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7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李邦华看来,既然之前刘国能扣押了王嘉胤的妻弟,还将他作为一个重要的投名状献上,那么让他交出这个人,就是断他的退路。
若他不肯交出来,那么刘国能之前的做法,就是当今皇帝陛下一再提醒他注意的诈降,若是刘国能交出了张立位,那么说明他有了投降的诚意。
接下来,李邦华就让他当众按照十一抽杀发,屠杀自己的部众,从而毁掉他在贼军喽啰之中的威信,彻底断了他投降过来之后再回头做大的可能。
现在,到了检验他到底是真归顺还是假归顺的时候了。
五百名被押赴阵前的贼军喽啰,被其他未被选中的人马牢牢摁住,唯恐他们挣脱了之后,塌天王再从剩下的人中抽取投名状。
到了这个时候,话都已经说开了,刘国能也没有什么需要遮掩忌讳的了,于是推开亲兵,走上前来,隔着栅栏,对李邦华说道:“阁部大人在上,草民刘国能已经按照您老的要求,将五百名顽固不化的贼头绑到阵前,是杀是剐,听候您老的发落!”
此时此刻,卢象观、卢元定、陈坦等等官军将校官佐,再看向军机大臣李邦华的眼神,突然之间就多了许多敬畏和崇拜的神情。
将士们需要拼死拼活才能实现的目标,阁部大人只是动一动嘴皮子,或者说摇一摇笔杆子,就让刘国能这个不可一世的大贼头自称草民,还将自己营中的小贼头抓出来五百个听候官军发落,这是一种怎样的本事?
怪不得人家是皇帝信重的军机大臣李阁部呢!
这几个官军将领正在想着,只听李邦华突然高声喝道:“刘国能,你还等什么?!”
只见对面的刘国能听了这话,立刻回头,大喊一声:“杀!”
紧接着传来一声声惨叫,一声声怒骂,连带着已经被送到了官军这边,被堵住了嘴巴的张立位,都乌拉乌拉地在骂着刘国能。
这次被杀的五百人中,多数都是王嘉胤、王二安排进刘国能营中的人马。
刘国能从闯营之中脱离出来之后,虽然号称自立门户,但是因为没有一大批自己的骨干人马,光是靠着老刘家的几个心腹,也拉不起一个一两万人的队伍啊!
所以,王嘉胤在给他部众人马的时候,很自然地也安排过来了一大批自己麾下的喽啰,在刘国能的营中当了一个个小头目,帮他统带人马。
这些小头目,因为背后有王嘉胤和王二为靠山,所以平日里也并不怎么把刘氏兄弟当回事儿,搞得刘国能也只能是越来越倚重他的那些本来就平庸不成器的叔伯兄弟们。
到了此时,刘国能要从自家麾下抽取五百人做投名状,自然在第一时间内,就想到了把这些原本属于王嘉胤或者王二安插的人手给弄出来,一边杀了完成任务,另一边也算是泄了之前的心头之恨。
而刘国能麾下的普通喽啰,原本都是饥民出身,被迫从贼之后自然也没少受到这些所谓的“上官”和“头目”们的欺辱,更有一些,甚至就是被这些人给逼得无路可走才上山从贼的,这个血海深仇,更甚于对官府的痛恨。
所以,刘国能及其嫡系人马略一煽动,麾下的贼军喽啰们立刻就将矛头对准了这部分人。
当然,也有一部人是被刘国能随即抽取出来凑数的,毕竟短时间内抓取五百个人也没有时间搞什么辨别和区分。
不过,不管是罪有应得也好,还是被冤枉了也好,此时此刻,这些人很快就都成了刘国能的刀下之鬼!
杀完了这五百个被推出来受刑的倒霉鬼,刘国能随后命人将五百颗人头抛出营外。
到了此时,李邦华方才当着阵前官军将士的面,大声说道:“刘国能弃暗投明,归顺之意甚诚,即日起刘国能及其中军编入天雄营听令,其他部众死罪可免,暂时编入大军辎重匠作营,本阁部请示皇帝陛下之下再作安排。诸将士卒不得刁难苛待。有违此令者,定斩不饶!”
随着李邦华当众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刘国能再无疑虑,也不能再有疑虑,很快拆除了营门,带着所部剩余四千五百人,放下刀枪弓箭,走出营门向官军投降。
没过多久,刘文贵率领他的麾下以及石门关南峰上的数百贼军,放下武器,下山投降,石门关之战结束。
就在当天夜里,淅淅沥沥的雨声之中,李邦华亲自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报,将石门关之战的情况,连带着将黄芦岭乃至整个山西剿贼前线的情形,一一向皇帝做了禀报,并就接受刘国能所部的投降以及众多俘虏的安置,请示皇帝的旨意。
第四五一章 能怎么办()
五月十四日夜里写下的奏报,五月十五日早晨遣人快马送出,五月二十日夜里,就被军机处新晋舍人吴伟业送到了崇祯皇帝在乾清宫的案头。
山西剿贼前线取得了这样的胜利,按理说,他该高兴,但是知道过程是如此艰难,如此残酷而又血腥,他终究还是高兴不起来。
因为剿贼而死于沟壑的人口,若能用于宁夏的屯垦,也能解决那个地区汉族人口不足的短板,若能用于复套,也能拓展汉人在河套地区的地盘,更别说用于移民朝鲜或者缅甸了,即便是能够放心地为朝廷所用,用于辽东,即使死再多,死得也算有点价值。
可是如今,不管是死于山西镇的火攻黄芦岭,还是死于李邦华的石门关攻防战,说起来都是内耗。
但是又能怎么办?
历史上的崇祯也曾有过心慈手软的时候,可是他的妇人之仁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招抚和反叛。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新晋的武英殿中书舍人吴伟业手中,接过李邦华从山西军前发来的捷报之后,崇祯皇帝一字一句地认真看完,然后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与沉思之中。
当夜值守军机处的舍人吴伟业,随时随地都跟在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以及皇帝在外廷之时从来不离皇帝左右的陈奏廷,三个人谁也不敢说上一句话,因为看皇帝表情,恐怕山西前线又吃了天大的败仗了吧。
如今的军机处正处在小鬼当家的状态之中,因为三位军机大臣一个也不在位。
李邦华身在山西剿贼的前线,孙承宗带着大帮人马巡视蓟镇和塞北,而十分不巧的是,一向善于体察上意的英国公张惟贤,也生病了,卧床不起,不能视事。
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本人来说,这样的情况其实倒也无所谓,过去需要他们坐镇,是因为自己对大明朝堂之上的军政要务情况不熟悉,而且自己太年轻,威信未立,需要有人来帮着做顾问,以备自己随时咨询和商量,但是现在自己对朝政的熟稔程度,已经不需要再事事征求他们的意见了,最多也就是借助于他们在朝野之间的威望和地位,来更好地推行自己决定的大政方针而已。
也就是说,这些看起来颇得皇帝倚重的重臣老臣,如今更多的是自己打出来的招牌,毕竟一个十九岁的皇帝,在朝野臣民的眼中,怎么看都不怎么靠谱。
既然人心如此,如今的确还年轻的崇祯皇帝,也不打算挑战这一点。
但是唯一在京的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病倒了,那么军机处就只能把李邦华来自军前的奏疏,直接呈送给皇帝看了,而且他们也没有了先行拆阅的权限,因为这是军机大臣才有的权限,往常的时候有军机大臣当值,拆阅之后,商量出拟办意见,然后由军机舍人送呈皇帝。
在这个过程之中,军机舍人就可以参与了,也因此,军机舍人总是能够先别人一步得知重大军国要务。
但是此时军机大臣均不在位,重要军务直呈皇帝,吴伟业这个普通的军机舍人,对李邦华的奏报内容自然也是无从得知。
而过去总是跑风漏气的通政使司,也早就失去了拆读各地奏疏乃至军情奏报的权力,他们的职能只是分类呈送和上传下达,誊写备案的职责分别由内阁和军机处自行完成。
至于过去通政司拥有的代表朝廷向天下发布政情军情的权力,也早就被皇帝收回了,如今没有皇帝的朱笔批示,是绝不允许通政司擅自对外发布朝臣奏报和朝廷决议的。
所以当来自山西军前的奏报,被连夜送进通政司,又连夜送军机处,甚至连夜送进乾清宫的消息传出来,京师之中许多自诩消息灵通的人,就猜测山西军前一定是出了大事了,十有八九是又吃了败仗!
此时,在灯火通明的乾清宫御书房里,吴伟业偷看着崇祯皇帝变换不定的神情,就是这样想的。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快就让他大感惊讶了,只听皇帝说道:“若是坏消息,那么今夜就得麻烦内阁的阁老们连夜进宫了。不过既然是大捷嘛,也不急在这一时。
“这样吧,吴伟业,此件朕已御览,你拿回去誊写几份,明日一早转送内阁一份,然后由内阁摘要之后再交通政司明发天下。”
崇祯皇帝说完这话,在李邦华呈送的军报之上写下几句话,然后将他吹干,示意吴伟业取走。
吴伟业连忙上前,恭恭敬敬地将皇帝御览过的奏报取过,来不及细看,就双手捧着离开了乾清宫。
回到军机处自己的值房,翻开一看,真的是大捷啊!
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捷!
既然是大捷,为何皇帝神情郁郁?
刚刚从翰林院进入军机处,接替李信军机舍人之位的吴伟业,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传说中伴君如伴虎的莫名压力,自己今后要侍候的这个年轻皇帝实在是深不可测啊!
后世以“痛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诗句而享有大名的吴伟业吴梅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吴中才子。
不过,后世大名鼎鼎的大诗人吴梅村,此时还只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进士,除了舞文弄墨、吟诗作对之外,对于朝政事务,对于世道人心,那是七窍通了六窍,就是一窍不通。
但是这样的人,自有这样人的用处。
吴伟业是苏州府太仓人,与张溥同乡,而且十多岁的时候就跟着张溥读书,是张溥的记名弟子之一,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历史上复社的骨干,东林的中坚。
不过这个人与钱谦益、龚鼎孳、惠世扬这样的东林伪君子不一样,他倒算得上是一个真君子。
历史上的吴伟业中了进士之后,对崇祯皇帝始终忠心耿耿,算得上是东林党人中不多的对崇祯皇帝有着一种“愚忠”的文人,明亡之后,崇祯死难,吴伟业痛不欲生,因为家有老母要赡养,所以并未自。
再后来,满清入主中原,吴伟业奔赴南京效力,又因为书生意气,与马士英等人不睦,最终退隐田园,隐居不出,顺治十年被清廷征召到北京任职,不肯前往,老母族人以死相逼,最终到北京任职,又三年,以母丧归籍,闭门谢客,死后以僧衣入殓,并将出仕满清的几年,视为人生中的奇耻大辱。
这样的人,即便只是取其一个忠字,也不能以简单的东林党徒而鄙视之,能用的还是要用,毕竟明末的士林和民间舆论,对于皇帝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而吴伟业恰恰在这个方面极其有用,一方面他的忠君思想要比钱谦益、张溥、龚鼎孳这类人强烈的多。
而另一方面,他的儒学造诣虽然没有张溥厉害,但是在诗词歌赋这方面,却是天赋异禀,少年成名,影响很广,这样的人虽然不懂军国要务,但是拿来影响舆论却还是十分有用的。
第四五二章 赏罚分明()
考中进士之前,吴伟业对于翰林院那是向往已久,做梦都想进翰林院。
但是在崇祯元年恩科考中进士,并且如愿以偿地被皇帝点名分到了翰林院之后,没过多久,他就发现,那些诗文不如他,名次也不如他的三榜进士,比如牛聚明、李信、吕大器、宋应星、李孟辰等人,很快就在皇帝面前崭露头角,不断地得到提拔重用。
直到这时,他才渐渐明白过来,翰林院虽然在士林之中清贵无比,但是与新设立的军机处比较而言,简直完全就是一个边缘衙门了,甚至都没有什么机会在皇帝面前露个脸。
好在崇祯皇帝并没有忘了他,在李信出使朝鲜归来,一下子飞黄腾达之后,空出来的武英殿中书舍人的位置,经过崇祯皇帝亲自点名,由他吴伟业调任。
如今军机处在大明朝堂之上的位置之重要,已经是人人皆知了,之前那些挤破了头要紧翰林院的新科进士们,此时都是后悔不已,包括吴伟业在内,因此此时皇帝从一堆翰林之中选中了吴伟业进入军机处顶缺,让吴伟业非常的兴奋。
不过兴奋归兴奋,进了军机处几天之后,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