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战将王玄策-第9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说什么呢,什么仰仗不仰仗的;作为陛下的臣子,不论何事都应义不容辞。并且这还是师父临走之时的嘱托。”王玄策义正辞严的对陈茂材说道。
“大哥说的对,都是我孟浪了”陈茂材也顿感刚才这句话很不恰当,故而这样说道。
“唉,不管何事,只祈求平平安安的就好。细细想想,还是玄奘法师说的对呀:官位越高,职位越大,也越是危险。你不见这位高权重之人,稍有一点差池,就被责罚之事吗?还是咱这不大不小的官舒服!”话语之间,就和陈茂材宛然一笑,迈着得意的步子,朝着府内走去。
而这时候的周曾,不仅灰头土脸,更急急忙忙的冲进了府内,随口就问到:“什么被责罚,什么官不大不小的?”说着就趴到了王玄策身上,将满是黑灰的手,放在了他的肩膀之上。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不由得就让王玄策你扭过头去,望了他一眼。看着这个满脸黢黑之人,随即就瞪大了眼睛说道:“你小子是不是又被黑火药炸了,怎么成了这幅德性呢?”
一句话惹得周曾哈哈大笑,这时候陈茂才也才发现,这周曾除了牙齿和眼睛是白色的之外,其他的还真是黢黑一片。
原来周曾这些时日,没事之时,都在这司砲监浸润着,为了他的黑火药,自然是勤勤恳恳。听说这些时日一直在研制新的火药制品,故而就时常的黢黑一片,当然,这并不是被火药给炸的。这小子时常秉承师父的教诲,每次都是小心翼翼,而这黢黑的一幕,则是因为刚刚触摸过太多的黑火药,又忘了清洗,所以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当然,因为这种次数已经不少,所以他们二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快去洗洗,准备用膳啦,就等着你回来呢?”王玄策随口就对其说到。
周曾一听饭菜已经停当,于是就扮了一个鬼脸,一溜烟的找水洗脸去了。
晚膳就这样开始了,这些年自从担任这右卫率府长史之后,这吃喝自然是不愁。虽说饭菜颇为不错,但是因为每日都是这几样,不是清炖羊肉,就是小炒羊肉,或者红焖羊肉,这也让周曾颇没胃口:“又是这,咱们不能换几中做法呀,来一碗萧家馄饨如何?”
“你小子,就别挑剔了,有的吃都不错了,想想那些年,你不也吃的津津有味”陈茂材一句话,瞬间就让周曾闭起了嘴。瞪了他一眼之后,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王玄策只是微微一笑,摇了摇头,继续文雅的吃了起来……
春去春来,花谢花开,农历四月的早晨也是青翠一片,随这天气的变暖,不仅蛙声一片,更是荷叶涟涟。又是一个清爽的早晨,今日的王玄策因为早已得了陛下之口谕,用过早膳之后。他已经将常服,换成了一身浣洗干净的大红色朝服,在腰上系好丝织玉带之后,又仔仔细细的将银鱼袋绑系停当,端端正正的戴上了黑色官帽……
小知识:在唐朝,百姓使用最多的则是羊肉和鹿肉。牛肉基本是禁止的,而猪肉则是最为便宜的,大部分人不食用。
(本章完)
第123章 弘文馆世民教李治 御案前玄策主请缨(上)()
王玄策端正仔细的一幕,也被陈茂材和周曾二人看的真真的。但见这俩人私下里嘀咕这:“这都是大哥多少年的习惯了,每次上朝,每次拜见陛下,总是这么整理来整理去的。”
“是呀,看他端正的样子”
“大哥,今个精神多了,不用再看了”周曾随口就嘚瑟出了这句话语。
一句话,惹得三人哈哈大笑。
“这拜见陛下,自然是要端端正正,丝毫马虎不得,走吧”王玄策话语之间就走出了这堂屋。而陈茂材也按照惯例,亲自驾车与王玄策一起赶往大兴宫前。
沿着宽敞笔直的朱雀大街,没多大一会,就到了这大兴宫门外。王玄策下车之后,又一次端端正正的理了理他的绯色朝服,拿好笏板,迈着整齐划一的步子,走向这大兴宫的朱雀门。
到了这门口之后,就从随身带着的银鱼袋中,取出铜制鱼符交于侍卫。这侍卫虽说对王玄策已经颇为熟悉,但是依旧,仔仔细细的验证着鱼符后面的姓名,年龄,官居几品,在何衙门任职,俸禄几何,以及出行享受之待遇后。查验完毕之后,依旧是按照惯例,颇为礼貌的让一个小黄门,领着王玄策进了这朱雀门。
随着小黄门的引路,穿过这承天门,过了这太极殿,沿着大兴宫内雕梁画栋之走廊,就来到了这弘文馆。引领王玄策进来的小黄门和弘文馆之小黄门,交接完毕之后,就按照原路返回到了朱雀门口。
此时这弘文馆内,侍候在李世民身旁的,则是太子李治。随着李治年龄的增长,到今日已到了弱冠之年。李世民看着自己年事已高,感觉是到了让太子到独当一面的时候了。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历练这个储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考验他的治国理政之能力。故而一遇到重大事情,李世民就让李治在一旁侍驾。
今早,太子李治恰好前来请安,李世民于是就让其留在了这里。语重心长的对其叮嘱到:“朕,年事已高,百年之后,这个国家自然是要你来治理,你不仅要内外兼修,更要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内一定要让百姓富庶,因为民富方可国强;只要国家强大,就可抵御一切外敌,让他们丝毫不敢来犯。对外要结交诸番,分而制之,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方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针对李世民的这番话语,这李治也听得颇为仔细与用心。看着他如此用心的神态,李世民于是又将昨日谋划之平定西南诸藩之大战略,说给了李治。听得父皇这番宏大的战略构想,李治也是连连赞叹,深表赞同。
紧接着李世民又接着说道:“过会王玄策将过来,朕有意让其做一个和平的使者,出使列国,你也听听,好好向他们学习学习。”
“唯”李治赶忙欠身答道。
此时细细揣摩起这个李治,只见他二十来岁的年纪,不仅面容清秀,更是仪表堂堂;虽然没有李世民二十岁之时的飒爽英姿,但是也颇有几分仁君之相;搭配一身淡黄色公服,看起来也很是温文尔雅。
但见此时,弘文馆侍候的小黄门,迈着小碎步就进来禀告到:“启禀陛下,王玄策他来了”
“请他进来吧”
“唯”
“这王玄策,是个机瑾之人,做事一丝不苟,过会他进来之时,一定是右手提着袍子,一溜小碎步,也不抬头,过了这门槛,往前走五步,直接跪下叩头,然后得到朕之旨意之后,才抬起头!”李世民对李治随口就说到了他对着属下臣工的细致观察。
“父皇怎能记得如此之清楚”李治带着疑惑的神情向李世民问到。
“这就是父皇今日给你说的一件事情。当皇帝的,自然要了解自己的臣子,只有这样才好驾驭他们。只有知己知彼,在治国理政之时,方可有的放矢,收放自如。你也要学会观察这些细小的事物。想王玄策如此机瑾之人,才不容易出现大的错误,才能胜任这出使列国的差事”李世民语重心长的给李治传递着他的治国理政之思想。
李治听得这番话语,也是连连点头,甚为称善。
果不其然,正如李世民刚才所述。这王玄策跨过这弘文馆的门槛之后,右手提着袍子,一溜小碎步,低着头,走了五步,直接跪下叩头,高呼道:“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拜见陛下”。
这李治看到这个年龄,比自己大了十来岁的中年官员,果真如父皇所言。不仅被父皇的细心所打动,更为王玄策的严谨细致所折服。
李世民抬头看了一眼李治,李治也望了一眼李世民,两人相视一笑。就见这李世民开口说道:“王爱卿,快起来吧”。话语之后,随即就又向一旁侍立的小黄门说道:“赐座”。
谢恩之后,抬起了头的王玄策,猛地看到太子李治也在这里。赶忙又跪下来行礼到:“不曾想太子殿下也在这里,都怪臣一时莽撞,失了礼节,万望太子殿下赎罪”。
“王长史快快起来吧,这不算什么,刚才我和父皇还在说起你的心细呢”李治宽厚的回礼道。
“谢陛下,谢太子殿下”王玄策依旧端端正正的答复这。
这时候小黄门已将一个镂空雕花红木秀墩,放在了王玄策面前说道:“王长史,请坐”。
“谢近侍”王玄策依旧颇为有礼的答谢这,这个小黄门。
今日不经意的又一次验证了王玄策的这份细心,正是因为他的这份细心,才让李世民颇为放心。才让他感觉到他应该能够秉承使节应有的原则,处理好随时出现的问题;也让他感觉到他应该能够勤勤恳恳的为国家,为大唐朝廷鞠躬尽瘁。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常有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这三不朽在古代,不仅仅是衡量一个文人成功与否的基本准则,更是这些文人为之奋斗一生的标准……
小知识:唐代皇帝着明黄色服饰,太子则是淡黄色服饰。公服:是从北魏北齐至明朝的官员在公事、常朝、谒见、婚礼时所穿的一种汉服。
(本章完)
第124章 弘文馆世民教李治 御案前玄策主请缨(下)()
上节说到这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而纵观现在的社会,不少人在立德方面不仅假仁假义,更外廉内贪,一副道貌岸然的道德作秀。
在立功方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是比比皆是。就拿在古代被先贤古哲视为生命的立言方面,时下更多的则是速成,更别说什么流传千古了。
而完成三不朽之人物,至如今也只有两个半。孔子是首当其冲的天子第一号,而余下两位则是在大唐以后,一位就是开创心学一脉,言传知行合一之王阳明。而另半个则是中兴大清王朝之曾国藩曾文正。
他们正是古人追求的楷模,虽说三不朽之要求甚高,但是完成其中一项足矣。于是乎,秉承师父之遗命,在历史长河之中,又是一个毛遂自荐,又是一个君臣策论,又是一个威武霸气,又是一个天佑大唐。
望着端坐的王玄策,李世民从容的对他说道:“自从年初,两国使臣出使咱们大唐之后,赠送拘摩罗王的老子画像,前几日阎立本已经绘制完毕。而这译唐为梵的《道德经》与《大乘起信论》也有译经院翻译妥当。对了,这个事情你是知情的吧?”李世民话锋一转,就向王玄策问起。
“启禀陛下,此事微臣是知情的,前些日子已在译经院,看到了这两本经典翻译完毕,只等陛下查阅”王玄策颇为有礼的回复这李世民的话语。
李世民点了点头,卖着关子向他问到:“既然这书已经翻译完毕了,就得有个使节,代朕将其传至五印度。不知你感觉这事谁最为妥当,有你为朕举荐一个人可否?”
“微臣感觉,自己就颇为合适”王玄策想也不想的就脱口而出。
李世民和李治望着这个,坚定与自信的右卫率府长史,尽管颇为诧异,但是转念一想,这就对了!但见这李世民宛然一笑道:“好你个王玄策哈,你就这么大把握,毛遂自荐?朕还没把话说完呢!”
“启禀陛下,微臣毕竟去过一趟五印度,这些年又跟随玄奘法师多番了解西域,了解五印度,对各国风俗,位置等大体情况都些微了解,自感可以胜任这个差事。”王玄策有理有据的诉说这自己的见解。
虽说这李世民和李治也甚为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李世民接着又说道:“你先别急着应承,听朕先把话说完。这吐蕃国虽说自文成公主和亲之后,两国已成了秦晋之好;但是这些年吐蕃之变化,你也有目共睹。朕不是盼着他们过不好,而是对松赞干布这个人,有一些不放心。他也如朕这般雄才大略,如果两国时代友好,自是好事。
如若其趁着吐蕃的强大,离经叛道,背叛咱们大唐,兴兵来犯,咱们也不能不防备不是?故而昨日也和江夏王、赵国公他们共同议定了一个方略,就是既要用着也要防着。恩威并举,督促这他走向正道,而不是走向和咱们大唐对抗的路子。当然只要他不来犯,我大唐自然是不会对其用兵。于是就有这样的大迂回,大战略之外交思路。”
王玄策用心聆听这听着李世民的话语,脑瓜子也随着他的思路高速旋转这。
只见这李世民些微顿了一下神之后,又接着对他说道:“这些年西域也大体上相安无事,各国不断遣使来朝,可朕至如今也未曾派遣使节回礼。所以朕的意思就是:重走玄奘法师回国之路线,与沿途之龟兹国,于阗国,焉耆国,