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大全集-第17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歉帽蝗寮沂繁识ぴ诔苋柚系娜耍
片刻躁动后是死一般的宁静,郝处俊、裴行俭死死注视着媚娘的背影,虽气恼却也不得不佩服——以退为进,好厉害的女人!
李治更是方寸大乱,他有病在身,也急不得恼不得,唯有瘫坐在龙床上,以求饶一般的眼神苦苦望着她——别这样!朕受不了的。国事纷纷四境不宁,你这时候放弃后位,抛下我这个病恹恹的皇帝,外加一个病怏怏的太子,我可怎么办?你说让我换皇后,可后宫所有嫔妃哪个不叫你管得服服帖帖的?谁敢接你的位子?再说她们谁有你的勇气和智慧?谁似你这般晓得苍生之苦、社稷之重?我要她们何用?就算我昏了头无药可救,肯把你废掉,孩子们能答应吗?我的晚节还要不要啦?媚娘啊媚娘,你这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既然皇后这样得理不让人,把国事全权委托给宰相不就成了?别开玩笑了,自先朝以来经历过无数权力之争的李治怎么可能真心信赖臣下?把权力交给宰相群臣,是叫他们当专权擅政、僭越跋扈的长孙无忌,还是叫他们学媚上欺下、以公肥私的李义府?即便质朴如李,到最后还要提携几个故旧亲信呢!若没有郭待封,何至于大非川之祸?天底下哪有一个纯臣?
李治可怜巴巴,媚娘却不为所动,甚至可说一动不动,就硬生生跪在那里,如一座庄严的塑像——雉奴,对不起!不是我不疼爱你,也不是我非要难为你,实在是不得已。作为丈夫的雉奴温柔体贴、宽宏大度,我喜欢;可作为皇帝的雉奴猜忌成性、反复无常,我憎恶!你的委托和承诺我不敢再相信了,你第一次染病时,我受你之托参理朝政,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不过是做事蛮横一些,错用一个李义府,竟惹出一场废后风波;我逃过一劫与你共同临朝,已不再意气用事,我对每个人都慈眉善目、笑脸相迎,好心好意给大家谋封赏,自认为已足够宽宏,可你又借我怀孕之时重整朝局,弄来这么一帮冤家对头。当初只一个上官仪就差点儿要我命,现在郝处俊、裴行俭这帮人哪个不比那个书呆子厉害?而且你又再度起用刘仁轨,现在除了那个不知好歹的武敏之,哪个算是我的人?我可以帮你,我也乐得再掌权力,但就凭你在后宫随便说句话不行,凭我现在的实力恐怕也不够,今天你必须当着满朝文武表态,我参政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是永远的、是能决断一切的。我绝不是用完了就赶回后宫当黄脸婆的!
李治满心无奈,他不是不懂媚娘的难处,却更了解媚娘的能力,只要给一汪清水,她便能兴风作浪,把一切权力都揽到手里。这不仅关乎天子的尊严、王朝的体统,更涉及权力递延,如果这样任之发展下去,等他病愈也收不回权力了,只能永远做一个垂拱天子……可是国难当头,不答应媚娘又能怎样?
正在他纠结之时,忽听一声呐喊:“不可!”
众目睽睽之下,同东西台三品李敬玄冲出朝班大声疾呼:“皇后贤淑恭谨,德光兰掖,誉重朝堂,泽及黎庶;且身为东宫之母,身系社稷,素为内外所仰,焉能轻弃椒闱?”真不愧是李治的潜邸心腹,皇帝的心事他最清楚,皇帝的“犹豫病”他也最了解。到这会儿了,形势强过人,无论如何得让李治下这个决心,若不然眼下这关怎么过?天下安危谁负责?
惊雷响过,李治无路可退,终于彻底认命了。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不错,中宫之主不能轻易。朕和太子需要皇后,天下社稷也需要皇后。”这句话他说过一遍,这次只是重复,而这次重复是向满朝文武乃至全天下人。君无戏言!
既然皇帝发话,百官也不能不表态了,阎立本、姜恪为首,乃至郝处俊、裴行俭等重臣,无论愿不愿意皇后干政的都出班跪倒:“恳请娘娘以社稷为重,不可轻弃中宫之位。”继而“哗啦啦”一阵响,京畿以上九品职事官全部跪倒附和,那声音响彻含元殿,响彻蓬莱宫,响彻整个天地:
“请娘娘以社稷为重,不可轻弃中宫之位……”
媚娘微微回眸,傲然瞟了一眼满朝文武——很好!这话是你们说的,出于肺腑天人共鉴,我可没逼任何人!
不过弓拉得这么满,她不好轻易作罢,于是又“委委屈屈”道:“非是本宫不念家国黎庶,只因母亲薨逝,心内怆然。圣人曰:‘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妾自忖平生有亏孝道,何敢罔论社稷之事?愿出家修道为母追福。”这话不仅是托辞,更有揶揄之意——你们不是成天讲儒家礼法吗?好啊,我谨守儒家礼数,去守孝如何?你们李氏不是自诩太上老君后裔吗?好啊,我出家修道行吗?
李治已经彻底泄气了,但觉两眼昏花,头疼得快要炸开了,现在只要皇后肯帮他渡过难关,什么条件都答应。他挣扎着把手一挥道:“出家可以寻替身,孝有大小之分。朕宣布,追赠皇后之父为太尉、太原王,杨氏为太原王妃。此荣誉足以夺情,朕病体堪忧无力主政,即日起三台要务、臣下奏疏劳皇后分忧……”
开唐以来本无异姓封王之事,唯当年逐鹿之际曾封朱粲、罗艺、高开道、杜伏威为王。但那些人都是坐拥一方的枭雄,投降大唐不过是权宜之计,李渊封他们为王也只是虚与委蛇,后来尽皆铲除;再者还有归义的突厥首领,如阿史那思摩等曾封王,但还需赐姓李。至于一般臣下绝无封王之理,就算是功高如李靖、李,亲厚如高士廉、长孙无忌,到死也只是国公。武士彟虽是死后追赠为郡王,却也开了未有之例!而且瞧瞧这封号,固然是为了匹配武氏籍贯,但太原王也不是随便封的,太原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宗室近亲都没有封那里的。追封武氏为太原王就等于向天下人公示,武家与李唐皇室荣辱与共,他这个皇帝的一切权力也与皇后共享,这比先前的“二圣临朝”更进一步——至此,李治重整朝政、遏制皇后的努力完全失败!
媚娘重重叩首,无比诚挚道:“圣意如此,妾岂敢违命?”趴倒在地那一刻,她已忍不住露出微笑。
咸亨元年闰九月,武媚以退为进,愈加巩固了自己参政的权力。但与此同时她也肩负了更大的责任,此时的大唐灾情严重、百姓疾苦,西有吐蕃之犯、东有高丽之叛、南有蛮人作乱,迎接她的不仅有掌权的快意,更有巨大的挑战……
第52章 清除异己自曝家丑,媚娘除掉贺兰敏之()
一、一鸣惊人
自媚娘以避位相胁再掌权力之后,朝局宛如回到了显庆五年李治刚染病的时候,除了举行大朝时皇帝由宦官搀扶着出来应个卯,其他时间都退居深宫养病,群臣奏疏和日常奏对都由媚娘负责。这次理政可说是临危受命,她连续几天挑灯夜战,总算把积压的奏疏看完了,也大致清楚了眼下的种种困难,于是将三台宰相、六部常伯都召集到宣政殿。
御座之上空空如也,一旁珠帘内坐个女人,一时间几位重臣还不习惯,这样的奏对与朝会不同,也没有那么严格的礼仪,大家都不免有些尴尬。除了年逾七旬白发苍苍的阎立本,其他人索性都站着听皇后训话。姜恪、张文瓘、戴至德还算沉着,郝处俊、裴行俭却心事重重,唯独李敬玄笑呵呵的,似是游刃有余。
媚娘没半句寒暄之辞,开口便道:“朝廷正值战败,西有吐蕃之患,东有高丽之叛,南有蛮人之乱,关中又值大荒,百姓嗷嗷待哺,难道列位就眼巴巴瞅着这局面,无所作为吗?”
一句话落定,阎立本也坐不住了,颤巍巍站起来。郝处俊的脸色由白转红——他早年进入仕途是受高士廉提拔,又是许圉师的外甥,对媚娘的印象自然不佳。莫看他是地地道道的文官,胆色却也不差。前番他以司戎少常伯之身随李征高丽,担任副总管,其实只是代表兵部协调众将,麾下没多少兵,哪知他这支小队伍却在包围新城之际突遭敌人袭击。当时寡众悬殊、士卒惶恐,郝处俊临危不惧,一边故作悠闲状,坐在胡床上吃东西,一边潜选精锐绕至敌侧出击。士兵们见统帅如此镇定,情绪渐渐稳定下来;而高丽人远远窥见他这副模样,也不禁生疑,加之侧翼遭袭,还以为中了唐军之计,吓得掉头就跑。似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岂是可以随便羞辱的?
不过生气归生气,郝处俊心里还算明白,国事纷纷,不宜为了面子跟皇后争执,若自己失掉人臣礼数被罢去相位,岂不更称皇后心愿?他强压恚气,恭恭敬敬回奏:“臣等不敢尸位素餐,只因将领已派、兵马已出,唯坐待露布而已。至于蝗旱缺粮,臣等已调诸道粟米,是否准许百姓迁徙,则非人臣所能自专,还望陛下谅解……”
这番话有理有据,是谁的权责分析得明明白白,料想皇后也挑不出错。哪知他话音未落,身后一人突然高声道:“臣等实在愚钝,大事临头不知所措,然未知皇后陛下有何真知灼见?”饶是郝处俊胆大过人,也不免一惊——这不是故意跟她逗火吗?回头一看,说话之人身材高大、相貌伟岸,乃是东台侍郎李义琰。
这李义琰更是个奇人,他本是陇西李氏之裔,却家道中落,凭借苦读考中进士,贞观中期担任太原尉。当时李坐镇并州,属僚都很惧怕,唯独李义琰遇事敢跟李叫板,但论曲直不惧虎威。久而久之李竟对他十分欣赏,视之为亲信,一再提携升官,直至今日之位。还不仅如此,他弟弟李义琎,从弟李义琛、李上德也都靠科举起家,现都在朝中任要职;而他的儿子便是当年导致长孙无忌、韩瑗、柳姡У热松硎滓齑Φ氖逃防畛玻彩侵凭俑咧兄恕U饷锤霰疽阉ヂ涞募易澹窘杩凭倥ぷ耍窬乖诔杏涤胁恍〉氖屏Γ蛑笨俺破婕!=袢彰哪镆簧侠淳椭冈鹑撼际е埃钜彗翟谄还又曰屎蟾烧乩纯床还撸职训背醵プ怖畹暮榔贸隼矗幌蛎哪锝邪濉
媚娘见他诘问自己,非但没发火,反而心中甚喜——好!就等你这句话。我若不展示一下手段,料想你们也是不服!
“本宫倒是有些见地,正欲与列位相商……姚州的叛乱越闹动静越大,昆明蛮夷与叛贼蒙俭并势,声称有二十万众,朝廷发动梁、益等十八州兵,又自地方上募五千三百人,依旧控制不住局面,搞成这样统军戡乱的是谁?”
商议派兵的那次朝会媚娘也在场,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但皇后发问不能不答,郝处俊道:“梁积寿和李敬业。”
“这俩人合适吗?”
李义琰性烈,接过话茬:“梁积寿出身东宫卫率,忠诚可信;李敬业乃英公之孙,果敢善战,前番在桂州、梓州平叛很有建树。难道娘娘觉得他俩不合适?”
媚娘不慌不忙讲起了上古之事:“虞舜之际,天下洪灾,帝命鲧去平灾。鲧窃帝之息壤,封堵洪水,岂料越堵越甚,贻害八荒,帝遂殛鲧而用其子夏禹。大禹改用疏导之法,疏通河道引流入海,乃成大功……”群臣正听得有些不耐烦,忽见她话锋一转,“今南蛮之乱虽是不逞刁徒煽动,也是地方官吏鄙视蛮人,欺压盘剥所致。若能派蛮族之将前往宣慰,一可彰显朝廷包容之心,二可招诱良善分化诸蛮,使影从者归顺自新,则蒙俭势力大挫,指日可定。”如今的媚娘早已不似当初征百济时那样只知喊打喊拼,她学会了分化敌人,学会攻心之策,开始真正懂得军事。
李义琰不得不承认这办法好,却还嘴硬道:“皇后可有人选?”
“啪”的一声响,媚娘从帘后扔出一份奏章,李义琰捡起一看,署名是王仁求。
“这份是本宫查阅前几年西南官员奏章找到的,王仁求乃是西爨白蛮酋长,在当地颇有威望,且一心忠于朝廷。当初他便提醒朝廷要善待蛮人,不可欺压盘剥,还建议在姚州以南设立更多州县,选贤良之人为官,甚至建议任用一些蛮族酋长,以安当地人心。似这样一个人才,忠忠耿耿上书直言,你们怎就视而不见呢?”
“这……”李义琰顿时语塞。
“臣等失察,请皇后责罚。”阎立本代表所有宰执认错。
“那倒不必了。你们立刻草诏,封王仁求为河东州刺史,兼姚州道行军副总管,并予以便宜之权,叫他协助戡乱。你们再仔细巡查一下,看还有没有忠诚可靠的蛮族将官,一并投入此战。”说罢媚娘很自然地引向另一方战事,“同样道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尚在辽东否?若调防别处,赶紧派去帮高侃平叛。”
“是。”郝处俊也无话可说了。
李敬玄见她处置甚妙,不禁称颂:“娘娘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