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22节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2节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大家都跪着,朱大明叫他们都起身,然后说道:“朕既为天子,所为皆为华夏万民,从今往后不谋私利。卿等可共鉴之。”诸人又是齐声称颂皇帝圣明。

    朱大明摆了摆手,接着说道:“如今田地足够屯垦使用,军机处要在三日之内与锦衣卫、东厂就抄没阉党的田产交割清楚。至于朕的皇庄,王承恩,你也要尽快交割给军机处统一调配使用。”

    巩永固、方正化、王承恩和孙承宗等人,皆是躬身领旨。

    这个事情说完以后,朱大明想了想,又说道:“至于张爱卿所担心的钱粮军饷,自有朕的内库支应,需要多少,卿等尽快核算,由朕的内帑拨付。”

    英国公张惟贤赶紧说道:“陛下圣明!朝廷屯田练兵,所需钱粮,皆由陛下的内库承担,实在是令臣万分汗颜,臣愿捐出臣家在保定、大名的几座田庄,供军机处组织屯垦练兵使用,恳请陛下恩准。”

    孙承宗也躬身说道:“臣也愿捐出高阳田庄,助陛下屯垦练兵。请陛下恩准。”

    朱大明一看,心里一乐,说道:“孙爱卿就罢了。至于世袭勋贵武臣,历来与皇室休戚与共,如今倒是可以捐献田产粮饷,助阵募民屯垦编练新军,张爱卿带个头也好。”

    至此,练兵所需钱粮的事情,总算是议完了。朱大明看了看众人,然后说道:“至于拣选将校的问题,朕以为茅元仪所说很有道理。所谓屯田练兵,重中之重自然就在练兵上面,若是没有合格的将校,练出的士卒又岂会是合格的士卒?朕欲以当年戚帅之法练兵,可惜如今军中通晓戚帅兵法的将领太少,需要专门开设武学来教授。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朕意,军机处可在通州左近,划出一片土地,开办一座讲武堂,专门传授练兵带兵之法。

    “朕看,就以孙爱卿为总办大臣,张爱卿为会办大臣,而茅元仪、孙元化,皆可为教习讲官。

    “孙爱卿、张爱卿也可从九边及京营之中选调精通枪棒武艺、戚帅兵法和火器使用的老将为教习。

    “再从九边、京营之将门子弟和低阶武官,乃至朝臣子弟之中遴选一批青年才俊,入讲武堂学习,以三个月或者半年为期,学成即放出为新军官佐,为朕练兵,如此,新军将校皆学火器兵法,不出数年,强军可期。”

    对于皇帝所说的,军机处诸人皆是叹服。

    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是处事不急不躁,步步为营,深沉睿智,的确是中兴明主。

    听皇帝说到这里,茅元仪忍不住上前说道:“陛下,臣向陛下推荐一人,此人精通戚帅当年兵法,可为讲武堂兵法教习。”

    朱大明听了此话心中也是高兴,毕竟茅元仪是写出《武备志》的大神啊,于是说道:“茅卿举荐何人?”

    茅元仪说道:“陛下,臣举荐之人乃是戚帅侄孙,其父乃是戚帅侄子戚金。戚金将军在天启元年浑河之战中率领戚家军余部,以火器军阵对战建虏,以三千人毙敌万余,当时戚金将军三子皆随军应战,戚金将军阵亡后,其子元功、元辅、元弼扶棺归葬登州。臣尝写《武备志》,于戚帅兵法不解处,曾亲往登州请教。是以知之。”

    朱大明一听之下大喜过望,这可是意外收获,于是高兴地说道:“既如此,茅爱卿可修书一封,写明朕意,由锦衣卫派人传旨,召戚元功等三兄弟进京。”

    说完这个,朱大明接着对孙承宗说道:“至于兵部武学,如今既已基本闲置,可一体并入讲武堂,隶属军机处,日常管理事务可由茅爱卿具体负责。原来兵部负责的武举乡试、会试,可与讲武堂并行不悖,天下武举凡中选者可入读讲武堂,结业即授官职。”

    孙承宗、张惟贤、茅元仪一起躬身领旨。

    朱大明喝了口茶水,润润嗓子,接着说道:“朕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此,编练新军的步骤,朕看,还是要从易到难来入手。新军大营,可分别设在通州或者涿州,具体的大营地址,还是由孙爱卿、张爱卿来负责商定。

    “另外,步营最易编练,就先从步营优先入手。当年关外浑河之战,诸军皆难挡建虏骑兵,唯有石柱宣慰司的白杆兵,能够结阵抵挡,并且有效杀敌。朕看,今后步营的战法,可以参照石柱土司的战法,选取高大民壮,专练白杆兵的长枪大阵。

    “军机处可发文给石柱宣抚使秦良玉,由其遴选精锐将校赴京练兵。此外,就是火器营。卿等将来募兵之后,可以把如今京师神机营器械、将校,抽调部分先行编练。

    “朕意,今后我大明要大造火枪火炮。火枪营,车炮营,乃将来战阵之利器,都要一一编练。只是如今朝廷财政紧张,兼且火枪火炮铸造困难,编练装备火器,还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皇帝的这个说法,在座的诸人自然赞同。

    这些人自从第一次与皇帝接触过之后,就都马上明白了,当今圣上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是一个一心一意想要中兴大明的皇帝,所以从不担心这个皇帝会沉迷酒色、消极怠政,如今他们最担心的反而是皇帝的求治之心过于急切。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如今的大明朝就像一栋四梁八柱都已经腐朽不堪的房子,外面看着雕梁画栋、一派繁华气象,而实际上根本经不起几次折腾,只能是尽可能地先把跑风漏气的窟窿博裱糊上,先住着,然后稳中求进,逐步地巩固地基,逐步地换梁换柱,等到地基和梁柱都已经焕然一新之后,到时候其他的门窗瓦片,当然是想怎么换都可以了。

第三十六章 遣人南下() 
军机大臣以下众人,听完皇帝所说的话,心里皆是暗赞皇帝的圣明。

    这时,孙承宗说道:“陛下,神机营之中火枪火炮,此前皆为兵部、工部所属之军器局、兵仗局等有司在监造,虽然数量不少,但多是制造粗陋之鸟铳鸟枪,炮则多虎蹲炮,操作繁琐,射程也不远,远不如天启三年所购之西洋火炮犀利。是以,臣请陛下仿照天启年间旧例,遣人南下,到濠镜澳与西洋葡人接洽求购,然后再由朝廷开厂仿造,如此可事半功倍。”

    然后看了看皇帝,孙承宗又接着说道:“臣举荐孙元化专责其事。”

    对孙承宗的说法,朱大明当然赞成,于是看着孙元化说道:“火器铸造虽然困难重重,然是却是势在必行,非造不可。今日,朕命你为工部侍郎,工部下辖的王恭厂火药局、军器局、盔甲厂,以及军机处军械司,内廷的兵仗局,从今往后,皆归你调遣,就由你来提督朝廷火枪火炮制造诸事。”

    孙元化听完这话,难掩心中的激动,躬身行礼,用颤抖着的声音答道:“陛下恩遇,臣万死难报。请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打造军国利器。”

    朱大明对孙元化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孙阁老推荐你总理铸造火炮之事,又有向西洋人购炮之说,此事你可愿往?”

    孙元化毫不犹疑地答道:“天启三年,臣在辽东之时,朝廷决议购炮,当时即是由臣等负责,曾经通过洋夷,从濠镜澳购买西洋红夷大炮二十三门,如今镇守宁远、锦州、山海关之红夷大炮,即是购自洋夷。”

    朱大明一听之下大喜,心说真是找对人了,随即对他说道:“既然如此,此事就交给爱卿了。需要多少银子,卿与西洋红夷接洽清楚之后,可随时报朕。至于南下壕镜澳之事,军机处新建,如今卿等事务繁忙,可遣熟知其事的部属前往。”

    孙元化一听,即刻说道:“陛下,请恕臣冒昧,臣之犬子和鼎、和斗二人自幼跟随臣之左右,对壕镜澳和西洋火炮有所了解,并略懂西洋语,如陛下恩准,臣愿举荐犬子带人到壕镜澳,为朝廷购置枪炮军械。”

    这个提议,朱大明当然同意,并当即给拥有生员功名的孙和鼎授予军械司火器局监督的职务。

    历史上,万历、天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以及毕懋康等人,就先后向朝廷提出了装备西洋火炮的建议。

    后来,崇祯皇帝认识到了火炮的作用,也派了人员赴澳门购买西洋火炮,可是他对外臣不是很放心,所以派的是太监,结果耗时将近一年也没有买成,随着朝廷太监内侍们,从澳门前往北京的大批葡萄牙退伍炮手,被拦在了半途上,不准过境,最后不得不又回了澳门。

    当然,后来崇祯皇帝又派去了一次,这次倒是买了不少,可惜一来一去这个办事的效率太低,等到终于买回来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日暮途穷,难以挽回了。

    其实明朝初期的时候,火炮就已经在军队里广泛应用了,当时对付元军的马队,主要就是靠火炮,后来明成祖多次出征塞外,也都是带着大量的火炮。

    可惜的是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末中国的火炮技术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

    主要原因可能是周边的异族普遍都比大明落后很多,大明原来的火器,对付他们就足够用了,所以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而此时的欧洲,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争,正在全世界抢夺殖民地,对火枪火炮的需求很大,所以技术发展也很快。

    如今在澳门就有一些葡萄牙人的火炮铸造厂,之前购买的火炮就来自那里。

    公元一六二三年,朝廷同意了孙元化等人的建议,从澳门购买了四门西洋火炮,并邀请了四名葡萄牙炮手北上,在孙承宗、袁崇焕军中负责教授和指导火炮的使用。

    历史上,崇祯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三零年的时候,孙元化时任登莱巡抚,又奏请朝廷同意,从澳门购买大批火炮,并雇佣了二百多名葡萄牙人炮手到军中服务。

    可惜的是随后发生的孔有德、李九成叛乱,攻陷了登莱,裹挟了大量洋人炮手和火炮专家,跟这些叛军一起渡海投降了满清,这些西洋火炮和西洋火炮专家大部分都便宜了满清。

    当然,如今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便宜事了。

    这次军机处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朱大明又招来了孙承宗和孙元化,就尽快派遣新任的火器局监督孙和鼎等人前往澳门购买西洋火炮,雇佣西洋火炮专家和炮手的事情,商议了一个上午。

    也就在这个上午的议事过程中,朱大明第一次听到了汤若望这个洋人传教士的消息。

    汤若望的名字,在后世也是大名鼎鼎,这个德国人,在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一九年的时候,从葡萄牙人控制的澳门,进入内地,并一路辗转北上,先是到了京师,居留几年后,又去陕西传教。

    此人是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但同时也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者,最有用的是,他还是一个懂得矿物冶炼和枪炮铸造的专家。

    明朝灭亡之前,给朝廷建立过火炮铸造厂,督导铸造成功了很多门西洋红衣大炮。

    然而当时的崇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即使铸造了一批火炮,最终也没能挽回灭亡的命运。

    从孙元化这里,朱大明得知,如今的汤若望正在西安传教。

    急于利用汤若望铸造火炮的朱大明,当即就让孙元化尽快派人去西安联系汤若望,以大明皇帝亲自召见这个理由,请其马上启程赶回北京。

    虽然自行铸造火炮需要时间,可能一年两年都不见得能有多大的成效,但是只要这个事情起步了,开始干了,相信几年之后就会收到大成效。

    而在这整个事情中,汤若望以及他的西洋传教士朋友们则非常重要。

    当然了,徐光启、孙元化这些中西学都明白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朱大明还对孙元化说:“你要跟前去濠镜澳购买西洋火炮的人说清楚,西洋火炮,朝廷固然要买,同时西洋火炮人才,西洋火炮炮手、工匠,也是多多益善。能够的枪炮尽量购买,能招募的人才也要尽量招募。朕会令锦衣卫沿途保护这些西洋红毛夷的安全。”

第三十七章 毕氏兄弟() 
议完这些与火枪火炮有关的事情之后,朱大明刚想结束会见返回乾清宫,正起身之间,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来,于是又重新坐定,张口就朝孙承宗问道:“孙爱卿,毕懋康此人你可知道?”

    正在考虑皇帝刚刚所说诸事的孙承宗,冷不防让皇帝一问,有点发蒙,愣了片刻,然后赶紧躬身说道:“陛下,毕懋康此人,臣曾经听说过,但是并无深交。

    “臣闻,此人在任督察院御史期间,曾经提议并且奉命督理有司,疏浚保定等地的拒马河、大清河,以及京畿左近的潮白河,如今这几条河流不仅灌溉便利,而且舟船通行,西到紫荆关、居庸关,北及宣府、蓟镇等地,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