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即便如此是提防江浙苏松出身的进士得官户部,崇祯年间的大明朝廷,也还是没有能够挡住江浙苏松等地出身的东林党人,打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旗号,为他们的家乡减税减税再减税,因为东林党人虽然没能得官户部,但却充斥着督察院、六科廊、翰林院,以及南都的各大衙门。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崇祯年间的内阁之中,也充斥着东林党出身的阁臣,这些办实事不行,但唱高调却是行家。
在朝廷财政收入连年减少,入不敷出,军饷、官奉都发不出来,国家财政已经面临崩溃的情况下,这些东林出身的阁臣们,除了劝皇帝裁减机构、节省开支之外,就是一个劲儿让劝皇帝减免东南的钱粮税赋。
四海升平的时候,这么做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是在明末的乱世,这么做纯粹是把崇祯皇帝往坑里带,往死路上引。
第三五六章 记忆之外()
这其中包含着的道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得一清二楚。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崇祯皇帝才会借着清算阉党之初,内阁中的阉党分子人人自危的有利局面,一力主张废掉了廷推制度。
明末所谓的廷推制度,看起来好像重臣廷议挺民主,看起来一切诉诸公论挺合理,实际上却是最坑爹的一种制度。
这个看似诉诸公论的所谓阁臣廷推,实际上正是明末党争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根源。
如果作为一个皇帝,连自己内阁阁臣的人选都决定不了,那干脆现在就上吊算了。
也是考虑到内阁和军机处中南北制衡、权力平衡的问题,所以崇祯皇帝才如此这般安排内阁和军机处里的大臣人选。
如今对于东林党人之外的势力,现在的崇祯皇帝虽然没有明确采取鼓励的态度,但却也从来没进行压制。
比如说李邦华对于江西籍官员的提拔使用,比如孙承宗对自己在督师蓟辽时期旧部的重用,再比如李国鐠对北直隶籍官员的推荐任用。
甚至包括徐光启对于西学人才乃至西洋传教士的推荐使用。
所有这一切,崇祯皇帝都看在眼中,但是他不想去压制或者去打压。
他知道这些人在历史的表现和命运,对他们都很放心,根本不担心这些人会搞什么结党营私。
即便是他们这么做了,也根本无法瞒过如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和东厂。
另外,这几个内阁阁臣所栽培提拔的,是旧部也好,是同乡或者同年也好,每个人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皇帝比他们本人更清楚。
即使他们不向皇帝推荐任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本人也会想办法提拔重用的。
再者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几个内阁的阁臣本来就是皇帝提前栽下的梧桐树,求仁得仁,还有什么好说的。
特别是在东林党的势力还没有被彻底瓦解之前,培植一些不同于东林党的势力,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一次,也是如此。
说到底,王家祯是北直隶大名府人。
李国鐠和孙承宗都是北直隶保定府人,与王家祯自然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之前,在苏茂相到南京去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李国鐠就向皇帝推荐了王家祯接任苏茂相空缺出来的户部左侍郎,如今有了南北户部之中实权必将更重的南北榷政使,李国鐠自然第一个就想到了推荐王家祯。
首辅李国鐠的话一说完,孙承宗也跟着表了态,他说:“王家祯久任户部,且做过一任甘肃巡抚,既懂户部财税事务,又通边关榷场事务,臣以为是个合适人选。”
孙承宗说完之后,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看向剩下的阁臣徐光启以及户部尚书毕自严。
徐光启看了看李国鐠和孙承宗两人,然后对崇祯皇帝说道:“臣无异议。”
毕自严紧接着说道:“王家祯是合适人选,臣附议。”
见这几人都表态支持王家祯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实任京师户部榷政使司的榷政使,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卿等意见一致,那就由户部左侍郎王家祯实领北榷政使司事。”
与几位大臣商定了成立南北榷政使司以及南北两个榷政使,也就是南北两个“海关总署署长”人选之后,崇祯皇帝以当即让人传来了户部左侍郎王家祯,向他交代了户部榷政使司的职权和任务,以及登州海关的设立与边塞榷场的税收问题。
好在王家祯是户部侍郎出身,又当过主政一方的地方巡抚,对这些问题一点就透,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如果是一个纯粹书呆子类型的文官,那估计说破了嘴皮子他们也不一定能懂。
接下来的几天里,崇祯皇帝一再召见毕自严和王家祯,与他们商议制定南北两个榷政使司的章程,以及登莱、南直、闽浙、两广督抚衙门榷政所,登州、上海、宁波、泉州、广州五个海港市舶司、市舶所的基本规制。
至于什么货物可以允许出海或者鼓励出海,以及什么货物可以允许入境,或者是鼓励进口,崇祯皇帝只是向这两个人讲了大概的原则,剩下的就得交给户部以及南北两个榷政使司去细化制定了。
也是在这件事情忙完之后,刚刚将审定之后的榷政使司筹建章程,以明旨发给南北两京的户部和有关的督抚衙门,崇祯皇帝就收到了李邦华从山西潞安府发来的奏报。
对于李邦华、洪承畴、张晓、孙传庭这几个历史上知名的牛人制定出来的围剿方略,崇祯皇帝当然同意。
这个方略,本来就是执行皇帝本人的大战略而形成的结果,他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除了转回内阁和军机处,让他们督促户部仓场继续通过井陉和滏口陉,分别往太原和潞安府转运粮草之外,剩下的也只能是安静地等待了。
为了避免出现历史上的错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很少对身在千里之外的前线将领进行遥控指挥。
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留给专业的人来干,自己在后世之时不过是一个办公室出身的材料机器而已,有什么能耐遥控指挥这样的围剿战役。
最多也不过是利用后世掌握的历史知识,从战略上给予一定的提醒而已,再多一点的话,也就是利用先知先觉的优势,给前线负责指挥的将帅提前提供一些有用的情报罢了。
但是流贼窜进山西的这个情况,比原本历史上发生的,要早了至少一年多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进入山西的时间比历史上早了一年还多,所以目前这些流贼的力量,整体上还是比较弱小,没有原本历史上那种战天斗地的自信,所以踏冰过河之后,没敢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冲进汾水谷地,把整个山西搅了个天翻地覆。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流贼变得十分警觉,不仅没有沿着遍布的河谷在山西几个盆地之间四处流窜,恰恰相反,他们却像后世的造反领袖那样,早早地地进了山西西部的忙忙群山之中。
这个情况,可不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了解的那个历史情况了,既然已经超出了他所熟知的历史记忆,那么即便是他来自后世,眼下也提供不了这批流贼的下一步动向。
能够提供给李邦华等人参考,也就只剩下战略层面的一些大原则了。
所以,接下来,能不能这一次就把流窜进山西的流贼剿灭,也只能看李邦华等人的真本事了。
第三五七章 红毛鬼子()
四月里的紫禁城树绿花红,农事院搜罗贡献的各种新奇果蔬种子,坤宁宫后面的御花园里,快成了新奇农作物的试种场,除了番薯、土豆、玉米之外,还种上一大片的辣椒和番茄。
水稻、小麦、小米之类的谷物,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农作物,至于明亡三百年之后,中国人所熟悉的很多作物,比如土豆、玉米、红薯,再比如后世云贵川一带人民离不开的辣椒,都是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的番邦物种。
到了明朝灭亡几百年后,西红柿为什么在很多地方还是叫作番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它是在明朝后期的时候才从番邦传进来的。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想在此时的北京城里吃上类似后世的麻辣火锅,那可是要费上一份功夫的。
黑白胡椒、麻椒等这类必不可少的香料,在明朝以前的海洋贸易之中,就已经成为了中国人进口五品的大头。
所以这些原产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调味品,在大明朝的时候不是什么罕有的东西。
然而辣椒却不同,作为后世吃火锅必备的底料之一,这个时候才刚开始在云贵一些地方引进种植不久,零零星星,还没有形成规模。
而且在农事院把这个新的物种植株和果实,当作宝贝献给皇帝的时候,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一眼就认出了这个东西正是后世的辣椒。
而此时,它的名字更主要地是被最初引进种植的人们,称之为番椒,又因为吃起来辛辣无比,所以又别名辣椒。
由于这个辣椒,是如今宝和公司旗下控制的东来顺最需要的一种调味品,所以一经引进到通州农事院来,很快就在今年春天的京畿地区春耕之中风行开来。
紫禁城里的御花园,也没能免了这个俗。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和暖,崇祯皇帝与军机大臣孙承宗、张惟贤商议完山西剿匪的军情进展,同意了李邦华的方略,就陪着后妃们,一边在御花园里赏花,指挥着太监宫女们浇水,除草,一边向皇后、兰妃等人,炫耀着自己对这些新奇农作物的独家知识和趣闻,终于有了半天的闲适时光。
然而这样的闲适时光,不光是对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来说极为少有,即便是对如今这位焕然一新的崇祯皇帝来说,也不常见。
就在崇祯皇帝偷得浮生半日闲,陪着后妃在御花园里伺候花草,刚刚放松休息了半日之后,一封来自闽浙总督府的军情奏报就打破了紫禁城内难得的平静时光。
在温体仁和熊文灿联名呈送给皇帝的奏报之中他们写道,根据郑芝龙麾下东番卫萧垅千户所军报,盘踞东番岛南端海岸奥伦治城堡的荷兰夷红毛鬼,在三月初大举北上。
三月初七日,荷兰红毛鬼占领了东番土著麻头社的部落领地,将麻头社土番三千多人几乎全数屠杀,而且还误杀了近百名前来与麻头社土番交易鹿皮等物的东番卫商民。
说到最后,温体仁和熊文灿想要禀报给皇帝的中心意思是,荷兰红毛鬼对闽浙沿海灾民移居东番的事情,已经有了提防戒备之心,而郑芝龙也已经向闽浙总督府报备,如果荷兰红毛鬼继续北上,就要准备与荷兰人开战了。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边一波未平,而那边一波又起!
看过军机处急送进来的闽浙军报,崇祯皇帝默然无语,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从这个奏报的背后,多少搞明白了郑芝龙对于朝廷的开海政策为什么始终保持沉默的部分原因。
历史上,郑芝龙之所以归附大明朝廷,麾下上千条船,数万人马,却甘愿当一个金夏海防游击,固然有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思想在起作用,但是当时闽海上的严峻形势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天启四年秋,荷兰人企图占领澎湖列岛,但却在时任福建巡抚南居益率领的明军水师船队面前,吃了个不大不小的败仗,最终损失了几条船几百人,往东南大洋之上逃去。
然而,荷兰人的舰队并没有就此远离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岸。
澎湖血战结束之后,败逃的荷兰舰队剩下的五百余人,在船长桑克的带领之下,调转船头跑到了台湾西南海岸上岸落脚,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台南。
从天启四年底开始,荷兰人在台南的这个地方开始驻兵殖民,并且历史三十年,先后建起来了两个用来驻兵殖民的坚固堡垒,其中第一个建造起来的,正是紧靠台南海岸的热兰遮堡,第二个建起来的则是深入内陆数十里远的普罗民遮堡。
正是从此之后,荷兰人趁着明朝内乱,无暇南顾,依靠着这两个坚固的军事堡垒,开始了对台湾南部长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
其中这个热兰遮堡,就是所谓的奥伦治堡,郑成功收服台湾之后改名为安平堡。
而所谓的普罗民遮堡,也就是在后来大名鼎鼎的赤坎楼,红毛城。
不过,在崇祯二年的时候,后来被作为荷兰人占领和统治台湾之标志的赤坎楼,此时当然连个影子都还没有呢!
因为历史上的普罗民遮堡,是殖民台湾南部的荷兰人在公元一六五三年的时候才建成的,而当时满清入关占据北京,已经将近十年之久了。
然而这一世,这个后来大名鼎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