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旧事-第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门功课都优。
但贾谊却是个十分勤奋的天才。本来天才就不得了,更何况是勤奋的天才呢?
高祖六年(前200年),贾谊出生在洛阳。当时大的动乱已经结束,人们开始恢复生产生活。
幼年的贾谊生活也较为安定,相对殷实的家境让贾谊摆脱了体力劳动,贾谊有了读书的环境,没想到幼小的贾谊一沾上书本,便再也舍不下那些竹简书卷。他酷爱诸子百家,也酷爱文学。
贾谊十分刻苦,而且十分善于思考。
他经常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成文章,渐渐地,贾谊的声名开始远播,而且那时候到处文盲,像贾谊既能识字又能写文章而且辩才滔滔的人自然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
少年时,贾谊遇到了第一个师傅,同样博学的名人张苍,在他的指点下,贾谊的水平有了突飞猛进。
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名师的指点下,到高后五年,贾谊已经名闻河南郡。
贾谊的名声终于惊动了时任河南郡守的吴公,他听说了贾谊的才名,马上召来相见,相谈之下吴公确定此人定然是当世英才。于是将贾谊招致门下,悉心培养。
文帝元年,吴公调到中央,贾谊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马上向刘恒推荐了贾谊。刘恒非常重视,他既想早日建立自己的班底,也想见识见识这位天下闻名的天才。当然,他更想试探一下朝廷元老老臣们的态度。
刘恒下令征召贾谊为博士,博士,是随时给皇帝做咨询的一种官职。
著名的张苍即是从博士开始步入政坛的。
当贾谊从洛阳赶到长安来的时候,人们看到他的行李时顿时呆了。别人都是一车的行李用品,而贾谊却带了一车的竹简过来。
刘恒听说贾谊带来满车的竹简,更加好奇。马上下令举办由博士们参加的朝会,准备一睹贾谊的风采,顺便考察一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翌日的朝会上,刘恒刚刚坐定,吴公便将贾谊简略的向朝臣介绍了一下。
元老重臣们并不领情,有的干咳几声,有的嘲笑几声,对于贾谊,是一脸的蔑视。
贾谊并不为意,当刘恒示意朝会议政开始时,其他博士还在抓而挠丝,故作思考时,贾谊已经缓缓出列。一开口,便引来众人侧目。
贾谊朗朗说道:“大汉立国二十余年,如今政局稳定,但要巩固统治,必须改革弊政!”
听得改革二字,刘恒眼中顿时眼中一亮,然而马上又一如往常。刘恒虽然也看到了帝国的某些弊端,但刚刚即位,对于改革,自当慎之又慎。由贾谊说出来也好,正好试探一下老臣们的想法,所以刘恒只能不置可否。
这时候,一个人高声呵斥道:“黄毛小子,休得在朝堂上放肆,改革,怎么改法子?我看你小子危言耸听,看爷爷把你革成宫人!”
话一说完,顿时引来满堂哄笑。
贾谊看着说话人身上的金印紫绶,而且言语粗鲁,便猜到了他的身份,贾谊知道他本来就起自市井,说话自然比常人粗鲁些。
他向那人深深一躬道:“想必是右丞相周勃是也。”
那人袖子一挥,“哼”的一声:“算你识相!”
贾谊虽说十分尴尬,但毕竟有备而来,也不惊慌,他说道:“容晚辈把话说完,丞相再骂不迟!”
刘恒此时也劝解道:“今日议政,在于各抒己见,丞相何妨听他讲明,再说高见!”
贾谊再次向刘恒躬身道:“谢陛下,臣之所为改革其议有五,一为移风俗,二为制典章,三为改正朔,四为易服色,五为正官名!这是臣的奏章。”
贾谊将手上的竹简呈上,内侍接过奏章,刘恒打开大略一看,心下颇为赞同,但却仍然不作表态,只是淡然说道:“此事贾卿可向大臣们言明,由大臣们讨论!”
贾谊得了刘恒的命令,便以三寸不烂之舌将各条逐一解读,并时不时被大臣们打断,贾谊也能从容应对。
刘恒听着各方言语,非常欣赏贾谊的才能,辩论完成,有点打算将贾谊授以实权官职,改革弊端的意思。
这个意思刚一透露,就听得一人站了出来说道:“不可,贾谊年少轻狂,学识浅薄,谈起国家大事犹如儿戏,陛下千万不要被他蛊惑了便是?”
刘恒一看这人是灌婴,便不敢作声了。
灌婴一带头,老臣们便纷纷起来斥责贾谊。
刘恒刹那间明白,虽然自己贵为帝胄,朝堂之上,并不是事事都能如愿。他知道,如果这样争下去也会影响朝政,所以便不再坚持,只能好心劝慰了一下贾谊,便散朝而去。
贾谊的第一次上朝便吃了亏,那些老臣们看着这位一脸稚嫩的年轻人,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尽是轻蔑。
贾谊隐约听到有人在背后骂道:“什么东西,我们都是九死一生才位列公卿,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绕几句舌头就像登上高位,没门儿!”
贾谊虽然预想到了上朝会有阻力,他也因此而做足了功课,但他却没想到,满朝文武都会跟他争锋相对。
为国为民,难道也有错吗?年轻的贾谊思忖一番之后,竟然轻松了起来。
大笑之后顿时有股失落之感,在一刹那间。贾谊自言自语道:“贾谊啊贾谊,哪有未经磨砺的利刃,哪有不经风雨的帆船?为政之道,历来都不平坦。”
贾谊分明感到皇帝对他是很赞赏的,这便是新政的希望!
贾谊终于镇定下来走出未央宫前殿,当他回望正中央那个苍劲的政字时,他心中对为政不易有了更深的体会。
刘恒回到后殿,心中憋了一股劲,他没想到任用一个新人竟然会引来老臣这么大的抵制。看来是对老头子们估计过高了,刘恒哪刘恒,该重新来掂量掂量其中的轻重啊,不能影响了整个朝局的稳定哪。
老臣们是不能得罪的,那帮老臣们表面上反对的是贾谊,实际上反对的是朕,他们害怕朕构建自己的权力枢纽,朕本来就由他们议立,如果现在就得罪他们,对将来的执政将很不利。
刘恒思忖一番之后,决定等待时机,目下要紧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是构建各级新的领导班子。至于贾谊,虽然很有才能,但操之过急,于国无利,权且先给些虚职,允许其上奏章,如此一来,照样可以将人才留在身边。
文帝二年,刘恒将贾谊提拔为太中大夫,太中大夫也是只能议论没有实权的官职。
同年,贾谊上了道著名的奏折,叫论积贮疏,讲的是政府要引导民间重农轻商,而不能舍农业的本逐商业的末,这道建议被刘恒采纳了。如果说论积贮疏只是贾谊的引子,那么贾谊接下来的建议就成了炸锅油条。贾谊见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决定趁热打铁,又向刘恒上了道奏折,而正是这道奏折差点把长安城搅翻了,也最终葬送了贾谊的前程。
第71章 贾谊风波2()
刘恒发现几案下的贾谊奏折,心里十分欢喜,他很喜欢读贾谊的奏折,滔滔辩才,有理有据,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一年多的相处和观察,刘恒对贾谊的习性已很是了解。要是贾谊入夜送来的奏折,必有高论。
因此,刘恒饶有兴致地摊开贾谊的奏折,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读到精彩处,甚至边拍案边吟出声来。
“果然是奇才也!”
刘恒放下竹简在殿中踱起步子,时而凝神思索,时而拿起奏折精读。
一番思索之下,刘恒只觉即位以来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虽说贵为天子,但何曾想到,天子也有天子的难处,天子也不能为所欲为。任命一个贾谊尚且如此多的障碍,自己心中的大政方针就更加无法随意推行。起初他还以为众口难调的原因,几番揣摩下来,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个元老重臣很多并无定见,他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几十年定制下来,他们乐得坐享其成,已经不想再变,他们害怕再变,若要变,谁来保证他们的荣华富贵和权势地位不受影响。
不知不觉,宫中刁斗响起,已是半夜三更了。刘恒本想连夜召见贾谊,但转念一想,此事事关重大,应当思虑更加成熟之后,再作定夺,刘恒将奏折放入密盒锁了起来,便去了椒房殿就寝。
然而刘恒似乎忘了一件事,朝臣递给皇帝的奏折除非是天子密使,或重大军情,或有敕谕明令,都得通过御史台递送上去,而且必须由御史滕刻留底。
也就是说,即便刘恒压着不说,消息都已经走漏了。
一两天内,长安城有大动作的消息不胫而走,已经是沸沸扬扬一片,甚至长安的各大酒肆也都是议论纷纷。
“哎,听说当今朝廷要拿列侯开刀了!”
“在下也听说有这么回事,看来朝中又是一场大变!”
“据说还是那个名满天下的奇才贾谊之策!”
“乳臭小儿,不要命了!敢拿功臣开刀!”
贾谊布衣来到酒肆,坐下三盅酒未完,却再也喝不下去。他连日来翘首以盼刘恒表明态度,却不见有任何动静,心下懊恼,来酒肆借酒浇愁,却没想听到这些风言风语,心下更是不安,便匆匆拂袖而去。
他来到宫门前,向宫门卫说明求见皇上,事情都已经传扬出去了,如何再能等下去,他想去当面问问皇上,也好知道皇上的态度。
很快,贾谊便在未央宫后殿见到了刘恒。
刘恒仿佛早就知道贾谊会前来问话,嘴角微微上扬,眼神却是凌厉异常。
贾谊瞥见刘恒的目光,竟然有丝寒意,忙把到嘴的话吞了回去。
刘恒先说道:“贾卿前日上的奏折,朕已细细揣摩过!”他故意将揣摩二字咬得很重,然后又斜眼瞥了下贾谊,只见贾谊依然肃立,便说道:“然则,朕以为,是否操之过急?”
“陛下,此事若久拖不决,陛下的盛世抱负何日才能实现?如今天灾频仍,府库不充,官员奢靡之风渐起,陛下政令不能通行,如不及早应对,只怕将来更加棘手!”贾谊匍匐说道。
刘恒略作沉吟,说道:“朕亦有此虑,可是列侯无错,如若收回京畿籍田,遣返回国,万一生变,岂不危害社稷?”
贾谊从容对道:“陛下所言甚是,但臣认为,遣列侯就国,不至于生变!”
“哦?”刘恒眼中一亮。
“究其根本,列侯不肯就国,乃贪图京城繁华,遣其就国,一不夺其爵位,二不罚其俸禄,表率者更可恩赏,有利无害,怎会生变?”
“那该如何操作为好?”
“若有人堪为表率,其他人当无话可说!”
“何人?”
“周丞相!”
刘恒一听心中咯噔一下,心想这贾谊果然见识非凡,一下子就戳到了他的痛处,正如袁盎所说,周勃自侍功大,有骄主神色。臣下骄横跋扈,对于皇帝,那是非常危险的征兆,但刘恒初即帝位,又不能不依仗这帮老臣压制局面,作为刘恒来说,对于周勃是既爱又恨,但他更清楚,要想在朝政上一展拳脚,周勃是必须甩掉的包袱。如果能趁此机会,一举清理朝局,而且事情若成,贾谊自然是相才,如若不成,也能分辨真伪,那岂不是一箭双雕,再好不过!
贾谊望着刘恒,神色中流露出自信满满,他认为刘恒一定会采纳他的建言。刘恒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亲自掌控朝局?而目前阻碍他施政的人却是那帮扶他上马的人,如果不排除这些阻碍,刘恒在权力的道路上便永无宁日。而贾谊给他出了一个绝佳的主意。要施政无非有两条,手中要有钱,身边要有人。钱怎么来?往老百姓身上摊派是断然不可能的,当务之急便是要从封主手中抢夺大量闲置的农田,增加赋税的来源。所谓身边要有人,朝廷不缺人,但以刘恒的根基,加上老臣子居功自傲,根本不听使唤,这些大爷杀又杀不得,骂又骂不得,最好的办法便是把他们赶出长安,远离朝廷,如此一来,即免了流血牺牲,又空出了大量的职位。
刘恒终于点了点头,他骤然起身厉声道:“贾卿,朕命你全权处置该事,你愿意承担么?”
贾谊再次匍匐道:“臣万死无以报陛下恩德,有何惧哉!”
刘恒将贾谊扶起道:“这可是开罪于人的苦差事啊!若有难处,可尽管说来。”
刘恒的语气中充满着诚恳,听得贾谊身形微微一颤,马上躬身道:“为陛下开创煌煌盛世,臣赴汤蹈火,万死不迟!”
“好!正臣坚心,社稷之福。公之大才,朕心深知,然践高位者,必有大功劳,朕望贾卿能为新朝立此一功!”
“臣死不旋踵!”
“好,来人哪,赐酒!”侍从将酒杯端上,刘恒端起酒爵,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