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美国的故事 >

第69节

美国的故事-第69节

小说: 美国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黛波拉本是一个小学教师,但她渴望冒险,安静的书桌无法束缚她的激情。她剪发缠胸,化名“罗伯特”参加了大陆军。她在军中三年,两次受伤。为了掩盖身份,她不许医生靠近,咬着牙自己疗伤。后来,她发高烧昏迷,被送往医院,终于被一位医生发现了真相。

    这位医生没有说破,把她带回家给她调理。谁知,医生的侄女居然爱上这个英俊的战士,闹着要跟她结婚。医生没办法,只好“戳穿”她的伪装。他还给大陆军在西点的总指挥诺克斯将军写了一封信介绍黛波拉的情况。黛波拉惴惴不安地来到诺克斯的指挥部,估计得受一顿训斥。但诺克斯对她非常尊敬,很郑重地交给她一份退伍文书,还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安身立命。黛波拉后来为人妻、为人母,马萨诸塞议会批准让她享受退伍军人的补贴。

    另一位女英雄叫莫莉皮切尔,这名字是不是真的还有疑问,她可能是几个人的“合影”。据说,她跟丈夫一起上前线,给战士们送水喝。丈夫牺牲后,她拿起丈夫的工具继续给大炮填炮弹,直到战斗结束。

    与战场上的“花木兰”比起来,留在家园的女人似乎有些平凡。但她们在平凡中表现出的勇气足以向后世证明,她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她们不得不面对英军的抢劫和骚扰,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曾拥有10个大种植园的南卡罗来纳首富伊莉莎平克尼(参看019美洲人),因两个儿子都是大陆军高级将领,她的庄园被英军烧毁,最后连60英镑的医药费都拿不出来,但她一点也不沮丧。她说:“这样简单的生活更适合我。”

    伊莉莎的亲家叫丽贝卡莫特,她的豪宅被英军占据。民兵围攻那所豪宅,但因为房子是石头的,特别坚固,民兵久攻不下。如果英军的援军赶到就糟了。民兵来找丽贝卡,说对不起,我们恐怕要烧房子。丽贝卡马上找出她储藏的火药,指点民兵将火药射上屋顶,成功地将房子点燃,迫使里面的英军投降。丽贝卡亲手烧掉了自己的家,从此居无定所,但她在随后的庆功宴上谈笑自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在战争中,还有千千万万普通的女人和孩子,她们以微薄之力为她们的国家默默奉献,她们的名字也许永远不会为人所知。她们有的为革命力量当间谍;有的跟随大陆军的脚步,为战士们洗衣做饭;有的为民兵传递情报;有的掩护革命领袖躲过敌人的追捕;有的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还保护机密文件;有的在父兄受伤时勇敢地与英军交涉,赶赴敌营照顾亲人。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男人头上的光环。但正是她们付出的点点滴滴让所有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战争对每一个女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她们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男人走上战场,把本属于他们的社会责任留给女人,只有当此关头,他们才发现,一个出色的女人是多么重要。像一位“国父”所说:“每当我看到一个伟大的男人,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谁是那位伟大的母亲?”也许正是战争让“国父”们认识到,一个高档次的国家需要高档次的公民,只有高素质的女人才能塑造高素质的男人。虽然他们不能把女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但他们愿意为女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战后,各种女子学校应运而生,更多的女孩走进课堂,她们将哺育一个有活力、有教养的年轻民族。

    新大陆的儿女在奋战六年之后,终于看到天边那道和平的曙光。但通往和平的路并不平坦。他们能得到他们祈盼的自由吗?他们将怎样在那张谈判桌上实现他们的梦想?请看下一个故事:巴黎和约。

第52章 《巴黎和约》() 
1781年10月,“约克镇战役”以美法联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7000名英军放下武器,英国失去了对北美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只能缩在沿海的几个港口城市里。当消息传到伦敦,英国首相诺斯勋爵叹道:“一切都结束了!”英王乔治三世不服气,还想继续打下去,但议会不想打了。六年的战争让工商业损失惨重,商人们纷纷游说议会,赶紧与北美言和。1782年3月,诺斯内阁垮台。罗金汉勋爵继任首相,查尔斯福克斯出任外交大臣,谢尔本勋爵出任殖民地事务大臣,他们都是“亲美派”。和平似乎已不是悬念。

    1782年,北美英军总司令亨利克林顿将军被召回伦敦,加拿大总督盖卡尔顿将军继任英军总司令。从托马斯盖吉,到威廉豪,到亨利克林顿,再到盖卡尔顿,英军主帅换了一个又一个,形势却一天不如一天。富兰克林忍不住挖苦道:“我们派了个弗吉尼亚的农场主上阵,就把你们最好的将军一个一个送回了家。”当然,在1782年,谁也没意识到战争真的会结束。毕竟,英国在北美还有3万人马,超过大陆军和法军的总和。战争让英国很难受,但美国和法国更难受。法国财政陷入危机,美利坚邦联议会(也叫大陆会议或国会)基本上已经破产,各州也都只剩一口气。大家不过咬着牙硬撑罢了。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谈判还在云里雾里,谁也搞不清英王到底咋想的。华盛顿觉得简直快熬不下去了。大陆军衣衫褴褛,吃了上顿没下顿,多拖一天就多一分灾难。怎样才能搞点名堂逼着英王早点就范呢?华盛顿可能急糊涂了,居然想了个损招:绑架正在纽约的威廉王子。威廉是乔治三世的幼子,特别热爱航海,一直在皇家海军服役。他的军团刚好被派到北美,驻扎在纽约。威廉很平易近人,每天快快乐乐的,常一个人在纽约大街上逛,没专人保护,谁能想到还会有人打他的主意呢?

    1782年3月28日,华盛顿亲自签发手令,命令行动小组乘夜色潜入曼哈顿,绑架威廉。他同时也严令得手后要善待王子,因为这次行动的目的不是虐待王子,而是要挟国王。可是,当夜因天气原因和小组成员行动不力,绑架没有成功。英军有了防备,华盛顿也就失去了机会。其实,幸亏没得手,这实在是个臭得不能再臭的主意。五十多年后,美英一笑泯恩仇,美国驻英公使把华盛顿亲笔签名的那份命令呈给英王威廉四世,也就是当年的威廉王子。国王看后幽默地说:“我非常感谢华盛顿将军的人道主义原则,但我还是很高兴他没有得逞。”威廉四世对美国非常友善,他对公使说:“我很遗憾不能生为自由、独立的美国人。我对这个国家充满敬意,因为它产生了华盛顿,这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那么,英美的谈判为什么如此旷日持久呢?主要是内部、外部一起扯皮的结果。邦联议会共派了五位代表参加谈判,这五位都是大腕级的人物。第一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二位是约翰亚当斯,第三位是亨利劳伦斯,第四位是约翰杰伊,第五位是托马斯杰斐逊。富兰克林是驻法公使,已经在巴黎。亚当斯是驻荷兰特使,此时正在阿姆斯特丹跟荷兰商人谈贷款的事。劳伦斯是大陆会议前主席,后来受大陆会议委托出使欧洲。他的船被皇家海军截获,他成了俘虏,被关在伦敦塔。一直到“约克镇战役”后,美国才用康沃利斯换回劳伦斯。此时,劳伦斯还在伦敦修养,他的身体在被关押期间受到很大的摧残。杰伊也曾是大陆会议主席,现任驻西班牙特使,正在马德里跟西班牙谈判,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巴黎。杰斐逊的妻子玛莎卧病在床,他抱定了“妻子在,不远游”的宗旨,拒绝了大陆会议的任命。也就是说,五个人的代表团,目前只有富兰克林一个人在场。

    法国人倒是很高兴,他们最喜欢富兰克林,其他人永远缺席才好呢。法国在独立战争中居功至伟,没有它的帮助,美国再拖上十年八年的也够呛能赢。大陆会议对法国感激涕零,给代表团成员下了个很“丧权辱国”的命令:美国代表必须听从法国外交大臣弗吉尼斯伯爵的指示,在没有法国同意的情况下,代表们不得与英国签订任何条约。国会这么做也是为了遵守1778年的美法联盟条约。那个条约规定,美国不能单独与英国缔约。法国这几年的忙不能白帮,它有资格从中捞一笔。它的盟友西班牙也要从中捞一笔,因为西班牙继法国之后于1779年加入了对英战争。还有一位老兄——荷兰,也在“约克镇战役”之后宣布承认美国独立。所以,1782年,当英国代表来到巴黎,他们面对的是美、法、西、荷四国。这是一场国际“分赃”会议。你觉得那几位欧洲哥们儿会在乎美国的自由吗?

    1782年4月,各方的非正式会谈开始。因为美国其他代表都没到,富兰克林只能先独自面对“群狼”。幸运的是,英国首席代表理查德奥斯瓦尔德是富兰克林的老朋友,年纪比富兰克林还大。他对北美一向友善,特别有诚意。他此行除了缔约外,还想削弱或瓦解美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所以,他见到富兰克林后提的第一个建议是:咱俩直接谈,不跟他们几个掺和,特别是不能让法国卷入其中。他说,法国根本不关心美国的独立,它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英美单独谈判,简单又利索。如果法国插进来,和谈将旷日持久。一旦形势发生变化,英国将不再考虑承认美国独立,也将解除民间欠美国人的债务,用省下来的钱继续打仗,看谁耗得过谁。

    奥斯瓦尔德说的没错,英美单独谈判符合双方的利益,这种事别人越搅和越乱。法国的主张是,英法应该先谈,谈拢之后再跟美国谈。富兰克林虽然想跟英国直接谈,但不得不拒绝奥斯瓦尔德,一是因为有大陆会议的明确指示,二是他对法国和弗吉尼斯本人都心怀感激,他相信法国的善意。他对奥斯瓦尔德说:“即使法国援助美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也愿意还这个情,而且,在还完之后,依然感谢它。我不能撇开盟友跟你谈判至于美国的独立,早在1776年就已经决定了,你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你说想赖掉欠美国人的钱?有本事你就试试。我不信一个以商业立国的国家会如此糟蹋自己的信誉。”

    碰上富兰克林这只“老狐狸”,奥斯瓦尔德这只更老的狐狸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后来再次提出英美单谈,又被拒绝。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了,会谈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其实,富兰克林很着急。他明白,就是因为法国横插一杠子,才让谈判变得这么艰难。他必须想办法把法国排除在外。他热爱法国,但在“美国利益”和“美法友谊”之间,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怎样才能既和英国谈判又不得罪法国呢?

    富兰克林做了两件事。首先,他去找弗吉尼斯。他说,非常感谢法国这么多年对我们的帮助。如今,胜利在望。为了加快谈判速度,您能不能允许我们和英国先接触一下?我们不管谈什么都会向您报备。富兰克林的“谦恭”赢得了弗吉尼斯的“慷慨”。他说:“好啊!我们无意替美国谈判,你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但不要背着我们缔约。”

    接着,富兰克林来找奥斯瓦尔德。他说:你不是老想单独谈吗?看在朋友分上,我就勉为其难吧。但有三个条件:第一,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谈判的先决条件而不是谈判的内容,也就是说,“独立”没商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其余的都免了。第二,英国要赔偿美国的战争损失。第三,英国割让加拿大给美国。当时的“加拿大”主要是魁北克省,也就是今天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魁北克、多伦多地区,外加俄亥俄河谷。

    奥斯瓦尔德一看,富兰克林真是“高级黑”啊。让你们独立就不错了,还割地赔款?别太过分哦。奥斯瓦尔德的回答是:“独立”的事好说,其他两条要慢慢谈。实际上,富兰克林也没指望他一下子答应所有的条件。英国能做到第一条就是美国的胜利了。把“独立”作为先决条件排除在谈判内容之外,断了英国以此为诱饵获取其他利益的念头。谈判还没开始,谈判的首要目标就已经达成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便宜的事吗?

    谈判刚出现转机,富兰克林就病了,事情又拖下来。1782年6月,杰伊终于从西班牙赶到巴黎,主导下一段的谈判。跟老奸巨猾的富兰克林比起来,38岁的杰伊在外交上是初生牛犊。但在美国政坛,他可是重量级选手。他是未来的联邦首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美国宪法的重要诠释人。他也是历史学家们公认的美国最重要的七位“国父”之一。对很多人来说,他的名字也许比较陌生,因为其他六个名字太耀眼(知道其余六位是谁吗?),但他对美国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

    1745年12月,杰伊生于纽约市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