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1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中立国打着中立的旗号资助我的敌人。美国的理由也很简单:自由船运自由货,你管得着吗?在这种自说自话的情况下,只有一种东西说话算数,那就是实力。1803—1812年间,英法争先恐后地在海上劫持中立国的商船,特别是美国商船。法国劫了500多艘,英国效率更高,劫了900多艘。打仗嘛,都需要钱,生意又不好做,能抢多少抢多少呗。
劫财倒不是最让美国人生气的,更让他们不能忍的是劫人,也就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开头看到的那一幕。劫人的事主要是英国干,因为它需要水手。1807年,皇家海军共900多艘船,需要十三四万名水手。英国本土的人能上船的都上船了,殖民地人也征了不少,还是不够。海军是个技术活,从田间地头随便弄个人肯定玩不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海上抓壮丁。皇家海军为何偏爱美国人呢?一是美国无力反抗,二是美国水手质量高。美国人不就是英国人嘛,他们拥有英国人的航海经验,也拥有英国人对大海的悟性和激情,把他们抓来直接上手,根本不用训练。开始的时候,皇家海军真是抓逃兵,后来变成抓跑到美国并入了美国籍的英国人,再后来抓所有不是在美国出生的美国人,到最后干脆连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抓了。英国舰长说,我们听不出美国口音和英国口音有啥区别,反正想抓就抓,你还敢说“不”?
碰上英法这两个恶霸,商人成了高危职业。偏偏美国人又不安分,总想“富贵险中求”,拼命出海,被欺负了就回来控诉,搞得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杰斐逊政府到了做选择的时候。这一幕一点也不陌生。1795年,杰伊条约前夕,气氛跟现在完全一样,联邦政府面临的困境也一样。不一样的,是白宫的主人。不管杰斐逊多么心高气傲,也不管他多么反对华盛顿,他不能不承认,“丧权辱国”的杰伊条约为美国带来了十年的和平与发展,那是美英贸易最顺利、最兴旺的十年。当年的华盛顿冒着被全国人民喷死的危险,顶着“卖国贼”的帽子,在杰伊条约上签字。他在势不两立的英法之间选择了英国,因为那是美国的利益所在。1800年,全国人民又嚷嚷着要跟法国拼命。亚当斯豁出去不当总统也要与法国和谈,避免了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如今,前两位总统忍辱负重换来的稳定和繁荣再次面临考验,杰斐逊将如何取舍呢?
第一步,当然是外交努力。1805年,杰伊条约到期。杰斐逊派威廉平克尼为特使去伦敦,与驻英公使詹姆斯门罗一起跟英国谈判。门罗在1803年完成“路易斯安那购地案”之后被任命为驻英公使,这对一向亲法的他来说还是挺有挑战性的。他当驻法公使的时候把法国捧上了天,对英国深恶痛绝。但是,自从当了驻英公使,他似乎理解了英国。对英国在海上抓人的做法,他一再跟总统和国务卿说,不要指望英国通过正式的条约宣布停止抓人,我们只能争取英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逐步减少这种事。门罗和平克尼辛辛苦苦忙活了好几个月,终于在1806年12月31日草签了一份条约:门罗…平克尼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是杰伊条约的续集,内容跟杰伊条约几乎一模一样,承认了英国对“中立”的解释,也没有阻止英国抓壮丁。也许真正跟英国谈过之后,门罗才知道当年的约翰杰伊是多么不容易,也认识到他自己对杰伊条约的无情攻击是多么幼稚。他再也不是那个空谈“主义”、不切实际的极“左”分子了。
门罗活明白了,杰斐逊可没有。1807年3月,门罗…平克尼条约传到白宫,杰斐逊气疯了。华盛顿愿当卖国贼,我可不想!我为杰伊条约跟华盛顿打得你死我活,你现在让我续约,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杰斐逊压根儿没把这份条约往参议院送,直接拒绝了。当国务卿麦迪逊把总统的决定告诉门罗,门罗郁闷难当,启程回国。杰斐逊和麦迪逊都跟门罗是好朋友,他们的决定对事不对人,但门罗很生气,觉得这俩不信任自己。而且,他认为,总统这么干脆地拒绝条约,主要是为保护麦迪逊在“共和党”内的地位,怕自己的风头盖过这位“钦定”接班人。其实,门罗想歪了。麦迪逊的威望根深蒂固,岂是一纸条约可以改变的。杰斐逊没有察觉到门罗的情绪,直到门罗决定与麦迪逊争夺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他才意识到,他的朋友受伤了。他给门罗写了好几封信,详细解释决策的理由,表达对他一如既往的爱和信任。杰斐逊的真情感动了门罗,也挽救了他们的友谊,但不意味着门罗与麦迪逊和好如初。他们俩整整三年没见面也没联系,到1810年才和解,那要归功于麦迪逊宽广的胸怀。
好了,跟英国没的说了,跟法国也谈不到一块儿去,咋办呢?杰斐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琢磨出一套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的办法:全面禁运。他的逻辑是这样的:英国人、法国人所有的欧洲人,都要吃饭,他们都需要美国的粮食。咱禁止一切海外贸易,不卖给他们粮食,也不买他们的制成品,他们会饿死,他们的贸易会玩儿完。到时候,他们就得给咱下跪,求着咱开关通商,那多扬眉吐气。再说,咱们“农业共和国”自给自足,不愁吃不愁喝,关起门来自己过不挺好吗?咱不出海,谁也劫不了咱的人和货,咱不就不受欺负了?这一招儿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太棒啦!
1807年12月22日,在总统的推动下,共和党控制的第十届美国国会通过了禁运法案。杰斐逊当天就签了字,使它成为法律。该法案禁止任何美国船出海,也禁止任何外国船停靠美国港口,除非得到总统的特许。说白了,就是闭关锁国。你也许无法想象美国也有闭关锁国的时候,但它确实发生了,可能只有浪漫如杰斐逊者才干得出这种事。不过,此法案一出,大家还是觉得挺解气的。哼,我们谁也不求,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我们不是好惹的!
当然,反对的声音还是有的,最有力的反对者是财政部长阿尔伯特加勒廷。加勒廷是杰斐逊政府中唯一懂经济的人,在财政金融方面,只有他可以与汉密尔顿进行有效的辩论,说明他的专业知识是够用的。加勒廷一向非常忠诚地执行杰斐逊的财政政策,但这个禁运法案实在太离谱,他不能不提醒总统。他说:第一,通过经济制裁迫使英法就范的想法没有根据,弱国制裁强国等于自杀。第二,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强行禁止自由贸易,破坏了自由经济的秩序。经济行为是私人行为,政府管经济不可能管得好,你等着瞧吧。第三,最重要的是,你根本管不住,因为行政成本太高了。咱那可爱的同胞可不是省油的灯,你不让他们光明正大地做生意,他们就走私,这叫“逼良为娼”。你管不管?管,必须投入更多的执法力量,咱那点钱全都得折腾进去;不管,法律无效,政府威信扫地。更何况,这个法律对各州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加勒廷说得有理有据,杰斐逊一句都没听进去。这就是杰斐逊与华盛顿的区别:华盛顿不懂时,他听专家的;杰斐逊不懂时,他听自己的。
事情的发展跟加勒廷说的一模一样。起初,英国、法国还真被唬了一下,贸易受到影响。但它们和它们的盟国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不跟美国做生意,还可以跟全世界做生意,那点损失很快就补回来了。这就是弱国无法玩经济制裁的原因。今天的美国动不动就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而且制裁往往非常有效,那是因为它有两个法宝:一是经济实力,二是美元霸权。二者缺一,事倍功半。1807—1808年的美国这两样都没有,那不是穷折腾吗?
禁运对英法没什么影响,对美国可太有影响了。一年之内,美国的出口从1。08亿美元降至0。22亿美元,进口从1。38亿美元降至0。57亿美元,商人破产,银行关门,人们失业,物价飞涨。新英格兰各州主要靠商业吃饭,这下基本上没气儿了,航运业、造船业一片萧条。中大西洋地区奄奄一息,繁华的都市和忙碌的港口快变成“鬼城”。南方因粮食卖不出去钱周转不过来而陷入危机,大批种植园倒闭,连杰斐逊自己的庄园也濒临破产。杰斐逊和共和党这才发现,原来搞经济不是一拍脑袋那么简单。
桀骜不驯的北方人除了大张旗鼓地走私,还积极开展美加边境贸易。你只说片舢不许出海,可没说车轱辘不许出境。海上走不通我走陆上,跟英属加拿大做生意不违法吧?眼看着美加贸易一天比一天火爆,国会赶紧再出一条法律:陆地上也不许贸易!这不是把人往死里整嘛。北方各州实在受不了了,联邦党死灰复燃,迅速攻陷新英格兰四州,中大西洋各州也打算在1808年大选中推自己的总统候选人,而不是乖乖地听杰斐逊摆布。更要命的是,分裂的声音再次引起人们的共鸣,获得了更广泛支持。与其被联邦折腾死,还不如自立门户,保护自己的利益。从此时起,新英格兰开始酝酿脱离联邦,最终导致“哈特福德会议”。
就像加勒廷预测的那样,禁运法案的执行困难重重。杰斐逊当然想严格执行,加强海关建设,扩大海岸缉私队。财政部说,对不起,俺没钱。别忘了,联邦政府所有的开支都指望海关税,贸易没有了,税也没有了,想扩建海关就得砍掉别的开销,什么海军啊,陆军啊,都喝西北风去吧。财政部一筹莫展,法院也不合作。1808年秋,在“美国诉郝克西案”中,总检察长恺撒罗德尼代表政府以叛国罪指控郝克西,说他从事美加边境的走私贸易,违反禁运法案,帮助美国的敌人。官司是在佛蒙特的联邦巡回法庭打的,正在那儿巡回的是最高法院大法官亨利利文斯顿。利文斯顿是共和党人,也是杰斐逊提名的大法官。你以为他会偏向政府吗?结果令杰斐逊大失所望。利文斯顿引用马歇尔在“伯尔叛国案”中的结论,认为走私不是叛国。他指出,叛国罪不能被当成严格执行联邦法律的工具。如果一个人只是企图谋取私利,这不构成对美国的战争行为。法院的判决让禁运法案的执行雪上加霜,别说抓不到人,就算抓到了,法院也不一定判他有罪。
禁运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缺心眼儿的立法之一,能跟它媲美的恐怕只有“禁酒令”了。在艰难的抉择面前,杰斐逊没有像华盛顿和亚当斯那样靠理智和耐心解决问题,而是用简单粗暴的逻辑回避问题。他以为把头埋进沙子里就万事大吉,他以为把美国的大门关起来就平安无事。说到底,他把选票看得太重了,宁可牺牲国家利益也不违背民意,他没有“逆流而上”的勇气。选民们终究要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这也是他们为民主制度付出的代价。
杰斐逊坚决不肯认错,一个劲儿地说这个法律效果很好,人民支持他。直到1809年3月,他撑不下去了,共和党也撑不下去了。趁着还没死透,咱赶紧改吧。3月1日,国会废除了禁运法案。同一天,杰斐逊在新法案上签字。历时14个月的“闭关锁国”灰溜溜地结束了。三天后,麦迪逊宣誓就职,成为第四位总统。
禁运法案让美国元气大伤,杰伊条约的结束也让美英关系迅速恶化。杰斐逊拍屁股走人,把个烂摊子扔给麦迪逊。麦迪逊将怎样收拾残局?他能挡得住民意的诱惑吗?请看下一个故事:山雨欲来。
第89章 山雨欲来()
1809年3月4日,57岁的詹姆斯麦迪逊宣誓就职,成为第四位总统。麦迪逊接班似乎水到渠成,因为长期以来,他就是杰斐逊政府的二把手、共和党的二当家。其实,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当时并不那么“自然”。首先,杰斐逊不是非退不可,宪法没有规定总统只能任两届。当初,“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刚完成时,杰斐逊的威望如日中天,很多人希望他永远当总统。但杰斐逊在刚开始第二届时就决心效法华盛顿,他说:“华盛顿将军开启了八年期满主动退休的先例。我将追随这个先例,再有几个这样的先例就会成为惯例,阻止那些企图延长任期的人。”他做了个明智的选择,不仅成全了共和政体,也挽救了自己的声誉。再当一届,他恐怕历史地位不保。其次,麦迪逊不是共和党唯一的选择。南方的“老共和党”人提名詹姆斯门罗,北方提名杰斐逊的副总统、纽约人乔治克林顿。虽然他们都没成气候,但麦迪逊显然失去了杰斐逊“1800年革命”时那种一呼百应的气势,共和党的分裂不可避免。
麦迪逊的“落差”好像是用尺子量出来的。大家看惯了人高马大、气度不凡的弗吉尼亚人:1。88米的华盛顿威风凛凛,1。9米的杰斐逊儒雅风流,1。83米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