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旧事-第15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普遍下降,但总的来说国家太平无事。
同年,酒色太子刘骜即位,把大汉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231章 罢石显()
石显的名声太臭,所以刘骜一上台第一个看不顺眼的就是这个人,自然要拿他开刀。
建始元年(前32年),新上任的大司马大将军,也就是刘骜的舅舅王凤提出,刘骜顺水推舟,把石显降官为长信太仆。
石显在元帝朝一直红的发紫,虽然不怎么在朝议上出现,但却借着其党羽干预朝政,可谓显赫一时,只手遮天。
他也知道如此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做事滴水不漏,让人抓不住把柄。不过,他却未曾想到,倒霉的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短短的16年,弹指一挥间。
他只能怪自己眼神不好,把宝压在了刘康身上,而忽略了那“不成器”的太子。
王凤的意思,只要搬开石显,不让他有弄权的机会就可以了,现在新官上任,还不能搞出太大的事端,给新皇添麻烦。等到他甥舅俩的地位稳固了,再慢慢折磨石显不迟。
可令他想不到的是,石显贬职却让满朝文武嗅到了一丝明确的气息。
“石显要不行了!”
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当年对石显俯首帖耳,在石显面前,连个屁都不敢放,俨然就是唯石公公马首是瞻的模样。如今,一看形势不对,赶紧上了一道折子。
这折子是参石显的,其中历数了石显及石显党羽的数条大罪,大义凛然地跟石显撇清关系。
刘骜在看到这个折子时,简直勃然大怒。
以前他只是听说石显是个坏蛋并未亲见,没想到这家伙居然坏到了骨子里。
“此人留不得。但念在其服侍先帝的功劳上,只是免官迁回原籍,不杀其性命。”刘骜的话很快传达下去。
石显回天乏力,只能一肚子气地把卷起铺盖,离开了呆了数十年的宫廷,去往家乡章丘。他的党羽少府五鹿充宗由少府降为玄菟太守,御史中丞尹嘉降为雁门都尉,虽说都是蛮荒之地,但好歹还是个关,其余人就没他们两一般幸运,一律卷铺盖丢官。
石显一路颠簸,思绪却万千。
十几年浮华,竟似历历在目,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骤然失去,心里不是滋味。他甚至做梦都在想,皇上或许会大发慈悲,会叫他回去,这偌大的宫殿,哪一样离开得了他的操持。
他看得狠清楚,当今天子,是个花花肠子,美酒美色,样样皆爱,朝政,离了他,又岂能运转下去。
他一路走得磨磨蹭蹭,就是料定新皇上会有求于他。
他看得不错,新皇上的确不是个好料,但是他有一群比他石显更为野心赫赫的舅舅,有他们在,石显不会再有机会。
磨蹭了十日,二十日,一个月…
石显彻底地失望了,他满面倦容,就如一棵枯树,失去了生机,不见得逢春的气息。
他死了,死在了忧愤中,他竟然得以全身而死。
不管石显怎么想,其实从他降职的那一刻,朝局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只是为了混个安稳的日子而已,取他而代之的是大司马大将军王凤。
石显一走,本来匡衡,张谭应该长舒一口气。可这哥两却连着皱了数日的眉头。
原因是来自一封司隶校尉王尊的骇奏。
王尊的奏章中说得很直白,他说丞相,御史大夫这哥两在先帝时就投靠了石显,他们只为了保持官位而不顾大臣的职责,现在石显一出事,他们两就跳出来发难,乃取巧弹奸,失大臣体,应当论罪。
刘骜收到王尊的奏章,心中也很清楚,匡衡和张谭就是混的,过错肯定有,可他考虑到自己刚刚即位,就罢免三公,似乎不是很妥当,于是,只能把奏章压在一边,不置可否。
匡衡自从得知王尊参他,经过多日的挣扎,最终做出了个决定,辞职。
“还是主动闪吧,等到皇上主动开刀,那就晚了。”
匡衡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跪在刘骜的面前,陈述着辞职的缘由,并当场交还自己的丞相印绶。
匡衡的这一出把刘骜弄得左右为难,在赐还印绶的同时连忙拿好话安慰他,“请老丞相别轻信了他人言,朕不会为难你的。”
“可…”
“可什么…可是那个王尊…那个王尊妖言惑众,中伤大臣,朕已将他治罪贬官。您老放心就是。”
看着刘骜一脸严肃,不像开玩笑的样子,匡衡才渐渐放心。
匡衡依旧是丞相,只是王尊却被贬为高陵令。
这件事暂时平息了,但却远未结束,因为朝廷中同情王尊而非议丞相的越来越多,连王凤都认为王尊受了委屈,只是他刚刚就任,还不能出手打丞相的主意。
因此,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第232章 母党()
刘骜一上台,就把奸臣石显一锅烩了,本是大快人心,先帝一生都没干的事情,他只用了个把月就就干了,而且干得干净利落,如此的手段不免让人有了更多的期待,以为又一代圣君横空出世了。
却没想到,王尊的事情一出,刘骜的原形彻底暴露。
王尊是个正直无私,精明能干的大臣,虽然职位不高,但声望却很高。皇帝拿他开刀的后果直接导致了朝野强烈的不满。
刘骜做出这样的事情,王凤的脸上也有点挂不住了,他甚至暗中提示,“皇上,你做事太欠考虑了。”
没想到刘骜却不以为然,他引经据典说了一大通,大致意思是说,这是为了保住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老脸,牺牲一个小小的司隶校尉算什么,朕又没杀他,将来再提拔他不就行了。
王凤一滴豆大的冷汗从脑门中沁了出来。谁都知道,匡衡,张谭那老小子做了多年缩头的丞相,连下人们都看不起他,早就有不少人盼着他赶紧滚蛋。而王尊此人,官不大,可名声却大,他在此时弹劾匡张二人,正是看到了新皇罢黜石显一党的魄力,明面上是弹劾,实际上是表达对新皇上的鼎力支持。可刘骜倒好,把人骂了,又把人贬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向臣民显示自己的愚蠢么?
想必王凤也只能在心里叹气道:“此子的智商,的确不能令人恭维啊。小时候挺聪明的一个人,怎么长大了就…”
王凤看着刘骜几案上那一壶还冒着热气的老酒,似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不过,王凤却不敢再说什么,毕竟君命难违,刚上台就闹出乌龙事件,又会招致非议。况且对王凤来说,皇上糊涂并未见得是一件坏事,他越糊涂,就越要依赖自己不是么?
念及此,王凤又来了兴致,心中一阵喜悦。
过了两个月,刘骜又下了一道把朝臣们惊得目瞪口呆的诏书。
他给他的舅舅们一个不落地封侯,这么一来,王太后的兄弟本来就多,有八个,之前病死一个,剩下七个,尽数封侯,加上已经封侯拜大司马的王凤,就是一门七侯。
王家大盛,因为人丁兴旺,大有成为百年来最为兴旺的大家族的趋势。王太后的爷爷绣衣刺史王吉当年的预言彻底成真。
“无功不封侯”的祖训彻底被刘骜扔进了故纸堆,朝臣们颇有怨言,却没人敢出头劝谏,毕竟王家人多,加上太后在那坐镇,按当时的话来说,嫌命长倒是可以去谏一谏。
那怎么办呢,话憋在肚子里,难受啊!国家那么多俸禄养着他们,总不能就这样任由新皇上胡来。当年石显得势,还有萧望之等人跟他们斗斗。如今石显没了,却来了王氏,真是前门赶虎,后门引狼,如此下去,不会又成就了另一个权臣啊?
不能直谏,可以曲谏哪。
建始元年(前30年),4月,长安飘起了一片黄雾,能见度极低,用现在的话来说,PM2。5值严重超标。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啊,刘骜的屁股在皇帝宝座上都还没坐热,却如此天生异象,民间传说天生异象,必有妖孽,可当下这妖孽是谁呢?
那些憋着一肚子不满的朝臣们开动脑筋,认为这是劝谏新皇防范外戚干政的最佳时机。他们自然不敢认为王氏是妖孽。但是他们却认为这些与王氏有关,刘骜其实也很紧张,所以召集大臣们问问这漫天弥漫的迷雾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臣们都摇着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敢说的。刘骜问了一圈,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最终忍不住说道,“此乃阴气侵阳所致,高祖立约‘非有功者不能封侯’,而今太后诸弟皆无功封侯,前所未有啊,因此天生异象。”
刘骜一听,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旁边的王凤更是吓得瑟瑟发抖。他在大司马位置上算个新人,刚履职就被朝臣如此弹劾,一时间竟然有点心虚害怕。这要是摆在那些老油条权臣,估计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王凤赶紧向刘骜一拜,表示愿意辞去大将军大司马一职,回家养老。
这个举动倒是让朝臣们都大吃一惊,在他们的印象中,王凤没到如此高风亮节的程度。
现在就看新皇的决定了,如果新皇有远见,他应该会顺水推舟地免去王凤,如果…如果是另外一种,那就不要对新皇报太高的期望了。
刘骜一怔之下,没有同意王凤的辞呈,并且还好言相劝。
而杨兴,驷胜刚才的话似乎已经被刘骜忘记了,后来随着黄雾散去,刘骜真的就当杨兴和驷胜说了一次废话,各位舅舅官职爵位依旧,而且更有不同的赏赐。
刘骜真是一个大孝子,母党在他的关照下,正一步步生根发芽…。
第233章 王商斗王凤()
刘骜的朝廷,十分的有意思,放眼望去,全是姓王的。七八个侯爷,加上充斥各个角落的小辈,王家已经不可遏制的正在往逆天的大道上飞奔,只等那最后的逆天之人出现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这并非王家血脉的大臣中,也有那么几个份量极重的姓王。
比如之前说的王尊,还有现在颇受刘骜赏识的左将军王商,王商此人与王凤的一个弟弟同名,但此王商却跟王凤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不但没关系,而且与大将军王凤有嫌隙,两人早就结下梁子。
说起来,左将军王商的家世更为显赫,他的父亲乃是宣帝母舅乐昌侯王武。说句不好听的,王商嚣张的时候,王凤连跟他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王凤现在凭着跟新皇的关系,坐上了朝廷第一把交椅,这倒也没什么,因为自武帝始,皇帝的母舅做老大并不新鲜。可是,王凤家兄弟子侄太多了,让谁见着都揪心。
王商就是揪心人之一。他自己不便明着劝谏刘骜,因为挖起根来他跟王凤的家底是一样的,但是暗地里他却不时地横插几道杠,跟王凤唱反调。
建始三年(前31年),秋,关中连着四十余日大雨滂沱,河流暴涨,眼见老天爷没有放晴的迹象,长安城内开始谣言四起,传言大水不日就要淹没长安。
谣言一起,人心惶惶,有不少人家已经打起包袱,带着家伙拾,成群结队往城外跑,城门守卫阻拦不住,与百姓们推搡起来。
百姓越聚越多,城门守卫的压力可想而知,没有朝廷的诏令,放出一个百姓那都是掉脑袋的事情。如此一来,局势变得混乱不堪,甚至在推搡间发生了踩踏事件。
刘骜在宫中得报的第一时间内,召集群臣上殿议事。
大将军王凤第一个跳了出来说道,“太后和陛下可乘船撤离,百姓则上城楼避水。”
王凤的建议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甚至刘骜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此法考虑的非常周全,既估计了皇上和太后的安危,又能给老百姓一条活路。
大臣们多选择了附议大将军的建议,王凤的脸上一片得意之色。
站在王凤边上的王商却轻蔑地看了王凤的侧影,心中一阵冷哼,他心中清楚王凤的策略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策略,但是王商却不能让王凤如此春风得意。
王商稳重地站出来说道:“皇上,臣以为,大将军之议不可…”
“王商,你…?”王凤怒目一睁,瞪了一眼王商。
刘骜见舅舅生气的模样,心想传言自己的舅舅与王商有嫌隙,今日一见,看来所言非虚。不过,刘骜不是傻子,他知道当皇帝的不怕臣子不团结,就怕他们太团结。
刘骜故意沉声道:“卿有何议,说来听听。”
王商瞥了眼王凤,心中也是一阵得意,他向刘骜禀道:“自古以来,即使无道之国,大水也不淹都城,何况如今太平盛世,世无兵革,上下相安”,王商故意顿了顿,谁都听得出,这是在拍刘骜的马屁,但是刘骜很受用,紧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