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汉朝旧事 >

第168节

汉朝旧事-第168节

小说: 汉朝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老太太收到这样的上书,还没细看,整个人就愣住了,她寻思着,王莽已经做到了安汉公兼首辅大臣,还能怎么封?

    翻开一看,她的身形止不住微微颤抖。

    “益封公以新息、召陵二县及黄邮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三公言事称‘敢言之’;赐公太夫人号曰功显君;封公子男二人安为褒新侯,临为赏都侯;加后聘三千七百万,合为一万万,以明大礼;太后临前殿亲封拜,安汉公拜前,二子拜后,如周公故事。”

    “这个王莽,有些过分了!”王老太太想道。

    次日临朝,王老太后提出朝议加封事宜,王莽故作惊讶,那样子就当是才听说此事一般,连忙推辞,老太后见状,心中略微有些心安。

    王莽推辞,他的心腹可不答应,他们不但认为王莽该封,而且封的还不够。

    大殿之上,一时间吵吵朗朗,把王老太后闹得一个头两个大。

    散朝之后,王莽第二天就以封赏太厚为名不敢上朝议事,其实,明眼人一见便知王莽不是在辞让,而是变相的要挟。

    王老太后却没想到这一层道理,她只知道现在的朝廷缺了王莽不行,王莽要是不上班,她一把老骨头那可是有的难受了。

    所以,在重臣们的建议下,王老太后派出大司徒,大司空亲自前往王莽府邸颁布封赏旨意,顺便要求他按时上班。

    王莽计谋得逞,自然没有理由再矿工,他象征性的拒绝了几处封地,其余则全盘接受了。

    王莽的地位越高,他哄骗王老太后的手段愈加高明。

    他主动提出加封王老太后的姐妹为君,王老太后的姐妹得了好处,自然为王莽说好话。

    他知道老太后久居宫中,必然乏闷,于是想了一个法子,来哄老太后。

    他奏请老太后出宫走走,与民同乐。

    他沿途安排了不少人给王老太后歌功颂德,对那些穷苦之人,王莽以太后的名义给予赏赐。

    王老太后经常被王莽哄得云里雾里,对王莽的戒备和干预也就越来越小。

    王莽大肆延揽各种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他继续加大对依附他的宗室和臣子的赏赐。

    并非只有他知道,王莽现在要得不仅仅是权臣之位。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的人生终于赢来了一个巨大的契机。

    当然,在这个契机来临的时候,他的心腹们早已为他筹划了提升规格和等级的计划。

    前后有四十八万多人上书朝廷,要求进一步加封安汉公。

    王莽的心腹们更是在这件事上不遗余力,那架势仿佛是在说,一日不加封安汉公,国家一日便无宁日。

    对于这个状况,王莽连故作推辞的姿态都没有了。

    “兔崽子们,好好卖力吧,将来少不了你们的。”王莽心中大笑。

    五月,王老太后终于受不了一轮轮请封奏疏的轰炸,同意了赐封王莽九锡,这是天子给予臣子最高的规格。

    九锡,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同时,王老太后把故楚王府赐给王莽,王莽也不推辞,坦然接受。

    这还不算完,王莽的心腹们继续疯狂的导演着一幕幕歌功颂德的好剧。

    王莽之前派出了八位采风使,去各地巡查,恰在此时赶回长安。

    这些采风史在地方上好吃好喝,与当地的官员们密谈,要求各郡进献祥瑞,为安汉公歌功颂德。

    采风史们还朝,在大殿上对着王莽的马屁猛拍,在他们的鼓吹下,各地进献的祥瑞都是安汉公的功德所致。

    虽说都知道是假话,但谁都知道,马屁拍好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王莽心情大好,大手一挥,给予这些采风史不菲的赏赐。

    在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中,也有一些不怕死的正直官员,像广平郡的相国班稚就是死活不肯进献祥瑞,琅琊太守公孙闳则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奏报灾荒。

    这两个人名头很快进入了大司空甄丰的黑名单,甄丰捏造证据诬陷两人,建议王莽逮捕二人。

    在王莽的点头下,两人被迅速逮捕至长安。

    “你说,为什么不进献祥瑞?”

    “什么祥瑞,本官做不出来。”班稚冷声道。

    “那你呢,为什么明明是太平盛世,你却要奏报灾荒。”

    “狗屁太平盛世,你去看看,四处灾荒,饥民遍地,盗贼蜂起。”公孙闳怒道。

    “你们二人,胡说。”

    甄丰见两人不识时务,便胡乱给两人安了个罪名,上报给朝廷,只等王莽批复。

    最终,公孙闳被问斩,而班稚因为是元帝班婕妤的弟弟,王老太后念旧情,免去一死。

    在一片祥瑞声中,王莽闲得发慌。

    他意识到要折腾点事情来做。

    他打起了死人的主意。

    “太皇太后,臣建议发掘丁,傅两后的墓穴,以儆世人。”

    众人一听,也是面面相觑。

    “侄儿啊,丁后,傅后都死了好些年了,算了吧。”

    “傅氏丁氏,曾怀着皇太太后帝太后玺绶,今已明旨加贬,若不将玺绶取毁,如何行法?且傅氏更宜徙葬定陶,方足正名。”王莽力争道。

    “如此,好吧,移穴可以,但切不可易棺,犯忌讳。”

    “臣遵旨。”

    随着王莽一声令下,丁傅二后的墓穴便被翻了个底朝天。干完这些事后,王莽把哀帝刘欣父亲的共皇庙毁掉,那些反对他做这些的臣子全部发配边疆。

    而这件事传到了十四岁的皇帝刘衎耳中,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他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愈加不满,正是因为王莽,使他与自己的母后长久分离,而且他的母族亲人都是被王莽害死的。

    如今丁傅二后的墓穴被挖,联想起自己的命运,于是童言无忌地放出话去,表示将来一旦掌权,一定要让王莽好看。

    刘衎的话传到王莽耳里,王莽的脸色阴沉了好些天。

    这个时候,又一份奏章送到王莽的办公桌上,让王莽喜不自禁,奏章是泉陵侯刘庆写得,奏章的意思是皇帝年幼,王莽应该像周公一样代行天子事。

    刘庆的奏章在朝议上宣读时,满朝文武异口同声地称理所应当,把小皇帝吓得浑身发抖。

    这一年的十二月,腊日,王莽向刘衎进献了一爵椒酒。

    王莽的酒,刘衎不敢不喝。

    这一爵酒下肚,刘衎便再也没有起来。

    汉平帝,刘衎,元始5年(公元5年),十二月,崩于未央宫。

第266章 王莽篡政2() 
王莽的霸气在推举新君时显露无遗。

    元帝的这一脉几乎是绝了,大臣们把目光瞄向了刘氏列侯,重点关注是宣帝的五个曾孙,他们与哀帝,平帝是同辈。

    见着有不少大臣倾向于遴选成年的继承人,一向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王莽也急了眼,这些不知死活的东西不是给他扯犊子么?

    他站了出来,目光含有怒焰,横扫了一下大殿,大殿中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心中都打了个寒战。

    王莽清了清嗓子,高声道:“五王列侯,都是大行皇帝兄弟,不能相继为后,应该在宣帝玄孙中选立。”

    就这么一句话,把群臣讨论了半天的方案给彻底推翻了。

    听他这么一说,王莽的心腹们忍不住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有的庆幸自己刚才没有表态,有的则懊恼自己说错话了。

    “大司马,所言极是啊。”新任太师马宫首先附和,马宫是接前任太师孔光的班,孔光两年前病死,众所周知,孔光最后一次出山,性情大变,变成了彻彻底底的马屁精,应声虫。而马宫与之比起来,马屁方面的功夫不落下风。

    马宫一表态,众官员立马回过神来,安汉公已经表态了,再推举成年君主,那是活腻歪了。

    于是,众大臣纷纷调转口风,表示附议。

    接下来的流程就不用王莽多说什么了,交给下面的人办就是了。

    宣帝的二十三个玄孙也有众多成年的,为了不违背王莽的意思,他们在二十三个之中选了个最小的。

    此子名叫刘婴,是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年仅两岁。

    人选得到了王莽的首肯,选储君毕竟是大事,总要对朝野上下有个交待,得找个理由堵住悠悠之口。

    王莽等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占卜。

    朝廷发布诏令,刘婴占卜的结果最吉。

    皇位继承人选定后不久,一个叫谢嚣的前长安官员为了获得王莽的赏识,上了一道极其震撼的奏章。

    奏章上说,武功县令孟通,井中得到一块白石,白石上有丹书,丹书上有字,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王莽看到奏章,大喜,总算有人敢挑这个头了,他相信有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谢嚣所奏正是他最近一直在做的梦。

    王莽找来太保王舜,把谢嚣的奏章扔给他,王舜看完,也是一阵狂喜,作为王家人,如果真能把刘家人的江山拿来坐坐,那么他王家就是皇族,他的地位又将上一个层次。

    多余的废话也就不必说了,王舜自然知道怎么做。

    王舜带着几位重臣直接求见太皇太后,把符命一事向太皇太后禀明。

    老太后一听,就大怒道:“这是胡说八道,不可施行。”

    虽说王家人坐天下,刘家人坐天下,对她个人来说,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但她毕竟嫁入刘家多年,早已把自己看成刘家的一分子,如今有人提出要换主人,她一时半会儿有点转不过弯来。

    王舜见老太太气极,干脆说得更加直白一点:“事已至此,无可奈何,非人力所能阻,况且安汉公又不是真的当皇帝,而是摄政,镇服天下而已。”

    听着王舜的话,老太太顿时也有种无力感,她虽为四朝□□,可如今毕竟人老了,经不起折腾,正如王舜所说,事态已经远非她一个老太太能够控制。

    老太太摆摆手,叹气道:“我们王家,世受国恩,你们这些小辈,可别过分了。”

    “这算是答应了么?”王舜与几位臣子互相递了个眼色,便去找中大夫起诏书了。

    太皇太后的诏书一下,王莽的规格与天子等同,“服天子韨冕,背斧依立于户牖之间,南面朝群臣,听政事;车服出入警跸,民臣称臣妾”,书中赞为“假皇帝”,臣民则称“摄皇帝”,王莽自称“予”,下诏书为“制”。

    王莽成了“摄皇帝”,刘婴为皇太子,称为“孺子婴”。

    明面上的约定是,等时机合适,刘婴登基,王莽去掉“摄皇帝”称号,但实际上,王莽从来没做此打算。

    王莽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之遥了,他的想法是花几年的功夫,让所有的人心里有个过渡,为改朝换代做准备,毕竟两百年的大汉早已深入人心。

第267章 王莽篡政3uaiG。() 
王莽一步步靠近皇帝宝座,这个时候,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他会让孺子婴顺利登位。

    现在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朝换代做着最后的准备。

    早在多年前,王莽的心中就深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理想。

    这个理想推着他一路前行,最终一步步走到大司马,首辅,安汉公,摄皇帝的位置。

    改朝换代并非他当年的理想,但却是他实现个人理想的一个副产品,多年以前,他自己肯定没有想到会走到这一步,如今走到了,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成章,水到渠成。

    他是个绝对儒家的人。

    儒家的人都有一个治世之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人的终极目标。

    他年轻的时候,审视这个国家,已是病入膏肓之色,皇帝昏庸,群小弄权,官吏□□,百姓困顿,如不施行革新,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完蛋。

    因此,他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起起伏伏,看到了权力的恐怖,他学会了玩弄权术,拉拢强大的势力,打击顽抗的政敌,清除一切潜在的对手。

    做完这一切,他便开始缓慢的施行自己的改革计划。

    计划的背景是王莽认为现在礼崩乐坏,必须恢复西周之时的礼制,才能真正地政通人和。

    所以,他的所有改革手段都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礼制。

    他在大权初掌之时,提出了改革官制及官名的想法。

    因为不触及根本,所以这一项提议也很快得到了落实,如在中央官职中,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