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1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一家子,可以管吃、管穿、管住还可以挣银子,这可是官府说的,不会骗人的,当下张有财几人就下了决心要去“走西口”了,那儿招工的人还给他们写了一张条子,也有一个印在上面,可是那印就小多了。
回到家天已经晚了,晚饭早就给自己留下了,这可是不能不留下的,有财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是一定要吃好的,婆姨是疼爱自己,那老娘哪有不疼爱自己儿子的,不过也就是两块黑馍和一碗野菜粥。
张有财把今天到县城拿到的条子拿出来,把去县城的情况和老娘、婆姨一说,两个人都没有说什么,呆了一会儿,老娘擦了一下有些昏花的眼睛说:“你就自己去吧,别管我们了,我和你屋里的就拉着孩子在家里过吧,常说的话‘在家千日好,去一个人还可以省下一个人的口粮不是。d”老太太说的也是有理。
张有财说道:“娘,不行啊,我听那些人说了,这可是好事啊,我们去了这一家子就能活了,不去这一家子还不都得饿死啊,今年受灾的地方大了去了,就是明年天也不能挖到野菜了,剩下你们在家,……娘不行啊。”
婆姨是个孝顺的儿媳f,看到婆婆不愿意去,她也不好说什么,但是她也是三十岁的人了,她知道今年这个灾年可是不好过呀。看到娘俩的意见不一样,她就说:“娘,不行我们听听别人家是怎么说的,我们再商量吧。”老娘只好答应了他们。
张有财又到其它的人家去了一下,别的家也是一样,这些老百姓们谁出一听要“走西口”,人们的心中也是不好下这个决心,这事眼看就要黄了。
其实张有财的婆姨王桂花,这可是个明事理的人,她一看婆婆反对,当时也没说什么,但是她却是自己心里有本帐,要是一家子都呆在家里,就这一点的粮食,别说是天了。就连年也过不去啊,那肯定是要饿死人的,还真不如去闯一下,也许能活下几口人。
她扶持着婆婆和孩子们睡下,她出来找张有财了,自己的老汉正在一个表哥家里,她进没有通过。于是她就挤了一下坐在了自己的老汉旁边,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等了一会儿,表哥没有说话,表嫂却是说了:“有财家里的,平常有事都是你给大家拿个主意,今天也听听你的,你说这事怎么办?”
有财家里的王桂花,她也没有扭捏,开始说了起来:“我家的情况和你家也差不多,要是这样下去,连年也不一定熬过去,要是到了天,那就更不好过了,到时也得出去闯一下,别人去“走西口”没有人帮着还去呢。我们不是还有人家那招工的啥公司能帮我们一把吗?”
对呀,别人去那是瞎闯着的去,我们去还有个念想呢,于是这一家子算是通过了,这时一起到县城去的几个人也都来了,听了王桂花的话,人们也都想明白了,同时下定了决心,要一起去了。
夫妻二人回来,看到婆婆还没有睡,这不是小事,不能轻易就下决心,老太太也是睡不着啊,王桂花就把对别人说的话又对婆婆说了一下,老太太想了一下,这儿媳f是个孝顺的孩子,她不会看不透这个事的,有很多的时候这个媳f比儿子有主见,最后老太太也同意了。
第二天整个小村子里的人都忙了起来,这几家先一起去,大家也来帮一下忙,帮助收拾一下,男人们在一边说着,等在那里安下了家,来个信,如果行我们再去,你们的家我们帮助照看着。都是穷人家也没什么可准备的,张有财让老娘和八岁的女儿上了独轮车,带上了那几升粮食,两条破被子和一些衣服也放到了车上,王桂花胳膊上挎上了一个包裹,儿子的背上一个小包袱,张有财和乡亲们招了一下手,推着老娘和孩子,一家子一步三回头的走上了这一条迁徙之路。
两个月后张有财的信回到了村里,一家五口人的一张全家福也在信中,看到他们一家子那幸福的笑容,那身上的衣服,人们的心都动了,虽然说天已经很凉了,但是村子里的人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这条“走西口”的路,那里有他们的念想,有他们的希望。
后来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入,又有一批军用帐蓬运送到了油田,油田的领导们说了,困难再多也要让灾民(应该是新工人)们有一个舒适的家。来的都是灾民,他们在原来的地方已经生活不下去了,到了这里以后,看到有数不清的人再为他劳,他们表示说,只要是有口吃的,住的不要紧,但是那些当官的说了,无论如何也要安排好大家的住房问题。
铁路方面也一样,把人们都安排好了,另外这里有的是地,那些勤劳的人民明年一开就可以自己再种一些,也可以省些钱的,这日子慢慢地也就好起来了,不过这些新来的工人家庭,他们没有忘记在屋子的正当中,供上一个牌位,那就是那位救了自己一家的那位国公爷,要不是他自己这一家子就不好说,哪个灾年不得饿死数不清的老百姓啊,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叫什么“饿殍遍地”。
可是这些老百姓们走了这三千多里路却是没有冻饿而死的人,这能不说人家好吗?这做人要有良心,人家对咱们这么好,咱可不能忘记了,最少也得初一、十五的给这好人上个供吧。
第303章 我是中国人了()
正文第303章我是中国人了
第303章我是中国人了
第303章我是中国人了
张有财被分到采油队,他的婆姨王桂花分到了采油队的厨房,老太太自然也是闲不住的人,儿子和女儿都是学生了,而王桂花因为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很快就成了厨房的班长,由于工作努力,到了年底,她们俩口子在年终的表彰大会上一起上了主席台,还收到了两百元的奖金,和一张大红的奖状。d
为这奖金还闹了个笑话,他们一家子说什么也不要,反而他们一家到了油田的管理处,一天明给吓了一跑,他以为是出了什么事了呢。
高天明知道了他们一家的情况以后,很是感动对他们说道:“奖金,是由于你们的劳动表现突出,发给你们的,这不我们今年给许多的人都发了吗?你们就收下吧,这是你们应该得到的,你们是我们工人和管理干部学习的榜样。”
老太太却说:“不行,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要不是你们,我们这一家子,肯定是要饿死几口的,现在你们让我们好过了,可是你们还住着跑风漏气的房子,我们还没有报答你们的恩情呢,这多发的钱我们是说什么也不能收下的。大人你就把这点钱用来盖个新房子吧,钱是不够,我们大家再凑一些,不能让你们再住这样的房子了。”
最后他们一家子和油田领导谁也说服不了谁,老太太一生气把钱扔下了,领着儿子媳f回家了,不光是他们不要,光是这拒领奖金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因为一开始这奖金是发了三万块银元,结果倒是退回了两万八千多。
就连那个安德列也收到了五十元的奖金,他也跑到高天明那里去了,他对高天明敬了一个俄军的军礼说:“长官,谢谢你让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你已经发给我薪水了,这奖金我是不能要的,我是一个战俘,而战俘是不能有这样的荣誉。”说完放下银元就要走。
高天明一见大喊一声:“站住”
安德列一听急忙站住了,高天明把那些银元往他的手中一放说道:“你给我拿着,这是命令。这奖金是对你工作的认可,你现在不是战俘,你是一个我们企业里的员工,你就应该得到你所得到的一切。”
“不,长官,我现在还不是一个中国人,我现在还是一个俄罗斯人,是一个侵略你们国家的人,我是没有资格得到这些奖金的。”
高天明在心里暗暗地骂道:“这帮子老摸子可真他地死心眼。”于是乎高天明就对他说道:“你可以申请加入我们中国的国籍,我现在就可以批准你加入中国国籍。”
“真的?”
“真的。手打点d”
“你不会骗我吧?”
“我为什么要骗你啊?”
“乌拉”安德列高兴的跳了起来,他什么也不管了,转身向外面冲去,一边跑一边大喊着:“我是中国人了我是中国人了”跑到了外面跪在地上大哭了起来。
高天明在屋子里面摇了摇头笑了起来。
李振华听到克拉玛依那里的情况以后,他对那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暂时放下了前线的工作,他到克拉玛依去了一趟,亲自去看一下自己的这个大油田,飞艇经过了一天的飞行来到了克拉玛依,高天明一见到李振华来了,他像个孩子似地扑到了李振华的怀中,他为见到总司令而高兴的流下了眼泪。
李振华一见到高天明的人整个的瘦了一圈,整个就像变了一个人,他的鼻子也有些发酸了,他把小伙子抱在了自己的杯中,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冷静了下来,高天明对李振华说道:“总司令,别的我不怕,就怕完不成您交给我的任务,”
“你尽是说些傻话,你的工作作的非常好,在这样短的时间,就给前线提供了成品油出来,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高速度了,好了,我要给你一个新的任务,这一个可是强制xng的,你必须要完成。”
“您说吧,我保证完成任务。”
“休息好,工作好,一个月内给我长上十斤ru。”周围的人们一听全乐了,高天明却g了一个大红脸,一时没有接上话来,眼下的工作这么多,怎么能休息的下来啊。
李振华见他没有说话,故意绷着脸说道,你要是完不成这个任务,那你就回东营去吧,换个人来这里,一听这话,高天明马上说道:“总司令,我……,我,……我一定完成任务,你可千万别让我回去呀。”
“那就给我休息好,不许讨价还价。”
“是”高天明提高了声音答道。
“走吧,我们到那个黑油山去看一下吧,到了这里不看看它那可不行。”
一行人开上了汽车直奔黑油山而去,远远的就看到了那个黑乎乎的小山丘,在那里,工人们正在进行着浅层油的开发,他们在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打了十几口,二十几米深的井,那里面的油自己就冒出来了。
看着汩汩外溢的黑s原油不断外冒,那些工人们便用铁锹、镐头顺着井口挖出小沟,让原油顺着小沟流入油坑,接着再用铁勺一勺勺地将原油“舀”进铁皮桶里。这种近于原始落后的采油方式,就是当时浅油层的主要生产手段。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集中力量搞收油,每人每天收油达四、五百公斤。(我国在六十年代就是这样采油的。)
随着地层的深入开发,昔日的油井不再汩汩地向外流油了、不能自然外溢了怎么办?浅油层区队的小伙子们面对新情况,立马想办法解决问题,自主研究出了“手摇绞车吊油”的方法,这也就是北方农民用于浇地的辘轳,不过就是架子高了一些。
大家先用木棍在井口的地面支一个四、五米高的三角架,上面挂一个滑轮,在钢丝绳的下端吊一个捞油桶,在捞油桶的底端安装一个闭合装置,用人工手摇绞车的提吊方式进行采油。一桶一桶的原油从井里吊到地面,沿着开凿出来的渠沟流进土油池。油池满了,大家再把油舀到一个200公升的油桶中,油桶装满了再由两名工人用杠子抬或滚到另一个大油池内。大伙儿形象地把这种方式戏称为“二牛抬杠”。从此,“吊”油“吊”到哪口井,他们就把绞车拖到哪里,使浅油层50多口油井的产量提高到每天20余吨。
李振华为工人们的工作精神感动了,生产一线上的工人们,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每天工作在采油一线,来自汉、藏的那些年轻姑娘小伙子,那里有时间去讲究吃和穿,他们只是“不lng费一滴原油。”
时间已经到了深秋,随着秋风渐凉、严寒逼近,艰苦创业中的采油工人们迎来了第一道难关——如何在高寒地区使油田度过冬季生产关。
油田创业初期,建设者们面对严寒,自己动手打土坯、拉红砖,他们同时安排好了自己住的地方,然后就是积极地想办法保证生产不停下来。用“土法”保温炉战胜了严寒,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李振华对此创举连连称赞,并饶有兴趣地称之为——“火炕”保温。
这时候的克拉玛依油田根本就没有道路、寸草不生,交通十分不便,使用最频繁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骆驼。油田物资、生活用水,生活物品更是奇缺。创业者们就是在这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迎接着高达12级的狂风肆虐;夏季历经如火戈壁的炙烤;秋季忍受着成群蚊蝇的叮咬;冬季饱经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