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2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一刀一枪的拼杀,就是所谓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胜负的双方损失都非常大。
河南的马队有500人,他们启动的晚,进入战场就慢了半拍,只能截住敌方马队的尾巴,展开马上的拼杀对决。这支500人的骑兵就是从侧面进入战场的一支生力军,以多击少,无论气势上,兵力上都处于优势。
国防军也有很多战马,部队的士兵都骑马,有的还是一人双马,但是国防军骑马并不是骑兵,而是龙骑兵,因此也不研究骑兵的战法。但是国防军很了解关宁铁骑,关宁铁骑使用的三眼铳是很好的兵器,效果优于马刀。河南的骑兵是自己训练的,国防军的顾问教官并不参与,但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河南的骑兵也装备三眼铳。一年多以前,在山东消灭祖宽的时候曾经缴获一批关宁军的三眼铳,现在还有几百只。于是就支援河南100个三眼铳,让他们试用。因此,这500人的骑兵中就有100支三眼铳。这个东西既能当狼牙棒使用,必要时还可以开火,所以在骑兵的短兵相接时还有“砰砰”的火铳声音。
另外,每个骑兵的马鞍上还挂了两颗手榴弹,必要时也可以投掷。
西北军的300名骑兵就这样被淹没在河南军的战阵中。作为胜利的一方,河南军伤亡也不小。闯进步兵阵中的骑兵至少100多人,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骑兵还是有优势的,虽然没有清点,估计河南军的伤亡也会是100以上。
看到前方得胜,钱继功不失时机的命令全体冲锋,十几只军号的声音激昂嘹亮,震撼山岳。这就是乘胜掩杀。
冲锋并不是拔腿就跑,一两千米的距离,跑到地方就剩下喘气的力气了,还怎么杀敌?所以战士们大声的呼喊着“杀!”,实际上就是齐步走的速度。经过队列训练的队伍,不约而同的踏着整齐的步伐前进,踏步声震撼大地,气势夺人。
等到火铳声音停了,爆炸声也没有了,春风中硝烟慢慢的散去,西北军傻眼了,三百人的马队除了没冲到地方就跑回去的,其余全部消失在战场上了。河南军还在踏着步,不紧不慢的前进,踏步声、喊杀声震撼天地。
得胜的河南骑兵队伍,掉转马头就去掠阵。掠阵就是在敌方的阵前快速的跑过,用放箭的方式惊扰对方。河南的骑兵不但可以放箭,还可以投手榴弹。
汤化损失300名骑兵,对于4000人的队伍来说还不足十分之一,没有伤筋动骨,完全可以一战。何况他们的身后还有几个西北军的军营已经动员起来,如果奋力向前就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混战,谁胜谁败还很难说。当然也要看指挥官的临场指挥,谁更沉着冷静,谁的胜算就大。
但是只是一个冲锋,300人的马队就化为乌有,敌方严整的大队压过来,这一切都让他们的军心士气丧失殆尽,汤化的大队人马已经开始骚动,这就是溃散前的征兆!
汤化还在那里发愣,他的部下赶紧唤醒他,说道:“汤将军,军心动摇,后果难料,赶紧整队迎战!”
战场上瞬息万变,能临阵不乱,当机立断才是好将领。可惜汤化耽搁这一瞬间,他的部队已经开始溃散了,部队里呼兄喊弟,旗帜开始杂乱,再加上河南骑兵放出的箭矢,投掷的手榴弹,就更加混乱了。发命令是要靠旗帜的,那一队向前,那一队向左或者向右,放箭还是长枪结阵,光凭鼓声没有旗帜配合是不行的,旗子乱了,阵就乱了。
溃散的局面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汤化营的溃散立刻冲击着他们身后的几个营,那几个营尚未整队完毕,就被冲得一塌糊涂。
河南的部队乘势掩杀,汤化的兵向潮水一样向后溃散奔逃,其他三个营地的西北军士兵也加入了溃散逃跑的队伍,毫无目的的四散奔逃。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溃散的士兵谁也挡不住。这一通掩杀,河南军收获颇丰,几个营地都被河南军占领。
钱继功正杀的起劲,他的副将建议他,适可而止,冲击破坏了汤化及周边的几个营地就算了,及早收兵,对方毕竟还有五万大军反过手来也是不得了。洪承畴的两万洪兵南下追击花皮去了,这边的西北军还剩五万人。
这个提醒很及时,钱继功也清醒了,连忙命令收兵。他们占领了四个营寨,清理一下收获也不小。
但是另一个将领建议:横扫农牧场总部,打击西北军的核心!这可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但是细想一想还是有道理的。
他们攻击的是西北军营地的头部,就是靠近东部的部位。周延儒的中军不是在大军的中间,而是在最东边。其原因就是:西北军过来的时候并没有战斗,国防军主动撤走了。占领了农牧场,军事行动就完成了,大军就地驻防,等待回撤,自然就不能再向东走了。河南军攻击的就是最东边的部位,这里是西北军的头部。周延儒去查看农牧场的总部,就住在了那里。这里又不是战场,住在哪里都一样,农牧场总部的住房条件好,当然周延儒的中军就住下了。
河南军打掉了东边的几个营地,周延儒的中军就孤立了。不管中军手里有多少兵,钱继功出动一部分兵力打一下还是可以的,打跑了就行,周延儒是朝廷的二品大员,总不能杀了他,俘虏都不行,没法处理。
钱继功一想有道理,干!于是嘱咐手下好好的清理这几个营地,拿不走的都烧掉,清理完毕赶紧撤兵。他自己就带了500骑兵和500名步兵,奔周延儒的中军去了。他之所以亲自出马,就是怕别人掌握不住分寸,要是害了周延儒的性命真的就不好交代了。所以路上他就下达了命令:作战时要手下留情,尽量少杀人,特别是当官的一个都不能死,也不能抓俘虏,即便抓住也要放掉,击溃就是胜利,追击的时候也要加小心。另外就是对于农牧场的建筑、财物要保护,不得破坏。这一点倒是不用嘱咐,河南本地的兵都知道农牧场是花皮的,他们与花皮关系很好,连他们的教官都是花皮,所以倒是不至于破坏农牧场。
周延儒已经得到了汤化的禀报,知道河南军打上门来,他当然是愤怒无比,连连的发出命令,要求各路军队小心提防,要求汤化及其靠近的兵营击退河南军,他还不认为汤化能够战败。但是他发出的命令未必能够送到,因为汤化很快就败阵了,溃散了。其他的军营都在更西边,传令的士兵未必过得去。
随着远处的马蹄声、喊杀声、砰砰的枪声,一名周延儒自己的亲兵跌跌撞撞的就跑了进来,说是河南军杀来了!话音未落,外面就是枪声大作,间或还有爆炸声,喊杀声已经很近了,情况已是万分的紧迫。
现在周延儒的手里只有自己的亲兵队300人,其余的就是幕僚,各个总兵、参将驻在这里的联络人,护卫杂役还有一些人,总数不过六七百人。别看他们平时很威风,真打仗这些人是靠不住的。
惊慌失措的周延儒也顾不得坐轿了,被亲兵扶上一批马,打马快速的离开了农牧场总部的大院子。敌军从西而来,他自然就要向东跑,至于向东是否合适,已经全然不顾了。身边的东西,估计除了尚方宝剑和自己的官印没丢,其余的大概都丢了。这就是狼狈逃窜、落荒而逃。
其实他向东走绝对是错误的,西北大军在西边,他向东就离自己的部队越来越远了。东边是哪里?200里之外是南阳府,到了南阳府他敢进城吗?
他应该向南或者向北,安定之后向西寻找西北军,西北军丢了主帅,定然会派兵搜寻,他回到军营的希望很大。按照军规丢失、丧失主帅,那些个部将就是死罪!他们不敢不下力气寻找。
………第275章完………
第276章:借刀()
朱万化从四月初八到达海参崴以来,到四月十四日已经在这里住了六天,北方领土的事务很多,它关系到大明在北方的大片疆土的存亡,朱万化都要一一的安排,要合理、可行、能坚持下去,还要让参与的人员得到利益,兼顾方方面面,也是不容易。
在这个时代只要付出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人力、物力,费点心思,就能保住这里的大片疆土。这个时代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是想不到这个行动有什么意义,在他们眼里朱万化就是瞎忙活,神经质!就算皇帝、朝廷重臣也不认为这苦寒之地有何用途?白送给他们,也未必要。
在忙忙碌碌中朱万化收到了清国愿意进一步谈一谈的信件,内容是通过无线电报从赫图阿拉传来的,信件的原件正在快马送过来。
清国要谈,就是对于征服占领日本四岛有了兴趣,有兴趣就有希望,朱万化就要努力促成它。
清国信件的内容不多,第一表达了可以谈一谈的意思,第二是使者名单:正使代善,副使豪格,使团成员有岳托、德灵额(就是金州布店的洪老板,洪宝德)。与上一次会谈比较,人员多了,级别高了,也郑重的多。第三,热切的希望能够面见朱万化本人;约定谈判时间。地点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永陵。
朱万化设计这条办法之初,考虑还是周到的,清国的上层人物绝对想称王称霸的,不会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和平王爷。但是现实很残酷,在辽东,在大明的势力范围之内,称王称霸的愿望就是个泡影,毫无希望!现在给他一个希望,地方很富庶,面积也不小,成功的希望很大,在国防军的帮助下,成功就是必然。这个利益的诱惑太强烈了,清国上下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按照朱万化画出的路线走。
虽然方针早已确定,但是事情很大,朱万化还是与济南的朱大典通报了情况,征求意见,并确定四月十九日为会谈日期。清国通报了会谈人员,作为回应,朱万化也就通告了自己一方会谈的人员:正使朱万化,副使阚文琪,成员毛承祚、赵显涂。增加毛承祚是因为后续的军事行动要在第四师的支持下进行,赵显涂是黄海舰队司令,海上的军事行动由黄海舰队负责。
阚文琪、赵显涂已经在海参崴,所以电报通知毛承祚十九日之前赶到赫图阿拉城。
朱万化还要求把朱大典的仪仗队借来,要求他们十九日之前赶到赫图阿拉城。使用仪仗队一方面显得郑重其事,场面庄重,另一方面也展露一下国防军的军威,为此,朱万化还准备穿上自己的大礼服。自从大礼服制作出来之后,第一次是在国防军成立之日的庆贺仪式上穿过,再就是过年时与众官员团拜时穿过,其他时候很少穿这套衣服。
崇祯六年四月十九日,永陵。国防军、清国的使者如期到达永陵。
双方见面之前,朱万化派出参谋处长朱全柱向清国方面的代表说明会谈的议程,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就有一项双方见面,检阅仪仗队的过程说明。没有经过这种阵势的清国官员也是感到很新奇。
代善今年已经五十岁了,按此时的标准已经进入老年。朱万化31岁属于中年。
在会谈的帐篷前面,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带有遮阳的台子,正前方立着一个旗杆。双方使臣走到台子前边,拱手行礼。身穿国防军少将大礼服的朱万化出场介绍国防军方面的使团成员。朱万化告诉他们,攻占日本的军事行动,将由第四师师长毛承祚和黄海舰队司令赵显涂负责实施。
代善介绍清国方面的使团成员,然后朱万化和代善登上检阅台,其他成员分列在台子后侧。由都指挥使毛承祚下令:“仪式开始!”
侧面站立的军乐队奏国防军进行曲,雄浑的铜管乐响起,战鼓节奏分明,仪仗队举着国防军的军旗,踏着军乐的节奏进场,整齐的礼服、明亮的钢枪、动作划一的步伐震撼人心。当军旗到达中心位置时,指挥官发令:“敬礼!”。仪仗队改为正步走,侧转头行注目礼,踏步的声音陡然加大,威武雄壮。到达位置后,立定,向右转,收枪,一些列动作整齐划一,叹为观止。
毛承祚又下令:“奏国歌!”
乐声起,悠扬亢奋。
“大江大河东去,
天高高;海滔滔。
日月光华普照。
佑我中华,
万万年。”
乐队合唱队的三名男高音,歌声高亢激扬,令人振奋。
读者们也应该看到了,国歌改了。
原来的代用国歌“茉莉花”实在是太柔弱了,国防军在中华日报上征求新的国歌词曲,搞了一年,终于有了新的国歌,不过朝廷还没有批准,还只能是临时国歌。
中华日报收集的歌词很多,经过删选,选用了朱大典写的这首歌词,然后又征求谱曲,历时一年多,才搞定这首新的国歌。
然后是朱万化带领代善检阅仪仗队,仪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