直到崇祯二年五月中旬,才算是真正正正地实现了齐装满员。
而齐装的意思,指的就是近卫军第一镇所有营头,直到今年五月才实现冷热兵器的全部装备到位,不管是崇祯一式燧发火枪,还是装配了一尺八寸精钢透甲锥的丈八长枪,或者是水力轧制的精铁板甲,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份。
满员的意思,指的则是近卫军第一镇里的新兵种,也就是因为武备院手榴弹、燃烧弹的定型量产而出现的直属中军的掷弹兵营了。
崇祯元年十二月的时候,近卫军第一镇成军离开涿州之后,涿州新军训练大营新军兵员的招募和训练,始终就没有停顿过。
崇祯皇帝视察过武备院枪炮厂之后,近卫军第一镇补充一个掷弹兵营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
位于白冶城的矿营,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快就搞出了掷弹兵,而近卫军第一镇却不能自己募兵编练,他们需要的兵员只能从涿州新军训练大营之中挑选和补充。
从近卫军第一镇向军机处提出申请,到军机处报给崇祯皇帝批复同意,然后再由军机处将掷弹兵营的训练需求,下达给涿州新军训练大营,然后由涿州大营但要求训练,最后再由军机处派员,会同近卫军第一镇考核接收。
这个过程,即便是特事特办,也需要三四个月才行。
就是因为这样,去年底成军的近卫军第一镇,直到今年五月中旬,才真正实现了齐装满员。
也是一直到了这个时候,近卫军第一镇中编制的区区五千名燧发火枪手,也才人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崇祯一式前装燧发滑膛枪。
为什么武备院的生产效率如此低下,或者说武备院两处枪炮厂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生产出了这么一点燧发枪?!
不是武备院生产效率低下,也不是武备院两处枪炮厂产量太低。
而是因为从崇祯元年七月,崇祯一式前装燧发滑膛枪定型生产以来,到崇祯二年五月中旬,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十一个月而已。
崇祯元年八月以后,由于枪管生产工艺的改进,崇祯一式每个月的产量,才达到月均九百杆左右而已,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枪炮厂的工匠们在高额薪水的激励之下,再接再厉连轴转超常发挥,也不过一共造出来一万一千多杆而已。
与这样的产量相比,需要装备的地方却是一个无底洞。
作为皇帝的亲军锦衣卫需不需要?
御前护驾的天策卫需不需要?
拱卫宫禁的羽林卫需不需要?
保卫京师的京师三大营需不需要?
再加上给东江镇的一部分,给辽东镇的一部分,袁崇焕三边总督辖地的一部分,以及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得到了大批量装备的白冶城矿营,还有瀛洲镇守府、热河镇守府。
当然,还要顾及山西前线的需要,云贵前线的需要。
此外,还有袁可立编练的漕营,卢象升编练的天雄营,哪个地方不得多少装备一点啊?
正因为需要装备新式火枪的地方是如此之多,所以每个月武备院出产的崇祯一式前装燧发滑膛枪,一出厂,就有许多人都在盯着。
尽管分配装备的审批权力,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本人的手中,但也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能够最后落到近卫军第一镇的新军手中。
不是崇祯皇帝对近卫军第一镇不重视,而是更加需要的地方,总是会在适当时候出现在崇祯皇帝的面前。
说到底还是产能不足,产量不够罢了。
毕懋康、孙元化等人,对于武备院两处枪炮厂的产量不满意,并且常常因为影响到近卫军第一镇的真正成军,以及第二朕的迟迟不能成军而内疚自责。
但是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武备院设立不过一年多来,崇祯一式前装燧发滑膛枪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一千多杆的数量,他已经非常满意了。
毕竟这是在十七世纪的二十年代,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虽然是个穿越客,但是凭他一个人的见识,却改变不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生产能力。
枪管可以参照超越这个时代见识的铁模铸造法进行批量生产,而且生产出来的枪管,其基本质量还要优于锻打出来的枪管。
但是采取铁模铸造的方法批量生产,却并不意味着批量铸造出来的枪管内壁,就是直接可以使用的。
事实上当然并非如此。
批量铸造出来的枪管,仍然需要使用工具钢钻头来反复不断地打磨。
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打磨,才能将枪管的内壁打磨光滑,达到作为滑膛枪堪用的程度,否则火枪炸膛的风险就依旧避免不了。
正因为崇祯一式火枪枪管的制造,仍然需要大量的纯手工作业,所以相对有限的合格堪用枪管的产量,一直制约着两个枪炮厂的火枪产量。
即便是武备院如今已经按照崇祯皇帝的指点,采取了分工协作、流水作业的生产管理,枪管的基本管材数量不成问题,但是由于打磨枪管内壁的环节必不可少,所以依旧解决不了合格枪管的大批量生产问题。
为了近卫军第二镇的编练而招募的第二批新军兵员,已经集中在涿州训练大营累计训练满三个月了。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新式火枪和标准的制式军械装备,到现在还只是在涿州大营完成了最基本的体能和队列训练,还没有办法正式成军,没有办法正式编建近卫军第二镇。
如果不是因为燧发火枪的生产和控制,对于朝廷来说太过重要,崇祯皇帝早就同意罗德里格斯希望在通州开设“罗德里格斯火枪厂”的这个请求了。
不过,即便新式火枪火药等军械物资如此紧张,当李信派人拿着书信找到牛聚明,然后牛聚明又通过军机处,在七月十一日上午,呈文给崇祯皇帝,申请优先供给一批火枪火枪及新军制式军械装备物资的时候,崇祯皇帝还是将武备院六月份新出厂的全部燧发火枪和半数火炮,坚持批给了李信及其麾下旅顺镇守府的新编军队。
至于背后的原因,则是准备在黄台吉率军西进征讨察哈尔,或者绕道蒙古南下攻击宣府、蓟镇一线长城要塞的时候,让李信所部有能力通过旅顺镇守府这个方向,给予建虏的两白旗以有力的打击。
黄台吉希望通过假装议和来麻痹大明君臣,然后率军西进,先征察哈尔,再南下攻击大明长城沿线,但是崇祯皇帝也不是傻子,虚与委蛇地与建虏搞议和谈判,当然也有他自己的盘算。
如果说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最担心的是崇祯二年冬十月黄台吉率领建虏和蒙古联军,从蓟镇边墙北面破关而入的话,那么经过了一年的精心准备,如今崇祯皇帝最担心的,反而是因为之前的种种改变,特别是如今东江镇力量的增强,而使得黄台吉不敢再来了。
因为一年多来,崇祯皇帝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目的就是为了建虏的叩边入侵而做足准备,到时候给黄台吉一个毕生难忘的惨痛教训,让他永远不敢再踏入京畿之地一步。
可若是因为之前的一些改变,使得黄台吉不敢再来入侵,那么此前所做的那么多准备,岂不是白费心思了吗?
第五二八章 李信归宗()
说到底,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其实并不想将灭亡建虏后金国的决战,放在辽西或者辽东这样的地方打。
因为那里距离后金国的腹地近,而距离大明朝的腹地远。
搁在关外的话,后金补给容易,而大明补给困难。
而若是放在蓟镇边外或者宣府边外,哪怕是搁在大同边外,都要比搁在辽东好得多了。
等到大明军队的主力,在宣大或者蓟镇的边外,与建虏主力决战的时候,辽东镇、东江镇,以及旅顺镇守府乘势攻入建虏后金国的腹地,那么就算后金国不灭,它也得脱层皮。
因此,旅顺镇守府所在的辽东半岛,在对后金作战中的战略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至少在目前崇祯皇帝所设想中的灭亡后金国的计划之中,李信及其旅顺镇守府,将扮演一个与东江镇不相上下的角色。
特别是在辽东半岛的南端开辟一个新的战线,一方面可以牵制两白旗的力量,另一方面有朝一日也可以制约东江镇的力量。
并不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安东侯毛文龙或者平壤伯刘兴祚等人不放心,而是这两个人的将来发展究竟会怎样,说实话,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心里也没有底。
不管怎么说,新设一个旅顺镇守府,把李信放在旅顺,让他在辽东半岛的南端,发展起来一支完全不同于东江镇的新生力量,这一点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对于大明朝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总归没有坏处。
七月十三日的傍晚,前武英殿中书舍人、现旅顺镇守使兼登莱镇监军御史李信,在青州府安丘城外的营地之中,接到了好友兵部职方司郎中牛聚明派人送来的公文和信件。
公文的内容很简单,是牛聚明从皇帝那里为他要来的各种军械明细列表。
崇祯皇帝在武备院制式军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批给了他一千杆崇祯一式燧发火枪,二十门崇祯一式后装滑膛子母炮,火枪弹丸两万颗,火炮弹丸六千颗,迪亚士火药等各类火药两千五百担,手榴弹三千枚,燃烧弹两千枚。
此外,还有丈八长枪三千杆,狼铣两千杆,筋角复合弓三千张,普通长柄戚刀两千把,环檐铁盔、铁质胸甲、藤牌巨盾各五千副,以及旅顺镇守府金鼓旗牌等等物品。
有了牛聚明派人快马送来的这一张武器清单,李信及其麾下众将,都是松了一口气。
这张武器装备的清单,是按照当初崇祯皇帝定给旅顺镇守府的军队编制,也就是按照五千人的标准来供给的。
与如今的实际情况有着不小的出入。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些武器以后,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