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绿山男孩”不承认纽约对新罕布什尔领地的所有权,只要看见从纽约来的移民,就把他们新建的房子烧掉,用各种手段让他们站不住脚,最后不得不离开。但艾伦也有自己的原则,就是只搞破坏,不伤人命,他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纽约人统统赶回去。
“绿山男孩”的暴行让艾伦上了纽约省的通缉令,纽约总督悬赏20英镑捉拿他和另外几个头目,后来又涨到100英镑。艾伦才不管这一套呢,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发行货币,出售土地,俨然已形成独立王国。马萨诸塞和新罕布什尔也继续跟纽约闹别扭,都想占这块肥地。要不是独立战争爆发,恐怕这几个殖民地就要打起来了。
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4月底,艾伦收到康涅狄格议会的一封信,说他们计划攻取提康德罗加堡(简称“提康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艾伦很高兴,他觉得这是提高“绿山男孩”政治地位的机会。他挑选了130名“绿山男孩”,又会合了一些从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来的民兵,准备率领他们偷袭提康堡。他还派间谍去提康堡刺探情报,得知那里的守备非常松懈。
提康堡位于今天美国纽约州境内,坐落在尚普兰湖南端。它北接尚普兰湖,南连乔治湖,正好处于圣劳伦斯河和哈德逊河之间,是从加拿大南下至英属13个殖民地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提康堡的意思是“两水之间”。当时的北美东部都被森林覆盖,根本没有路,陆路交通既困难又昂贵。最便捷的是水路。从魁北克出发,经圣劳伦斯河到尚普兰湖、乔治湖,再转入哈德逊河,可以直通纽约。谁控制了这条水路,谁就控制了这个地区。提康堡是法国人和加拿大人修建的。“七年战争”中,英军以两千伤亡为代价夺取了提康堡,为打败法国奠定了基础。可是,战争过后,太平日久,守卫在这里的官兵也渐渐懈怠了,他们根本没想到有人还会惦记这个深山老林中的堡垒。
就在艾伦和他的“绿山男孩”们紧锣密鼓地做准备时,5月9日,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他们面前,手拿马萨诸塞省议会的任命书,声称这次突袭任务将由他指挥。这个人的名字叫本尼迪克阿诺德。如果说阿诺德是大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应该不算过誉,他在战场上的勇敢机智和坚忍不拔没人比得上。论打仗,华盛顿不是他的对手。阿诺德可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但是,他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是因为他最后站到了英国一边。“本尼迪克阿诺德”在美国,就像“甫志高”“王连举”在中国,是“叛徒”的代名词。在他还没有成为叛徒之时,我们先慢慢欣赏他的才华吧。
阿诺德1741年生于康涅狄格,他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可是,后来父亲开始酗酒。就在他打算去耶鲁上学时,父亲因深陷债务而破产,他的学业也就终止了,这一点倒是跟艾伦有点像。阿诺德后来给一个药剂师当学徒,练得一身好本事。再后来,他开了自己的药店,生意很红火,还娶了一位法官的女儿为妻,日子过得很不错。他性格倔强,聪明过人,工作勤奋。虽然已经跻身富裕阶层,但他仍渴望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赢得社会的尊重。
“莱克星顿的枪声”打响后,阿诺德以上尉的身份领着康涅狄格的民兵参加了包围波士顿的行动。他得知提康堡守备空虚,就向马萨诸塞省议会建议趁机袭取此处。省议会同意了,决定由他领导这次偷袭。就这样,他赶到艾伦的驻地,告诉艾伦他是来当“领导”的。艾伦冷冷地看着他,心想,你算那根葱?我辛辛苦苦地准备了半天,凭什么给你做嫁衣裳?他说,好啊,你想当领导,先问问这些弟兄答不答应,只要他们同意,我就让贤。那些“绿山男孩”哪里肯买阿诺德的账?他们吆喝着说,什么这个议会那个议会的,我们不认识,我们只认识艾伦,如果他不干了,我们就回家!阿诺德一听就急了,跟艾伦吵起来。两人都不是善茬,一言不合就要动手。眼看着就要打起来,旁边一些民兵赶紧劝架,最后好不容易说服这俩人,共同领导这次行动。
1775年5月10日,也就是第二次大陆会议召开的这一天,艾伦和阿诺德带着200多个“绿山男孩”和民兵来到尚普兰湖边离提康堡很近的地方。他们计划在天亮前乘船横渡3公里宽的湖面到对岸,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摸上堡垒。可是等来等去,天光都放亮了,船还没到。后来,只有两条船出现,其余的还是没来。艾伦和阿诺德虽然不和,但在打仗方面的心思还很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如果不赶紧行动,偷袭可能就变成强攻,一点出奇制胜的效果都没了。提康堡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所在。虽然堡垒里的守军不多,只有48个人,但枪炮齐全。如果让英军察觉,他们凭借有利地形和武器,完全可以打退敌人。艾伦和阿诺德决定,不等后面的船了,就用这两条,先过去再说。
可是,两只小船,哪里装得下二三百号人呢?只好能装多少算多少了。最后,两条船共塞进去83人,包括艾伦和阿诺德。说起来也够倒霉的,这两条严重超载的船,本来就是要沉的架势,行到湖中间时,忽然来了场暴风雨,船漏水了。整个横渡的过程就像一场比赛,看看是船漏得快,还是大家划得快,要在船沉底儿之前赶到湖对岸。结果,勉勉强强过去了,两条船也报销了。但这场暴风雨也为偷袭带来了好运气,风声雨声掩盖了人声,堡垒里的英国兵根本没听见外面的噪音,他们还在睡懒觉呢。
艾伦和阿诺德等83个人悄悄地上了堡垒,有两个站岗的士兵发现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喊就被制服了。艾伦挥着剑,冲到一个军官的屋前。刚从睡梦中惊醒的军官提着裤子出来,叫道:“你们是奉谁的命令擅入国王陛下的领地的?”艾伦大喝一声:“我以伟大的耶和华和大陆会议的名义,命令你们立刻投降,交出堡垒!”这个军官真有点懵了。艾伦身高1。90米,块头比华盛顿还大,手上的剑闪闪发光,又大喊着上帝的名字,在神志还没完全清醒的军官看来,他有如天神下凡。英军没来得及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提康堡就这样落入殖民地人之手,它将在后面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康堡不光位置重要,它还藏着巨大的“财富”,就是那些枪炮。堡垒中共有各种大炮80多门,还有大批的枪支、弹药和军需品。这可让穷得叮当响的大陆军发了一笔横财。你将会看到,这些大炮是怎样彻底扭转了波士顿的战局的。
占领提康堡后,阿诺德又乘着抢来的英国军舰,沿湖北上,夺取了另一个堡垒,满载而归。艾伦和阿诺德共同领导的这次军事行动功德圆满,“绿山男孩”声威大振。但是,在给大陆会议的报告中,艾伦把攻取提康堡的所有功劳都揽到自己头上,故意不提阿诺德,大陆会议也没给阿诺德应有的奖励。阿诺德非常郁闷,对特别看重名誉的他来说,这是莫大的羞辱。然而,他还不知道,这只是他将遭遇的一系列不公平待遇的开始。
顺便说一下艾伦。他后来在进攻加拿大时被英军俘虏,坐了两年牢后获假释出狱,回到佛蒙特。1777年,“佛蒙特共和国”宣布独立,它以特立独行的姿态冷眼旁观着美国革命的进程。佛蒙特也是北美第一个以宪法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国家。艾伦一直活跃在佛蒙特的政治舞台上。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佛蒙特加入美国。1791年,佛蒙特以独立州的身份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的第14个州,也是除最初的13个州之外第一个加入联邦的州。今天,在美国国会的大厅里,每个州都有一个代表人物的雕像,供人们瞻仰。代表佛蒙特的就是艾伦。走在佛蒙特的大街小巷,他的名字随处可见,他的故事是佛蒙特人的不老传说。佛蒙特州国民自卫军的别名至今仍然叫“绿山男孩”,虽然已经有了女兵。
艾伦一辈子都没改掉那不饶人的性子。从提康堡凯旋后,佛蒙特人给他开庆功会。会上,当地最受尊敬的神父满怀深情地感谢上帝保佑这次行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神父喋喋不休地赞美上帝的威力,一句不提艾伦的名字,好像这事儿是上帝亲自出手似的。艾伦再也忍不住了,他站起来说:“神父,你能不能告诉上帝,当时我也在场?”后来,艾伦因嗜酒如命,五十多岁身体就不行了。临终前,一位神父忧心忡忡地对他说:“将军,恐怕天使在等着您呢。”艾伦勉强睁开双眼,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说:“天使在等我?叫他多等一会儿!”
当初,艾伦曾去华盛顿军前报到。华盛顿评价道:“他身上有一种原汁原味的东西”在人们心中,伊森艾伦,这个“原汁原味”的美国人,是“佛蒙特的华盛顿”。
艾伦和阿诺德这对冤家之间的缘分还没结束,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再一次携手合作。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请看下一个故事:远征加拿大。
第31章 远征加拿大()
加拿大是美国北边唯一的邻居。如今的美加关系堪称“国际关系的典范”,两家好得就像一家,羡煞旁人。一个冷若冰霜的加拿大,紧靠着个欲望似火的美国,二百多年竟然没被烤化,本身就是个奇迹。在别处横行霸道的美国人,偏偏对这个邻居以“礼”相待,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可以慢慢探寻。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加拿大能赢得美国的尊重,不是求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因为美国人从来就没学会过尊重弱者,即使当他们自己还是弱者的时候。
加拿大是印第安语中“村庄”的意思,它本是法国人的地盘,新法兰西的一部分。在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把法国彻底打出了北美大陆,加拿大成了英国在北美的第14个殖民地。此时的“加拿大”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加拿大,它主要是指魁北克省。虽然加拿大成了英国的一部分,但它仍然保持着法国的文化和传统,居民大多数说法语,而且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看上去,加拿大与英语文化格格不入,跟英国似乎不是一条心。
1774年,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时,只有英属12个殖民地参加,最北边的加拿大(魁北克)和最南边的佐治亚都没派代表。大陆会议可能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会议一结束就向这一北一南两个“落后分子”发出了邀请,请它们第二年来费城参加第二次大陆会议。可是,当1775年5月到来时,加拿大和佐治亚还是没来。大陆会议再发请帖。7月,佐治亚终于来了,加拿大却很有礼貌地拒绝了邀请:谢谢,我们不感兴趣。
这件事听上去有点不合逻辑,英国在北美的这13个亲生孩子一门心思地造反,那个“养子”却无限忠诚。到底是什么让本来与英国貌合神离的加拿大在关键时刻死心塌地地跟随它呢?这要归功于魁北克法案。
1774年的魁北克法案是英国议会针对波士顿制订的强制法案的一部分,但与波士顿无关。魁北克法案有三个主要内容:其一,把魁北克省的领地从原来的魁北克城和蒙特利尔地区扩展至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和蒙大拿州,也就是整个俄亥俄河谷地带。其二,允许魁北克省在处理民事案件时采用法国法律,只在刑事案件和公共事务中使用英国法律。其三,推行信仰自由,承认天主教在魁北克省的领导地位。
一看就知道,魁北克省是被天上掉的馅饼砸到了,它成了母亲最宠爱的宝贝。英国议会是看到其他13个熊孩子越来越不可靠才想出这么一招的,目的就是稳住加拿大。可想而知,这个法案对其他那13个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本来,俄亥俄河谷属于弗吉尼亚,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是殖民者的西进目标。现在可好,都归了魁北克,这不是把大好前程给堵死了吗?所以,这些殖民地都气炸了肺,反英情绪更加激烈。
魁北克法案最厉害的地方还不是对土地的重新划分,而是对天主教信仰的保护,这对英国来说是个惊天动地之举。英国的国教是新教,国王是教会的领袖,对新教的不忠就是对国王的不忠。而天主教一向是新教的死敌。在英国本土,信奉天主教的人不能任政府官员,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成员不能继承王位。可是现在,为了拉拢加拿大人,英国不惜确立天主教在魁北克的领导地位。在那个信仰大于天的年代,这实在是个不小的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