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明雍王 >

第494节

大明雍王-第494节

小说: 大明雍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无法忽视沈希仪在军中的威望,否则,杨一清不会亲自调动军中的派系之争。

    杨一清已经有了决断,与东雍这一仗胜利之后,就是沈希仪调往九边的时候。

    沈希仪之后,就是徐海。

    按理说徐海不能与前两者相提并论。

    张经与沈希仪之间有差距,今后的成就也有差距,但是都是大明可以信任的人,一个是进士出身,一个世袭指挥使出身,可以说是苗根正红。但是徐海是什么人。不过是一个海盗出身的将领,怎么能参与这么重要的会议。

    杨一清也是没有办法啊。

    谁叫从郑和太监之后,百余年之间,水师断代严重之极。如果说陆上主将,还可以想一想,挑一挑,而水师将领,连想一想,挑一挑的想法都没有,因为压根都没有人。

    杨一清也想从沿海卫所之中,找出几个人才,也不知道杨一清的选拔措施有问题,还是卫所之中真的没有精通海战的人才,杨一清绕了一个圈,最后必须倚重徐海。

    徐海也算争气,一方面他在水战之上,还真有一套,打海盗的时候,胜多败少,另一方面,他会做人,大笔大笔战利品,都进入了杨一清的手中。

    杨一清不在乎这些,不客气的说,人家进入过内阁,做过大明最顶级的官员,家中虽然说不少豪富,但也足够用了,他想要什么钱,他杨一清的名头就能换出钱来了。人家不在乎钱,但是徐海这种懂事的孝敬,却让人很舒服。

    既然徐海这么懂的做人,杨一清就给徐海一次机会,让徐海统领所有水师,不管短短数年之内,浙江一带的水师力量翻了好几翻,杨一清也给水师之中,塞了不知道多少沙子,但是徐海算是坐稳了水师统领的位置。几乎掌管所有的海上力量。

    而攻打的东雍,万万是不可能少了水师,所以现在商量计划的时候,万万不可少了徐海,所以此刻,这里只有这几个人,却已经代表了大明东南所有军事力量。

第八百二十一章大明v东雍三() 
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东雍三

    “拜见大人。”三人向杨一清行礼道。

    他们都是行礼,但是礼仪却大有不同。

    张经不过是简简单单的拱手行礼,虽然大明上下官之间,没有说废除跪拜之礼,但是那是彼此之间,官阶差的太远的人,才会下跪行礼。张经不管怎么说,如今也算是主政一身,方面大员,而已杨一清将张经拉在身边言传身教,几乎要将张经当成嫡系。张经间杨一清无须行跪拜大礼。

    而沈希仪与徐海,却不能免了。

    文臣武将之间,无形的差距,让他们绝对无法免除下跪之礼。只是即便如此,两人之间行礼却也大有不同,沈希仪家中是世袭指挥使出身,从小这种礼仪训练从来没有缺乏过,虽然同样是下跪行礼的时候,沈希仪身上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质,而徐海却好像一只想跳上台子的癞蛤蟆一样,一脸的谄媚,甚至如果此刻,杨一清让他们两人舔靴子,比如徐海一定会做,但沈希仪却万万不会做的。

    “请起。落座。”杨一清说道。

    三个人坐下之后,大门猛地关上了,还听间铁链的声音。

    杨一清说道:“事关重大,军情危机,不得不慎重,此事入此地百步者杀无赦。剩下的话,尔等亦不得传出去一个字来。”

    张经心中一动,暗道:“莫不是那件事情开始了?”

    官场上从来没有秘密。

    杨一清来东南是干什么的?初来的时候,还能保密,但是时间一长,难免露出一些口风,更不要张经身处要位,杨一清需要张经作为帮手,所以暗示过一两次,张经一直在做准备。

    “陛下有旨,雍王大逆不道,削除雍王之号,贬为庶人。命本官前往东雍捉拿。”杨一清一边说,一边看向下面的人说道:“各位以为如何吧?”

    “此事万万不可?”第一个说话的人是沈希仪。

    沈希仪知道,其实这里没有他说话的份,他不过是来听令的,但是他一听与东雍开战,他立即知道此事万万不可,不为别的,沈希仪与东雍的主力交过手。当初在安南,沈希仪可以深入了解东雍的实力,更是明白,东雍不可力敌的想法。

    即便是现在沈希仪也印象深刻。

    他在训练军队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照着东雍军队学习,比如佛郎机炮,沈希仪训练的数万士卒,火器的装备率相当之高,而装备最多的,就是佛郎机炮。轻型佛郎机炮,让士卒抬着,在阵前作战的时候,先佛郎机炮一阵乱轰,然后步卒冲锋,冲不下来,再炮轰,然后再冲。

    这种手法就是沈希仪从东雍那边得到的灵感。

    正因为了解,才知道雍军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沈将军何意?”杨一清说道。

    沈希仪说道:“下官与雍军交过手,知道雍军精锐非常,雍军八营,每年训练三百余日,简直是一日一操,风雨无阻,下官训练的浙军恐怕不是雍军的对手。”

    杨一清说道:“雍军才区区八营,何足道哉?”

    杨一清并非不知道雍军的离开,只是他对雍军有多厉害认识不足。毕竟杨一清只是文官,他即便再怎么号称知兵,也不会真正上阵杀敌,岸是有辱士大夫的传统。很多东西,不经历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比如东雍部队的训练水平。这个时代的军队很少有全训的,即便五日一操,就已经可以当成精锐来用了,浙江的训练也打不到全训的程度,要知道训练是花钱的,花大把的钱财,文官捏着后勤,他们很容易将训练经费给扣下来。当然了上面很可能根本不会给训练经费。

    似乎对于军队来说,只需打仗的时候多洒一带银子,等不打仗的时候,半调子养着就行了。花钱也是浪费。

    杨一清觉得沈希仪有怯战之嫌,只是现在没有人可以替换沈希仪,否则杨一清就将沈希仪当场换下。

    不过,沈希仪也是在官场之中厮混过的人,一听杨一清的话音,就知道情况不对了,立即说道:“末将明白了,末将愿意为大军先锋,先攻东雍岛。”

    杨一清说道:“半洲啊,如今储备足够一场大战吗?”

    张经说道:“大人,我会亲自下去巡查一边,一定不会耽搁军国大事。”

    杨一清之所以问,也是有原因,反正杨一清从账目上看到的是绝对足够,但是下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杨一清也是老手了,怎么会不知道他账册上的数目是万万信不得的,谁信谁死。张经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大战之前的第一项准备,不是别的,就是巡查仓库。

    杨一清对张经还是放心的。说道:“大军渡海所需要的船只够吗?”

    “大人。”徐海说道:“渡海是足够了,但是雍军水师厉害无比,末将恐怕不是对手啊?”

    杨一清说道:“无妨,雍军主力都在南洋,你不是也说过,倭寇大部分都去投奔雍王了?”

    徐海心中暗道:“我说的不是东雍主力舰队,仅仅是东雍在大员的二三十艘战舰,我就不是对手。”

    但是徐海也不敢说出来。

    因为他的根基比沈希仪还要浅薄,全靠攀附杨一清才能站稳脚跟,才有现在的位置。他怎么敢在杨一清面前说一个“不”字。

    “即便是如此,海上瞬息万变,也不能保全登陆舰队的平安。”徐海大脑一直在转,一个借口就找了出来。

    杨一清说道:“你只需让军队送上岸,剩下的事情就不用你管了。”

    徐海这才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事情,还是可以办一下的。

    杨一清一拍手,立即有人拿出东雍的地图出来。却见这地图特别的详细,上面还有等高线,经纬度等等。整个东雍简直是一目了然。

    “合该,东雍灭亡,这么精细的地图,居然被盗出来,东雍不亡简直是没有天理了。”杨一清说道。

    杨一清的思路很容易理清,在他看来地图,特别是如此精细的地图根本就是军国重器,这么容易就失窃了,就能看出东雍的水平了。

    但是他不知道,东雍对地图与大明对地图是两个概念。

    朱厚煌习惯后世了,即便是寻常百姓家都挂着地图,从来不将地图当一个玩意,但是这个时代地面的印刷也是有一点困难的,需要雕版套印,才能有种彩色的地图,而寻常百姓也没有需要,所以在军中地图太过普及了,凡是军官都有,如果是营部,更是各地的地图应有尽有。即便是现在,东雍各地驻军有一个特别任务,就是绘制当地的地图。送到枢密院,枢密院统一整理各地地图。

    戚景通成为枢密使之后,对地图的管制严格了一点,但是任何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东雍的地图太多了,戚景通对地图的限制也不多,不过是,只有官员才能收藏地图。所以根本没有什么保密不保密的,当然公开发行的地图,与军方的地图还是有差距的。

    杨一清的地图就是从一个叛逃的东雍官员哪里得到的,杨一清看了之后,简直是惊为天人。比大明制图之法,强了不知道多少倍。杨一清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地图。

    说起来,雍国的地图制作之法,还真是当初大内所有制图高手总结出来,朱厚煌学了出来,又加入很多数学公式,再军中传播,一代代改良修正出来的,到了现在,早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第八百二十二章大明v东雍四() 
第八百二十二章大明vs东雍四

    地图的话题并不是重点,杨一清只是感叹一句,直接说战事。

    “东雍的要害,就在此处。”杨一清重重的点在地图上的一点,正是北港。

    “这里有东雍最大的铁作,也有最大的炮作,不管是火炮,还是刀枪都是从这里产出的,一旦北港有失。整个东雍就没有兵甲可以用了。”杨一清说道。“所以我们这一次进攻的目标就是这里。”

    不得不说杨一清的眼光很毒。他说的不错。

    铁矿已经是限制东雍发展的瓶颈之一。

    北港的铁矿储量并不大,而从东雍开采以来,这一处铁矿供应了东雍所有的铁器,甚至一段时间之内,甚至让东雍以铁器为商品大量出口。开发的越大,这些铁矿就消耗的越大,当然了,这个时代的铁,再怎么消耗,让一个铁矿全部开采出来,还是很困难的。

    因为冶铁工艺的问题。

    朱厚煌重赏之下,很多冶铁技术更新,让铁大量出产,但这里的大量,不过是与之前散漫的冶铁业相比的,实际上,北港的铁产量,一年也不过一万吨上下。要消耗完一个铁矿,好需要一段实际。

    第二个原因,就是采矿的技术限制,很多时候,并不是有多少矿产都能开采出来的。因为不划算。

    不过,杨一清的问题朱厚煌也知道。不过令人遗憾的问题,东雍境内只是在安南找到大铁矿。由于安南在东雍体系之内的种种问题,让朱厚煌有些犹豫,要不要在安南境内大兴炼铁。安南本身的冶铁业被北港冲击的不成样子了,毕竟规模化的冶铁业,要比零星的铁匠铺要强的多。

    北港一时半会儿,也开采不完,这事情也就耽搁了,不像采铜,早已在吕宋找了好几个矿苗,不过还没有找到大矿。而吕宋与安南相比,简直就是荒芜之地,没有足够的人口,干什么都不行。

    不过,现在情况好一点了,东雍的官奴制度让开矿的进度一下子有很大的进展。不过,杨慎已经决定在南都附近建立一座如同北港一样的城市,还没有选好址。这也限制住东雍冶铁的发展。

    不过,杨一清的目光毒,并不意味着,这个事情就好完成了。

    杨一清只是轻轻在地图上一点,但是要完成这个人任务,却需要大量的规划。

    比如从什么地方出发,从哪里登陆,派多少人,等等问题。

    杨一清做好一个协调者,比如渡海的方略,就要徐海想办法,不过徐海只要完成任务,他提出的任何条件,杨一清都一口答应下来。而攻陷北港需要什么,只要沈希仪提出来,杨一清也会一口答应下来。

    这就是杨一清所谓的知兵。

    杨一清当三边总制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一方面往下面参沙子,让下面没有任何事情能瞒过他的。然后提出目标,分割任务,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他只需做好后勤工作便是了。然后再根据完成任务的多少,论功行赏,如果失败,则大力处罚便是了。

    就是这个办法,让杨一清获得知兵之名。

    说来也对,在这样的上司下面打仗,恐怕已经是大明武将们梦寐以求的了。

    这一次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