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28节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8节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的是,这次上报的数字总算挤出了不少空饷的水分,还算是有点良心,可以为朝廷为朕省下一点银子,让朝廷也能够喘口气。

    “忧的是,我大明北边号称百万的军队,如今烂到了骨子里,九边加上京营,也只有区区四十万人,对上蒙古,对上建虏,我大明如何能够确保必胜?

    “从这些数字上,朕也总算是明白了辽东屡战屡败的原因。如今核查兵员的事情告一段落了,你们也都说说吧,这个事情怎么办?”

    听见皇帝询问,张惟贤看了看孙承宗,然后离座,跪地说道:“陛下,臣有罪。请陛下恕罪。”

    朱大明也明白张惟贤的意思,对他说道:“爱卿不必如此。朕早已说过,之前的问题一概不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京营及九边虚报冒领早就成了惯例,既然之前的几十年,朝廷都不予追究,对过去留下的问题,朕自然也没有追究问责的必要。这一次,爱卿掌管下的五军都督府和京师三大营能够如实上报实有兵员,朕已很欣慰。爱卿平身吧。”

    张惟贤听了这话,起了身,重新落座,然后对着皇帝说道:“陛下,如今已近年关,京营及九边欠饷的问题不能再拖了,还请陛下尽快勒令户部,按照上报人数补发部分欠饷,让九边及京营士卒过个好年。”

    听了张惟贤的话,朱大明略一颔首,然后望向孙承宗。

    孙承宗立刻躬身说道:“陛下,英国公所言有理。如今寒冬腊月、年关将近,欠饷实在不宜再拖,如今九边和京营已经上报兵员数额,情况与过去比好了很多,据臣督师蓟辽期间所知,至少辽东镇的情况基本属实,期间或有出入,但都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如今天下纷乱,对些许小节也不宜追究过甚。请陛下明察。”

    听了孙承宗说的话,朱大明说道:“两位爱卿所言极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些道理朕都懂。既然如此,朕如今手里也算有些银子,就从内库拨付四百万两,按照人均十两的标准先发一部分吧,尤其九边的士卒,辛苦了一年,也的确该过个好年了。”

    孙承宗、张惟贤一听,两人不约而同,一起离座跪地,口称陛下英明,这些话确确实实是发自内心的。

    对如今的皇帝,这两个人也都是钦佩至极,十八岁不到的少年天子,一点没有大明之前皇帝的毛病,既没有胡作非为的毛病,也没有贪财好色的毛病,自从即位以来,夙兴夜寐、兢兢业业,虽然也有敛财和懒政的骂名,但那些言官的说法完全是出于不了解,眼前的皇帝即使每旬日才上一次大朝,但内阁和军机处却是没有闲下来过,文华殿的小朝会,武英殿的军机处,都是处理朝务更高效的手段,朝政的运转比过去不知道要顺畅有效了多少。

    这次更是这样,四百万两银子,皇帝一句话,说拿出来就拿出来了,根本不需要两个人明说,也不需要朝臣再三的请求,根本没有一点传说中贪财的样子。

    朱大明当然也有点肉疼,虽说这两个月来,靠着抄阉党的家,内库的银子暴涨,但花销也大,舍了皇庄不说,目前一个新军没招募,但投入的银子已经过百万了。

    另外重开遵化铁厂也是个无底洞,光是李邦华前不久一次带走的银子就是六十万两。

    还有孙元化之子孙和鼎带人前去澳门购炮,尽管首次带去的定金不算多才二十万两,但将来购炮、雇人,乃至建立铸炮厂的花费必然小不了。

    加上投给农事院研究推广新型农作物的银子,以及贴补给户部,让新任尚书毕自严派人往江南购粮平抑京师物价的百万两,再加上这四百万的军饷,抄进来的虽多,但花出去的也多,完全就是个过路财神。

    好在最近拖鹿善继的福,锦衣卫从长芦盐官和张家口等地盐商那里,又抄出了一笔银子,正陆续运回京师,正好用来顶上这次补发军饷花掉的窟窿。

    当然,最让朱大明心里没底的,还是这些银子拿出去最终会有多少中途蒸发掉,多少真正能够发到底层士卒的手中,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第四十六章 裁撤中官() 
给九边补发欠饷是件好事,也是件大事。虽然没有动用户部的储蓄,但也应该让朝廷上下知道。

    一个是让天下知道皇帝重视九边,另一个也是让天下知道皇帝并非一毛不拔,抄阉党抄来的银子虽然进了内库,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充作国用。

    所以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初五,皇帝又叫了大起。

    经历头几个月皇帝的勤政与病倒之后,京师的朝臣们也基本上认可了如今的规矩,那就是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不出意外的话,皇帝都来参加大朝会,其他时间则是皇帝与内阁、军机处的小朝会。

    一开始,每天的大朝,朝臣们都来,但皇帝不一定来,皇帝不来时就会让曹化淳过来说一声,有事上疏,无事退朝。如今虽然没有明发诏旨,但朝臣们也摸清了规律。

    其实多数大臣也都不想三更起床、五更上朝,夏天的时候这样还勉强能够接受,如今这天寒地冻的,朝臣们也乐得皇帝早上不搞大朝会。

    因此皇帝一开始辍朝的时候,还有一些御史言官上书劝皇帝要振作、要勤政,但后来越来越多地人觉得这样也挺好。

    皇帝又不是完全不上朝,各种朝务也不像万历或者天启年间总因皇帝怠政而被耽误,所以渐渐地也没人闲着没事老上书给自己找不自在了。

    这才不到两个月,就形成了新的规矩,逢五大朝,其他时间皇帝到文华殿、武英殿与阁臣议事,没有这个资格的人当然是该干嘛干嘛去。

    十二月初五一大早,朱大明起床,就在坤宁宫里陪着皇后简单吃了早饭,然后看看太阳已近升起,摆驾皇极殿。有资格到皇极殿上朝的人,除了御史言官,剩下的都是京官里有地位的高品大臣。

    这些人都是人精,几次大朝,皇帝什么时间来,他们也摸着了规律,所以不会像从前那样三更就起来,五更就到位,而是五更才起来,简单吃了早饭再赶来,时间也完全赶得上。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可谓彼此两便。

    朱大明在司礼监、东厂、锦衣卫以及拱卫司人等的陪同下,进了皇极殿,百官跪拜,然后坐上御座,请百官平身,等等。

    一套程序走完,朱大明说道:“议事前,朕先说句话,今后每月逢五日辰时正,朕到皇极殿大朝听政。其他时日,朕在文华殿和武英殿与阁臣议事,并召见众卿。”

    传统所谓的辰时正,就是后世的上午八点整。说完不待众臣吱声,即示意曹化淳大朝开始。

    曹化淳随即上前喊道:“十二月初五日皇极殿大朝,皇上驾到,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就有一朝臣从文官班列之中走出,上前跪拜行礼,然后说道:“臣督察院御史倪元璐有事启奏。”

    朱大明对倪元璐当然有印象,于是冲他点了点头,示意他说。这个倪元璐,在明末的历史上基本上还算是个正面人物,也是崇祯皇帝自缢之后,最后为之死节的少数文臣之一。

    正想着,只听倪元璐说道:“陛下,魏逆伏诛以来,朝廷内外党附魏逆之人或论死或下狱,足见陛下天纵之英明,只是如今京师内外虽清,而九边及天下尤未靖,魏逆之党徒所在多有,有的仍然大权在握,或为封疆大吏,或为镇守中官。尤其九边重镇,至今仍有魏逆所派之监军内臣。臣以为此大不妥也。臣请陛下尽快裁撤九边各镇之监军内臣,纠查其中不法者,按律论罪。”

    对这个事情,朱大明当然也有考虑,本就打算将补发军饷与此事结合在一起处理。所以听了倪元璐的话,先是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施鳯来等阁臣,问道:“内阁怎么看?”

    施鳯来之前看皇帝大有同意的意思,于是试探着说道:“如今监军内臣确实是先帝时派出,今陛下即位四月有余,更换自在情理之中。更换监军内臣此乃陛下私事,陛下可酌情定夺。但是若说裁撤,还请陛下三思,为九边各镇派设监军,自弘治以来即为惯例。总兵掌管练兵作战,监军掌管钱粮叙功,相互制衡,方保边镇无虞。若只说裁撤,而无替代之法,恐有不妥,臣请陛下三思。”

    朱大明看李国鐠,李国鐠当即说道:“臣附议。”

    这时,孙承宗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倪元璐之言有理,如今九边各镇监军内臣皆为先帝当年所遣,而当年魏逆总管内臣,所遣之人皆为魏逆党羽无疑。至于是更换还是裁撤,臣以为监军内臣可以裁撤,同时选派文臣充任监军,如此可纠正内臣监军之弊端,而无边镇尾大不掉之忧虑。这是臣的一点浅见,请陛下明鉴。”

    孙承宗话一说完,文臣班列之中呼啦啦地跪下了一群人,皆说:“臣请陛下裁撤监军中官,择文臣知兵者监军边镇。”

    朱大明一看这样了,当即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撤回九边各镇的监军内臣,由朝廷统一派驻监军御史,监军御史接替原有内臣,继续掌管各镇钱粮叙功等事宜,直接隶属督察院,不归九边各镇督抚、总兵管理。至于监军御史人选,就由内阁与军机处,三日内会同督察院,从科道官和内阁六部之中选取委派。”

    皇帝的话让倪元璐听得一愣,原来事情可以这样办。他的初衷不过是除恶无尽,裁撤监军太监,继续打击阉党,像他们这样的进士文人,最担心的就是内臣干政,如今皇帝圣明强势,内臣干政的问题几乎没有了,但是内臣监军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本以为这件事没这么容易的,没想到皇帝不仅同意了,而且想得比他还周全,一向清高自傲的倪元璐,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皇帝深不可测,虽然年轻,但对朝政的理解和把握,要比他这个天启二年二甲前列的进士深刻多了。

    孙承宗、张惟贤,以及大殿中的朝臣们,内心身处的想法与倪元璐差不多,也都被皇帝的熟练手腕震住了,这个转过年才十八岁的皇帝真的只有十八岁吗?

    当然了,这个时刻也不容他们多想,皇帝话音落下片刻,满大殿的文武大臣们,在施鳯来等阁臣的带领下,都跪下高呼“皇帝英明,吾皇万岁”了。

    崇祯皇帝即位后才任命的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标站起身后还在心里想,这个皇帝确实是英明睿智。今后督察院的权责更大了,不仅负责监察朝堂百官言行,监察大明两京十三省政务,今后还要代表朝廷负责监察九边十二镇督抚总兵的作为,督察院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权力,更别说出过这样的风头了。

    殿中一些年轻气盛的御史言官们,与他们的上司一样,也顿时扬眉吐气起来,看来皇帝还是重视言官的啊。

第四十七章 御史监军() 
看皇帝这么不假思索就接受了倪元璐的谏言,充分显示出了纳谏如流的胸襟,其他一些官员也受到了鼓励,纷纷拿出弹章,向皇帝进谏。

    此前弹劾过魏忠贤的钱元悫再次站了出来,弹劾浙江巡抚潘汝桢,说潘汝桢是第一个上书请为魏忠贤立生祠的地方督抚,首开封疆阿附魏逆之先河,无耻尤甚。

    同样是之前弹劾过魏忠贤的御史王嘉徵,此次弹劾南京守备太监杨公春,说此人明面上与魏逆无干,但实际上能够安于其位,完全是暗地里投靠了魏忠贤的缘故,也请皇上清理南都,将守备太监及镇守诸臣党附魏逆的全都下狱治罪,并列出了名单,除了大太监杨公春,还有南京镇守勋臣操江总督刘志选等人。

    南京的守备太监当然要换,既然有人弹劾,那刚好趁机拿下,至于其他的南京镇守勋臣,凡是没在朱大明可用名单之内的,只要有人弹劾,也是必然拿下。

    因此,对钱元悫和王嘉徵的弹章,朱大明当场允准,并让两人散朝后就将弹章和搜罗的证据,移交给阁臣李国鐠,由李国鐠会同督察院、刑部、大理寺议论定罪。

    两人一劾一个准,心中也是兴奋,当即口头谢恩退下。

    然而并没有完,看两人退下后,朱大明当即命令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派人快马传旨南镇抚司骆养性,旨到之日即行抓捕潘汝桢、杨公春、刘志选等人,抄没家产,下南镇抚司狱,等待三法司定罪。

    这些人投靠魏忠贤多年,而且又是在江南富庶之地身居高位多年,哪个没有百万家产,如今既然东窗事发,朱大明可不会让这些财富便宜了别人。

    随着李国鐠、巩永固等人领旨应诺,满殿文武也是齐声称颂皇帝圣明。

    朱大明摆了摆手,接着说道:“今日大朝,除了听政,还有一件事要宣布。朕此前下旨,让五军都督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