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世风波 >

第251节

盛世风波-第251节

小说: 盛世风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的是想邀功。这种风气不能长,作为节度使城池都守不住,干脆让别人来干好了。”杨国忠将程千里的奏折摔在桌案上,脸上现出怒容。

    韦见素说道:“我们没有去过前线,不知道那里的情况,怎能瞎猜呢?我觉得还是应该相信前线的将帅。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们不会向朝廷上奏折。从围剿叛军的全局出发,朝廷也应该加强北线,那里是朝廷的薄弱环节,加强了不旦可以阻挡叛军,还可以进攻,直捣蓟城。”

    杨国忠还认为叛军成不了气候,不想让前线的将领得功。活动一下脖子说道:“朝廷攻击的重点是南线,荣王已经出关,从河南过黄河攻击叛军。程千里只是起牵制作用,封长清是范阳平卢节度使,他才是担任主攻的。他到洛阳已经二十多天了,作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一定会尽快夺回他的地盘。估计也到了黄河边了,说不定正在向北推进,安禄山的正面被攻,加上高仙芝的十万军队,他想保老巢都很困难。到了蓟城吃紧的时候,云中的围不解自破,只要程千里能挺住几天,一切都会好的。”

    韦见素说道:“洛阳前线一直没有上报作战情况,他们也许还在训练新兵。我感到形势不是太妙,要是打了胜仗,捷报早就传到朝廷来了。我们还是要将程千里的奏折递交给皇上。”

    杨国忠还在犹豫,信使突然送来了封常清的奏折。唐军大败,洛阳失守。杨国忠和韦见素两人同时大惊失色。这样的大事,他们不敢马虎,立即骑上快马,赶去华清宫。

第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子仪上奏折 常清撤职仙芝守潼关(一)() 
烽火突起漫烟雾,调兵遣将速防御。

    漫步行宫等捷报,奏来败绩心忧虑。

    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湖边赏雪,周边的山上白雪皑皑,九龙湖边却散着热气。两人笑声不断,十分开心。唐玄宗一边观赏雪景,一边指点河山,笑着说道:“常清去河南已经有些时日了,应该有喜报来了。”

    远远的看到杨国忠和韦见素骑马从大门直奔过来。以为是前线有了捷报。高兴的对杨贵妃说道:“常清有好消息来了,我们去见见两人。”

    杨国忠到了湖边,翻身从马背上下来,绕过长廊,快步跑到他的身前,跪在地上说道:“启奏皇上…”唐玄宗抢过话头说道:“是不是常清来了急报啊?”

    杨国忠一楞,伏地说道:“皇上已经知道了。”“这样的事情朕能不知道吗?起来吧,到飞霜殿说说下一步的安排。”“是﹗”杨国忠站起来跟在唐玄忠的身后,韦见素听到他们的对话,以为唐玄宗胸有成竹,也不敢贸然插话。

    进入飞霜殿,唐玄宗坐在宝座之上,微笑着说道:“常清将胡羯赶到那里去了,拿下了他的人头没有?”

    杨国忠傻眼了,唐玄宗并不知情,而且他想的和实际情况截然相反。如果说出实情,他必然大怒,皇上发怒说不定将罪责推到他的头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楞在那里发呆。

    韦见素立即上前,双手捧着封常清的奏折,跪在堂下说道:“启奏皇上,封常清送来了前线的奏折,朝廷的军队大败,叛军过了黄河,拿下了陈留、荥阳,攻下了洛阳。张介然、崔无波战死。守军死的死,降的降,全军覆没。封常清的六万新兵不堪一击,十去其八,留下的不足两成。现在封常清和高仙芝合兵一处,退守潼关。”高力士从韦见素手上拿过奏折,呈给唐玄宗。

    他还停留在胜利的思维中,陡然听到这样的消息,一时转不过弯来,瞪眼看着跪在地上的杨国忠和韦见素,质问道:“这是真的吗?”

    高力士将封常清的奏折递到他的手上,唐玄宗翻开奏折,勃然大怒:“封常清、张介然、崔无波、李憕等人都是死人不成?四人的军队加在一起有十多万,怎么会不堪一击呢?十天时间,叛军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占领了河南,朝廷损失了十万军队。那胡羯要再向南推进,占领了江南,社稷就乱了,朝廷也危险了。”心情一落千丈,显得忧心忡忡。

    杨国忠说道:“启奏皇上,封常清、高仙芝不力,应该换将,叛军虽然拿下了河南,但大片国土还在朝廷的手上,要消灭他们并不难。”

    唐玄宗一掌拍在桌案上,愤怒的说道:“都是你做的好事,换将?朕要先换掉你这个首席宰相。”杨贵妃连忙过来附在唐玄宗的耳边说道:“皇上息怒,那胡羯早有反心,他蒙骗了皇上,怎能怪罪丞相呢?”

    杨国忠伏在地上不敢起来,他不敢申诉,那样会更加激怒唐玄宗,说不定当场就撤销他的职务。韦见素上奏:“启奏皇上,河东节度使程千里送来奏折,他全力抵抗西线的叛军,但是叛军的攻击十分猛烈,他已经支持不住了,请求退守上党。”呈上程千里的奏折。唐玄宗恢复了镇定,看过奏折后,对二人说道:“都起来吧,你们说说,该作何处理?”

    韦见素说道:“叛军的气势现在正盛,允许高仙芝封常清守潼关,程千里撤退上党,调动一名将军镇守南阳。加强襄阳的防守,保护江南的物资运往朝廷的通道。再就是要稳定边疆,防备吐蕃乘虚而入。臣奏请朔方节度使的任命应该马上发出,调鲁炅到南阳镇守。”

    唐玄宗说道:“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鲁炅为山南节度使,前往南阳,防守叛军南下。任命程千里为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允许其撤退至上党,同时招收新兵守卫上党,等待援军到达,一起破敌。马上起草诏书,明日送到。”

    杨国忠擦着额头上的汗水说道:“尊旨。”韦见素上奏:“启奏皇上,现在前线军情十万火急,臣奏请皇上回京城皇宫,招集群臣共商平叛之策。”“准奏。朕现在就回宫。”唐玄宗站起来手一挥,又恢复了自信。

    朝廷的诏书到了云中,程千里偃旗息鼓,上半夜将支重物资和伤员撤出了云中城,下半夜守城军士全部撤走。

    天明以后,蔡希德对着空城猛攻,拿下城池的时候,才发现是一座空的云中城,唐军已经撤出了老远。他极为恼火,命令部队迅速追击。他们的战马,都是西域良马与蒙古马杂交的优良品种,奔跑速度特别快。

    冲在最前面的几名勇士,高举弯刀,纵马飞奔而来。陆荣荣和张冲断后,两人调转马头,面对迎面冲来的叛军勇士。几道红光过后,勇士均死于马下。后面的追兵,见势不妙,放慢了速度。

    然而陆、张二人反向追兵冲去,他们艺高人胆大,丝毫不把对方的大队人马放在眼里。陆荣荣的汗血宝马奇快无比,追击的骑军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她已到跟前,红光闪过,三颗人头已经落地。敌人阵式大乱,四散奔逃。张冲不甘落后,追上奔逃的敌军,挥剑就杀,一剑一个,剑剑殊敌。

    可怜这些胡人勇士,叛军的精英,遇上了这两个小杀星,竟然成了俎上之肉,毫无反抗之力。叛军追兵受到迎头痛击,不敢再行追赶,唐军很顺利的进了上党城。

    陆荣荣向程千里要方岚,程千里很想将他们留在军中,但陆荣荣思念方岚甚急,无论如何也要去找他。万般无奈之下,他对陆荣荣说道:“经多方打听,方岚已经去了洛阳,那里是安禄山用兵的主战场,混乱异常,如何找得到。你们在军营里住着,我派人为你们打听。”

    “谢谢”陆荣荣当即向程千里道谢,有了方岚的消息,她一刻都不能等,不等对方回答,就出了程千里的帅府,带着张冲,直奔洛阳。程千里眼巴巴的望着他们离开,不住的摇头。

    中使冯神威风尘仆仆到了灵武①,朔方镇左兵马使李光弼出来迎接,带至堂上。对冯神威说道:“安思顺元帅应诏进京未还,光弼总领朔方事,中使大人有事可对光弼讲。”

    冯神威没有理会李光弼的问话,生硬的对他说道:“郭子仪在何处?速来这里。”李光弼说道:“右兵马使坐镇平凉郡②防御吐蕃,在前线对敌不在灵武。节度使进京这段时间,军镇的事由光弼负责。”他再一次强调他现在代理节度使。

    注①:唐朝地名,今宁夏灵武西北。

    注②:唐朝地名,今甘肃省镇原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部。

第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子仪上奏折 常清撤职仙芝守潼关(二)() 
冯神威看了李光弼一眼,一本正经的说道:“迅速派人调郭子仪来灵武,朝廷有旨传达。”李光弼心中不快,但就官职而论,郭子仪排在他的前面,不敢违抗,对冯神威说道:“是,请问安思顺元帅什么时候回灵武?”

    “安思顺已经当上了户部尚书,不来灵武了。”冯神威回头看了李光弼一眼说道。李光弼立即意识到圣旨的内容与新任节度使有关,内心盘算,安思顺调任尚书,朔方节度使的位置就空出来了。现在朝廷派中使来传达圣旨,一定是宣布任命节度使的人选。冯神威要郭子仪来灵武接旨,节度使一定是他的。我和郭子仪同为朔方副节度使,论年龄我还不到五十岁,正是干事的年龄。而郭子仪已经年过六十,已经到了退休的时候了。论才能,我不比他差,为什么用他?我早就盯着朔方节度使的位置,想一展宏图,不想竟然让郭子仪抢了去。

    他内心有些痛苦,心里酸溜溜的。但冯神威指名要见郭子仪,他只好立即派信使去九原通知郭子仪。接到李光弼的速回朔方,有圣旨传达的紧急传信,郭子仪立即骑上快马,一路飞驰,回到灵武,直接进了帅府。

    冯神威见郭子仪匆匆到来,马上从身上掏出黄绢,大声念道:“郭子仪接旨。”郭子仪顾不得鞍马疲劳,立即面向长安跪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现任命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担任朔方军镇节度使,总管朔方军镇的军务。钦此﹗”

    “吾皇万岁,万万岁。”郭子仪在地上规规矩矩的磕了三个响头。这是实心实意的,能做节度使是他一生的追求。现在达到了,当然是出自内心的欢喜。

    冯神威说道:“郭元帅,皇上将朔方镇和防御吐蕃的担子交给你了,希望你不要辜负了皇上的希望,守好边疆。现在安禄山的叛军已经过了黄河,一路势如破竹,已经占领了东都洛阳。朝廷正在全力围剿,你如果有好的建议也可以向皇上奏报。”

    郭子仪说道:“请中使大人转呈皇上,我郭子仪肝脑涂地,难报君恩,我一定尽心竭力当好差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送走冯神威之后,郭子仪心潮澎湃,他万万没有想到,花甲之年,皇上会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接替小他十岁的安思顺,竟然当上了主宰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自从在武举考试中,他力压群英,中了武进士以来。在与突厥、吐蕃对阵的西北战场上,南征北战三十多年,虽然作战勇猛,也在不断升官,但并不显赫。在同龄人中,他不算特别出色,只能算次一等的,以致许多年龄比他小的后起之秀都升到了节度使的位置,他还不能主宰一方。直到去年,才被任命为天德军使,兼平凉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坐镇平凉郡防御吐蕃。

    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跟随比他小十岁王忠嗣,始终兢兢业业。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养子,十几年前就成了四镇节度使。他深得王忠嗣的器重,跟随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但王忠嗣在八年前遭李林甫陷害被贬,不久就病逝了。

    他不喜欢巴结权贵,没有人为他在皇帝面前说话,能够做到九原太守,凭的就是他的能力和战功。

    这次朝庭能够任命他为排在全国前三位的军事重镇的主官,应该得利于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如果与以前一样,朝庭能够控制局面,军队的作用只是征服外族,保护边疆地区唐朝的利益。他不可能顶替小他十多岁的安思顺,成为朔方节度使。也就没有后来二十多年的出将入相的政治生崖,成为中国历史上力挽狂澜的大忠臣,大英雄。

    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能冲锋陷阵,而且阵法娴熟,指挥若定。为人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虽然没有象皇甫惟明、王忠嗣、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那样屡建奇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但也是战功累累的善战之人,曾经在王忠嗣的指挥下,大败契丹的迪辇俎里。

    他走进帅府,感到重任在肩,思索着未来。公孙琼岩进来道贺,这位四品裨将一直跟着他,关系很不一般。走到帅案前对他说道:“元帅临危受命,很不一般。我估计朝廷平叛遇到了麻烦。不然的话,这朔方节度使的头衔,不会落到元帅的身上。”

    郭子仪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